《無人知曉》|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2020-10-03 海汐的影視館

1988年的夏天,西巢鴨的一間公寓裡散發著劇烈的惡臭。

在堆滿垃圾的房間裡,警察發現了三個孩子和一具腐爛的嬰兒屍體。

這起發生在日本東京的案件,被稱為「西巢鴨棄嬰事件」。

後來,導演是枝裕和根據這個故事,改編創作了電影《無人知曉》

豆瓣評分

福島惠子帶著兒子明去拜訪新公寓的鄰居。

她告訴鄰居,丈夫在海外工作,自己和兒子一起生活。

可鏡頭一轉,有孩子從行李箱裡鑽了出來。

原來,福島惠子生養了四個小孩。

大兒子明,二女兒京子,小兒子茂,小女兒小雪。

四個孩子是同母異父,他們各自的父親都是身份不明的男人。

惠子為了不讓別人發現孩子的存在,一直告誡孩子,在家不能大聲說話,除了大兒子,誰都不能出家門。


有天晚上,惠子醉燻燻地回了家,絮絮叨叨,說了好多從前的事。

沒想到,第二天一早就留下一張字條和20萬日元,悄悄離開了家。

從那天起,明不得不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義務。

他學著大人採買記帳,盤算著媽媽留下的錢能讓他們撐多久。

不過,一個月後,惠子突然又來了,還給孩子們帶了禮物。

但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還來不及從媽媽回來的喜悅中抽離,惠子又收拾了更多的行李走掉了。


從寒冬到盛夏,家裡變了個樣。

手上的紙幣慢慢變成一個個硬幣,明硬著頭皮去找惠子以前的男人借錢,都失望而歸;

沒錢買菜做飯,就勉強用一碗泡麵充飢,吃完還得留著泡麵湯,第二天好拌飯;

家裡的水電氣早已耗盡,孩子們變得又髒又臭。

可沒變的,是他們還在想媽媽,想到躲在衣櫃裡,偷偷嗅著媽媽衣服上殘留的氣味。

但惠子始終沒再回家。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說: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確實如此。

這世上,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成為父母的。

因為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就像惠子離開前,明告訴惠子媽媽很自私。惠子卻質問道,自己沒有開心的權利嗎?

不想做母親,為什麼要生下四個孩子?

生下四個孩子,為什麼又能忍心置他們的生死不顧,還振振有詞要尋找自己的幸福?


無人照顧的四個小孩,後來果真出事了。

小雪不小心摔倒去世,明費盡全力都沒聯繫上惠子。

他只能小心翼翼地把妹妹裝進她來時的那個行李箱,趁著夜色坐上前往機場的車,把行李箱和妹妹埋在機場外的草地裡。

這樣,小雪就能完成生前的心願,每天看到飛機划過上空了。

整部電影,可以說是波瀾不驚。

沒有歇斯底裡地哭泣,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怨恨。

他們想活下去的希望都被揉碎了,揉進了一次又一次的絕望裡。

《平凡的世界》裡有這樣一句話:

多少美好的東西消失和毀滅了,世界還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是的,生活在繼續著,可是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卻在不斷地失去自己最珍貴的東西。

對四個孩子來說,不就是如此 。

他們吃不飽穿不暖也好,他們有過快樂有過痛苦也好,甚至小雪去世也罷,仿佛這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他們甚至算不上被世界拋棄,因為關於他們的所有,從來都無人知曉


導演是枝裕和已經用極其平靜的鏡頭講述了這個故事,但真實案件遠遠比電影更加殘酷。

今天的電影就分享到這兒,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善待自己的小孩。

最後,願所有小孩,被世界溫柔以待。

相關焦點

  • 生而不養 養而不育 何以為家
    家,不在於大小家,因愛而生承載著歡聚與孤獨陪伴你,保護你見證你的成長與成熟有些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而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何以為家(迦百農)《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為罪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電影《何以為家》文/小曹今天小曹看了一部電影,叫《何以為家》,原本以為這是印度拍的,因為感覺生活條件很差,而且孩子很多,後來了解是黎巴嫩的難民區。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電影《何以為家》上映9天票房超2億元,並以8.9分的評分登頂一周口碑電影排行榜首位。
  • 因為生了我!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何以為父母。有父有母,如無父無母,何以為家。1、生為孩子卻從未體驗過孩子生活電影採用倒敘的手法講述這個故事。在法庭上法官問贊恩「為什麼起訴父母」,他說「因為生了我」。3、好的電影引人深思,影片中的故事,也是生活中的故事養比生更重要。如影片中贊恩的父母,只生不養,不教育,任由孩子自己長大,男孩打工賺錢養家,女孩送人貼補家用。
  • 因為生了我!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電影《迦百農》又名《何以為家》,迦百農在聖經中是一個地名,在加利利海附近。傳說,耶穌傳道時,發生過很多神跡和重大事件的地方。但也是被神遺棄的地方,因為這裡沒有信仰,就是在這樣一個地方,講述了這個悲傷而沉重的故事。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何以為父母。有父有母,如無父無母,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豆瓣評分9.1分,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電影片段我不打算過多的介紹電影的內容。只聊聊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幾個片段,如果你有時間可以去看一看。電影的開始就是男主角 zain 在法庭上對法官說: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開篇點題,這是一個關於生而不養的故事,或者說生而放養的故事。
  • 《無人知曉》:被藏在行李箱的小孩子,生而不養算母親嗎?
    那麼今天給大家講這樣一部電影,也是關於親生母親生而不養的,名字叫做《無人知曉》。這群被遺忘的孩子,像流浪貓一樣,蝸居在無人知曉的角落裡。阿明自始至終都沒有流過眼淚,有人說真正理解生命的人不會在死亡面前別過頭去,但當這種堅韌出現在這些無人知曉的孩子身上的時候,卻只能讓人感到殘酷。時間沒有因為小雪的離開而變慢,陽臺上他們曾經埋下的種子都已長得鬱鬱蔥蔥。如果有幸這些孩子,或許也會有長大的一天。
  • 趁午休生下孩子遺棄在鄰居門口,父母生而不養,孩子何以為家?
    養不起真的就不要隨便懷孩子,也不要隨便墮胎,生下來就好好撫養,好好教育。生而不養,生而不教,為什麼要生?朱麗除了受到道德上的譴責,也觸犯了遺棄罪,哺乳期之後將面臨法律的制裁。可憐嗎?可憐!可悲嗎?還有4個留守在老家的女孩,1個被偷偷生下就遺棄的寶寶,這對父母,生活是不易,但生而不養,生而不教,為什麼要生?今天,我們就談談留守兒童和從小被遺棄或送養的孩子,他/她的童年、人生、未來、心路歷程,他/她的一生怎樣和自己和解。
  • 《迦百農》何以為家四海為家,生而不養是罪嗎,十幾的孩子變大人
    據稱耶穌開始傳道時,即遷居此地,但其法語「Capharnaum」 - 詞意為「混亂」,更能代表導演娜丁:拉巴基想要表達的社會問題。本文用《何以為家》這個片名來進行表達,含有劇透。主耶穌在自己家鄉拿撒勒不受歡迎,就到迦百農去步道。再後來,這個「家外之家」也遭到了毀滅。路加福音第十章15節提到:迦百農啊,你已經升到了天上。迦百農代表著無處安放的信仰,無處停泊的靈魂。所以它地中文譯名直接寫為終極的拷問——何以為家。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文 |阿阮編輯 | 晏疏離圖片源自於網絡我們對於家的定義是什麼?家是一個溫暖而令人嚮往的地方,家本身就會給予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家的庇蔭下成長。他的父母整天無所事事,不管孩子死活,卻一個勁的生了好多,贊恩有好多弟弟妹妹。為了養活自己和弟弟妹妹們,他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拖著比自己個子還高的輪車到處奔波,搬運沉重的貨物,還要替父母照顧弟弟妹妹們。他一直用理性,淡漠的眼神看這個世界,仿佛什麼都激不起他的一絲情緒。
  • 小河 · 電影推薦|沒愛,何以為家
    家,不在於大小而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何以為家生而不養 養而不育 — 何以為家贊恩發現妹妹薩哈來了月經初潮後,害怕父母會儘快把她嫁給別人當童妻,把薩哈拉到衛生間裡為她洗內褲,去商店偷衛生巾給她用,為了不讓妹妹當房東的童妻,想帶妹妹逃跑。
  • 電影分享——《無人知曉》
    為了不讓別人發現幾個孩子的存在,母親只允許大兒子外出。母親平時上班,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就落到大兒子明的身上。慢慢的母親回來得越來越晚,突然有一天,母親告訴明自己已經另外有喜歡的人了,並承諾就算和對方結婚,也會和孩子們住在一起,還會供他們讀書。某天晚上,母親突然大醉而歸,拉住孩子們喋喋不休的講述以前自己和孩子們的父親的往事。看著母親快樂的樣子,幾個孩子也很開心,安心地入睡了。
  •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下)
    第二個是回到家與坐在那個壞男人旁邊的妹妹交錯的眼神,妹妹是如此依賴他而他卻無能為力,只能揮舞自己嬌小的拳頭,但改變不了什麼。第二幕「出走」的核心則是孩童意識和責任意識的相繼喚醒。哈瑞看到了這一幕,也明白這一點,就把他帶回了家,他首次獲得了庇護。
  • 《無人知曉》:他們是如此的孤獨,他們的故事無人知曉
    「他們的故事終究無人知曉 這世上多的是我們不知道的事情」 多麼自私,生而不養,視而不見,幾個孩子在這個社會上成為了隱形人,無人知曉。 全片中唯一的一滴眼淚,卻來自這個選擇拋棄的母親,孩子們一個都沒有哭過,哼都沒有哼一聲。甚是諷刺。這些連大人們都想要逃避的生活,卻全部交由幾個孩子來承擔。 但孩子們對殘酷的忍耐力是驚人的,遠比大人強了千萬倍。
  • 《無人知曉》:他們是如此的孤獨,他們的故事無人知曉
    「他們的故事終究無人知曉這世上多的是我們不知道的事情」電影改編自發生於1988年的真實故事「西巢鴨棄嬰事件」,這是一個荒唐的故事。我去翻了翻這個真實發生的事件,但它的悲慘足以讓人看到一半就不忍心看下去。電影比起真實事件,已經要溫情美化很多了。
  • 《無人知曉》致鬱系
    害怕這種想哭卻哭不出來的感覺 心就像被無情的狠狠的揪住 難受又壓抑天知道在真實事件的時期 故事的背後又有多少無人知曉的心理活動母親走後 明需要一個人撐起了那個家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連打工賺錢都不能夠 他們的母親也可以把四個孩子獨自放在家裡去追逐她的愛情(明還要害怕被人發現家裡有四個孩子這件事) 因為他們都是黑戶 這義無反顧的愛情讓人唏噓 有人說母親終究是扛不住了
  •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上)
    「這是個美好的世界,值得我們為之奮鬥。」 這句話是大衛芬奇的名片《七宗罪》中摩根弗裡曼所說,這也是我想對《何以為家》中的小男孩贊恩說的。「必須政治的拍電影」,這樣的電影不滿足於「造一個夢」,而是將電影中的現實和實在的現實緊密的聯繫起來,讓看電影的人可以以電影為窗口,去審視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
  • 《無人知曉》無人知曉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2004年的電影《無人知曉》取材於一則真實的社會新聞:1988年一月,日本東京西巢鴨地區一名母親為了與新男友同居,拋棄了四名子女。14歲的長子獨自撫養分別7歲、3歲及2歲的妹妹,公寓凌亂,小孩白天亦不上學,四處遊蕩。3歲的妹妹因偷吃了長子朋友的泡麵,被毒打致死。眾人將妹妹的屍體置入皮箱,拖到埼玉縣秩父市公園埋葬。同年七月,鄰居發現房屋長期只有小孩居住而報警,事情才終曝光。
  • 馬小鹽:《迦百農》之問,從何以為家到何以為人
    五一小長假之後,榮獲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的黎巴嫩電影《迦百農》(中譯片名《何以為家》),一時引起人們的熱議。其實比起《何以為家》這個片名,我個人更喜歡原片名《迦百農》。導演娜丁·拉巴基就曾在訪談裡言,迦百農這個詞,在英文和法文裡都有亂和不規則之意。中譯片名卻將這「亂和不規則」縮減進小小的家之核殼。
  • 日本電影推薦《無人知曉》:養而不教是最大的惡
    看了最近上映的《何以為家》影片以後,就想到了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兩部電影都是通過講述兒童與父母責任的故事來映射殘忍的社會現實,同樣是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最大的惡。《無人知曉》是由日本是枝裕和工作室製作,Cine Qua Non發行的141分鐘劇情影片。
  • 《無人知曉》:田馥甄的矛盾藝術
    一邊嘗試登仙一邊保留凡人的姿態,這是田馥甄矛盾藝術人格的一大特色。回到《一一》這首深入淺出的作品。這裡田馥甄的演唱,也像在《一一》中所說的那樣,有種在唱Live的情感波動狀態,保留了些許失控的部分,加上轉調的設計,讓最容易做出俗套感的抒情曲變得有了文藝格調。《或是一首歌》在專輯裡承擔的是一種類似「電影片尾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