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上)

2020-10-11 Rita電影說

「這是個美好的世界,值得我們為之奮鬥。」 這句話是大衛芬奇的名片《七宗罪》中摩根弗裡曼所說,這也是我想對《何以為家》中的小男孩贊恩說的。「必須政治的拍電影」,這樣的電影不滿足於「造一個夢」,而是將電影中的現實和實在的現實緊密的聯繫起來,讓看電影的人可以以電影為窗口,去審視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黎巴嫩,僅僅是這個名字就已經說明了很多:戰爭,貧窮,破落,宗教衝突,移民等等。導演生於長於黎巴嫩,對自己民族和國家的災難深有體會,將這種體會近乎直接地搬上了銀幕。 所謂「搬上」銀幕是指電影的拍攝方式,在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到「時間-電影」的存在,不僅僅是近乎紀錄片的拍攝手段,還有取材真實帶來的真切感受。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被贊是「眼淚收割器」,歷時5年創作完成,主演全部用非專業演員,電影基本上採用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了一位12歲的黎巴嫩少年贊恩的成長過程,其中呈現了很多中東地區貧民窟裡不為人知的困難,包括沒有身份證的窮人流離失所的生活、11歲的新娘薩哈嫁給雜貨店老闆後死亡等悲慘情節。整部劇看下來,如同在看真實版的「悲慘世界」,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句箴言形容的很貼切,「珍珠就是痛苦圍繞沙粒建造的廟宇」。



與此相同的是對於黎巴嫩真實環境的取景,幾乎能讓我們感受到黎巴嫩的「空氣」。電影是視聽時空藝術,其呈現手段無非是攝影技巧和聲音手段,但好的電影通過這兩項技術手段「再現」一個真實時空,以至於觀眾產生「錯覺」,以為自己真的可以「聞到」和「觸到」電影裡的環境。這就需要導演尊重故事發生環境的「真實存在」,將自己作為一個「選擇者」而不是「創造者」或者「改造者」。



片中用大量寫實的鏡頭表現贊恩生活的逼仄骯髒的環境,父母用破舊的床單遮起來,夜裡他們在旁邊做愛,隔壁便是五六個孩子蹬著眼睛聽,12歲的贊恩懂事地捂上弟弟妹妹的耳朵,囑咐他們睡覺吧。贊恩最愛他11歲的妹妹薩哈,當他看到薩哈睡過的床單上有經血,便去雜貨店偷衛生巾教她用,並告訴她一定不能讓父母知道,否則她就會被送走。贊恩說自己曾經就看到過一個小女孩因此被迫嫁給了老男人,不得善終(這個小女孩是贊恩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贊恩雖才12歲,但他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惡意,並執著地保護他愛的妹妹。然而,他畢竟是個孩子,他的妹妹薩哈還是被賣給了比她大的多的雜貨店老闆阿薩德,不久後因懷孕大出血而死亡。



看這部劇胸口悶悶的,像是想要尋找出口而始終不得的沉悶。但對於別人的苦難,我們只能說是同情,正像王源說的:「每個人都有別人不懂的,無法感同身受的無力與孤獨。」真正變得非常刺痛,是那對黑人母子的出現。



在哈瑞身上有太多母親的影子:她身上承擔著生活的重擔,她要工作養活自己的孩子,卻又需要隱藏自己和孩子的身份,她只能將孩子藏在廁所裡,趁工作的空隙給孩子餵奶。即使生活已經很艱難,但仍然可以從孩子可愛的笑容裡享受著為人母的快樂,孩子吸允乳汁時的快樂也是媽媽的快樂;她還有很多沒有辦法向孩子訴說的痛苦,她很快就失去了工作,她沒有錢給自己的母親寄生活費,她沒有身份證不得不流離失所;她本可以把孩子賣了換錢辦身份證,但她捨不得......最終,命運沒能善待這位母親,哈瑞因身份原因被捕入獄。



《何以為家》在細節處總是戳痛人的內心的。為了給約納斯找吃的,贊恩偷了別的嬰兒的奶瓶,約納斯看到奶瓶非常開心地接過來,而後便哇地哭了,一邊搖著奶瓶,一邊哇哇大哭,死活不肯喝——因為那不是媽媽的母乳。

當贊恩回到家裡拿自己的證件時,他的父母罵他:「你滾,你這垃圾!」「你怎麼就回來了!你從哪兒來,就回到哪兒去」。當贊恩知道自己最愛的妹妹薩哈因懷孕死去時,發瘋了似得拿著刀衝了出去,他終究沒能保護地了自己的妹妹。他憤怒了,他被抓了,然而,他不甘心,他向全世界控訴自己的父母——「我要控訴我的父母,你們為什麼生下我!」



你們如果沒有能力養我,那就不要生我!

我有什麼錯?我也是這麼被生出來的,也是這麼長大的。」

「他們也是我的孩子,當他們過得不好時,你以為我會開心嗎?」

「我只是希望他們可以過得更好些!」

這是贊恩父母的辯解。在他們眼裡,社會沒有給他們養孩子的環境,他們沒有能力養活這些孩子全是社會的錯。但殊不知,沒有能力養卻生了這麼多孩子,並把他們作為解救自己生活的籌碼才是他們最大的錯誤。把妹妹薩哈嫁給雜貨店老闆是為了養活薩哈更是為了換取金錢,換取自己生活下去的資本。多麼可悲,說白了,在悲慘世界裡,子女僅僅是父母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賺錢方式而已。誰會在乎孩子的死活。所以,當贊恩聽到媽媽說:「我又懷孕了」時,他知道又要有一個苦難的孩子出生了,而這個孩子的將來「不過和自己一樣」。



篇幅限制,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生而不養 養而不育 何以為家
    家,不在於大小家,因愛而生承載著歡聚與孤獨陪伴你,保護你見證你的成長與成熟有些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而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何以為家(迦百農)《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
  •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下)
    第二個是回到家與坐在那個壞男人旁邊的妹妹交錯的眼神,妹妹是如此依賴他而他卻無能為力,只能揮舞自己嬌小的拳頭,但改變不了什麼。第二幕「出走」的核心則是孩童意識和責任意識的相繼喚醒。哈瑞看到了這一幕,也明白這一點,就把他帶回了家,他首次獲得了庇護。
  • 豆瓣9.1分,2019最佳引進片,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為何生而不養,養而不育?那如果有人告訴你,不僅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作為孩子還要起訴自己的父母,起訴父母生了他!作為聽眾,你有何想法呢?是否會疑問為何有人會想要起訴自己的父母呢?是否會覺得這樣的子女不孝順呢?可你能想像這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是從一個12歲的孩子口中說出來的嘛!
  • 豆瓣9.1分,2019最佳引進片,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為何生而不養,養而不育?那如果有人告訴你,不僅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作為孩子還要起訴自己的父母,起訴父母生了他!作為聽眾,你有何想法呢?是否會疑問為何有人會想要起訴自己的父母呢?是否會覺得這樣的子女不孝順呢?可你能想像這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是從一個12歲的孩子口中說出來的嘛!
  •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處為家?
    娜丁·拉巴基執導的《何以為家》是一部紀實劇情片,通過深入了解黎巴嫩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從而以一種更加自然的方式,將其搬上熒幕,引人深思。扎因的父母是典型的生而不養,一家九口人擠在一個破舊的閣樓中,生活已經如此困難,扎因的父母還在不停生育。
  • 小河 · 電影推薦|沒愛,何以為家
    而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何以為家(迦百農)《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生而不養 養而不育 — 何以為家贊恩發現妹妹薩哈來了月經初潮後,害怕父母會儘快把她嫁給別人當童妻,把薩哈拉到衛生間裡為她洗內褲,去商店偷衛生巾給她用,為了不讓妹妹當房東的童妻,想帶妹妹逃跑。
  •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影評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並獲得過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何以為家》。那麼為什麼這部電影擁有著直擊心靈的效果,並令無數人淚目呢?原因很簡單,只因我們見過光明,因此無法忍受這無盡的黑暗。(本片的拍攝模式:將故事與庭審結合)12歲的贊恩起訴他的父母,原因只有一個:「因為他們生了我」。父母的生育之恩本應我們一世來報,但為什麼這裡的贊恩卻因此起訴父母呢?其中的辛酸與無助又有多少呢?所有的一切都要從他的父母生育了8個孩子說起。
  • 《無人知曉》|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原來,福島惠子生養了四個小孩。大兒子明,二女兒京子,小兒子茂,小女兒小雪。惠子為了不讓別人發現孩子的存在,一直告誡孩子,在家不能大聲說話,除了大兒子,誰都不能出家門。有天晚上,惠子醉燻燻地回了家,絮絮叨叨,說了好多從前的事。沒想到,第二天一早就留下一張字條和20萬日元,悄悄離開了家。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電影片段我不打算過多的介紹電影的內容。只聊聊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幾個片段,如果你有時間可以去看一看。電影的開始就是男主角 zain 在法庭上對法官說: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開篇點題,這是一個關於生而不養的故事,或者說生而放養的故事。
  • 因為生了我!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何以為父母。有父有母,如無父無母,何以為家。1、生為孩子卻從未體驗過孩子生活電影採用倒敘的手法講述這個故事。在法庭上法官問贊恩「為什麼起訴父母」,他說「因為生了我」。3、好的電影引人深思,影片中的故事,也是生活中的故事養比生更重要。如影片中贊恩的父母,只生不養,不教育,任由孩子自己長大,男孩打工賺錢養家,女孩送人貼補家用。
  • 因為生了我!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電影《迦百農》又名《何以為家》,迦百農在聖經中是一個地名,在加利利海附近。傳說,耶穌傳道時,發生過很多神跡和重大事件的地方。但也是被神遺棄的地方,因為這裡沒有信仰,就是在這樣一個地方,講述了這個悲傷而沉重的故事。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何以為父母。有父有母,如無父無母,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豆瓣評分9.1分,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
  • 《迦百農》何以為家四海為家,生而不養是罪嗎,十幾的孩子變大人
    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可能體會不到生活在敘利亞戰火下的百姓生活,而本部影片《何以為家》就以影片的形式為我們展現了敘利亞的難民真實生活,而扎因(贊恩)也是屬於敘利亞難民之一,這部影片也是根據扎因(贊恩)的傳奇的真實經歷改編,也由他本人進行本色出演。換句話來說,這部電影就是拍他的日常生活,他就只需要做好自己,這應該也是本片獲得一致好評的原因之一吧。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為罪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影片的開頭,以法院為背景,小主人公(贊恩)正在起訴他的父母,然後影片正式開始,像是倒敘一般,娓娓道來。他的父母生了很多孩子,贊恩是最大的那個,12歲的孩子本該在學校讀書,而贊恩卻在幹雜活兒,搬煤氣罐,在路上羨慕著其他的小孩子可以上學,他12歲就開始為家庭掙錢,反觀他的父母親,沒幹什麼活。
  • 趁午休生下孩子遺棄在鄰居門口,父母生而不養,孩子何以為家?
    養不起真的就不要隨便懷孩子,也不要隨便墮胎,生下來就好好撫養,好好教育。生而不養,生而不教,為什麼要生?朱麗除了受到道德上的譴責,也觸犯了遺棄罪,哺乳期之後將面臨法律的制裁。可憐嗎?可憐!可悲嗎?事件本身描述完了,但內心還是久久不能平靜,表面上這個案件已塵埃落定,但事件背後還有什麼呢?還有4個留守在老家的女孩,1個被偷偷生下就遺棄的寶寶,這對父母,生活是不易,但生而不養,生而不教,為什麼要生?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文 |阿阮編輯 | 晏疏離圖片源自於網絡我們對於家的定義是什麼?家是一個溫暖而令人嚮往的地方,家本身就會給予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家的庇蔭下成長。他的父母整天無所事事,不管孩子死活,卻一個勁的生了好多,贊恩有好多弟弟妹妹。為了養活自己和弟弟妹妹們,他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拖著比自己個子還高的輪車到處奔波,搬運沉重的貨物,還要替父母照顧弟弟妹妹們。他一直用理性,淡漠的眼神看這個世界,仿佛什麼都激不起他的一絲情緒。
  • 《何以為家》,如果生下了我,那能不能讓我活下去?
    11歲的新娘,12歲的殺人犯,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奧斯卡虐心神作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何以為家》,這是一部讓人看了會壓抑沉默的電影,12歲的贊恩將父母告上法庭,控訴自己的父母,為什麼生下了他,卻不養他?
  •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01.生而不養,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惡贊恩一家都是敘利亞難民,擠在破爛不堪的房子裡,沒有身份證明,父母無所事事不愛勞動,像是社會的寄生蟲,生下了許多孩子,只是為了他們長大後都趕到街上打工貼補家用,還未學會走路的嬰兒就用鏈子拴在家裡。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觀影《何以為家》
    生活就是個潑婦,我原以為我們會成為好人,受人愛戴,但上帝並不希望我們被愛,他希望我們是別人家的髒抹布。」說完這段話的贊恩,平靜地扭頭對法庭上的媽媽說:「你現在懷著的孩子也會成為我這樣。」贊恩這樣說,是因為數天前,他11歲的妹妹薩哈因為被父母強行嫁人後懷孕流產而死亡。這是一個孩子對大人世界的控訴,可是這個世界上哪一個孩子的世界沒有被大人玷汙?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
    相信大家都看過《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看過之後真的感觸很深,生而不養,那為何要生!賣子女真的狠心嗎。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何以為家》磨滅人性美好的殘酷世界。生活可以把一個孩子逼到什麼程度?一句為什麼要生我?
  • 馬小鹽:《迦百農》之問,從何以為家到何以為人
    五一小長假之後,榮獲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的黎巴嫩電影《迦百農》(中譯片名《何以為家》),一時引起人們的熱議。其實比起《何以為家》這個片名,我個人更喜歡原片名《迦百農》。導演娜丁·拉巴基就曾在訪談裡言,迦百農這個詞,在英文和法文裡都有亂和不規則之意。中譯片名卻將這「亂和不規則」縮減進小小的家之核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