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珍惜自己讀不懂的書 | 鳳凰副刊

2021-01-18 鳳凰網

 

一家出版社要重出赫爾曼•黑塞的《彷徨少年時》,我答應幫他們寫一篇介紹。新譯的書稿送來了,一邊陪你練琴,我就一邊重讀《彷徨少年時》。我記得是剛上初中時,連續讀黑塞作品的。第一本是《彷徨少年時》,第二本是《漂泊的靈魂》,第三本是《鄉愁》,第四本是《流浪者之歌》,一本接一本地讀。

而且不是隨便順手讀讀。每天早上用鬧鐘將自己在五點半叫醒,然後坐在書桌前,攤開書一字一字讀,一行一行讀,一直讀到該要出門上學的時間。我完全記不得讀書前有沒有先吃早餐,都吃了些什麼,但清楚記得書桌上一盞裝著二十瓦日光燈管的檯燈,白光照在書頁上的亮度。

為什麼這樣認真?老實說,因為那時我讀不懂黑塞的書,是真的讀不懂。早上讀過的,晚上問自己到底讀了什麼,想想,腦袋一片空白。可是,一方面是不服氣,覺得只要堅持下去,陌生的字句意義總有一天會在眼前豁然開朗;另一方面是好奇,那讀不懂的字句間,偏偏有種奇特神秘的魅力,吸引我一直想看下去。

與其說是讀書,不如說是在那天剛亮的時刻,享受和一種遙遠不可解的事物相聯繫的感受。一種無法用理性掌握,所以無法用言語形容,卻在身上、心底麻癢搔爬的經驗,無可取代的經驗。

很長一段時間,我記得我讀過黑塞,但卻沒有能力將他書中的內容吸收進去。我知道等到自己的閱讀能力更強,理解更成熟時,我會、我需要重讀黑塞。

幾年後,高三吧,我無意中從書架上揀出《彷徨少年時》,隨意翻翻,翻到了這樣的句子:「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找出被允許的和被禁止的事物……有些人疏於思考,懶得為自己的行為把關,他只要不違反別人規定的禁令就行了,因為這樣他可以過得很輕鬆。還有些人在心目中有一套自己的法則,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嚇了一大跳,這明明就是我自己的信念啊!再翻再讀,我更驚訝了,書裡的情節內容我很陌生,猜不出再下來要發生什麼事,然而書中講的道理,關於光明與黑暗的世界,關於個人的選擇,我卻都再熟悉不過!

當年,我真的沒讀懂《彷徨少年時》嗎?還是一字一句其實仍進入了我的大腦,影響了我的想法與感受?還是本來的我,個性中就藏有這些傾向,所以才會即使讀不懂,都不願放棄黑塞的書?

一直到今天,我還是不知道答案。不過我知道、我確信,少年時代最大的珍寶之一,就是極度善感的心,隨時吸收,隨時感應,就算對於看來陌生、疏遠的東西,也不要輕易拒絕。生命擁有比我們想像更大的空間,可以容納更多不同的東西。

摘自楊照《我想遇見你的人生》

相關焦點

  • 楊照:越年輕的朋友 越應該多讀「讀不懂的書」
    讀+:為什麼選的都是《進化論》、《夢的解析》這樣的書,感覺跟民眾不是特別貼近?  楊照:現代社會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是有來歷的。比方旁邊湖上的欄杆為什麼是幾何式的,而不是蘇州庭院的垣牆式。它們多來自於西方18世紀以後巨大的改變和發展。課程的用意就是幫助大家回到重大的、提出突破性觀念的地方,來了解我們今天這個世界。
  • 賈平凹:讀書示小妹生日書 | 鳳凰副刊
    七月十七日,是您十八生日,辭舊迎新,咱們家又有一個大人了。從那時起,我就羞於在人前走動,背著你在角落玩耍;有話無人可說,言於你你又不能回答,就喜歡起書來。書中的人對我最好,每每讀到歡心處,我就在地上翻著跟頭,你就樂得直叫,讀到傷心處,我便哭了,你見我哭了,也便趴在我身上哭。
  • 楊照:不經曆書裡人生多可惜
    楊照的解讀很有意思,通常情況下,當我們欣賞一種事物,我們通過自己的讚美美化了自己的生活,恰如「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但當你遇到真正的、給你帶來強烈衝擊力的美好時,你會感到自卑,就像看到心儀的姑娘時,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衣服、髮型是否整理好。
  • 臺灣作家楊照:不妨多讀「無用之書」
    當今的人們應該怎樣讀書,讀什麼書?昨日下午,臺灣著名作家楊照攜新作《馬爾克斯與他的百年孤獨》,與江城讀者分享讀書感受:多讀現代經典,多讀看似「無用之書」也許更滋養。   分享會上,楊照反覆提到閱讀現代經典的重要性,實際上,他在臺灣舉辦的四十六期「誠品講堂」中,就曾為普通讀者解讀弗洛伊德、達爾文、村上春樹、馬爾克斯、海明威等人的經典著作。「有很多的書雖然你現在讀不懂,但你應該培養興趣把它讀下去。」
  • 楊照:讀經典,是因為我們活得「不耐煩」
    成書的契機來源於四年前,楊照在臺灣開設了講授中國傳統經典的課程,是因為在數年前講授中國歷史的課程中,他越來越有一個深刻的感受:綿延兩千多年的漢字維持了難得的穩定,以至於我們只要多一點點努力,就可以直面經典原典,還原大部分的本意,但越來越少人珍惜自己身上具備的這個能力。「我們現在不幹這個事,經常是要別人轉手講給我們聽,其實這個轉手比翻譯更糟。為什麼我們不做這件事?
  • 作家楊照稱女兒不看自己書:她最愛奇幻文學(圖)
    可記者眼前的楊照卻感性、儒雅、謙和,他會細心地詢問記者「想不想喝點什麼」,他說話時總帶著溫和的笑意。當談起某本記者未曾讀過的書,他風趣而貼心地化解尷尬:「抱歉,可能我的『劇透』會擾了你以後讀它的興致。」  看到了他性格的這一面,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為什麼楊照在臺灣成名已久,但與張大春、朱天心這些幾乎同輩的臺灣作家相比,他的作品與文名在大陸卻「姍姍來遲」。
  • 《文心》來教給你如何讀那些讀不懂的書
    這是一本不單單教中學生的書,也是一中學教師的書。朱自清高度讚譽此書,「將讀法與作法法打成一片,而又能近取譬,切實易行。」書中解決了我們讀書過程中的許多實際問題。比如遇到讀不懂的書怎麼辦?中學生樂華和爸爸枚叔就有一段精彩的對話。
  • 易中天:誰能抵抗黑夜中聽鬼故事的誘惑|鳳凰副刊
    春來不是讀書天文/易中天快開春了。所以,春天即便要讀書,也只該讀「情書」。但,春天裡讀不得書,其他時候就讀得麼?也讀不得的。春來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蟲冬有雪,收拾書本好過年。沒什麼讀書的季節。讀書也未必有什麼用。「書中自有黃金屋」云云,不過是一幫窮酸秀才編出來自欺欺人的鬼話。窮酸秀才們總是要編出諸如此類的鬼話來哄騙自己的,否則他們的書便讀不下去。
  • 楊德昌:他帶走了臺灣的「電影時代」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在《光影言語》書中,白睿文(Michael Berry)訪問楊德昌,談起《海灘的一天》的杜可風,楊德昌突然笑著說:「那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以後我的回憶錄都會寫到!」楊德昌寫了,還是沒寫他的回憶錄呢?
  • 「專訪」楊照:《史記》變成了半本故事書,人們忽略了它的另外半本
    楊照2017年在「看理想」平臺製作了一套120集的音頻節目《史記百講》,整理了他對《史記》的研究和探索。近日,以音頻節目為基礎的《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一書也出版了。在楊照看來,司馬遷從來沒有要寫一本光是「好看」的書,他有著更加廣闊深刻的動機和目的。
  • 楊照:傳統經典於今天最大的價值不是同,而是不同
    楊照:這是有一個淵源,更早期的時候我是講中國通史的。我給臺灣的敏隆講堂講課,從2007年講到2011年,講了五年的中國通史。講中國通史有一部分原因純粹是我自己的興趣,因為我幾十年來沒有中斷過對最新的中國歷史研究的好奇和吸收。我看的越多,心中就越有無奈和遺憾。一百多年以來中國史學上有非常非常多新的發現,可是在我們的教育體制和一般人的概念裡面,這些東西都沒有吸納進來,產生影響。
  •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闢易。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創作背景】:文天祥於祥興元年(1278)10月因叛徒的出賣被元軍所俘。翌年10月被解至燕京。
  • 楊照:《史記》變成了半本故事書,人們忽略了它的另外半本 | 專訪
    界面文化:關於《史記》的閱讀,你曾提到自己在臺灣大學歷史系上阮芝生的課受到了很深的影響,能否談一談?楊照:我們從初中起就會接觸到《史記》的選文,一開始是《張釋之馮唐列傳》,到了高中選得就很多了。高中的時候,我認為一本有價值的書應該從頭讀到尾,所以第一次動念想要完整地閱讀《史記》。
  • 《浪漫是一冊副刊》我再次翻開名為你的書
    很喜歡片頭的那句話,「我再次翻開名為你的書。」丹伊時隔這麼多年,才重新翻開車恩浩這本書,不是不心痛的。但是又能如何呢?正如片名《浪漫是一本副刊》,浪漫的確是一本副刊,不是生活的正文,可能是上下班間隙的調味品,可能是醉酒後的苦茶。暗戀就是一個人寫完這本副刊,暗戀沒有一個時刻不浪漫。苦澀浪漫,嫉妒浪漫,疏遠浪漫,爭吵浪漫,淋雨浪漫,日光浪漫。
  • 楊照:用柔情給女兒寫「情書」
    去年的《故事照亮未來》一書中,楊照用100個故事做引子,從千頭萬緒的故事和現實中提取出100個關鍵概念,為我們講述臺灣民主化轉型過程中的種種經驗和彎路,在各大媒體的年終評審上,此書多次上榜。日前,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了楊照的另一本書《我想遇見你的人生》,該書則是感性楊照的縮影。學者楊照為何要寫這本柔情的書?在書中他與女兒進行了怎樣的心靈交流?本次採訪應該能釋疑解惑。
  • 張愛玲:蒙娜麗莎的微笑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看到畫,想做詩,我並不反對--好的藝術原該喚起觀眾各個人的創造性,給人的不應當是純粹被動的欣賞--可是我憎惡那篇《蒙娜•麗薩》的說明,因為是有限制的說明,先讀了說明再去看圖畫,就不由得要到女人眼睛裡去找深海底的魚影子。那樣的華美的附會,似乎是增多,其實是減少了圖畫的意義。
  • 《浪漫是一冊副刊》如果主冊沒有自己,那要副刊做什麼?
    《浪漫是一冊副刊》的標題真的是蠻拗口和奇怪的,女主又真心顯老,如果不是李鍾碩的盛世美顏,我想自己無論如何都不會點開。不過,好在我沒有錯過它。二碩入伍前的最後一部劇,和《聽見你的聲音》倒是圓圓滿滿的首尾呼應姐弟戀,時光仿佛給了這個少年神秘的特權,無論歲月輪轉依然明眸皓齒、面如冠玉,一如當年。
  • 與毛澤東有關的流行詞語 | 鳳凰副刊
    孺子牛「孺子牛」一語最早見於《左傳・哀公六年》。從此,「孺子牛」一詞帶著嶄新的含義流行全國――郭沫若說,自己願為牛的尾巴。茅盾說,自己願為牛尾上的毛,幫助牛把吸血的大頭蒼蠅和蚊子掃掉。更多的人引用毛澤東的話,表示要為人民大眾奉獻服務,做「孺子牛」。實事求是「實事求是」一句古語,最早見之於《漢書・河間獻王傳》: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景帝之子,他一生好研究古籍,收藏了許多善書,據說他「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 年少無知,不懂珍惜的星座,驀然回首,追悔莫及
    那時候的我們,不懂什麼是愛,只顧著成天沉浸在自己的夢幻世界中,哪有什麼心思談戀愛。就算喜歡一個人,也只是淡淡的情感,也不懂的包容理解,自我的生活,一旦吵架,很容易就分開了。等到年紀大了,回首當年,那種純真的感情一去不復返,後悔也來不及了。那麼在十二星座中的這幾個星座,他們年少不懂愛,驀然回首,後悔得要死,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張悅然:水瓶座的伍爾夫·烏斯河上的漂流瓶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愛情投下的影子很淡,丈夫倫納德更像是兄長或者工作夥伴,而後來喜歡的女詩人維塔,她像愛另一個自己,一個想要或想成為的自己那樣去愛她。這樣的情感,是沒有交融或回應的。外界不能施與或拿走什麼,她像一個密閉的容器。可是她的月亮落在白羊座,內心都是火焰,簡直要燒灼了,她把無法向外釋放的能量,變成一種內在的探索和開掘。是一種窒悶的,用力的挖鑿,乾燥得流出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