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楊照:不妨多讀「無用之書」

2021-01-18 人民網

  當今的人們應該怎樣讀書,讀什麼書?昨日下午,臺灣著名作家楊照攜新作《馬爾克斯與他的百年孤獨》,與江城讀者分享讀書感受:多讀現代經典,多讀看似「無用之書」也許更滋養。

  分享會上,楊照反覆提到閱讀現代經典的重要性,實際上,他在臺灣舉辦的四十六期「誠品講堂」中,就曾為普通讀者解讀弗洛伊德、達爾文、村上春樹、馬爾克斯、海明威等人的經典著作。「有很多的書雖然你現在讀不懂,但你應該培養興趣把它讀下去。」楊照以自己為例,他說,自己從小就愛讀看不懂的書,比如11歲時讀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小說,6年後,他遭遇到挫敗,該書突然出現在腦海裡,使他有了戰勝低谷的勇氣。

  「生命中偶爾會讀到對你當下生命看似無聯繫、無用的書,但持之以恆地讀下去,它會不斷擴張你的生命,幫你儲備資源……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今天你認為陌生的、看不懂的東西,會在何時成為你生命不可缺失的力量。」(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樊從祥)

相關焦點

  • 楊照:越年輕的朋友 越應該多讀「讀不懂的書」
    武漢正打造讀書之城,他的「講書」經驗讓記者感覺相當好奇。  250塊錢聽一部經典  讀+:《馬爾克斯與他的百年孤獨》是您在誠品講堂的講義嗎?  楊照:我從2005年在誠品講堂開了一個課程,叫「現代經典細讀」,這部分講題後來陸續整理出來。在臺灣出了5本,大陸是第一次引進這部分的內容。
  • 楊照:不經曆書裡人生多可惜
    楊照之於臺灣,正如梁文道之於香港,陳丹青之於大陸,於專業主義與公共傳播間尋找平衡點,於秩序的冷峻與溫吞的表達間表達自己的態度,如果現在有一場新的思想啟蒙在民間發生,他們也許是最合適的引領者……在沒有特別意義的時光裡遇到另一個奇妙的平行空間由於飛機晚點,原定於下午3
  • 臺灣作家楊照:舊書才新鮮
    楊照談如何閱讀經典 劉蕊攝  大公網3月31日訊(記者 劉蕊 鄭州報導)臺灣作家、文學評論家楊照老師帶著一套精緻的書籍《經典裡的中國》來到鄭州,作客「松社我來講」,他由「天籟之音」說開去,從中國傳統民樂的起源和演變
  • 專訪臺灣作家楊照:我讓大陸朋友看到了他們身上不會有的東西
    9月16日,臺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和政論家楊照與媒體人梁文道同臺,在清華大學做了一場「經典裡的中國——今天我們如何閱讀先人經典」的對談。楊照回憶了1985年臺大歷史系大四那個寒假寫電影腳本《孔子傳》的「糗事」——這部未刊稿迄今還藏在母親家的衣櫥裡,但他多年來的雄心是,以一種「有效的態度」去認真爬梳和理解中國的傳統經典,這樣「孔子就從那裡活生生地跳出來了」。楊照。
  • 作家楊照稱女兒不看自己書:她最愛奇幻文學(圖)
    可記者眼前的楊照卻感性、儒雅、謙和,他會細心地詢問記者「想不想喝點什麼」,他說話時總帶著溫和的笑意。當談起某本記者未曾讀過的書,他風趣而貼心地化解尷尬:「抱歉,可能我的『劇透』會擾了你以後讀它的興致。」  看到了他性格的這一面,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為什麼楊照在臺灣成名已久,但與張大春、朱天心這些幾乎同輩的臺灣作家相比,他的作品與文名在大陸卻「姍姍來遲」。
  • 楊照:讀經典,是因為我們活得「不耐煩」
    大家訪談採寫 信息時報記者 陳川「我常常鼓勵大家,儘可能遺忘掉別人告訴過你什麼,最簡單的一個道理,你不能自己讀嗎?我做的事不過就是刺激、鼓勵大家,你自己去讀經典。」近日,臺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楊照攜新作《經典裡的中國》來到廣州方所,為讀者開講「今天我們怎麼讀經典」,並在講座開始之前接受了信息時報的專訪。
  • 作家楊照與鋼琴家女兒對話 談父愛與教育的對照記
    幸福的三口之家  身兼作家、評論家、出版人、主持人多職的楊照,幾乎和文字打了半輩子交道,卻培養了一個天賦卓絕的鋼琴家女兒。  A  彼此眼中的她/他  晶報:拋開作家與鋼琴家的身份不談。在現實中,你們如何向外人介紹彼此?  李其叡: 我會說他是作家,出過幾本書,對音樂很有興趣,喜歡寫樂評。  楊照:走到哪,她都是個性強悍的女生,非常有主見。
  • 楊照:用柔情給女兒寫「情書」
    本報記者 師文靜 整理  楊照是臺灣民主轉型的參與者、見證者、反思者,也被認為是最會講故事的評論人。去年的《故事照亮未來》一書中,楊照用100個故事做引子,從千頭萬緒的故事和現實中提取出100個關鍵概念,為我們講述臺灣民主化轉型過程中的種種經驗和彎路,在各大媒體的年終評審上,此書多次上榜。日前,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了楊照的另一本書《我想遇見你的人生》,該書則是感性楊照的縮影。學者楊照為何要寫這本柔情的書?在書中他與女兒進行了怎樣的心靈交流?本次採訪應該能釋疑解惑。
  • 楊照:珍惜自己讀不懂的書 | 鳳凰副刊
    我記得是剛上初中時,連續讀黑塞作品的。第一本是《彷徨少年時》,第二本是《漂泊的靈魂》,第三本是《鄉愁》,第四本是《流浪者之歌》,一本接一本地讀。而且不是隨便順手讀讀。每天早上用鬧鐘將自己在五點半叫醒,然後坐在書桌前,攤開書一字一字讀,一行一行讀,一直讀到該要出門上學的時間。
  • 楊照《故事效應》出版:一本關於故事的故事書
    年6月【內容簡介】這是一本關於故事的故事書。蕭邦、喬治桑與《雨滴前奏曲》的「鬼」典故;南非「三個朋友」保險套對抗愛滋病的成功案例;披頭四與美國總統的愚賢,示範了故事的巨大能量【作者簡介】楊照,本名李明駿,一九六三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集小說家、詩人、文學評論家、時評人、出版人、主持人於一身。
  • 「專訪」楊照:《史記》變成了半本故事書,人們忽略了它的另外半本
    記者 | 潘文捷編輯 | 朱潔樹1《陳涉世家》《荊軻刺秦王》《廉頗與藺相如》……幾乎每個人都從中學課本上讀到過《史記》裡的篇章,也有不少歷史愛好者對《史記》中的故事如數家珍。但在臺灣作家楊照看來,讀《史記》只讀故事是不夠的,因為一般讀者只選擇好看的部分、講述人物故事的部分來讀,而忽略了司馬遷寫作的用意和整本書結構的完整性。這樣,《史記》就變成了半本故事書。
  • 復旦教授的「不必讀」書單火了:人生有涯,書是讀不盡的,讀盡也無用
    包括許多知名作家和知名作品,比如有位James Patterson,號稱頭號暢銷作家,這位先生是垃圾中的戰鬥圾。6 所有名著的續書:無論中外,名著的續書都很失敗,道理很簡單:期待太高,此作者非彼作者。《劉心武續紅樓夢》《德溫特夫人》《斯佳麗》《傲慢與偏見與殭屍》.都完美解釋一個成語:狗尾續貂。所以,喜歡續的人都要小心了.
  • 復旦教授寫的「不必讀」書單火了:人生有涯,書是讀不盡的,讀盡也無用
    文丨朱光潛↓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都沒有一讀的價值。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須慎加選擇。你自己自然不會選擇,須就教於批評家和專門學者。我不能告訴你必讀的書,我能告訴你不必讀的書。許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讀現代出版的新書。因為許多流行的新書只是迎合一時社會心理,實在毫無價值,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的書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讀一遍兩遍以至於無數遍。
  • 楊照:發現和培養「中間讀者」
    楊照的外祖父許錫謙系「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白先勇就此訪談過楊照),楊照本人1963年出生於花蓮縣一個熟悉日語的外省人家庭,幼年在臺北有著日本街區風格的「晴光市場」裡長大。作為臺灣戰後「最後的貧窮一代」,像許多出生於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知名文化人一樣,楊照高中時深受一街之隔的「美國駐臺北新聞處」圖書館的影響,尤其是那裡開架閱覽的香港《今日世界》雜誌及同名翻譯叢書,以及包括英語版在內的多語種《美國憲法》和《聯邦論》等。1981年,楊照考上臺大歷史系,只趕上了傳說中那個名家雲集的史學黃金時代的尾聲。
  • 臺灣作家楊照:文學、歷史和社會正義是我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三個追求...
    因為其廣博,作家張大春對他有個評價:「年過四十以後的楊照,幾乎在每一個他所接觸的領域上都能發表深入淺出而博覽覃思的意見,我幾乎已經養成了一個『所知不太妙,每事問楊照』的習慣。」從 2007 年開始,楊照先後在敏隆講堂和趨勢講堂兩度完整講授過中國通史課程,每一次課程前後橫跨 5 年。和其他課程最後會整理出書一樣,中國通史的課程也將會全部整理出版。
  • 楊照《推理之門由此進:推理的四門必修課》| 一日一書
    《推理之門由此進》楊照/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1福爾摩斯為什麼能成為傳奇?沒有天才的智慧,硬漢偵探的魅力又在哪裡?楊照帶你穿過重重霧瘴,如神探般,找出一條窺其堂奧的捷徑——推理之門,由此進入。楊照,臺灣著名作家、文化評論家。本名李明駿,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歷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等職。
  • 楊照:傳統經典於今天最大的價值不是同,而是不同
    這個用意是我希望,對中國歷史有興趣的人,其實是可以回頭,直接去讀這些書。 晶報:我們現在看到的主要是先秦的篇目,而沒有之後的內容。 楊照:這是另外一個非常長遠的課程,這個課程從2012年開始到今年已經是第六個年頭了,還繼續在開。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套書其實就是第一輯,第一個十本。到目前為止現實中的課程已經講到了宋詞,大概已經講了110本書了。這些書會在接下來陸陸續續出。
  • 遲到五十年的臺灣作家,朱西甯
    那時他也讀了東北作家蕭紅、蕭軍、端木蕻良等人的小說,這些深深影響了他日後的創作。剛剛譯介進來的許多西方作家如左拉、託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也都使他讀之痴迷,受益匪淺。抗戰那些年,他也隨之流亡各地,居無定所,目睹中國許多殘酷之事,但也有美好的事情發生。他很快戀愛了。在南京讀書時,他遇到了一個叫做劉玉蘭的女生,初嘗愛情滋味,卻因去往臺灣不再相見,因此鬱郁。
  • 楊照「寫給女兒的情書」充滿愛
    晨報記者 徐穎去年,一本《故事照亮未來》讓臺灣作家楊照成為年終眾多圖書榜的常客。 201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再度推出了他的新書《我想遇見你的人生》,與上一本書的理性不同,這本寫給女兒的書,是楊照感性一面的縮影,也呈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的父愛。楊照被認為是最會講故事的評論人。
  • 楊照:《史記》變成了半本故事書,人們忽略了它的另外半本 | 專訪
    界面文化:關於《史記》的閱讀,你曾提到自己在臺灣大學歷史系上阮芝生的課受到了很深的影響,能否談一談?楊照:我們從初中起就會接觸到《史記》的選文,一開始是《張釋之馮唐列傳》,到了高中選得就很多了。高中的時候,我認為一本有價值的書應該從頭讀到尾,所以第一次動念想要完整地閱讀《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