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領導說太短了,開不了原創,要我再寫點
那就再來說點兒正經的吧。
自從官宣以來,很多朋友都問辦事員,為什麼脫口秀要在大劇場演出啊?可能大多數人印象中的脫口秀總是在一方不大的舞臺上演。一個人,一支麥,接二連三迸發的段子,還有滿堂默契的鬨笑——我們這裡所說的脫口秀其實是stand-up comedy,中文翻譯為「單口喜劇」。
但其實在國外,喜劇演員站上大劇場的舞臺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啦。比如這位,被中國粉絲稱為「阿金卡卡」(這一名字源於他講述的段子<我在英國看牙醫>)的英國超人氣喜劇演員麥可·麥克因泰(Michael Mclntyre) 。
他也是英國最吸金的喜劇人之一,演出幾乎場場爆滿。2012年,他曾被報導為世界票房最高的喜劇演員。就算是這樣的大劇場,也依然座無虛席。
圖源網絡
他還在BBC One上推出了自己的周六晚間系列喜劇節目Michael McIntyre's Big Show。他曾在倫敦最大場館O2體育館舉辦了28場演出,場場售罄。甚至還舉辦了自己的脫口秀世界巡演,共計售出了超過400萬張票。
圖源:michaelmcintyre.co.uk
說起來,脫口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英格蘭地區的人們在咖啡廳的聚會。當時人們熱衷於聚集在那裡,討論各種社會問題,「七嘴八舌」發表自己的見解。
不過,脫口秀到了19世紀的美國才得到真正的發展。如果我們現在去追溯最早的獨角戲表演者,可能會在名單中赫然看到一個令人驚訝的名字:馬克·吐溫(Mark Twain) ——沒錯就是你我都認識的那個馬克·吐溫。他不僅是作家,也是彼時大名鼎鼎的演說家。
馬克·吐溫在舞臺上(圖源:twain.lib.virgina.edu)
鮑勃·霍普在二戰期間表演
同一時期,廣播的產生以及人們對公共集會的熱衷也催化了脫口秀的誕生。
到了20世紀50年代,美國單口喜劇的代表人物中又多了一位你我都認識的(當然他不認識我們):伍迪·艾倫(Woody Allen) 。他經常扮演一些煩躁不安的,帶有神經質的角色。2004年,他還被美國喜劇中心(Comedy Central) 評為百大滑稽演員(stand-up comics) 中的第四位。
伍迪·艾倫在表演脫口秀(圖源:pinterest.com)1979年,第一間美式風格的喜劇俱樂部在倫敦開幕。這也意味著美式單口喜劇的表演方式正式進入了英國。
逐漸地,脫口秀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時尚,電視則成為了單人喜劇的新舞臺。各種脫口秀節目甚至佔到了電視節目總量的40%之多。周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 等節目層出不窮,也捧紅了傑·雷諾(Jay Leno) 等多位喜劇演員——不過這種talk show與我們所說的stand-up comedy並不完全相同。
「脫口秀」其實是talk show的音譯,是指一種訪談節目。而stand-up comedy,也就是單口喜劇,才是我們上文中提及的「一個人一支麥講段子」。不過現在大多數人都習慣把這兩種表現形式統稱為「脫口秀」啦。華人地區的單口喜劇興起於1990年的粵港地區,其中最有名的喜劇演員之一當屬香港藝人黃子華,他將其翻譯為「棟篤笑」(粵語正字為:戙𡰪笑,讀為:dukdungsīu)。隨後,單口喜劇逐漸在兩岸三地流行起來。黃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