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月31日,第三任韓國總統樸正熙在聽取了經濟官員吳源哲的報告後發表重要指示:「韓國要將重化工業的發展並進,趕超北朝鮮。」
80後出身的大多數朋友都經歷過"哈韓"。二十一世紀初的時候,韓國在中國人的印象中是高富帥,是發達國家,韓劇是被中國人津津樂道的文化作品。而朝鮮的印象則完全相反。所以"韓國要在經濟上趕超北朝鮮"的說法,對於1980年以後出生的人來說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我們將時針撥回到1970年,朝鮮對韓國的經濟可以說是碾壓。我們先不用GDP的概念,用一些比較重要的工業指標來給你們感受一下1970年兩個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摘自《Korea,the Economic Rac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1970年,朝鮮人口大約是1282.6萬,當年朝鮮的人均電力消耗為1286.4kwh。中國的人均電力消耗達到這個水平要等到三十多年以後的2002年(1287.63kwh)。
60年代的朝鮮和日本被認為是創造戰後經濟奇蹟的兩強。60年代末,朝鮮農村全部通電,而據新華社報導,中國一直到2015年才實現村村通電的目標。80年代初,朝鮮實現了全部耕地面積中:70%的機械化灌溉,95%的機械化插秧和70%的機械化收割。與此相比,同等口徑下的2007年,中國機械化耕地、播種、收穫水平分別為46.8%、26.7%、19%。去年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的一個講話中提到,中國農業機械化的平均水平為52.28%,在極高水準的機械化作業的基礎上,1970年的朝鮮的出口商品中,農產品居然佔到了出口商品的10%,這似乎也與我們印象中的朝鮮形象不符。
那麼為什麼朝鮮變成了今天的樣子呢?雖然美蘇的經濟軌道不完全一致,但考慮到蘇聯在此期間一直跟歐美有經濟往來,也一直對國際市場有大量美元計價的石油出口,所以我們可以將美元計價的朝鮮人均GDP的變化作為可比標準下尋找朝鮮經濟拐點的嘗試:把朝鮮1970年~2000年的30年人均GDP的經濟數據做一個圖:
圖裡有兩個明顯的拐點,其一是1982年經濟短暫亢奮以後,在1982~1990,整個朝鮮經濟進入了一個明顯的高位震蕩的平臺期。其二是1990年以後,朝鮮經濟開始高臺跳水,斷崖下跌。
解釋第一個拐點並不難,戈巴契夫是蘇共歷史上有名的____________。1985年,戈巴契夫出任蘇共中央總書記。
隨後的1987年,蘇聯開始了一場註定失敗的經濟體制改革:制定企業法,讓企業成為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自我管理的單位。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企業的自主權無法落實。工人選舉廠長並沒有選上會經營者,企業利用壟斷地位,通過提高價格獲得高額利潤,廠長通過給工人多發工資獲得工人支持,結果商品短缺沒有解決,通貨膨脹惡性發展,人民更加不滿。
蘇聯的經濟混亂當然對朝鮮經濟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幹擾,但是即便是蘇聯最終在解體前經濟陷入了嚴重困難。1982年到蘇聯解體前的朝鮮經濟並沒有出現嚴重下滑,他們依然維持著一個高水平的震蕩,甚至在1987年還摸到了自己經濟發展的最高點。然後自90年代開始,朝鮮經濟真正進入斷崖式的下滑。
而且,這期間的一個標誌性事件是柳京飯店的命運:伴隨著1982年的經濟成功,朝鮮開始了對柳京飯店的規劃設計。
1987年,站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頂點,朝鮮啟動了野心勃勃的柳京飯店的建造計劃。去過朝鮮的朋友都會被這幢巨大的房子震撼。按照規劃,這家飯店本會擁有3000間房間,在1989年建成之時會成為全亞洲最高的飯店。了解當時朝鮮的經濟力量以後,我相信基於1982年~1987年的經濟水平,朝鮮有能力能建成這樣的一棟樓,只不過上圖的那一洩而下的經濟曲線超出了朝鮮人民的預期。
1950~1990年,雖然40年的時間並不算長,但是這個周期已經可以滿足經濟學意義上「長期」的定義了。所以,科學地看,我們不能簡單地將朝鮮90年代以後的經濟困難歸因於體制。因為這個期間朝鮮的體制並沒有太大的變化。甚至領導人都是同一個人:
金日成(生卒:1912年4月15日-1994年7月8日)
那麼朝鮮經濟為什麼成功,又為什麼歷經坎坷呢?
朝鮮的經濟成功路徑清楚地寫在他們的出口數據中:
數據來源:1953-1954年《朝鮮中央年鑑》;《北韓對外貿易及特徵》
為求公允,我們上面採用了兩份數據,分別來自朝鮮自己的統計數據和韓國的統計、雖然口徑略有差異,但是基本可以互相印證。即便不運用複雜的產業經濟學的理論,我們也可以從第二張更精簡的統計數據裡很清晰地看明白朝鮮經濟發展的路徑:
作為華約組織的一員,朝鮮和華約體系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保持著非常緊密的經濟聯繫。雖然朝鮮沒有石油產品,但是北朝鮮連接著長白山脈,有大量的寶貴礦產。毫不誇張地說,朝鮮遍地都是礦,他的主要礦產資源儲量佔到了國土面積的80%以上。已探明的礦物300多種,其中有經濟開發價值的礦物達200多種,蘊藏著鐵礦石等黑色金屬礦物和金、銀、鉛、鋅等有色金屬礦物,非金屬礦物有菱鎂礦、石灰石、滑石、高嶺土等。其中,石墨和菱鎂礦的儲量居世界前列。除此之外,有外媒報導:地質研究顯示,朝鮮擁有約2.16億噸稀土,可能是不輸中國的稀土資源大國。
韓戰打完百廢待興之際,朝鮮優先恢復了日本殖民時期的採礦業,出口了大量的礦業產品。隨後,開始調整優化基於原礦的冶金行業,開始煉鋼,煉製貴金屬。緊接著,朝鮮組織專業團隊研發重機械,電器化學製品,甚至在1969年已經搞出了適合出口的建築業產品,在1969年建築業製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例佔到了10%,而且出口了不少農產品,同期中國正處在三年困難時期。最終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朝鮮人均GDP是兩個鄰居韓國和中國的1.5倍和3.4倍。
在70年代,朝鮮城市化建設取得卓越成就,城鎮化率達70%,比如今的中國還要高(截至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為60.60%)。所以毫不奇怪鴨綠江西邊會有不少人想辦法偷渡去朝鮮。以下是一則非常有趣的統計數據(數據源自某論壇,考據不嚴,僅做輔證):
70年代的朝鮮,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教育費全免,而且國家還給配發衣服,內衣、外衣、鞋子等日常生活用品。此外,看病還不要錢,住房不要錢,國家分配,所以當時朝鮮在健康、醫療、養老等各種環節的設計,是非常先進的。由此,朝鮮人均GDP、人均壽命、識字率確實取得了很高水平的發展。
1972年,朝鮮錄取機關工作人員子女的幼兒園的場景。
朝鮮人均GDP、人均壽命、識字率等均在70年代穩步上升。
"今時鸚鵡洲邊過,唯有無情碧水流。"朝鮮的經濟繁榮已成了過去式,如今我們在網際網路世界搜索朝鮮,一部分是「各種經濟困難」的對比圖;另一部分則是「神秘」、「封閉」等的揭秘文。朝鮮為何從最初「千裡馬」的經濟發展速度到今天這樣的一個狀況呢?
本文是本號發刊詞之後的第一個系列的第一篇,還記得十多年前第一次通過統計數據認識朝鮮的時候,我非常驚訝他當年的高水平發展和目前的尷尬處境。而且彼時,朝韓經濟對比是意識形態戰場上歐美制度優勢的經典戰例,38線劃開了兩國的貧富,一旦祭出朝韓對比,"定體問"的問題論證便可以取得極大的成功。但是通過本文,我們可以重啟該問題的討論,如果是體制問題,朝鮮的經濟輝煌和經濟衰落為何都在金日成主席一人之手?因篇幅和精力有限,本文內容暫且到這兒,預知後事如何,請待我們關於朝鮮經濟發展的下一篇文章。本系列內容規劃預計會有八篇小文,主要涉及朝韓經濟與中國房價,敬請期待。
睦凡的發刊詞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為避免錯過後續精彩內容
請猛戳下👇面👇的👇二維碼關注"睦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