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高分劇《俗女養成記》:在與生活和解的路上,照見自己

2021-02-10 慄子拿鐵

時尚穿搭 | 旅行攻略 | 購物指南 | 美妝護膚 | 生活情感

因為疫情,今年過年成了真真切切的家裡蹲。雖然沒法出門,但從好的方面來說,也難得在家有這麼大塊的時間陪伴家人,除了關注新聞,也可以把一直想讀的書、想看的電影和劇都給劃掉。

我也趁著這個時間看了很多電影和書,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那些個賀歲片,最驚喜的是一部我想看很久的臺劇——《俗女養成記》。

怎麼說呢,感覺從《請回答1988》之後,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過這麼好笑、又這麼好哭的劇了。

去年夏天播出的溫馨向家庭劇,名字聽著有些俗氣,但在臺灣的首播收視超越了《我們與惡的距離》,還創下了華視13年來自製劇的收視最佳。目前在豆瓣有9.1的高分,可以說是口碑炸裂。

故事設定很簡單,講從小在臺南淳樸的鄉村裡長大的女孩陳嘉玲,在臺北奮鬥了近二十年,39歲的「高齡」依然沒房沒車沒婚姻沒小孩。和相戀四年的男友本來已經訂婚準備邁入家庭生活,最終卻分了手,然後陰差陽錯辭去了不喜歡的工作,成了一個面臨中年危機的「女loser」。

類似的題材其實很多電影電視劇都有探討過,但都不如這部劇這樣打動人。每集都由女主在臺北當下的生活,和回憶中小時候的陳嘉玲以及她臺南的家交叉串聯。一邊是商業氣息濃厚的都市臺北,一邊是純樸的臺南鄉下,現代戲真實動人,年代戲溫馨懷舊,每一集都好像照見了自己一樣。

整個劇從她自己的獨白開始:「我是陳嘉玲,一個住在臺北但永遠不是臺北人的,臺南女兒。」

39歲的「北漂」陳嘉玲,做著看似光鮮亮麗的董事長特助工作,實際上是個24小時在線、事無巨細的「保姆」,工作內容甚至包括了幫董事長養小三打掩護和幫董事長夫人盯梢。

第一集的開頭,是陳嘉玲去參加大學時前男友的婚禮,一桌事業有成的同學帶著家人孩子,只有自己孤單一人。喝得酩酊大醉的她,在婚禮上差點鬧出笑話,老同學們好不容易把她送走之後,在背後偷偷議論:

20歲的女生喝醉了是可愛,40歲的女生喝醉了,是可憐!

其實她有個相戀四年的男友,但倆人之間的感情已經被日常瑣碎的生活磨得快要看不清,老夫老妻到好像室友一樣。就連求婚,也是陳嘉玲在醉酒後主動提出。

好不容易快要步入婚姻生活,卻遇上一個苛刻的婆婆,巨大的壓力讓陳嘉玲徹夜失眠,終於選擇了分手。不得不說,在當下社會,分手對於一個40歲的女性絕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與此同時,她也在遭遇一系列事業瓶頸和公司drama之後,徹底放飛了自我:「老娘不幹了!」

然後她失去所有,恢復了自由身,過起了吃零食追劇、自由買醉的肥宅生活。

但內心的焦慮只有自己知道。「39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一轉眼就要40了,我的人生好像一事無成、動彈不得。」對生活毫無熱情,喪到谷底。人生不知道為什麼,好像到頭來變了一場空。

如果你也在北上廣漂泊打拼,是不是格外能體會這份「喪」?

但除了喪,《俗女養成記》有更多溫情的一面。相比現代戲部分,記憶中兒時的時光或許才是整部劇的高光。

待業的陳嘉玲被弟弟拖回臺南老家休息,現實生活和童年回憶也在這時悄然重疊。

在臺南的小村裡,以爺爺的中醫藥行維生的陳家,是好像小丸子家一樣嬉笑怒罵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保守的阿公(爺爺),時髦又搞笑的阿嬤(奶奶),忠厚老實的老爸,和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媽。

那個年代的臺灣物質雖不豐盛,但家人和鄰裡之前親密的關係卻是最寶貴的財富;人們雖然保守,但爺爺奶奶從不重男輕女,一家人把陳嘉玲寵上了天。

陳嘉玲的無數個細膩的記憶瞬間,把故事一下子帶回了那個充滿年代感的臺南。在這樣的一方溫馨的小院落裡,呢喃軟糯的臺語之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婆媳妯娌的鬥爭與矛盾,小孩和父母幼稚的抗爭,街坊鄰居的八卦與趣事,還有小小少男少女們的情竇初開……

老中青三代演員的演技都十分優秀,質感不輸《1988》。看他們一家人吵吵鬧鬧,常常看得我笑著笑著就哭了起來。或許沒有人會羨慕現實生活中的陳嘉玲,但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羨慕她的童年生活在這樣一個溫暖而包容的家庭?

看她童年的故事,就更能明白她是如何成長為今天的性格。成年後的陳嘉玲有著能夠隨時放棄一切的勇氣決心,也許正來自於她這個無比幸福的童年,和永遠是她堅強後盾的家庭吧。

我又想起那句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儘管小時候的陳嘉玲的「人生志願」是做家庭主婦,長大後的她卻並不想過家人期待中的平凡人生。她想要出人頭地、衣錦還鄉,高中畢業後不顧家人的反對,堅持選擇了去臺北上大學,然後留在大城市裡工作打拼,起起落落、浮浮沉沉,就和我們大部分人一樣,用盡全力想要站穩腳跟。然而二十年過去,她卻最終沒能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但也正是在她回到老家和家人一起生活之後,慢慢地與自己、與現實達成和解,重新找回了對生活的熱情、和人生的意義。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過分宣揚成功學,每一個年輕人都好像與「平凡」為敵。我們痛恨平凡,要麼不平凡,要麼死。但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地努力、跌倒、打擊和彷徨之後,我們最終都會意識到,這世界上只有1%的人會有大成,9%的人會有小成,而剩下90%的大多數, 都只是普通人而已。

其實所謂成長,就是一個發現並接受自己平凡的過程——明白自己能力有限,承認自己的普通和渺小。《俗女養成記》之所以打動人,就在於它從普通人的角度講故事,講大多數人的平凡人生。就連陳嘉玲這麼普通的女孩,長相平凡、出生平凡、一切都不起眼,卻擁有全家人無條件的愛、有可以隨時離開的退路。

或許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我們都會與自己和解,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的事實,也逐漸明白,不偉大的夢想,也可以存在;不閃光的人生,也值得全力以赴。

就好像陳嘉玲在全劇最後一幕所說:

「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來,做夢又醒過來;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得你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自己。」

有時候,接受平凡,比超越平凡更重要。

而作為大人,看清生活的真相後,卻依然要熱愛生活。那麼,就去努力成為那個開心又俗氣的普通人吧。

相關焦點

  • 豆瓣9分電視劇《俗女養成記》:鄉土題材也能成為爆款
    上半年,一部《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高達9.5分,以超高討論度席捲內地,一時間,媒體上關於臺劇復興的論調,不絕如縷。下半年,又一部《俗女養成記》豆瓣逾過罕見的9分,口碑大爆,正在社交網絡上發酵。 但跟《我們與惡的距離》相比較,這一次《俗女養成記》的出圈,卻不太容易讓人理解。
  • 《俗女養成記》,第二部來襲
    俗女養成記是2019年播出的臺灣電視劇,主要講述臺南姑娘陳嘉玲在臺北打拼二十年,最終沒老公沒工作沒工作,回到家鄉與自己和解,接受了自己是個俗女的事實。播出之後在豆瓣獲得9.1的高分,這部劇的敘事也是獨樹一幟,由大嘉玲和小嘉玲穿插講述。據臺媒報導俗女養成記第二部於去年十月在臺南開拍,現已殺青預計2021年開播。
  • 溫暖治癒的女性成長史---《俗女養成記》
    收視超越金鐘獎最佳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收穫19年度豆瓣評分破9的華語劇,通過幽默嘲諷傳統教育和社會風氣帶給女性的壓力,呈現出近乎真實的女性窘境。小時候尤其是女孩子,從小就被要求有坐相、有站相、吃飯不能發出聲音,講話要輕言細語、要懂得矜持、懂得分寸,最好還要學會一門樂器…這樣的才能被稱為「淑女」。
  • 俗女養成記|豆瓣評分9.1,臺版《請回答1988》
    繼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刷新了我們的三觀後,另一部《俗女養成記》上映以來也得到了9.1的豆瓣高評分,許多網友看完都評論:「太好哭了」。因為在39歲的女主陳嘉玲上,我們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0139歲的她,拒絕了最好的一切像在北上廣裡辛苦打拼的我們一樣,女主也在臺北的大公司工作,但畫面開始她便無奈地自嘲:」大家好,我是個生活在臺北卻永遠成為不了臺北人的陳嘉玲。「雖說是老闆的秘書,體面的工作背後不過也是夾在老闆和老闆娘之間鬥智鬥勇的社畜。
  • 豆瓣9.1分《俗女養成記》:39歲的大齡剩女還有未來嗎?
    《俗女養成記》探討了一個39歲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一事無成的普通單身女性的故事:39歲的女主陳嘉玲的生活:迷茫焦慮,無房無車沒結婚,幹著一份名義上是老闆助理,實際上等同於保姆的工作,對一段長達幾年的戀情早已感到身心俱疲,但還是勉強維持著兩人的戀人關係,一個無論在臺北生活多久,都無法成為臺北人的臺南女生,像那些漂泊在北京上海深圳的人,在這座城市生活多年,卻依然沒有足夠的歸屬感
  • 俗女養成記:愛自己永遠不晚
    悠長的假期,若想避免出門人從眾,最愜意的莫過於宅在家裡煲劇《俗女養成記》、《why women kill》、《風的閒暇時光》近期的網紅劇一個都不拉下。同是女性題材,讓我們看到女性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環境裡的成長。
  • 《俗女養成記》:我的生活,我說了算
    九月初播完後,目前豆瓣評分9.1。它就是——俗 女 養 成 記《俗女養成記》改編自作家江鵝的同名暢銷散文集,全劇幾乎90%的臺詞都用臺語講述。這部劇透過陳嘉玲這個角色,再現了七十年代背景下臺南鄉村的生活境況,以及獨特的臺灣文化,但卻在兩岸觀眾之間,引發了跨越時空和地域的回憶共振。
  • 《俗女養成記》:這才是治癒心靈的電視劇啊
    尤其是9月初完結的、臺灣華視的自製劇《俗女養成記》,收視口碑雙豐收,大結局更是創下了華視13年來自製劇最佳收視成績。《俗女養成記》海報《俗女養成記》改編自臺灣作家江鵝的同名散文,臺灣知名演員嚴藝文首次跨行編劇和執導。
  • 豆瓣評分9.2,《俗女養成記》,大齡「失敗」都市麗人的修煉心經
    近日完結的臺劇《俗女養成記》又一次刷爆朋友圈。豆瓣評分9.2,收視率打破華視13年來紀錄,口碑收視雙豐收。熱衷煲劇的小黃鴨自然不能錯過這部好劇,趁著周末一口氣刷完全集。本以為是部描述家長裡短、生活瑣碎的輕喜劇,沒料想笑著笑著就哭了,賺足了小黃鴨的眼淚。
  • 豆瓣評分9.2,《俗女養成記》,大齡「失敗」都市麗人的修煉心經
    近日完結的臺劇《俗女養成記》又一次刷爆朋友圈。豆瓣評分9.2,收視率打破華視13年來紀錄,口碑收視雙豐收。本以為是部描述家長裡短、生活瑣碎的輕喜劇,沒料想笑著笑著就哭了,賺足了小黃鴨的眼淚。《俗女養成記》講述的是出生在臺南的女主角陳嘉玲,在臺北工作奮鬥多年後,又辭職返回家鄉的故事。全劇共有10集,每集大約45分鐘左右,分為兩條故事線敘述,一條是39歲的陳嘉玲雞飛狗跳的成人生活,一條是記憶回放幼年陳嘉玲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光。
  • 《俗女養成記》:一集上頭,豆瓣9.1,華語劇又出爆款,你還不看?
    俗女養成記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這部劇很像是《請回答1988》和《城南舊事》的結合版,既有《請回答1988》中溫暖催淚的煙火氣這麼好的劇被埋沒真的不應該啊,必須要來強勢推薦一波了。
  • 《俗女養成記》豆瓣9.2刷新收視紀錄
    9月1日播出大結局,收視率不僅同時段節目最高,還刷新了華視13年來自製劇的收視紀錄。像極了當初毅然決然離家出外打拼的年輕人,奮鬥多年卻還是無法融入工作生活許久的城市。但是現實總是給你重重的一擊,讓你懷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太苛刻?是不是自己的原因。
  • 《俗女養成記》這部臺劇真的好哭又好笑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臺劇《俗女養成記》,這部劇有多厲害呢?自開播後收視率急速飆升,首播收視更是超越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不知道有沒有人在看,目前豆瓣9.1份,真的是好哭又好笑。劇集講述39歲的陳嘉玲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還丟了工作。
  • 《俗女養成記》成長的自己
    忘記這輩子其實很長, 長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來, 作夢又醒過來; 妳又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 這輩子其實很短, 短得妳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 沒時間再去討厭妳自己。」近兩天看完的《俗女養成記》,大部分時候在講臺南話,回憶兒時的純樸鄉下生活。小時候的陳嘉玲,天真開朗活潑,甚至有一點點小聰明小叛逆;將近四十的陳嘉玲,沒車沒房沒小孩,在臺北的鋼筋森林裡似乎找不到出口,卻在婚姻的門前猶猶豫豫。
  • 豆瓣評分9.1!《俗女養成記》有什麼值得內地影視劇學習的地方?
    隨著今年《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等以女性視角出發的影視作品風靡全國,恰好說明了以都市女性職場、戀愛、生活為主線的「她劇集」正在掀起一股熱潮。這一類題材照射出現實生活中許多女性面臨的求職壓力,婚姻危機,養娃難題。讓來自不同群體的觀眾從中看到另一個自己。
  • 俗女養成記電視劇分享
    又一新劇成「最大黑馬」,上線1天口碑炸裂,評分高達9.1難以超越!
  • 《俗女養成記》俗女
    我在淡江大學當過半年交換生,喜歡臺灣,喜歡「俗」的人情味兒。看完《三十而已》,不自覺想分析她們的人生,然後非得得出個結論來:學習「顧學」,或是避免曼妮的認知局限等等;像是陷入了成功學的學習。而《俗女養成記》不同,time is the currency of life,我不知道未來要去哪裡,但我忠實於現實每一刻的感受,這將引領我去我該去的地方。
  • 豆瓣9.1分,今年的好劇裡數它最低調
    如同旺福樂隊為劇集唱的主題曲《一人一半》,《俗女養成記》的故事,也是對半的講法,短短10集,每一集既講述現實生活的中年女性的困窘,也回到童年,回望80年代三代同堂的美好生活。  平心而論,《俗女養成記》的現代戲部分並不是很出彩,高光都在跳切到回憶的年代戲部分。
  • 《俗女養成記》:不論你幾歲,都請一定要喜歡現在的自己
    ——葉芝《當你老了》1、從「淑女」到「俗女」,折射了什麼?最近是不是有點劇荒了?愛追劇的小姐姐今天來推薦一部劇,《俗女養成記》。共10集,每集50分鐘,前不久剛完結。它是一部臺灣生活喜劇片,改編自作家江鵝的同名散文。嚴藝文編導,謝盈萱、溫昇豪、藍葦華、吳以涵等主演。首播收視超越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 豆瓣9.2刷新收視紀錄,《俗女養成記》,今年臺劇又炸了一部必刷劇!
    導演嚴藝文,曾憑藉《天使的收音機》獲金鐘獎迷你劇集女主角獎,這部《俗女養成記》是她跨行做導演的處女作。在劇中,她也客串了街坊鄰居、媒婆、學生家長等多個角色。除了嚴藝文之外,片中的不少演員,都是她之前夢寐以求的合作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