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穿搭 | 旅行攻略 | 購物指南 | 美妝護膚 | 生活情感
因為疫情,今年過年成了真真切切的家裡蹲。雖然沒法出門,但從好的方面來說,也難得在家有這麼大塊的時間陪伴家人,除了關注新聞,也可以把一直想讀的書、想看的電影和劇都給劃掉。
我也趁著這個時間看了很多電影和書,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那些個賀歲片,最驚喜的是一部我想看很久的臺劇——《俗女養成記》。
怎麼說呢,感覺從《請回答1988》之後,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過這麼好笑、又這麼好哭的劇了。
去年夏天播出的溫馨向家庭劇,名字聽著有些俗氣,但在臺灣的首播收視超越了《我們與惡的距離》,還創下了華視13年來自製劇的收視最佳。目前在豆瓣有9.1的高分,可以說是口碑炸裂。
故事設定很簡單,講從小在臺南淳樸的鄉村裡長大的女孩陳嘉玲,在臺北奮鬥了近二十年,39歲的「高齡」依然沒房沒車沒婚姻沒小孩。和相戀四年的男友本來已經訂婚準備邁入家庭生活,最終卻分了手,然後陰差陽錯辭去了不喜歡的工作,成了一個面臨中年危機的「女loser」。
類似的題材其實很多電影電視劇都有探討過,但都不如這部劇這樣打動人。每集都由女主在臺北當下的生活,和回憶中小時候的陳嘉玲以及她臺南的家交叉串聯。一邊是商業氣息濃厚的都市臺北,一邊是純樸的臺南鄉下,現代戲真實動人,年代戲溫馨懷舊,每一集都好像照見了自己一樣。
整個劇從她自己的獨白開始:「我是陳嘉玲,一個住在臺北但永遠不是臺北人的,臺南女兒。」
39歲的「北漂」陳嘉玲,做著看似光鮮亮麗的董事長特助工作,實際上是個24小時在線、事無巨細的「保姆」,工作內容甚至包括了幫董事長養小三打掩護和幫董事長夫人盯梢。
第一集的開頭,是陳嘉玲去參加大學時前男友的婚禮,一桌事業有成的同學帶著家人孩子,只有自己孤單一人。喝得酩酊大醉的她,在婚禮上差點鬧出笑話,老同學們好不容易把她送走之後,在背後偷偷議論:
20歲的女生喝醉了是可愛,40歲的女生喝醉了,是可憐!
其實她有個相戀四年的男友,但倆人之間的感情已經被日常瑣碎的生活磨得快要看不清,老夫老妻到好像室友一樣。就連求婚,也是陳嘉玲在醉酒後主動提出。
好不容易快要步入婚姻生活,卻遇上一個苛刻的婆婆,巨大的壓力讓陳嘉玲徹夜失眠,終於選擇了分手。不得不說,在當下社會,分手對於一個40歲的女性絕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與此同時,她也在遭遇一系列事業瓶頸和公司drama之後,徹底放飛了自我:「老娘不幹了!」
然後她失去所有,恢復了自由身,過起了吃零食追劇、自由買醉的肥宅生活。
但內心的焦慮只有自己知道。「39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一轉眼就要40了,我的人生好像一事無成、動彈不得。」對生活毫無熱情,喪到谷底。人生不知道為什麼,好像到頭來變了一場空。
如果你也在北上廣漂泊打拼,是不是格外能體會這份「喪」?
但除了喪,《俗女養成記》有更多溫情的一面。相比現代戲部分,記憶中兒時的時光或許才是整部劇的高光。
待業的陳嘉玲被弟弟拖回臺南老家休息,現實生活和童年回憶也在這時悄然重疊。
在臺南的小村裡,以爺爺的中醫藥行維生的陳家,是好像小丸子家一樣嬉笑怒罵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保守的阿公(爺爺),時髦又搞笑的阿嬤(奶奶),忠厚老實的老爸,和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媽。
那個年代的臺灣物質雖不豐盛,但家人和鄰裡之前親密的關係卻是最寶貴的財富;人們雖然保守,但爺爺奶奶從不重男輕女,一家人把陳嘉玲寵上了天。
陳嘉玲的無數個細膩的記憶瞬間,把故事一下子帶回了那個充滿年代感的臺南。在這樣的一方溫馨的小院落裡,呢喃軟糯的臺語之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婆媳妯娌的鬥爭與矛盾,小孩和父母幼稚的抗爭,街坊鄰居的八卦與趣事,還有小小少男少女們的情竇初開……
老中青三代演員的演技都十分優秀,質感不輸《1988》。看他們一家人吵吵鬧鬧,常常看得我笑著笑著就哭了起來。或許沒有人會羨慕現實生活中的陳嘉玲,但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羨慕她的童年生活在這樣一個溫暖而包容的家庭?
看她童年的故事,就更能明白她是如何成長為今天的性格。成年後的陳嘉玲有著能夠隨時放棄一切的勇氣決心,也許正來自於她這個無比幸福的童年,和永遠是她堅強後盾的家庭吧。
我又想起那句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儘管小時候的陳嘉玲的「人生志願」是做家庭主婦,長大後的她卻並不想過家人期待中的平凡人生。她想要出人頭地、衣錦還鄉,高中畢業後不顧家人的反對,堅持選擇了去臺北上大學,然後留在大城市裡工作打拼,起起落落、浮浮沉沉,就和我們大部分人一樣,用盡全力想要站穩腳跟。然而二十年過去,她卻最終沒能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但也正是在她回到老家和家人一起生活之後,慢慢地與自己、與現實達成和解,重新找回了對生活的熱情、和人生的意義。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過分宣揚成功學,每一個年輕人都好像與「平凡」為敵。我們痛恨平凡,要麼不平凡,要麼死。但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地努力、跌倒、打擊和彷徨之後,我們最終都會意識到,這世界上只有1%的人會有大成,9%的人會有小成,而剩下90%的大多數, 都只是普通人而已。
其實所謂成長,就是一個發現並接受自己平凡的過程——明白自己能力有限,承認自己的普通和渺小。《俗女養成記》之所以打動人,就在於它從普通人的角度講故事,講大多數人的平凡人生。就連陳嘉玲這麼普通的女孩,長相平凡、出生平凡、一切都不起眼,卻擁有全家人無條件的愛、有可以隨時離開的退路。
或許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我們都會與自己和解,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的事實,也逐漸明白,不偉大的夢想,也可以存在;不閃光的人生,也值得全力以赴。
就好像陳嘉玲在全劇最後一幕所說:
「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來,做夢又醒過來;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得你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自己。」
有時候,接受平凡,比超越平凡更重要。
而作為大人,看清生活的真相後,卻依然要熱愛生活。那麼,就去努力成為那個開心又俗氣的普通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