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完結的臺劇《俗女養成記》又一次刷爆朋友圈。豆瓣評分9.2,收視率打破華視13年來紀錄,口碑收視雙豐收。熱衷煲劇的小黃鴨自然不能錯過這部好劇,趁著周末一口氣刷完全集。本以為是部描述家長裡短、生活瑣碎的輕喜劇,沒料想笑著笑著就哭了,賺足了小黃鴨的眼淚。
《俗女養成記》講述的是出生在臺南的女主角陳嘉玲,在臺北工作奮鬥多年後,又辭職返回家鄉的故事。全劇共有10集,每集大約45分鐘左右,分為兩條故事線敘述,一條是39歲的陳嘉玲雞飛狗跳的成人生活,一條是記憶回放幼年陳嘉玲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光。劇中對於家庭親情的把握,大齡女性在都市中遭遇的年齡歧視、婚育自由以及同性相關等社會議題的關懷,引發無數人的感慨和共鳴。
「37、38、39,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一轉眼就要40了,我的人生好像一事無成,動彈不得。陳嘉玲,你到底是怎樣,把自己變成現在這樣?」
本劇的女主角陳嘉玲堪稱「失敗」都市麗人代表,上面這段話是她在參加完大學同學兼前男友的婚禮後,坐在計程車上的自白。
喝醉酒的她在婚禮現場大出洋相,被同學們拉著離開現場。一位已經有孩子的女同學直截了當地批評說,「二十歲喝醉酒是可愛,四十歲啊,是可憐。」
人生的病態就在於不知從何時起,每個人都被教育要像機器般按部就班的生活。一旦超出這個界限,你就淪為了他人眼中的可憐人,也失去了辯解的權利。結婚生子擁有穩定的工作,這當然不是壞事,但把這套標準普世化就是錯的。我們尊重生物多樣性,卻為何沒辦法尊重人類的多種選擇呢?
大齡青年從來不是「剩男剩女」,年齡也從來不應該成為他們的軟肋。
劇中回放的童年往事,不僅是陳嘉玲回不去的時光,也是我們回不去的少年時代。每個人都會問過父母的問題「我是從哪裡來的?」,以及每位父母可能都會說的一句回答「你是從垃圾堆裡撿回來的。」
時間像是一艘航行的大船,載著我們不斷駛向終點。在船上的我們,可能總是希望能夠在某一處停留得更久一點,好讓自己有足夠的機會欣賞這處的風景不留有遺憾,同時也好讓自己不用去面對終點的分別。但,實話說,怎麼可能呢?
一生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人和事以及選擇。可能有特別想留的人,也可能有特別想忘掉的事情,又或者是猶豫不決的選擇。與其像只刺蝟一樣封鎖自己,把這些人和事冷藏起來,一廂情願地相信任何事情永遠都不會改變。不如,坦然面對改變,接納每個時期的自己。
「你現在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不後悔不逃避,每個選擇都造就了現在的你,每個時期的你都是最好的自己。
「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來,做夢又醒過來;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得你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你自己。親愛的陳嘉玲,我想對你說,對不起,謝謝你,我愛你。」
劇情的最終章,兩條故事線重合,幼年陳嘉玲和成年陳嘉玲在兒時被孩子們稱為「鬼屋」的房屋前相遇,一起動手給小屋刷上白色的新漆。
即將邁入40歲的陳嘉玲決定與自己和解,她不知道未來的路要怎麼走,但她明白不再勉強自己,接受真實的自己,做一個坦然從容的「俗女」,用心感受接下來的每一天,珍惜父母對自己的愛。
無數情感KOL都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做自己愛自己最重要。」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好像輕而易舉地就忘了這件事。
做自己愛自己就是做使自己快樂的事情,並且認同它。同時呢,在做的過程中我們不需要勉強自己,更不用好像耗費很大氣力去完成它。尊重自己的內心,這是愛自己的起點。
做最真實的自己,因為絕對會有人喜歡那樣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