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42篇
by小鹽
今年的臺劇真是驚喜,前有《我們與惡的距離》,後有《俗女養成記》。
豆瓣評分9.0
改編自臺灣作家江鵝的同名散文,《俗女養成記》超級好笑又超級好哭,是那種能把人看哭的喜劇。
也可以說有點像一部臺灣版的《請回答1988》。
《俗女養成記》臺版書
01 「女人四十」
女人的年齡好像一道道「坎兒」,逢十是大限,之中30歲和40歲尤其難邁。
以前看許鞍華導演的著名電影《女人,四十》,人到中年的孫太阿娥上有老下有小,婆婆病逝,公公痴呆,工作中出現新情況,讓人到中年的她一時間疲憊不堪。
《女人,四十》
那是上一代人的「女人四十」,新時代的「女人四十」,很可能是《俗女養成記》的主人公陳嘉玲這樣的。
哦不,嚴格來說,陳嘉玲還不到40歲。
但也近在眼前了,她39歲。
俗話「女人十四豆腐渣」,39歲是比29歲更兇險的懸崖。
理所當然地,至今未婚的陳嘉玲特別恨嫁。
跟男友「求婚」成功,終於戴上鑽戒的陳嘉玲以為自己會輕鬆下來,然鵝並沒有。
婚禮上穿什麼婚紗,要聽婆婆的;婚後的新家怎麼裝修,要聽婆婆的;連自己的穿著打扮、行為舉止,婆婆也有指導方案……
這婚結的,說得文藝點,是從一座「圍城」逃進另一座「圍城」;說的直白點,就是從一個火坑跳進另一個火坑。
思來想去,陳嘉玲還是不想委屈自己,在結婚前夜選擇了分手。
是啊,願意委屈自己的話,也不用等到今天了。
除了「恨嫁女」,陳嘉玲還有一個特別能引起共鳴的身份——「北漂」。
從臺南來臺北漂泊20年,陳嘉玲不僅沒紮下根,還依舊是個職場社畜,不僅要服務老闆,還要服務老闆的老婆,以及老闆的小三。想想都夠了!
生活中的焦慮引爆了工作上的積年的怨氣,一氣之下,她辭職不幹了!
依舊不願意為了結婚委屈自己,中年失業在職場上沒了立足之地,這,就是39歲、一事無成的「俗女」陳嘉玲。
02 朝花夕拾
有些事情,隔了時光看,更顯珍貴。
《俗女養成記》更大的篇幅其實是回憶陳嘉玲在臺南長大的童年時光,她那特別好笑又特別有愛的一家人。
這也是我覺得它特別像臺版《請回答1988》的原因。
一家人驚心動魄地看小黃片《變淫人》
一開始覺得這家人好吵哦,後來覺得這好吵的一家人好有愛哦,再後來覺得這愛裡原來藏著大智慧。
小時候,媽媽也想過把陳嘉玲往淑女方向培養一下,為這個還特別找了鋼琴老師,並斥巨資(其實是爸爸的買車儲備金)買了一臺鋼琴回家。
但小孩不喜歡,練得很辛苦,爸媽自己呢,覺得教小孩更辛苦。
最後也就不強求了,一家人開開心心去老師那裡退了課,順道在外面大吃大喝了一頓。
比起陳嘉玲,覺得終於卸下了一個大擔子其實是他們自己。
做人嘛,開心一點輕鬆一點最重要;女兒嘛,活潑開朗就好啦,這就是陳家的生活哲學。
長大後,即使陳嘉玲悔婚又失業,回到家裡,迎接她的依舊是溫暖和包容。
阿嬤這段話,說得人淚目
知道兒子是gay,媽媽的話也特別讓人感動。
無限的理解、包容和愛,這大概就是中年失意後,陳嘉玲為什麼最終決定回到故鄉和家人的懷抱。
因為只有那裡,才是真正能讓自己放鬆和心安的地方。
03 人生路口
我想,《俗女養成記》說的也不只是大齡未婚女那些事兒,它對標的更是人生中某些突如其來的休止和斷崖,那些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的時刻。
陳嘉玲往回看,回到了無限眷戀的故鄉和親人的懷抱,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幸福跟幸運。
那一天到來的時候,你要往哪走,可不可以未雨綢繆?這是我想問自己的。
最後對這部劇雞蛋裡挑一點骨頭吧。
就是結尾陳嘉玲還是圓滿地有了「人生的另一半」,就像《北京女子圖鑑》裡最後還是繞不開婚姻,哪怕直接當後媽。
難道,就沒有一種一個人的圓滿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