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養成記》,一部「非典型女性主義者」的群芳譜

2021-12-17 新京報書評周刊

近日,《俗女養成記2》收官,引發了不小的收視熱潮與討論。早在《乘風破浪的姐姐》成為爆款綜藝之前,憑藉一部與《我們與惡的距離》分庭抗禮的《俗女養成記》,我們就認識了從小城走來、在臺北打拼了整個青春,站在四十不惑門檻外徘徊的陳嘉玲。

不同於浪姐們的光鮮亮麗、大殺四方,平凡女子陳嘉玲的39歲,堪稱雞飛狗跳。她沒有花容月貌,董事長助理的工作也高不成低不就,眼看身邊人紛紛成家立業,她卻在前男友的婚禮上喝到爛醉,被一同赴宴的同學評價「20歲女人喝醉是可愛,40歲女人喝醉是可憐」,竹籃打水一場空,然後呢?

《俗女養成記2》劇照。

睽違兩年迎來《俗女養成記2》,邁過四十大關的陳嘉玲,終於跌跌撞撞地再度闖入我們的視線。

而《俗女養成記》中,非典型的不只是陳嘉玲容貌平平、事業平平的設定,還包括諸多並不「爽」的妥協與掙扎。這些設定,有些看起來甚至並不符合女性主義的呼喊,比如陳嘉玲母親努力生下二胎弟弟,為了家庭操勞的阿嬤.在這些傳統的規訓中,我們卻也能看到女性的反抗與能量。

我們常感嘆,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在理論的堅硬縫隙之間,我們在《俗女養成記》中看到的是一群「非典型女性主義者」的群芳譜。而坦誠面對真實的妥協、平凡與撕裂,或許正是這部劇受到歡迎的原因。

晚熟少女陳嘉玲遲來的背叛是突然間爆發的。受夠了幫老闆照顧小三、又要為老闆夫人盯梢老公,應付不暇的工作;也厭倦了和男友是情侶更是室友,早已失去激情的關係,在依照「什麼年齡就該做什麼事」的符咒,按部就班地成為萬眾期待的都市麗人與賢妻良母之前,「老娘受夠了」,她分手、辭職,以破釜沉舟的姿態告別過去,回到家鄉休整。

童年時的老宅面前,陳嘉玲與童年時的自己相遇,寫給自己的一封信由旁白娓娓道來,「親愛的陳嘉玲,你從幾時開始忘記了這輩子很長,長到可以跌倒再站起來,做夢又醒過來;你又從幾時忘記了這輩子很短,短得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討厭自己。」

《俗女養成記2》劇照。

而在《俗女養成記2》(以下簡稱《俗女》)中,陳嘉玲在古城臺南重新找了英語導遊的工作,與青梅竹馬的棒球教練蔡永森戀愛,和父母仍然總為一點小事吵鬧;弟弟陳嘉明終於在家人面前出櫃;臺大畢業卻沒有上過一天班的嬌滴滴表姐洪育萱又翩然而至……除了不時疑神疑鬼更年期提早來臨,當陳嘉玲的事業初有起色,新居剛剛完工,與蔡永森蜜運正濃時,卻突然遭逢晴天霹靂:她懷孕了。

月經與生育

由兒童變成少女,分水嶺是月經初潮,從此擁有成為母親的資格。

鏡頭一轉回歸童年劇情,承襲前作,小嘉玲已升至初中。她問月經要持續到何時,得到母親及阿嬤「40年」的回答,以及繪聲繪色威脅每逢生理期,「如果吃冰的,就會痛得無法動彈,冷汗直冒、臉色發青,就像要死掉一樣」,她沮喪又費解,「那我豈不是流血到死」、「做女人真的沒有一樣好嗎」、「下輩子再也不要當女生了。」

《俗女養成記2》劇照。

兩位女性長輩的反應,可能會讓每個中國家庭成長的女生為之莞爾。她們可能不善言語關心,但一個吩咐兒子給孫女燉四物湯,一個拿來黑布,讓她避免「那個」搞到床上,至於陳父,竟沒有尷尬地「非禮勿聽」退避三舍,而是主動找女兒談她的身體變化,重新約法三章,不愧為模範父親。

仔細想來,除了這部出自女導演嚴藝文之手的《俗女》,我們幾乎不曾在影視作品中見到動用一整集談論月經的,反之,倘若女主角表現情緒化,男性角色互相擠擠眼睛,示意她「大姨媽期生人勿近」的場景,則似乎不勝枚舉。二者對照,讓人想起美國女性主義運動重要人物葛羅莉亞·斯坦能(Gloria Steinem)1978年名作《假如男人有月經》中的想像,「如果男人會來月經,就會吹噓他們的經期之長、血量之多,渴望用經血證明自己成年,電視節目也會加以討論」,如果男人有月經,權力的正當性可能將永遠持續下去。

然而,正如嚴藝文剖白,《俗女》既不是一個所謂勇敢追夢的故事,也不是一個大張旗鼓宣揚女性主義的作品,劇集點到即止,並沒有用太多篇幅談論「月經羞恥」以及其背後的父權壓迫,或者說,《俗女》原著作者、「陳嘉玲」原型江鵝的自述更能反映這種詼諧微妙的創作心理:「小時候巴在媽媽腳邊,看她就著梳妝檯打排卵針的畫面。每次回想那個景象,都由衷慶幸還好後來有了弟弟,並不是樂意去默認這個父權結構,而是當綁在十字架上的人是自己母親的時候,就覺得無論如何可以先下來真是太好了。」

從後續情節我們得知,陳母在生陳嘉玲時經歷了生不如死的十幾個小時陣痛,儘管如此還是再闖鬼門關,為陳家追生了兒子陳嘉明,其後,丈夫騙她已經結紮,導致再次懷孕,第三次,她鼓起勇氣在婆婆「多子多福」的期許中說出那句「我不要再生了」,於上世紀70年代選擇了墮胎手術,而為此慪氣的阿嬤表面仍不鬆口,卻還是趕最早的集市買最好的雞,麻油燉湯給媳婦送去,囑咐兒子「做手術也要做月子」,病床前兩人一個眼神,更勝過千言萬語。

《女人所生》,作者: [美]艾德麗安·裡奇,譯者:  毛喻原 / 毛路,版本: 重慶出版社  2008年1月

雖然日常不乏磕磕絆絆,但串連起兩代女性的,不是家庭角色的對立或統一,而是女性間彼此的感同身受。身兼母親、詩人、女權主義者的美國作家艾德麗安·裡奇(Adrienne Rich),在《女人所生》(Of Women Born)一書中提出,母性是雙刃劍,既可以是壓迫、限制和剝奪,也可以是滋養、力量和充權(empowerment)。母親固然偉大,但也應擁有說出挫折和疲累的權利,以及任性選擇的空間,而不是每當暴露軟弱失敗,就被貼上「不負責任」的標籤。

由此可見,只有母親才懂母親。當鏡頭不再對準《雙面膠》《新結婚時代》式的二選一婆媳紛爭、家庭矛盾,在《俗女》的語境下,嘴上承不承認都好,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代女性經歷過的苦難把她們塑造成命運的共同體,理解與體諒成為「婆」與「媳」的公約數,敏感洞悉對方不足為外人道的無奈艱辛,溫柔且慈悲。

《雙面膠》(上)《新結婚時代》(下)劇照。

至於懸在阿嬤陳李月英頭頂「母性雙刃劍」的B面,她秘而不宣的苦楚,是她將小兒子的溺水早夭歸咎於自己身為「照顧者」的不周。

要孫女教寫名字,對著紙上「李月英」三個字,卻說自己名字明明是四個字的是她;面對嘉玲補習老師簡單一句花言巧語「這不是你的錯」,便掏心掏肺將其奉若上賓,在揭穿補習老師是騙吃騙喝的混混假扮後,去向他最後通牒放話「我一個兒子已經沒了,你要敢傷害我們家任何一個人,我不會放過你的」,也是她,有軟肋更有鎧甲。

哪怕在晚年,陳李月英也不是沒有反抗過。她甚至曾不顧小輩的苦勸與街坊的流言離家出走,雖然不過是幫返大陸探親的朋友照看房子,但終於短暫地擁有自己的房間,享受小院寧靜午後,按自己喜歡的口味做菜。弗尼吉亞·伍爾夫曾以「一間自己的房間」,作為女性話語權與主體性建構的隱喻,但無可否認,就像阿嬤的短暫閒暇光陰一樣,借幽閉空間逃避外界幹擾並非長久之計,一旦重新踏入社會生活,男權社會的壓制與操控又如潮水般湧來。

《俗女養成記2》劇照。

後來丈夫上門,與其說是哀求陳李月英回家,不如說是平等的拜訪。他們相對而坐,是兩個自由而獨立的個體,那一幕,可能就像脫口秀演員楊笠在描繪接受男醫生婦科手術時所言,「我覺得我已經不只是一個女人,我就是一個人,我感覺自由」——而當他戰戰兢兢地問起老伴,會否跟他回家,「當然了,結婚後我哪還有家?」阿嬤的回答帶著些嗔怪神色,付出已成為習慣,終究是心甘命抵。

娜拉出走,走到哪裡去?除了回家,還有什麼別的選擇呢?迴蕩百年的大哉問,在《俗女》上一季阿嬤的葬禮亦可見一斑。

當步姑姑後塵與臺北男友悔婚的陳嘉玲黯然歸鄉,陳李月英沒有再說什麼,只是趁著以為孫女熟睡的夜晚,望著她的背影絮絮交代身後事,希望死後骨灰灑入大海——她細說從頭,童年喜歡到海邊玩,人人都叫她「阿月」,嫁給藥材店老闆後有過許多稱呼,醫生娘、陳太太、老婆、媽媽、阿嬤,走到生命盡頭,她想與大海為伴,做回原原本本的自己,那個最初的阿月。一個微小的心願,僅此而已。

而回望阿嬤的一生,若論對自我意識的探索與對傳統枷鎖的反叛,她做出了什麼摧枯拉朽的改變嗎?沒有,她守舊、沒有文化,一輩子為陳家而活,也不乏「想越多越難嫁,越晚嫁就嫁越差」的陳舊說教。但是落地的麥子不死,真是她以點滴身體力行,以及善良和愛,為成長在自己庇護下的陳嘉玲埋下種子,慢慢生根發芽,並賦予她逆流而上的勇氣。

其實,不只是阿嬤,縱觀《俗女》中的女性角色,幾乎無不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違背觀眾「政治正確」預期的另類選擇。

陳嘉玲本可遵循「不婚不育保平安」繼續歲月靜好,她不僅選擇生下孩子,更主動向蔡永森求婚,「我不相信婚姻,但我相信你」;育萱表姐當闊太飯來張口,卻自揭被丈夫家暴,受嘉玲母女鼓舞后重投職場應聘無門,都以為嬌滴滴的她要放棄時,她又從學用複印機開始,接受現實的殘酷碾壓;陳父晚年重逢初戀,一時腦熱借她30萬;陳母與嘉玲、育萱公路旅行,揮霍存款也要愜意人生,卻在高級餐廳偶遇小三時,以興師問罪姿態潑她一臉,只是因為擔心她誤飲被落了藥粉的水……

《俗女養成記2》劇照。

有人質疑,從大齡剩女一步踏入妻子母親,陳嘉玲剩女人設崩塌,會不會是臺灣少子化風潮下,借劇集軟宣傳引導「催生」輿論的應景之作?要留意,不同於生活所迫或另一半變心而墮胎的常見狗血戲碼,陳嘉玲則是連懷孕都沒有第一時間告知男友的。

不想要孩子,源於能否勝任母職的自我懷疑,去墮胎陰差陽錯做B超聽到了孩子心跳聲的那刻,她決定留下他,甚至尚未與男友確認複合關係。換言之,在快節奏的當下,要不要孩子,就像上一季是否離開臺北一樣,不是為了挽留愛情,也不是為了尋找寄託,決定權都在她自己。

這並非簡單的一念之差。波蘭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指出,當今社會最重要的特質是液態(liquid),當固態靜止的空間不再,時間、資本、人際關係高速流動,人們被裹挾其中,唯有不斷建構、質疑、分析、改造自我,才能跟上洪流,每時每刻都是新開始。在這樣的價值驅動下,從「不生」到「生」的飛躍,不是來自外界的種種引導或壓力,而是陳嘉玲自主選擇,種種深思熟慮後的量變引發質變, 「再出發」的結果。

《俗女養成記2》劇照。

她改變了什麼呢?如果說第一季《俗女》之俗,著眼陳嘉玲10至39歲的成長史,演繹從心所欲斷舍離,「任性又怎樣」,第二季則推進一步,讓她在與家人的相處中學會 愛他人與做自己並不矛盾, 背叛與妥協不是水火不容的天平兩端,也可能是一體之兩面,選擇承擔後果的勇氣,來自相信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

話說從頭,何為女性主義者?剝離種種偉岸高深的理論,「女人掌握自主權」,可謂是最「俗」也最重要的闡釋。在成長的時間軸上,嘉玲、育萱、陳母、阿嬤,以不同坐標交相輝映,她們可能既不離經叛道,也不前衛先鋒,不得不承認的是,正是這些非典型女性主義者,以各自微小的掙扎與努力推動著時代的前進,是生活的真相,也是燦爛的詩篇。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一把青;編輯:走走;校對:劉軍。封面題圖為《俗女養成記》劇照。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點擊觀看專訪許子東視頻)

《新京報·書評周刊》2020.9-2021.9合訂本火熱預定中,想要閱讀更多精彩專題,請掃描下圖二維碼進行購買。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預訂頁面~

相關焦點

  • 溫暖治癒的女性成長史---《俗女養成記》
    收視超越金鐘獎最佳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收穫19年度豆瓣評分破9的華語劇,通過幽默嘲諷傳統教育和社會風氣帶給女性的壓力,呈現出近乎真實的女性窘境。小時候尤其是女孩子,從小就被要求有坐相、有站相、吃飯不能發出聲音,講話要輕言細語、要懂得矜持、懂得分寸,最好還要學會一門樂器…這樣的才能被稱為「淑女」。
  • 《俗女養成記》以「女性」回歸女性?
    俗女養成記是一部最近兩天看完的臺劇,吸引我的是首頁的評論:以39歲女性為主角的……想要看看,以一個位於傳統觀念,在結婚生育工作邊緣地帶的女性,會去怎樣演繹一部所謂的喜劇。(沒錯black panther即便作為一部商業片,仍是在宣傳抵制種族歧視)當然這些,都還不值得我寫這篇評論。
  • 俗女養成記電視劇分享
    近期有很多空降播出的電視劇,像《陽光之下》就是一部剛播不久的懸疑劇,剛上線就深受觀眾喜愛。蔡文靜和彭冠英在劇中的炸裂演技實在是太吸睛了,再加上相當高能的劇情簡直讓人慾罷不能。近日又一新劇成「最大黑馬」,上線1天口碑炸裂,評分高達9.1難以超越!
  • 關於《俗女養成記》
    作為臺灣自製劇,且創下13年來自製收視最佳的一部劇集,《俗女養成記》真的算得上是低調又優質。自播出後,收視率屢飆新高,首播收視更是超越了被吹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女性」題材屢見不鮮的當今市場,《俗女養成記》算不上新穎。
  • 《俗女養成記》俗女
    我在淡江大學當過半年交換生,喜歡臺灣,喜歡「俗」的人情味兒。看完《三十而已》,不自覺想分析她們的人生,然後非得得出個結論來:學習「顧學」,或是避免曼妮的認知局限等等;像是陷入了成功學的學習。而《俗女養成記》不同,time is the currency of life,我不知道未來要去哪裡,但我忠實於現實每一刻的感受,這將引領我去我該去的地方。
  • 推劇 ‖ 俗女養成記
    今天想來介紹一部臺劇,《俗女養成記》。最初知道這部劇也是緣於大火的《想見你》,因為聽說《俗女養成記》的導演嚴藝文,就是《想見你》裡面飾演陳韻如媽媽的演員,演而優則導,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但在內地確實不火,即使在它前後都有《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等等臺劇引起熱議。所以找資源也找了一段時間。
  • 豆瓣9分電視劇《俗女養成記》:鄉土題材也能成為爆款
    上半年,一部《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高達9.5分,以超高討論度席捲內地,一時間,媒體上關於臺劇復興的論調,不絕如縷。下半年,又一部《俗女養成記》豆瓣逾過罕見的9分,口碑大爆,正在社交網絡上發酵。 但跟《我們與惡的距離》相比較,這一次《俗女養成記》的出圈,卻不太容易讓人理解。
  • 當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女性劇?——臺劇《俗女養成記》中看女性劇創作新空間
    本文是要通過梳理近年國內外出現的一些女性題材影視劇(本文簡稱「女性劇」)的創作,結合熱播好評的臺劇《俗女養成記》,這是一部採用雙敘事空間單一視點的敘事方式的劇,它將創作眼光放在了平凡女性身上,探討的是平凡女性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依靠自身力量獲得幸福的有益話題。我們就《俗女養成記》這部臺劇的一些品格,探討該類題材影視劇在創作上可發揮的新空間。
  • [百度雲盤] 俗女養成記 第二季 (2021)
    俗女養成記2 俗女養成記2 (2021)「女人很辛苦,40歲的女人更辛苦,陳嘉玲從天龍國回到故鄉臺南,展開人生下半場
  • 《俗女養成記》告訴你,40歲也能發光!
    這部劇叫《俗女養成記》,平平無奇的片名起初並沒有吸引到我,但沒想到就是這樣一部看似平平無奇恩電視劇在豆瓣卻有著但《俗女養成記》並沒有,它圍繞著女主角陳嘉玲童年、職場兩條線同時進行展開,它的核心並不是為了告訴觀眾40沒有結婚成家的女人有多麼的焦慮,而是處處透露著溫馨。
  • 俗女是如何養成的一一《俗女養成記》觀後感(一)
    電視劇《俗女養成記》就以「大齡剩女"為視角講述故事。劇中的女主陳嘉玲,年屆不惑一事無成,在別人眼中是個可憐人。陳嘉玲身上,深刻體現了這個年齡的女人面臨的尷尬與心酸。通過陳嘉玲,中年女性的危機一覽無餘。本劇試圖探討一個從小有「淑女夢想"的女孩如何一步步變成了"俗女」。
  • 《俗女養成記》給出了答案
    今天,我就推薦一部,關於「中年女性」的好劇——《俗女養成記》還記得前幾個月很火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嗎?沒過幾個月,它的收視記錄就被《俗女養成記》超越了。大結局更是飆到2.22,創下了華視13年來自製劇最佳收視成績。
  • 小眾臺劇:俗女養成記
    陳嘉玲,俗女養成記中的女主角,妥妥的一枚俗女,40歲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孩子,從臺北上完學之後一直在臺北做助理,做了十幾年,幫助領導處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還要幫領導給小三看房子,還要在中間處理領導家庭的事情
  • 俗女養成記:愛自己永遠不晚
    悠長的假期,若想避免出門人從眾,最愜意的莫過於宅在家裡煲劇《俗女養成記》、《why women kill》、《風的閒暇時光》近期的網紅劇一個都不拉下。同是女性題材,讓我們看到女性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環境裡的成長。
  • 《俗女養成記》:這才是治癒心靈的電視劇啊
    尤其是9月初完結的、臺灣華視的自製劇《俗女養成記》,收視口碑雙豐收,大結局更是創下了華視13年來自製劇最佳收視成績。《俗女養成記》海報《俗女養成記》改編自臺灣作家江鵝的同名散文,臺灣知名演員嚴藝文首次跨行編劇和執導。
  • 俗女養成記:一個普通女性的成長史
    《俗女養成記》,一部既好笑又好哭的劇。女主陳嘉玲,三十九歲無房無車,並且未婚。在現在看來,這真的是一件會讓人很焦慮的事情。現實生活中,到了這樣的年紀,就總會受到來自家人,各種朋友的——催婚行為。該劇有兩條線,一條是女主的現在進行時,一條是女主小時候,也就是過去式。現在與過去交叉,一點點了解過去。女主從小生活在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一家三代人雖然時常會有爭吵,但其實都在細心呵護著家人。不止家人,還有從小就一直默默守護她的青梅竹馬。陳嘉玲原本有一個交往了多年的男友,她真的太想結婚了,在醉酒後對男方提了婚。
  • 臺灣版請回答1988是什麼電視劇 俗女養成記一共多少集
    臺灣電視劇《俗女養成記》最近評價很高,可能很多人會被這個名字給騙了,但看過的人都說這部劇簡直可以媲美韓版《請回到1988》了,笑中有淚的故事中給大家將了不少人生道理。  臺灣版請回答1988是什麼電視劇 俗女養成記一共多少集  《俗女養成記》。本劇共十集,每一集都有主題。
  • 最近看什麼|俗女養成記
    可能是最近在網飛看了不少臺灣電影,首頁推薦被臺灣的電影電視劇淹沒,憑著對謝盈萱的好感點進了【俗女養成記】,一周十集刷完。這不是一部適合一邊工作一邊摸魚的劇,因為有至少一半的臺詞是臺語,是不看字幕完全聽不懂在說什麼的程度。
  • 《俗女養成記 2》:你的無聊日常,就是能讓所有人共鳴的好故事
    作為臺灣女作家江鵝最具代表性的散文故事集,《俗女養成記》以清爽利落的文字描寫了一個臺南普通女孩的成長故事。書於 2019 年被改編為連續劇,前後兩季劇集都在豆瓣上取得不俗的分數。那麼,這部臺劇究竟有何魅力?
  • 《俗女養成記》成長的自己
    近兩天看完的《俗女養成記》,大部分時候在講臺南話,回憶兒時的純樸鄉下生活。小時候的陳嘉玲,天真開朗活潑,甚至有一點點小聰明小叛逆;將近四十的陳嘉玲,沒車沒房沒小孩,在臺北的鋼筋森林裡似乎找不到出口,卻在婚姻的門前猶猶豫豫。她的委屈、對於婆媳關係的焦慮、工作還是家庭的二選一,難怪那麼多人會得婚前焦慮症。更可怕的是,她覺得自己不夠愛江顯榮——她的結婚對象。於是她主動地失戀了,看似一無所以地回到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