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更新帳號啦,大學畢業之後,難得的旅遊也是跟團去的(太方便了),所以遲遲寫不出什麼有價值的遊記來。
近半年來,除了工作,沒什麼特別忙碌的事情,倒是看了很多部電視劇,有些是甜甜的快餐劇,有些值得幾許回味,想想我也沒什麼值得寫的興趣愛好,安利一下電視劇也蠻好。
今天想來介紹一部臺劇,《俗女養成記》。
最初知道這部劇也是緣於大火的《想見你》,因為聽說《俗女養成記》的導演嚴藝文,就是《想見你》裡面飾演陳韻如媽媽的演員,演而優則導,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
但在內地確實不火,即使在它前後都有《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等等臺劇引起熱議。所以找資源也找了一段時間。
整部劇基本都說臺語,很特別,看完我甚至有一種我已經學會臺語的錯覺。
講述一個在臺南出生、長大的女生的故事,她叫陳嘉玲,一個像「陳欣怡」一樣普通的名字。
40歲,沒房沒車,漂泊在異鄉工作,身邊有一個戀愛4年同居3年半、比起男友更像室友的男人。
一開始讓我詫異的是陳嘉玲的年齡,因為在我印象裡,「30歲」一般是電視劇裡給大齡未婚女性的設定,而40歲,感覺有點過頭了。
但後面在陳嘉玲身上發生的所有事情,讓我感受不到她是一個40歲的人。或者說,讓我放下了對年齡的stereotype,真正去認識到,她——陳嘉玲,或者是每一個還沒結婚的我們,都只是一個個體,無關年齡,一直在等待心動。
以陳嘉玲的積蓄和工資,即使已經在臺北工作多年,她依然買不起房子。和男友一起租房同居,總是在沒睡醒的時候,就要迎接突然闖進家中的包租婆。
工作方面,她是「聽起來很厲害」的公司董事長特助,事實上,除了日常工作,她還需要幫老闆處理關於「小三」的一切事宜,以及最重要的事——瞞住老闆娘。
跟男友相處得不錯,但卻更像室友,兩個人準備那啥的時候,都以為對方急不可耐。但轉過頭,一個發現自己經期來了,開心到不行;一個打開電視發現在放《星戰》,馬上抓起薯片就開始進入觀影模式。
在參加了前男友的婚禮並大出洋相之後,嘉玲決定跟男友結婚。卻偶然發現,男友是媽寶男,婆婆想要決定一切,包括房子、裝修、她的工作,甚至她的婚紗。
一切都顯得這麼無趣和令人失望,嘉玲選擇了切斷了在臺北的根。雖然花了20年,卻始終無法觸及地下深處的根。
如果結婚無法讓她做自己,那就放棄。
分手、辭職、退租、告別。
她回到了生長的家鄉——臺南。
整部劇是以插敘的方式呈現的,嘉玲的現在與童年不斷切換,看似毫無關聯,其實童年她受到的教育與關愛,都影響了她長大後做的每一個決定。
她有一個無條件寵愛她的阿公,總是說「阿玲是阿公最喜歡的孩子」的阿公;
她有一個八卦、愛面子但又慈祥的阿嬤,有時很保守,但其實最想讓孩子快樂的阿嬤;
她有一個把她當做掌上明珠的爸爸,老實顧家,是會錄視頻信給去遠行念大學的女兒的感性爸爸;
她有一個嘴硬心軟的媽媽,是說爸爸錄視頻太幼稚,但會在半夜悄悄爬起來,拍視頻教女兒怎麼做飯的媽媽。
她的家庭跟我的家庭、和跟我看過的平凡家庭很像,有一些小細節很有共鳴。
陳嘉玲沒做作業,媽媽正要發脾氣打人時,嘉玲會突然說起關於家裡突然悔婚的小姑姑的八卦,引得媽媽完全忘記打人這件事,馬上拉過她,讓她仔細說說。
然後媽媽會拿這件八卦當做討好婆婆的工具,最後就是全家人都知道了。
(一家人看錄影帶,突然看到yellow情節的樣子)
還有很多這樣的情節。
家裡人從小到大的珍視和關愛,養成了嘉玲骨子裡的自由,雖然她很平凡,但「她」本人,才是最重要的,才會讓她作出那些看似任性的決定。
這個看似俗氣的女人,是在愛裡養成的。
故事的最後,不像很多的都市女性劇,嘉玲既沒有遇到一個優質的鑽石王老五,也沒有找到一份錢多又能實現人生價值的工作。
她只是像我們的一個朋友一樣,在經歷過又一段風雨之後,繼續平凡地生活著。或許跟一個普通但合她心意的人結婚了,或許沒有。
還有很多有趣的片段,不想劇透太多,所以沒寫出來。
但真的是一部搞笑、感動又讓人堅定的電視劇,無論是8歲、40歲、還是80歲,做你自己,永遠為時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