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臺灣女作家江鵝最具代表性的散文故事集,《俗女養成記》以清爽利落的文字描寫了一個臺南普通女孩的成長故事。
書於 2019 年被改編為連續劇,前後兩季劇集都在豆瓣上取得不俗的分數。那麼,這部臺劇究竟有何魅力?
39 歲未婚女青年陳嘉玲自大學開始離家,在大城市讀書打拼十餘年。
面對日漸單調、枯燥、沉悶的生活,她經歷數次糾結與掙扎後決心放棄一切,從大城市回到老家。
這是《俗女養成記 1》的劇情梗概,是不是覺得很尋常。作為創作者,我們常常被缺乏靈感困擾,殊不知故事的靈感可以來自任何地方。很多作者不是找不到靈感,而是難以將生活轉化為故事的靈感。
一般來說,如果你對故事創作還不熟悉,可以嘗試選擇一些更容易轉化為故事的靈感。比如:能給你帶來情感觸動的體驗、印象深刻的記憶、自己熟悉的工作內容……
原著作者江鵝是那樣寫的,本劇的編劇也是這樣做的。
讓《俗女養成記》劇集的成功標籤恰恰是平淡、寫實和治癒。一如作者乃至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但相較於許多溫吞、平鋪直徐的電視劇來說,39 歲未婚女青年陳嘉玲的普通生活為什麼就吸引人呢?
如果你的故事能夠展露出特定觀者群體期待的元素,自然就有吸引人的潛力。一個創作項目能否獲得成功,有 60%—70% 的因素取決於核心想法。這個想法用簡短幾句話,至多一頁 A4 紙長的摘要就可傳達清楚。
譬如,在劇中,編劇讓 39 歲未婚女青年陳嘉玲的生活更有看點的處理方法是,讓觀眾在陳嘉玲人生的兩條時間線裡穿插:
一個是還困在原地的陳嘉玲,她仍然是不如意的大城市的漂流一族。另一個則是在老家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小陳嘉玲,她變成了某種養成的象徵。經由兩條線索裡的陳嘉玲,構成了千千萬萬「俗女」觀眾的基本閱讀觀看盤。
除此之外,創作者拋出了一個「困擾大多數漂泊異鄉人」的命題:都市漂泊生活聚焦於「選擇」,而不在於發洩「焦慮」。
任何故事都會有一個核心問題,整個故事就是圍繞著這個問題去解決。作者要想辦法讓故事中的主角積極參與到這個挑戰中來。這無疑要集中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全身的精力,調動自身的情感,當然還要充分考慮到作品的受眾,讓受眾在閱讀或觀影中產生同樣的共鳴。通常情況下,一則故事進行到 10%,就開始進入正題了。
而在《俗女養成記》中,編劇的核心問題在於呈現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本身也是迷人的、可貴的,但同時又是痛苦的。當然,這個痛苦是選擇帶來的。
就如魯迅寫的文章《娜拉走後怎樣》一般,我們不知道該出走到哪裡去,才能有一種新生活的可能。這就是選擇所帶來的戲劇衝突。劇中的三個女人:陳嘉玲、媽媽和阿嬤。在敘事結構上呈現出鏡像的關係,除此之外,這三個人物必然扮演著關於女人的不同角色,《俗女養成記》的內核呼之欲出。
這不是一部所謂完全反映女性權利、女性權益的「大女主」電視劇,而是一部刻畫「俗女養成,學會選擇」的庶民生活劇。
就如電視劇的英文片名《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一般,故事的靈感在於那普通而又歷經城鄉變遷的一代普通女人。作為一名作家或編劇,想要寫出反映時代的作品,須得觀察時代的呼聲。在這個內卷橫行、上升通道逐漸被鎖死、人人紛紛躺平的世代。鋼筋混凝土構築的都市,顯然已經成為吞噬人們心靈和肉體的怪獸。
困在城裡的人們開始幻想一個新的人生方向。從鏡頭前延伸出來的,是有許多人在城市之外的地方發現了更大的夢想。
另一方面,當你想選擇退回老家時,又看到太多的人被父母寄予了不切實際的期待,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過上肆意妄為的人生。
當然,無論是身處何處,更多的人在更多的時候,依舊選擇延續家長們的希望:考公務員,當一個教師,適齡就結婚吧,不生孩子就會沒有人給你養老……
你的年紀從 19 歲上升到 29 歲,眨眼又到了劇中的 39 歲,仍然會被這一套價值體系所牽動。
像《俗女養成記》的序言裡說的:「要聰明伶俐卻聽從爸媽和老師說的話,照顧好自己的功課並且主動幫忙家務,待人溫文可親自己卻堅毅果敢,從事一份穩當的工作並且經營一個齊備的婚姻,最好玲瓏剔透卻又福厚德潤, 懂得追趕新時代的先進也能體貼舊觀念的彷徨。大部分的人,像期待每一棵隨手種下的酪梨樹都能豐收結果似的,期待這些女孩都將理所當然成為優秀又好命的女人,和大家一樣。」我們困守在同一個巴別塔裡,又有同一個期望:如果生活在別處,人生還有別的可能。
《俗女養成記》告訴你,在生活的大部分時間裡,心聲註定是心聲,它成不了現實。
《俗女養成記》的成功恰恰證明了人們對待這一套「無可奈何的人生觀念」有極大的共情和代入。當然,此前的劇集也不是沒有做到過這樣,但更俗女試著告訴我們:可能到了 40 歲,你依舊庸碌且一事無成,這也沒關係,先走到那一刻看看吧。
身處老齡化嚴重的時代,三十、四十歲的我們再也沒有青春的騷動,也沒有事業的拼搏。處在一個開始需要沉澱的年齡,一個初老的年齡層面處,你必將面臨家庭觀念的革新和傳統家庭關係的轉變,你的人生挑戰從未變少,婚姻和養老,也仍舊是你的關注點。
40 歲的大部分人也並沒有成為獨立女性、獨立男性的資本與頭腦,他們仍舊是處處可見的俗女與俗男。《俗女養成記 2》的編劇告訴你:在一個密不透風的社會壞境裡,不要指望你的智識或財富能絕超越大多數人,自然也不要指望你的所謂先進觀念能夠帶你擺脫這種周遭環境的影響。
作為個案的陳嘉玲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庸俗的女人,作為大多數的你我也都是如此 —— 這個世界沒有救世主,也沒有女權鬥士,沒有波伏娃,也沒有金斯伯格。
俗女並沒有能力把世界變成粉紅色,而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真實。
39 歲的陳嘉玲回鄉前,生活雞飛狗跳;41 歲的陳嘉玲回鄉後,生活依舊雞飛狗跳。
許多時候,陳嘉玲的獨立與自我讓觀眾喜歡。但這背後,何嘗不是她的原生家庭給予了她足夠多的愛與支持,才讓她的選擇顯得從容。可生活總歸是要超越原生家庭的。
能抵禦更多暴風雨的,只有劇末的新生小家。許多人吐槽的、嫌惡的大團結,又何嘗不是陳嘉玲甘之如飴的小確幸呢?
30 歲我們比誰都痛恨普通,可到 40 歲,我們還是普通人。作為一個創作者,你該在什麼時候結束一個場景?
這個問題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但當場景結束時,你應該確保自己的劇情能夠同時回答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 人物的關係變化;
2. 人物的情感變化;
3. 人物的目標實現程度;
4. 人物的得失情況。
而通過觀察《俗女養成記 2 》的故事,你就能發現它近乎完美給出了《俗女養成記 1 》所拋出的問題的答覆。
一個 40 歲,沒房、沒車、沒事業的單身女性可以怎麼生活?
到了最後,編劇告訴你我 —— 對於大部分普男普女來說,關上電視,去生個小孩好了。
當然,選擇這條路也要付出對應的代價。這些代價也被主創們通過演員生育前後的演繹全盤呈現了出來。
生活就是兩瓶毒藥,在座的各位要如何挑選?如果你不想錯過我們的每一篇推送,歡迎⭐「星標」我們、為你喜歡的文章點亮「在看」、多與我們留言互動。📢 在世界中心呼喚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