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信心跟合作者說:「我不允許別人改我的本子。」也是因為他知道,真實的生活就應如此。
今年的白玉蘭獎,依舊是諸多佳片並驅爭先。
立足於時代精神、匠心打造的現實題材電視劇作品,受到了觀眾的一致認可。例如,深入新職場環境、記錄當代青年人奮鬥的《創業時代》,展現歸國青年熱血的《歸去來》,聚焦「小家」、直擊社會痛點的《都挺好》等。
除此之外,還有兩部書寫改革開放浪潮下小人物發展史的電視劇《正陽門下小女人》《大江大河》,更是將時代精神展現得尤為生動。
其中,以一位普通女人為著力點,描繪從1955年至改革開放後幾十年北京歷史的《正陽門下小女人》,與以「京味兒」收穫觀眾認可的《情滿四合院》一樣,均出自編劇王之理之手。
這位老北京人寫的北京故事,讓觀眾窺見真實的北京風貌。通過編劇對人性的透徹理解、平實講述,以及對現實的準確把握,才能由小及大,讓劇作由普通人的命運連接出歷史變遷,起到深入人心的作用。
▍北京人寫北京事,「京味兒」品出「人情味兒」
《正陽門下小女人》是編劇王之理與導演劉家成合作的第四部作品,此前的《傻春》《正陽門下》《情滿四合院》被稱為「京城三部曲」,獲得業內盛譽。
「三部曲」不僅因為故事的背景都在北京,更重要的是,這三部作品呈現出的「真」一脈相承。這不僅讓本地人感覺地道,全國的觀眾也都可以從人物身上看到所映照的社會現實,通過非臉譜化的創作和呈現,獲得啟發與思考。
三部作品都將時代背景放在了改革開放前後。其中,《傻春》中的趙素春起初經營飯店、服裝店,後來從南方服裝廠學會服裝技術,回到家鄉後投資辦廠……她一路的發展,都與國家政策相結合,反應時代的變革。
與此同時,趙素春又是一家九口的頂梁柱,要承擔起母親的責任,含辛茹苦把弟妹們拉扯大,並在面臨各種困難之時不離不棄,維持家庭團結。她的付出與奉獻,之所以引發觀眾的討論與共鳴,正是因為家庭是中國文化的基本核心,每個人內心都充滿著對家庭和睦的嚮往。
而《情滿四合院》是《傻春》在拍攝到一半時,編劇突然迸發的靈感。同樣的背景下,女主換成男主會如何?《傻春》還未結束拍攝時,編劇王之理就將《情滿四合院》的劇本創作完成。
與《傻春》相同的是,《情滿四合院》依舊講述的是家人,不同的是,它將背景放在了極具北京特色的四合院裡。「傻柱」何雨柱面對的不是血濃於水的親人,更多的是住在一起的「鄰裡家人」。這一方天地有人來有人去,院內與院外是對照,在「雞毛蒜皮」與「針鋒相對」中,留下的是北京人的局氣和溫暖。
《正陽門下》則將個人與時代貼合得更為緊密。劇中主角韓春明從撿破爛起家,最終涉足古玩收藏行當,同時學廚藝、開酒樓,並將自己的生意擴展到汽車、房地產、環保、建材等領域。韓春明內心的轉變與時代的變遷產生出了不一樣的碰撞和連接,跌宕起伏間,留下的是普通人的選擇與堅守。
《正陽門下小女人》可以說兼具了「京城三部曲」的特點,既有《情滿四合院》中黑白難斷、各具特色的人物,又和《傻春》一樣以女性為主角,講述了一段小人物創業的史詩。同時它作為《正陽門下》作品的第二部,依舊呈現了在面臨無數機遇和挑戰的年代下,平凡人的大氣度和大格局。
大時代浪潮成長下的人們,歷經了生活與時代發展的變遷。而「老北京」王之理,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愛都融入到了作品中,履行著自己的文化使命。
▍歷史性與現實性統一,用「人物」打動觀眾
一直以來,現實題材影視劇都備受關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類題材植根於真實生活,沒有虛浮的偶像,也沒有杜撰的傳奇,有的只是普通人真實向上的精神力量。
「京城三部曲」中,每位主人公設定不同,雖各有缺點,卻同樣善良、溫暖。
趙素春「軸」,她被身邊的人稱之「傻老大」「兩半截」,開始連她的父親也不理解她;韓春明吊兒郎當又清高,其實是內心孤獨的表現;何雨柱愛貪小便宜又嘴貧,雖然心直口快,卻難說出自己的真感受。
在編劇王之理的作品中,配角跟主角一樣有血有肉,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之分。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塑造了不同的性格,非黑即白的評判標準,在王之理的作品中難以適用,而這也正是編劇在創作中注重藝術性與現實性統一的體現。人性中善惡並存,伴隨著不同的事件暴露出來,這才是優秀作品在人物塑造上應當達到的標準。
在《情滿四合院》中,秦淮茹的優柔寡斷讓她在起初錯過了「傻柱」,婁曉娥的直爽果決最終也斷送了她和「傻柱」的情緣;在《正陽門下小女人》中,範金可愛又可憐,雖然偶爾會算計別人,但當人真正有難時也會挺身而出,有所擔當;《正陽門下》中韓春明大大咧咧,有著北京「爺們兒」的大氣。
真正紮根生活的編劇,筆下的人物才能有腔有調,讓觀眾過目不忘,寫出來的故事才能跌宕起伏,充滿煙火氣息。
這些作品之所以打動觀眾,還在於編劇王之理對人性的思考和人物塑造的功力。
要寫好一個故事,就得把自己當成故事裡的人物,王之理曾經提到:「作為編劇,你又得當老公,又得當老婆,還得當爹當媽,一會兒七大姑八大姨街坊鄰居來了,你都得變成他們,你才能寫出來。每個人都是活生生地立在那兒,觀眾一看就進去了,進去了就跑不掉。」
在他看來,必須成為劇中人物,才能寫出生動的細節。「要理解每個人在做選擇時的動機,而不是單純為了故事需要來設置人物。」
一位紮根生活的好編劇理應如此。除了「京城三部曲」之外,王之理的作品《那些年,我們正年輕》也極具文化內涵。
這部劇以20世紀60年代至新世紀為背景,講述了一群懷有崇高理想的大學生為實現自我,響應黨中央號召,奔赴三線建設,積極投身科研設計,為航天夢想付出青春的熱血故事。
這部劇走出了「京城」,卻依舊以小人物為切入點,通過對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的刻畫,令當代年輕人體會到追夢的熱忱。
除此之外,王之理的最新作品《幸福中路》則首次將故事背景從上世紀80年代延伸到當下,講述了幾代建設者響應國家號召,從全國各地到大西北,打造出我國第一代軍車的故事。其中,上海人、北京人、東北人,一夜之間都成了西北人。時間荏苒,南腔北調,無形中都融進了熱辣辣的關中新血脈中。
《幸福中路》展現了幾代人為了國家、理想作出犧牲與奉獻,同時聚焦「一帶一路」,展現了幾代人在異地他鄉的情感與觸動。其實「幸福中路」不僅僅是真實的地理坐標,更寓意著中國人民在奔向幸福、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的精神狀態。
《幸福中路》將通過40年來三代人的匯聚與融合,講述更多故事。通過編劇的創作,觀眾可以看到更多生動又複雜的人物,同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劇中能看到中國的時代變革和普通人的心靈變遷史。
王之理曾在採訪中提到,他的作品都有自己生活的痕跡。的確,《情滿四合院》的四合院是他的童年生活,《那些年,我們正年輕》是他的理想與抱負,《正陽門下》裡有他熱愛的北京人。他有信心跟合作者說:「我不允許別人改我的本子。」也是因為他知道,真實的生活就應如此。
在風雲激蕩、大浪淘沙的時代之路上,深深紮根於現實之中的人情冷暖最能打動人心。在這些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裡,觀眾不僅能得到情感共鳴,還會收穫不一樣的啟發與思索。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透視影視熱點,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二維碼可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