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紀檢監察機關處理檢舉控告工作規則》(以下簡稱《規則》)施行,現將市紀委監委處理檢舉控告職責權限和工作流程的新變化,以及貫徹落實情況等黨員群眾關心的問題解讀如下。
《規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規則》共10章58條,可以分為三個板塊。
第一板塊為第一章總則,主要規定了紀檢監察機關處理檢舉控告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工作原則等內容。
第二板塊為第二至八章,是主體部分,主要對處理檢舉控告重點環節和重要事項作出詳細規定。
第三板塊為第九至十章,主要對紀檢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處理檢舉控告工作中的作風、保密、迴避、提供保護等要求作出規範。
《規則》施行後,黨員、群眾應當如何提出反映黨員幹部、監察對象違紀違法問題的檢舉控告?
有些群眾認為,只要和幹部有關的問題紀委都能管,都能解決?
這其實是一種誤解,紀檢監察機關有自己的受理範圍和辦理權限。
一、紀檢監察機關監督對象:
1、中國共產黨黨員和各級黨的組織。
2、中國共產黨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機關、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各級委員會機關、民主黨派機關和工商聯合會機關的公務員,以及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的人員。
3、法律、法規授權或者受國家機關依法委託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4、國有企業管理人員。
5、公辦的教育、科研、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單位中從事管理的人員。
6、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從事管理的人員。
7、其他依法履行公職的人員。
二、紀檢監察機關受理範圍:
包含檢舉控告、申訴和批評建議三個種類,主要是以下六個方面:
(一)對黨組織、黨員違反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等黨的紀律行為的檢舉控告。
根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違反黨的紀律的行為主要包括:違反政治紀律的行為;違反組織、人事紀律的行為;違反廉潔自律規定的行為;貪汙賄賂行為;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的行為;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失職、瀆職行為;侵犯黨員權利、公民權利的行為;嚴重違反社會主義道德的行為;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的行為。
(二)對監察對象(監察法規定的六類公職人員)不依法履職,違反秉公用權、廉潔從政從業以及道德操守等規定,涉嫌貪汙賄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權利尋租、利益輸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費國家資財等職務違法犯罪行為的檢舉控告。
(三)黨員對黨紀處分或者紀律檢查機關所作的其他處理不服,提出的申訴。
(四)監察對象對監察機關涉及本人的處理決定不服提出的申訴;被調查人及其近親屬對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法律法規、侵害被調查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提出的申訴。
(五)對原行政監察機關作出的政紀處分和其他處理決定不服未超過申請期限,提出的申訴。
(六)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批評建議。
三、紀檢監察機關不予受理事項:
(一)已經或者依法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裁決、行政複議等途徑解決的;
(二)依照有關規定,屬於其他機關或者單位職責範圍的;
(三)僅列舉出違紀或者職務違法、職務犯罪行為名稱但無實質內容的。
對於一些個人利益訴求和矛盾糾紛,需要通過行政複議、仲裁、訴訟等法定渠道解決,或者向有關職能部門反映。比如:涉法涉訴、徵地拆遷、環境汙染、勞動爭議、經濟糾紛等,都不屬於紀檢監察信訪舉報受理範圍。
如果群眾向紀檢監察機關進行檢舉控告,都有哪些權利和義務呢?
檢舉控告人享有以下權利:
1、對黨組織和黨員、幹部以及監察對象涉嫌違紀違法的行為提出檢舉控告。
2、申請與檢舉控告事項相關的工作人員迴避。
3、對受理機關以及處理檢舉控告工作人員的失職瀆職等違紀違法行為提出檢舉控告。
4、因檢舉控告致其合法權利受到威脅或者侵害的,可以提出保護申請。
5、檢舉控告嚴重違紀違法問題,經查證屬實的,按規定獲得表揚或者獎勵。
6、黨內法規和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檢舉控告人應當履行以下義務:
1、如實提供所掌握的全部情況和證據,對檢舉控告內容的真實性負責,不得誇大、歪曲事實,不得誣告陷害他人。
2、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信訪秩序,不得損害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以及公民個人的合法權利。
3、接受黨組織、單位的正確處理意見,不得提出黨內法規和法律法規規定以外的要求。
4、對反饋的處理結果等情況予以保密。
5、黨內法規和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實名檢舉控告較匿名檢舉控告有哪些優勢?
紀檢監察機關對實名檢舉控告優先辦理、優先處置、給予答覆。
紀檢監察機關信訪舉報部門對受理的實名檢舉控告,在收到檢舉控告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告知檢舉控告人受理情況。重複檢舉控告的,不再告知。
承辦部門將實名檢舉控告的處理結果在辦結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向檢舉控告人反饋,並記錄反饋情況。
實名檢舉控告人對承辦部門反饋的處理結果提出異議的,承辦部門應當如實記錄,並予以說明;提供新的證據材料的,承辦部門應當核查處理。
群眾想實名檢舉控告,可是怕洩露個人隱私怎麼辦?
這一點請不用擔心,為了保護實名檢舉控告人,紀檢監察機關對檢舉控告人信息以及檢舉控告內容嚴格保密,嚴禁將有關材料、信息轉給或者告知被檢舉控告的組織、人員。受理檢舉控告或者開展核查工作,會在不暴露檢舉控告人身份的情況下進行,保障檢舉控告人的合法權利不受到威脅或侵害。
貫徹執行《規則》,市紀委監委採取了哪些措施?
一是檢舉控告渠道更加暢通。
《規則》施行以來,市紀委監委按照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和省紀委監委部署要求,不斷健全信、訪、網、電「四位一體」的檢舉舉報平臺受理系統,群眾舉報更加方便快捷。群眾向市紀委監委檢舉控告主要有以下四種渠道:
信件郵寄地址:丹東市振興區銀河大街100號,丹東市紀委監委信訪室收,郵編:118009
來訪地址:丹東市振興區銀河大街100號,丹東市人民政府一樓市紀委監委來訪接待室
受理舉報網站:http://liaoning.12388.gov.cn/dandong/
受理舉報電話:0415-12388
二是檢舉控告辦理更加規範。
《規則》施行以來,市紀委監委對照《規則》全面梳理排查檢舉控告,按照管理權限分級負責、分工處理,建立健全紀檢監察機關對檢舉控告的內部移送、向上報送、向下轉送等工作機制。
信訪舉報部門經篩選,對屬於本級受理的初次檢舉控告,及時移送本機關監督檢查部門或者相關部門,對於重複檢舉控告,按規定登記後留存備查。
《規則》施行以來,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處理檢舉控告2395件,均按照工作程序及時規範處理。
三是深入開展實名檢舉控告核實告知反饋工作。
市紀委監委制定了《丹東市紀委監委機關關於反映市管幹部問題實名檢舉控告核實告知反饋辦法(試行)》和《關於通過「四個統一」進一步規範實名檢舉控告核實告知反饋工作實施方案》,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統一明確了核實告知反饋部門,規範了核實告知反饋工作程序,設立了核實告知反饋專用電話97部,設立了當面核實告知反饋地點89個,在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初步形成了「四個統一」全覆蓋,為規範開展實名檢舉控告核實告知反饋工作提供堅實保障。
《規則》施行以來,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核實告知實名檢舉控告502件,辦結反饋218件,有效保障了實名檢舉控告人的合法權益。
四是積極開展失實檢舉控告澄清工作。
市紀委監委為貫徹落實《規則》,制定了《失實信訪舉報澄清反饋暫行辦法》,切實發揮澄清正名的政治效果、紀法效果、社會效果,為擔當者擔當,為清白者撐腰,讓黨員幹部卸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顧慮,激發乾部幹事創業的熱情。
《規則》施行以來,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對81件失實檢舉控告開展澄清反饋工作,涉及72人次和8個單位,取得了較好效果。
五是嚴肅處理誣告陷害行為。
《規則》堅持保障合法權利原則,貫徹「三個區分開來」要求,既保障檢舉控告人的監督權利,又嚴肅查處誣告陷害行為,保護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積極性。
《規則》規定,採取捏造事實、偽造材料等方式反映問題,意圖使他人受到不良政治影響、名譽損失或者責任追究的,屬於誣告陷害;強調認定誣告陷害,應當經設區的市級以上黨委或者紀檢監察機關批准。
《規則》施行以來,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注意加強對檢舉控告的分析甄別,注意發現異常檢舉控告行為,有重點地進行查證,屬於誣告陷害的,將依規依紀依法嚴肅處理,或者移交有關機關依法處理。對於手段惡劣、造成不良影響的,或經調查已有明確結論、仍誣告陷害他人的,將從重處理。對通過誣告陷害獲得的職務、職級、職稱、學歷、學位、獎勵、資格等利益,將建議有關組織、部門、單位按規定予以糾正,對典型案件將予以通報曝光。
六是不斷規範信訪秩序。
《規則》規定,檢舉控告人應當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信訪秩序,不得損害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以及公民的合法權利;接受黨組織、單位的正確處理意見,不得提出黨內法規和法律法規規定以外的要求。
實際工作中,一些人員在上訪過程中提出超越政策、法律法規的要求,甚至個別人員通過拉條幅、煽動串聯、自傷自殘、使用騷擾電話、在網際網路上散布虛假信息等嚴重幹擾信訪工作秩序。違法信訪、觸犯法律、失去自由,影響家人。違法犯罪個人信息永久記錄,將影響子女等直系親屬的政審,從而影響考學、入黨、徵兵、報考機關事業單位、就業等。公民要依法有序信訪,合理表達訴求。違法信訪,擾亂機關辦公和社會秩序,最終害人害己。
下一步,市紀委監委對貫徹落實《規則》還有什麼打算?
我們將持之以恆貫徹落實《規則》,進一步提高處理檢舉控告工作的規範化、法治化水平,以強化執行為重點,進一步規範檢舉控告受理辦理、綜合分析、督查督辦等職能工作;嚴格按照《規則》規定的權限、方法、程序履行職責、開展工作,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結合我市實際,不斷健全檢舉控告制度體系,完善工作規程和配套制度,提高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水平;強化宗旨意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有效回應群眾關切,有力維護群眾利益,以實際工作成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全面從嚴治黨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原標題:《【聚焦】紀檢監察機關如何處理檢舉控告?規則解讀在此,一起了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