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給我留一條門縫,我想回家。」一生無愛的張愛玲在她幾乎黑白色的一生裡曾發出過如此讓人淚流的心聲……
提起張愛玲,往往讓人用盡了嘆息,耗盡了憂傷。她之所以會愛上那個大她十幾歲的胡蘭成,是源於胡蘭成懂她,懂她的小說散文,懂她的一顰一笑。當時的胡蘭成實在沒什麼好背景,他是汪偽政府宣傳部副部長,又是一個擁有一妻一妾的情場老手,然而張愛玲在他的懂得下飛蛾撲火般地愛上了,為愛低到塵埃裡且開出花來。張愛玲的選擇不得不說與她的童年密切相關。
張愛玲8歲時父母離異,她與父親繼母在一起生活。然而父親不懂她,用兩耳光關黑屋的極端方式斷送了他與張愛玲十幾年的父女情份;母親不懂她,在張愛玲拿到八百美金的獎學金時,推開浴室的門,用懷疑的眼神打量女兒的身體,給張愛玲難以抹去的屈辱感。更讓張愛玲心寒的是母親竟私自拿這些錢去賭博,並輸了個精光!
一個人在童年受到的所有傷痛,都會在成年的時候逐一顯示出來。
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張愛玲,為什麼在被上帝眷顧,以飛揚的文採出名如日中天的22歲的她,會愛上那個在午後拜訪她的大她14歲的男人胡蘭成;後又在她36歲時選擇了大她29歲的美國老男人賴雅。我想,張愛玲的大叔情節,大概是源於心底安全感的缺失,源於內心深處對父愛的渴望!
張愛玲的一生實在太苦了。於千萬人當中相遇相知並深愛的胡蘭成,卻最終分道揚鑣,她那用盡力氣喊出的一聲:「蘭成……」成為了兩人情感的終結,從此以後江湖不見。然而這段戀情實在是影響了張愛玲的一生。
那個有才華的老男人賴雅越來越依賴張愛玲,他在摔了一跤後,跌斷了股骨,又接連中了幾次風,而此時40歲左右的張愛玲既要掙錢養家,又要照顧賴雅,在美國的這段生活,張愛玲狼狽不堪為生計奔波捉襟見肘。賴雅76歲時終於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或許是對雙方最好的解脫了。而此時47歲的張愛玲卻早已耗幹了她對生活的所有激情,覺得自己垂垂老矣。
而後她獨居生活20年,每天在搬家和與皮膚病鬥爭中度過,屋裡開著最大聲音的電視機,喜歡吵鬧的環境,想必是她怕極了自己安靜下來思念過去吧。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的一間公寓裡,一生無愛的張愛玲孤獨地走完了她令人唏噓的一生。
每每提起張愛玲,總是讓人耗盡了傷感。童年的愛與溫暖,真的是人一生的財富。什麼窮養富養照書養,都不如父母用愛去養。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基於理解上的愛!我相信這天下沒有一雙不愛孩子的父母。然而很多時候,我們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愛,卻根本不去想那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多次出現《戰國策》中的一句名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林小娘愛女兒墨蘭,認為嫁入豪門便是女人一生最好的歸宿。於是教唆女兒放下廉恥勾引男人,生米做成熟飯,逼迫祖母出面為其定親,非但不覺得恥辱,反覺自己籌謀得好!哪裡知道墨蘭婚後的日子在日復一日的勾心鬥角中生活,鬥不完的姨太太,打不完的丫鬟小三,連自己腹中的孩子都不能保全,何曾有半點伯爵夫人的樣子?最後落得個被夫君嫌棄,寂寂一生。
王老太太愛大女兒康姨媽,認為無條件地順遂女兒的心願,保她無憂便是愛。於是,一次次地寬容放縱,一次次地妥協包庇,為她收拾無數的爛攤子,為她擺平多條人命案子,最終導致康姨媽慘死,兒子前程斷送,家族沒落,整個王家被流放,與榮華權勢地位永別。
小秦氏愛自己的兒子顧廷煒,認為讓兒子襲爵才是最好的前程。於是不管兒子心中怎麼想,絕計為其籌謀一生:捧殺顧廷燁,陷害盛明蘭,指使朱曼娘,敗壞他們夫妻的聲譽,甚至在皇帝面前紅口白牙的誣告……結果卻落得個事情敗露,推墮親生兒子入枯井,自己葬身火海,瘋癲死去……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世間又有多少三觀不正的母親,毀了兒女的錦繡前程?要做,就做一個懂得兒女的父母吧!
提起《知否》裡的郡主娘娘想必大家都感觸很深吧。她深愛自己的獨子齊衡,治家甚嚴,集嚴厲、謹慎、寵愛於一身,打造出了玉樹臨風、談吐不凡優秀的小公爺。然而,她卻不懂自己的兒子,狠心打死了與兒子一同長大的夥伴加跟班兒——不為,更是因為反對兒子娶心愛的明蘭,反被榮妃和嘉成縣主逼婚,將小公爺的幸福人生撕得粉碎。有這樣一個強勢的母親,不能不說是孩子的悲哀啊!
忽地,我又想起張愛玲的那句:「媽媽,給我留一條門縫,我想回家。」我不希望有一天,日漸長大孩子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相對無言,無話可說;我不希望有一天,在孩子經歷了挫折痛苦後,徘徊在家門外,不敢叩門;我不希望有一天,孩子只能酸楚地在夢中囈語:「媽媽,給我留一條門縫,我想回家。」我不想我的孩子這麼苦,亦不希望天下的孩子這麼苦!
趁現在還來得及,蹲下身子,走進孩子的內心。和小小的他一起看白雲,一起聽風聲。不管是蔚藍的天空,還是盛開的鮮花;不管是威武的獅子,還是運糧的小螞蟻;從孩子的視角去欣賞,相視一笑,心靈相通。這份安全感就是愛的饋贈,是孩子應對挫折與痛苦的能源,是孩子一生最美妙的禮物!
文/珊珍
編輯/珊珍
圖片/來源網絡
一個打賞表白的機會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