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電視劇《安家》火了,而劇中孫儷主演的女主角房似錦,再一次引發了人們對原生家庭的關注。
其實,此前不少熱播劇裡的女性,如《完美關係》裡的邦尼,《都挺好》裡的蘇明玉,《歡樂頌》裡的樊勝美,無一沒有被原生家庭深深傷害過。
很多人認為,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很難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真的是這樣嗎?
確實,因為原生家庭,很大一部分人的學習、工作、生活上都受到影響,以至於無法過好這一生。
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部超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影片中的女主角麗思(Liz)就出生於泥淖之中,但她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擁有了一個完美的人生。
麗思出生於特別糟糕的家庭。媽媽是一個癮君子,一個酒鬼,還患有精神分裂,因為吸毒她染上了愛滋病,基本上失明了。爸爸也吸毒,患有愛滋病,對妻子孩子很冷漠,成天捧著一本書。一個比自己稍稍年長的姐姐,也跟她樣忍受著生活的痛苦和艱辛。
她的生活環境極差,身邊的每個人都在談論毒品和性。她所認識的人都是憤怒的、疲憊的,試著撐過每一天,沒有自己的思想。
在影片的開頭,就上演著一場家庭鬧劇。
媽媽逼著大女兒麗莎(Lisa)交出錢來讓她買毒品。
麗莎不願意交出錢,因為這些錢將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錢,是接下來的日子用來購買食物的。但毒癮發作的媽媽全然不管,她跟自己的女兒爭奪了起來,甚至大打出手。
而一旁的爸爸,則淡定的捧著一本書,靠在沙發上看著電視,嘴上還念念有詞,全然不顧身旁亂作一團的母女三人。
在媽媽的苦苦哀求下,麗思忍不住拿出了錢。一接過錢,媽媽就拿著外套出門了。
因為擔心媽媽的安全,麗思硬拽著爸爸一起出去跟著媽媽。
看到媽媽的身影,爸爸小跑著追了上去,完全忘了那個年幼的、被自己落在人流、車流中的女兒。
如小女孩所言,她的父母只會在意自己的需求,很少注意到她,也不會去關心她。
這讓人想到了國內的一些孩子,尤其是一些女孩,他們的父母很自私,雖不是自私的為自己,但很多都是為著弟弟或者是哥哥,這些女孩,因為原生家庭,生生被逼成了「扶弟魔」,被當成了「搖錢樹」。
因為渾身髒兮兮的,麗思很少去學校,她不願意去學校,學校會讓她難過,同學們會嘲笑她,老師也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她。
媽媽病情加重了,她決定帶著兩個女兒離開爸爸,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成功戒毒,才能好好養病。
他們要去寄居的是外公家,而外公並非良善之人。在媽媽小的時候外公就經常打她,他還強姦了媽媽的姐姐。
但別無他處,外公家是唯一可以收留他們的地方。
麗思沒有走,她想留下來陪著爸爸。她以為只要自己留在這兒,媽媽和姐姐以後終究會回來,家還會是完整的家。
但這也僅僅是她個人的想法。
因為拒絕去學校,因為爸爸的疏於照顧,麗思被帶去了教養院,一個被她稱作「瘋人院」的地方。在這裡,她擦地板刷馬桶,被同學欺負,她也看到了各種打架鬥毆報復性行為。在這樣的環境中,她慢慢長大。
在她15歲的時候,媽媽的病情更嚴重了,眼睛也失明了,而爸爸由於交不起房租住進了收容所。麗思成了無家可歸的人,她跟著朋友露宿街頭,在街邊乞討,甚至在超市裡偷東西。
「家是什麼?一個屋頂,一張床,一個能接納你的地方」 (What's a home? a roof, a bed, a place where when you go thre theyhave to take you.)
但麗思沒有家!她的媽媽快死了,爸爸也丟棄了她,15歲的她只能獨自邁入社會。
不久後,媽媽去世了。沒有牧師,沒有祈禱,沒有墓碑,只有慈善墓區一小片僅能容得下棺木的土地,甚至連填埋的人都不知道將要埋葬之人的性別。
媽媽走後,麗思更加孤獨了。沒有家,失去了媽媽,朋友也扔下她去了教養院。她決定回學校上學。
麗思來到學校,她已經預約了招生老師,但她遲到了,而學校也早在三周前就已開學,學生也快招滿了。但在她的再三懇求下,老師看了她的申請表,也同意與她交談。
麗思告訴了老師她的生活環境,父母吸毒,她也沒有真正上過學。她小學的成績很好,但也只是最後一周去參加考試。她很聰明,她也知道自己能成功,但只是需要一個機會,需要一個讓自己從糟糕的環境中爬出來的機會(I need the chance to climb out of this place I've been born in.)。
而媽媽的離世則是使她做出改變的原因。她以前總是以為媽媽會好轉,然後會照顧她。但現在媽媽走了,她得自己照顧自己了。
麗思的一番話打動了招生老師,她被錄取了。
在這所學校,麗思很快適應了下來。老師對她很好,同學們也十分友好。她非常勤奮,每天晚上學習到很晚,坐地鐵時看書,甚至連兼職刷盤子時也在看書。她選修了很多課,因為她想用兩年的時間讀完四年的高中學業。
不久後,學校決定派遣前十名的學生去波士頓參觀。麗思認為自己是垃圾,肯定得不到這次機會。但老師相信她,她並非垃圾,她的成績是班上最好的,應該考慮一下未來,考慮上大學的事了。
在哈佛大學的參觀中,麗思喜歡上了這裡,她想來哈佛更好地發展,讀所有最好的書(I wanna go to Harvard and become very developed read all the best books)。於是麗思更加的勤奮。
她申請了紐約時報的獎學金,因為只有這筆全額獎學金才能讓她念完大學,這是她進入哈佛學習的必備條件。
於是她不斷地努力,最終她申請到了獎學金,並成功進入了哈佛。
在獎學金的頒獎典禮上,有人問她是否為自己的過去(如在地鐵上睡覺,在垃圾桶旁吃飯)感到難過。麗思回答說那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感到幸運,因為所有的安全感都被拋在了腦後,沒有後路,她必須一直前進,必須竭盡所能!
出生在一個糟糕的家庭,這是麗思無法選擇也不能改變的,但她用勤奮和努力,為自己贏得了美好的未來。
如果你正身處逆境,如果你也飽受著原生家庭問題的困擾,不妨來看看《風雨哈佛路》,也許你能找到自己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