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哈佛路》無法選擇出身,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2020-11-17 張供說三農

前段時間,電視劇《安家》火了,而劇中孫儷主演的女主角房似錦,再一次引發了人們對原生家庭的關注。

其實,此前不少熱播劇裡的女性,如《完美關係》裡的邦尼,《都挺好》裡的蘇明玉,《歡樂頌》裡的樊勝美,無一沒有被原生家庭深深傷害過。

很多人認為,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很難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真的是這樣嗎?

確實,因為原生家庭,很大一部分人的學習、工作、生活上都受到影響,以至於無法過好這一生。

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部超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影片中的女主角麗思(Liz)就出生於泥淖之中,但她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擁有了一個完美的人生。

麗思出生於特別糟糕的家庭。媽媽是一個癮君子,一個酒鬼,還患有精神分裂,因為吸毒她染上了愛滋病,基本上失明了。爸爸也吸毒,患有愛滋病,對妻子孩子很冷漠,成天捧著一本書。一個比自己稍稍年長的姐姐,也跟她樣忍受著生活的痛苦和艱辛。

她的生活環境極差,身邊的每個人都在談論毒品和性。她所認識的人都是憤怒的、疲憊的,試著撐過每一天,沒有自己的思想。

在影片的開頭,就上演著一場家庭鬧劇。

媽媽逼著大女兒麗莎(Lisa)交出錢來讓她買毒品。

麗莎不願意交出錢,因為這些錢將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錢,是接下來的日子用來購買食物的。但毒癮發作的媽媽全然不管,她跟自己的女兒爭奪了起來,甚至大打出手。

而一旁的爸爸,則淡定的捧著一本書,靠在沙發上看著電視,嘴上還念念有詞,全然不顧身旁亂作一團的母女三人。

在媽媽的苦苦哀求下,麗思忍不住拿出了錢。一接過錢,媽媽就拿著外套出門了。

因為擔心媽媽的安全,麗思硬拽著爸爸一起出去跟著媽媽。

看到媽媽的身影,爸爸小跑著追了上去,完全忘了那個年幼的、被自己落在人流、車流中的女兒。

如小女孩所言,她的父母只會在意自己的需求,很少注意到她,也不會去關心她。

這讓人想到了國內的一些孩子,尤其是一些女孩,他們的父母很自私,雖不是自私的為自己,但很多都是為著弟弟或者是哥哥,這些女孩,因為原生家庭,生生被逼成了「扶弟魔」,被當成了「搖錢樹」。

因為渾身髒兮兮的,麗思很少去學校,她不願意去學校,學校會讓她難過,同學們會嘲笑她,老師也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她。

媽媽病情加重了,她決定帶著兩個女兒離開爸爸,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成功戒毒,才能好好養病。

他們要去寄居的是外公家,而外公並非良善之人。在媽媽小的時候外公就經常打她,他還強姦了媽媽的姐姐。

但別無他處,外公家是唯一可以收留他們的地方。

麗思沒有走,她想留下來陪著爸爸。她以為只要自己留在這兒,媽媽和姐姐以後終究會回來,家還會是完整的家。

但這也僅僅是她個人的想法。

因為拒絕去學校,因為爸爸的疏於照顧,麗思被帶去了教養院,一個被她稱作「瘋人院」的地方。在這裡,她擦地板刷馬桶,被同學欺負,她也看到了各種打架鬥毆報復性行為。在這樣的環境中,她慢慢長大。

在她15歲的時候,媽媽的病情更嚴重了,眼睛也失明了,而爸爸由於交不起房租住進了收容所。麗思成了無家可歸的人,她跟著朋友露宿街頭,在街邊乞討,甚至在超市裡偷東西。

「家是什麼?一個屋頂,一張床,一個能接納你的地方」 (What's a home? a roof, a bed, a place where when you go thre theyhave to take you.)

但麗思沒有家!她的媽媽快死了,爸爸也丟棄了她,15歲的她只能獨自邁入社會。

不久後,媽媽去世了。沒有牧師,沒有祈禱,沒有墓碑,只有慈善墓區一小片僅能容得下棺木的土地,甚至連填埋的人都不知道將要埋葬之人的性別。

媽媽走後,麗思更加孤獨了。沒有家,失去了媽媽,朋友也扔下她去了教養院。她決定回學校上學。

麗思來到學校,她已經預約了招生老師,但她遲到了,而學校也早在三周前就已開學,學生也快招滿了。但在她的再三懇求下,老師看了她的申請表,也同意與她交談。

麗思告訴了老師她的生活環境,父母吸毒,她也沒有真正上過學。她小學的成績很好,但也只是最後一周去參加考試。她很聰明,她也知道自己能成功,但只是需要一個機會,需要一個讓自己從糟糕的環境中爬出來的機會(I need the chance to climb out of this place I've been born in.)。

而媽媽的離世則是使她做出改變的原因。她以前總是以為媽媽會好轉,然後會照顧她。但現在媽媽走了,她得自己照顧自己了。

麗思的一番話打動了招生老師,她被錄取了。

在這所學校,麗思很快適應了下來。老師對她很好,同學們也十分友好。她非常勤奮,每天晚上學習到很晚,坐地鐵時看書,甚至連兼職刷盤子時也在看書。她選修了很多課,因為她想用兩年的時間讀完四年的高中學業。

不久後,學校決定派遣前十名的學生去波士頓參觀。麗思認為自己是垃圾,肯定得不到這次機會。但老師相信她,她並非垃圾,她的成績是班上最好的,應該考慮一下未來,考慮上大學的事了。

在哈佛大學的參觀中,麗思喜歡上了這裡,她想來哈佛更好地發展,讀所有最好的書(I wanna go to Harvard and become very developed read all the best books)。於是麗思更加的勤奮。

她申請了紐約時報的獎學金,因為只有這筆全額獎學金才能讓她念完大學,這是她進入哈佛學習的必備條件。

於是她不斷地努力,最終她申請到了獎學金,並成功進入了哈佛。

在獎學金的頒獎典禮上,有人問她是否為自己的過去(如在地鐵上睡覺,在垃圾桶旁吃飯)感到難過。麗思回答說那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感到幸運,因為所有的安全感都被拋在了腦後,沒有後路,她必須一直前進,必須竭盡所能!

出生在一個糟糕的家庭,這是麗思無法選擇也不能改變的,但她用勤奮和努力,為自己贏得了美好的未來。

如果你正身處逆境,如果你也飽受著原生家庭問題的困擾,不妨來看看《風雨哈佛路》,也許你能找到自己前進的動力!

相關焦點

  • 《風雨哈佛路》:你無法選擇出身卻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
    世界是虛無的,我們活在彼此的心中。你住在我心裡,可是我卻沒有容身之地!這個片段,出自於2003年在美國上映的《風雨哈佛路》。躺在棺木上那個又傷心又無助的女孩就是影片的女主莉絲,棺材裡的就是她的母親。影片改編自美國勵志演說家莉絲·默裡暢銷全球的自傳體小說《Breaking Night》。
  • 《風雨哈佛路》:未來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風雨哈佛路》是一部由Peter Levin執導,索拉·伯奇、邁克·裡雷等主演的勵志電影,英文名稱《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主要講述了女孩莉斯(Liz)經歷童年的艱難和辛酸後,意識到讀書改變命運的道理,之後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
  • 《風雨哈佛路》:貧寒女孩的勵志故事
    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富有的人也有自己的煩惱,貧窮的人也有自己不平凡的一面,就像今天小麥要向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一樣,那就是美國電影——《風雨哈佛路》。《風雨哈佛路》上映於2003年,國內豆瓣評分8.1分,雖然只獲得了第55屆艾美獎的提名,但它所講述的貧窮女孩在面對生活艱辛之時的勵志故事,還是感染了不少觀眾。
  • 風雨哈佛路:我們都是普通人,但可以讓自己的生活不普通
    2003年上映的電影《風雨哈佛路》,豆瓣評分8.1分。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麗茲《Thora Birch飾》出生於美國的貧民窟,從小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麗茲需要去乞討,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
  • 豆瓣評分8.1《風雨哈佛路》:手握一副爛牌,如何改變命運?
    電影《風雨哈佛路》,在我逐年長大的這些年,一直影響著我,激勵著我。是這部電影告訴我:即便命運給你一副爛牌,依舊可以向死而生,絕地反擊。 電影講的是一個勵志女孩麗茲,辛酸的求學經歷。
  • 《風雨哈佛路》:掉進一個生活的深淵,要怎麼去規劃人生?
    《風雨哈佛路》得知媽媽死去的消息,她靜靜地躺在母親的棺材上,試圖尋找迷失的母愛,回憶兒時母親碎片化的溫暖時刻。悽涼的家庭,頹廢的生活,無法撿拾的親情,同學的歧視和欺負......可是明天還是要繼續,路還是要走,此時,她是一個人,無依無靠,踽踽獨行。不過她還有夢,她要改變生活的現狀,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她將脆弱藏在無人的角落,在沒有人的地方她肆意的哭。開始流浪,開始求學·····
  • 《風雨哈佛路》:生命的意義,只能由我們自己定義
    我們經常討論原生家庭這個話題,很多人認為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很難過好後半生。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大部分或許是的。 我始終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只要你自己拼盡全力去改變,就一定可以改變。
  • 《風雨哈佛路》殘酷的現實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淪的心態!
    《風雨哈佛路》殘酷的現實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淪的心態!《風雨哈佛路》是美國一部催人警醒的勵志電影。一個面對家庭重重困境的女孩,仍舊以自已單薄努力登上哈佛大學的故事,影片根據真實事件的改編,卻並未有何般煽情的去呈現這一過程,電影前半段將鏡頭聚焦於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裡麗茲苦難的生活境遇,後半段則以堅韌平淡的鏡頭寫實生活,精簡有力的臺詞成為了電影塑造人物的核心。《風雨哈佛路》為美國2003年上映的劇情傳記,別名《最貧窮的哈佛女孩》。
  • 從《風雨哈佛路》中看到我們是有能力經營自己
    我們給人生了的標籤,幼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沒有說明書,但仍要經營它,告訴自己想要更好的結果,只需慢慢改變自己。改變不是口頭說說,更不是想一下就馬上可以做到,精神支柱需要深入心靈深處那股「勇氣」,感受它。
  • 美國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4年課程,獲得1996年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進入哈佛學習,一個真實、努力女孩的人生經歷、一段自強不息昂揚奮鬥的生命歷程,一曲勵志向上的美國影片;託拉·伯奇演繹了一個女孩子克服種種不利條件、努力奮進的故事;細膩的情感刻畫了人物;影片《風雨哈佛路》傳遞給人的除了心靈的震撼,還有深深的感動。
  • 《風雨哈佛路》那個貧民窟女孩我們會永遠記住她
    ,促成著奇蹟發生的那就是一直努力了,就有怎麼一部影片《風雨哈佛路》給我們詮釋了奮鬥的力量,《風雨哈佛路》這部影片給了我們很多的正能量,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支離破碎的家庭裡的貧民窟女孩麗茲在自己的生活經歷中明白了讀書的重要性,因為她的聰明被老師認可,成功去上學讀書,並且在自己的努力下,獲得了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成功讀上了哈佛,女主人公在影片中的每一句話都會成為我們激勵自己向前的金言良句。
  • 《風雨哈佛路》之一無所有,所向披靡
    最後一路風雨走來,走進哈佛,改變自己的命運。走進社會,開始到處碰壁,重溫這部電影,更多地不僅僅限於感動。生活並非總是一帆風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而面對無法改變的苦難時,更多的不是莽撞而是思考如何應對這一切。麗斯說,生活的殘酷會讓人不知所措,於是有人終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之中,不願睜大雙眼去看清形勢,不願去想是哪些細小的因素累積在一起造成了這種局面。
  • 最貧窮的女孩如何考上哈佛?淺談經典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你可以為生活中的不幸尋找各種藉口,也可以推自己一把,去創造更好的生活。 這是個人最喜歡的一句臺詞,出自電影《風雨哈佛路》。
  • 最貧窮的女孩兒如何考上哈佛?淺談經典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你可以為生活中的不幸尋找各種藉口,也可以推自己一把,去創造更好的生活。這是個人最喜歡的一句臺詞,出自電影《風雨哈佛路》。《風雨哈佛路》在填寫申請表時,Liz對自己說,「我知道在那個時刻我要做出選擇,我可以寫所有我生命中發生的事情並為之辯護
  • 《風雨哈佛路》:在傷痛中完成自我重建,與世間美好環環相扣
    正如梅麗莎·摩爾在《愛的重建》中寫道:「你會發現人生歸根到死就在於選擇。你可以選擇擁抱新的生活,也可以選擇繼續留在原地不斷自怨自艾,最終一事無成。」那麼,當你發現自己一直處於很糟糕的境遇中,到底該怎麼讓自己去真正走出困境,擁抱新生呢?
  • 《風雨哈佛路》:面對苦難,除了直面,我們別無選擇 | 經典影片賞析
    影片《風雨哈佛路》根據同名書《風雨哈佛路》中的真實事件改編。什麼是不離不棄的親情之愛什麼是幸福富有的再定義什麼是「一切皆有可能」觀影后,對以上三點,你可能會有更深體會。嘗盡辛酸苦痛,目睹炎涼世態,麗茲卻堅信,「我媽媽要死了,爸爸走了,但我相信前面的路為我敞開。」麗茲知道,現在唯有讀書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 《風雨哈佛路》:逆襲精神的背後,是對自我價值觀重構的過程
    「哪怕你是一粒塵埃,也沒有理由放棄自己。」在我觀看影片《風雨哈佛路》時,被這句話深深打動。是啊,我們無法選擇出生,但可以選擇人生。這部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以一個身處逆境女孩的成長之路為主要線索,在2003年上映,當年就獲得第55屆艾美獎的三項提名,影片也以其真實的情境、逆襲的精神受到觀眾的好評,豆瓣評分高達8.1。
  • 《風雨哈佛路》:理解「杜根定律」,把自信變成行動,走向另一邊
    本文將以《風雨哈佛路》為例,向您介紹「杜根定律」的含義,並通過羅森塔爾實驗驗證這一規律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在本文的最後,我們還提供了正確使用「杜根定律」的三種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什麼是「杜根定律」?
  • 《風雨哈佛路》| 和誰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過去的10天,我們一起讀完了《風雨哈佛路》,主人公莉絲·默裡一路從貧民窟走到哈佛大學的經歷深深感動著我。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談談書中的那些人和事,也一起來看看讀者的精彩讀書筆記。她在後記裡說,哈佛之前的生活是她寶貴的經歷,給她很多啟迪。也是在那個時候,她明白,只有當你賦予生命意義的時候,生命才真的有意義。親愛的小夥伴們,《風雨哈佛路》的共讀接近尾聲。如果你喜歡今天的故事,歡迎轉發給你的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閱讀好書,共同成長,相遇十點,讀你每天!
  • 《風雨哈佛路》一部催人警醒的勵志電影
    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逆襲故事,讓我們重新點燃對夢想的憧憬,鼓勵人心,不斷前行。而讓我最最感動的電影之一就是這部風雨哈佛路。在故事中,一個過著貧窮並且不幸的生活的女孩憑藉她的決心和努力終於被哈佛錄取。雖然這部電影劇情很簡單,但是意義深遠,給了無數人帶來感動和溫暖。風雨哈佛路是2003年上映的一部非常鼓舞人心、有意義和感人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