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生於絕望,也能活出希望。
2003年上映的電影《風雨哈佛路》,豆瓣評分8.1分。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麗茲《Thora Birch飾》出生於美國的貧民窟,從小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麗茲需要去乞討,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而貧困並沒有阻止住麗茲前進的決心,在她的人生裡面,從不退縮的奮鬥是永恆的主題。
電影《風雨哈佛路》的上半部分把重心冗長的放在麗茲的家庭衝突上,麗茲的生活環境裡充斥著毒品,死亡,毆打,酗酒,虐待,父母都是酗酒者和癮君子,除了她父母和姐姐都患上了愛滋病,母親是間歇性精神分裂,最後死於愛滋病,父親在收容所度過餘生,外公曾侮辱了自己的女兒,之後又把自己的外孫趕出家門。麗茲8歲被送到收容所,15歲開始與一個和她有著相同經歷的朋友一起流浪。15歲之前的麗茲沒有接觸過正式的教育。
麗茲的生活顛沛流離,住過收容所,睡過地鐵站,青少年的歲月大都是在慌亂的流浪中度過的。偶爾她還會回去照顧家人,多少次她流淚的坐到母親的病床前面,在母親去世時,她跑到大廈的天台,在雨中無助的抽泣。母親下葬,沒有牧師沒有儀式,待寥寥無幾的人們散去,她靜靜地躺在母親的棺木上,低聲述說著過往的點點滴滴,以此與母親離別。
麗茲的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是沒有染上毒品這些的,並且在麗茲的心中,父親懂得很多東西,正確答案隨口而出,他是個天才,每一個答案,每一次都是正確的。有一次,麗茲的父親住進收容所,麗茲去探望父親的時候,有了以下的對話,麗茲:「我愛你,爸爸」,麗茲的爸爸低著頭有些無奈的回答道:「別愛我,那是浪費能量。」麗茲回憶說道:「我小的時候,你是我的世界裡最有趣的事情,其他人都是談論毒品,性,儘量撐過每一天,但是你老是有主義,因為你的緣故,我總會發現另外的出路。」在短暫的相聚後,麗茲的父親在離別時對她說:「好好上學,我搞砸了,但是你可以做到。」
電影的下半部分主要是講麗茲漫漫的求學之路。麗茲真的憑藉著自己的毅力和堅持考上了哈佛大學,為了支付哈佛昂貴的學費,她找遍了所有的獎學金資訊。在面試的當天,她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穿著破爛的衣服,套上姐姐借來的大衣勉強強充場面。果然,憑藉她的天資聰慧,她得到了那筆獎學金,進了哈佛。
麗茲因為家庭的不幸,要比同齡人的小朋友更成熟懂事,同時還比同齡人多了一份堅韌的決心。麗茲小的時候,雖然一個月到學校的次數不超過三次,不讓老師拿走試卷,仍堅持做那份試卷,她說:「不,我要做,看起來沒有那麼難」。人總要追求一些東西,而這些追求真的沒有那麼難,最難的是怎麼讓自己不要以為它難,以及邁出第一步。
麗茲自和朋友說,她要上學,就一頭扎進了學習的氛圍中,儘管半工半讀,但是她是同的班尖子生。在地鐵上,在兼職的工作中她總是在學習。在學校的時候,麗茲都是最晚走出教室的那一個。當老師問道麗茲「上了多少課?」麗茲:「必修的5課,周六課程,夜校,法語,非洲學校,科學 10個,我現在17了,我不想高中畢業就21了。」老師:「那你想3年念完4年的課程嗎?」麗茲堅定的回答道:「2年」,老師:「哦,是啊,你這是在自殺」,麗茲自信的回答:「不是,我會活得好好的。」這一段和老師的對話中,就足以看出麗茲是一個有了自己的目標就非常堅定的人。
麗茲之後一切的取得,除了她自身的努力之外,跟她的伯樂老師也有很大的關係,無論是小時候麗茲得了A減,為她指點作業的老師。還是15歲後,麗茲和老師同遊哈佛大學,麗茲用羨慕的眼光看著哈佛的學子,在旁邊鼓勵麗茲並說:「他們也是普通人」的老師。
在哈佛大學領獎致辭那天,她說,她的生命就在那一刻,永遠的改變,我必須這麼做,她沒有選擇,她就想在哈佛,做受教育最高的人,讀最好的書。當時有人問到:「麗茲,你是怎麼做到的?」麗茲自信而篤定的回答「我怎麼能做不到呢?。」麗茲,一個最貧困,也最勇敢的哈佛女孩,在哈佛金色的秋天裡,女孩仰起臉眼睛裡滿是堅毅的光。
古人云:「萬事開頭難。」
古人又云:「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件事情,堅持重複做,一定成功。這句話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