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風雨哈佛路」:哈佛學霸Molly的求學經歷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2020-11-17 騰訊網

現在我們常聽說「階層固化」,給普通孩子的上升路徑越來越小。但上官華珍,這個從福建農村走出來的普通女孩,最後進入到世界頂尖學府哈佛大學的求學經歷卻讓我們看到:「階層固化「只是不願下苦功夫努力的人的藉口。

作為艾威達(IA_EDU)在合作學校重慶十八中的校外導師,不久前,Molly在線上給學生和家長舉行了一場講座,她的經歷激勵同學們奮進,她的建議也實實在在幫助同學提升學習效率。

上官華珍,英文名Molly,是個地道的客家女孩。她畢業於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曾擔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外聘教師,但她有一個你無法想像的起點:她父母幾乎都是文盲,小Molly 9歲起就為自己的學費擔憂、奔走,去哈佛讀書的學費也是自己籌款而來的!

從一個普通的客家女孩到哈佛學生會的主席,她的經歷就像一部中國版的《風雨哈佛路》。客家人堅韌的品格,不屈不撓的闖勁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現在常說「階層固化」,普通的孩子沒有上升通道,但Molly的經歷卻給我們看到了希望。

9歲開始賺取學費

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很難想像Molly的童年,她常常是在田裡度過的。

暑假裡,毒日頭曬得脫皮、插秧插到累得直不起腰也罷了,稻田裡無處不在的吸血水蛭是Molly童年的噩夢。小小年紀的她成天擔心水蛭鑽入自己的小腿,然後某一天從她的鼻孔中鑽出來。

Molly的父親只讀到小學畢業,母親甚至都不會寫字。把家中的女孩送去讀書,Molly媽媽的心思是:我自己不會寫字,女兒總不能不會寫。去讀個一年小學,會寫幾個字,然後就可以上街擺攤賣水果了。

在這樣家庭環境下長大,Molly從小就不太敢跟父母伸手要錢,想要讀書就只能自己拼命想辦法賺錢。Molly9歲那年,鎮上開了一家冥幣製造廠,看著廠裡有不少年輕女工在廠裡幹活,小Molly毛遂自薦爭取到一個試用機會。

「一周後,老闆娘來驗收成果,最後給我發了7塊錢的計件工資。7塊錢,當年是我一個學期學雜費的1/7!就這樣,之後只要完成學校功課,我就領取一些計件活兒,因為我有了這個』謀生技能』,得以完成初中、高中的學業,參加高考,最後考入了南京大學。」Molly大學的學費也是靠著自己申請各種補助、獎學金,一點點湊出來的。

在講座中,Molly談起自己被哈佛錄取的原因,就提到了9歲是勤工儉學的經歷。Molly的經歷恰恰就迎合美國文化中比較值得推崇的「白手起家」的價值觀。

眾籌去哈佛

大學畢業後,Molly找到一份在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負責招商引資的工作,在家人眼裡算是實現階層提升了。就當家人希望她應該成家立業,就此穩定下來的時候,Molly卻想要離開。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Molly申請了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研究生項目。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從來沒有海外背景的農村女孩,竟然被錄取了!

可是學費太貴了。Molly沒有錢,父母不知道哈佛是什麼,只是勸說Molly:你沒錢,我們也沒錢,你還是不要去了吧。現在的工作多好,你表現也很好,別折騰了。

Molly不甘心,她推遲了一年入學,重新找了一份外企的工作,一邊適應新工作,一邊想了各種辦法籌集學費。拉贊助、申請獎學金,所有能籌款的方式Molly都願意試試。她敲過陌生企業的大門,打過很多電話,商業的、慈善的、中文、英文的求助文件改了又改。那段時間她幾乎每天只睡2個小時,工作到凌晨,然後睡2個小時,起床後繼續忙綠。

最後,她如願收到了兩個美國的國際女性獎學金,總共6萬美金,獲得了一個中國民營企業的2萬美元無償資助,甚至還獲得了一家美國企業的Offer!Molly如願踏上了去往波士頓的旅途。

Molly的求學經歷簡直是一部中國版的《風雨哈佛路》,她一路走來的經歷鼓舞了當天講座的學生和家長。

《風雨哈佛路》劇照

她說:「我這一路走來,始終抱有的信念是: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付出足夠多的努力,你所有的人生願望都能實現。」

英語學習,慢就是快

比起現在學生英語學習的條件,Molly當年英語學習可以說困難重重。初中才開始啟蒙英語,到了高中畢業還是十足的「啞巴英語」,最後她是如何逆襲成功的呢?

Molly說,她大學期間惡補英語,正確的方法和不懈的努力,讓她英語提升突飛猛進。在英語學習中,Molly相信一個原則,就是「慢就是快」。很多同學想要一口氣吃撐個胖子,指望一個暑假就讓英語飛速提升,這在Molly看來並不科學。

Molly當時練英語,選擇了一部電影《電子情緣》,是一部輕鬆愉快的愛情電影。每天中午午飯後,Molly就找一間教室,用複讀機錄下自己說的英語,每次就練1-2句,反覆練10-20遍,再回過頭聽一下自己與原版之間的差別。

就這樣堅持不懈,到了大學畢業,她就已經能做到用英語溝通無障礙。到了哈佛後最令人崩潰的課堂發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她也能表達出深刻的觀點。有時候,笨辦法可能是最好的辦法。

努力不夠,而非天賦不夠

Molly把自己的成績歸功於自己的努力,而非天賦。在她看來,現在為什麼有人能考上名校?有人名落孫山?其實那些考上名校的學生並非靠拼天賦得來的,而是自己做出了足夠的努力。

「如果你要成為世界最頂尖的數學家,名垂千史的畫家,那我覺得這時候是需要一些天賦的,普通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達到畢卡索、梵谷的水準。但如果只是想要成為優秀的人,想要出眾,並不真的需要太多天賦,只要你對這件事不斷投入,就能達到一個目標。"

現在學生面臨的誘惑和幹擾很多,電子產品、朋友圈、短視頻,都可能會成為成功路上的障礙。剛想開始學習了,就想說刷一下手機,結果一刷一下午就過去了。

Molly鼓勵同學們盡力克制電子產品對自己的幹擾,學習知識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的快樂,要比電子產品的感官刺激更持久,更有價值。「當我弄懂了一個知識,知道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係,有一種瞬間被點亮的感覺。」

Molly也建議家長在日常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以身作則,少刷手機,多引導孩子體驗知識的樂趣,這比任何說教都管用。

家長疑惑解答

最好的出國時間是本科還是研究生?

Molly:

本科出國的益處在於,早一點出去和西方主流文化能有更長的交流時間,對西方的文化能有更深理解。

我在美國讀了兩年研究生,因為獲得獎學金,所以我和獎學金組織有比較多的溝通。每到逢年過節,獎學金組織都會給我寄東西,還會邀請我去給他們做講座,分享我在中國的成長經歷。在去哈佛讀書之前,我也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在美國工作,那段時間我是住在高管的家裡,所以對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有很深入的了解,畢業以後我在美國的高校跟美國的同事一起工作,對美國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如果不是因為這些經歷,僅僅兩年的時間,是很難深入了解美國文化的。所以,本科4年最大的好處,就是你可以非常深入的理解美國社會或者說西方社會是怎麼運轉的。

出國前要培養哪些能力?

Molly:

第一,成績很重要,優異的成績是一個比較通用的指標。

第二,跨文化視角的培養。首先作為一個中國公民要對自己國家的文化有一定的理解,這樣你才能對別人的文化有一個比較合理的視角。其次跨文化視角的培養,僅僅通過讀書看報或是網上衝浪是很難實現的,需要更加深刻的體驗,比如學習國際課程就是一個很好的體驗方式。國際課程的教授方式及知識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銜接西方課程和跨學科學習等,有利於思維的開拓,也鼓勵同學們在高中階段多參與國際部提供的全球視野的課外活動。

疫情對於出國留學會有影響嗎?

Molly:

現在很多家長會因為疫情和國際關係等原因,重新考慮是否還要送孩子出國讀書。我從一個大的層面上來分析一些共性的因素,希望給大家提供一些更清晰的思路:

第一,在不久的將來疫情一定會結束。不僅僅是中國,世界各地都希望能夠儘快恢復到一個正常的秩序,這是全球的共識,所以疫情的結束只是時間問題。但是求學之路是長遠的,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投資,不要因為短期的突發情況影響到長遠的計劃安排。

第二,全球化的趨勢是不會變的,成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有全球的視野及思維,能夠和不同背景的人相處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所以教育無國度,融合先進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階層固化「只是不願下苦功夫努力的人的藉口

相關焦點

  • 十大勵志電影推薦一:《風雨哈佛路》求學最勵志
    《風雨哈佛路》為美國2003年上映的劇情傳記,別名《最貧窮的哈佛女孩》。作為一部催人警醒的電影,通過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經歷人生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的經歷,表達了一個貧窮苦難的女孩可以用執著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改變自己、改變人生的主題。
  • 《風雨哈佛路》:淺談主人公莉絲轉變之路的促成因素及其啟示
    前言:《風雨哈佛路》是作者莉絲.默裡講述自己如何戰勝逆境,考入哈佛的真實故事。莉絲.默裡出生在一個糟糕的家庭:母親吸毒、賣淫、雙目幾近失明、改嫁、患有遺傳性精神病、愛滋病;父親吸毒,販毒、坐牢、同性戀、患有愛滋。莉絲15歲開始流浪,在經歷母親死亡及迷惘困頓的生活後,莉絲決心改變自己的命運。
  • 一部與學霸有關的電影——《風雨哈佛路》
    《風雨哈佛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Liz)歷經各種人生磨難,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考上哈佛大學的故事。隨後,她開始了漫漫求學路。她用兩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同時還兼職打工掙生活費,無家可歸的她只能在來來回回的地鐵裡度過漫長夜。憑藉著過人的聰慧和刻苦努力,莉斯的很好地完成了高中學習,成績名列全班第一,並最終申請到了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步入了哈佛的學堂,同時還在紐約時報獲得了工作。
  • 吞吞影評|風雨哈佛路
    《風雨哈佛路》中,莉斯在深淵一般的原生家庭中成長,卻打破了環境的束縛,到達心之所向之處,莉斯也在向我們證實著環境並不能決定一切。1.身在無間,心在桃源。你知道貧民窟嗎?你見到過千瘡百孔的家庭嗎?或許現在你的大腦裡已經有了模糊的形象,但這些遠不足以形容她的生活。莉斯出生於紐約最爛的街,住著拖欠了半年多房租的垃圾場一樣的房子裡。
  • 風雨哈佛路,你的將來與努力成正比
    作者:Tina正在輸入當我們在學習路上偷懶彷徨的時候何不去看一下《風雨哈佛路》,它雖不能讓你找準你前進的目標,但它最起碼讓你不在彷徨,不在偷懶。在我看到《風雨哈佛路》的麗茲時,我就在想她到底是擁有了多麼強大的內心,做出了那麼大的改變,家庭的變故,最愛的媽媽的離開,沒有一個親人願意給她一個家,被迫進入收容所等等不能再壞的事情在她身上一件一件的發生了,和她一樣的孩子在勸她放棄不要掙扎了,要認命的時候,她非但沒有低頭反而越挫越勇,兩年完成四年的功課提前畢業,拿到了紐約時報高額的獎學金,順利進入哈佛求學,光鮮的背後是她付出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努力
  • 《風雨哈佛路》:貧寒女孩的勵志故事
    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富有的人也有自己的煩惱,貧窮的人也有自己不平凡的一面,就像今天小麥要向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一樣,那就是美國電影——《風雨哈佛路》。《風雨哈佛路》上映於2003年,國內豆瓣評分8.1分,雖然只獲得了第55屆艾美獎的提名,但它所講述的貧窮女孩在面對生活艱辛之時的勵志故事,還是感染了不少觀眾。
  • 《風雨哈佛路》:掉進一個生活的深淵,要怎麼去規劃人生?
    《風雨哈佛路》有時間看看《風雨哈佛路》吧!這是一部根據真人故事改編的勵志電影,英文名《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也譯為《最貧窮的哈佛女孩》。
  • 美國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中文片名:《風雨哈佛路》    英文片名: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導演:Peter Levin    主演:索拉·伯奇、邁克·裡雷、艾倫·佩吉    劇情簡介:父母吸毒、8歲開始乞討、15歲母親死於愛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17歲開始用2年的時光學完高中
  • 《風雨哈佛路》之一無所有,所向披靡
    女主,麗斯的經歷讓人很震撼。小小的年紀,背負著生活的重擔。沒了父母,一個人流浪著,卻不認命。饑寒交迫中,書海苦讀。最後一路風雨走來,走進哈佛,改變自己的命運。走進社會,開始到處碰壁,重溫這部電影,更多地不僅僅限於感動。生活並非總是一帆風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而面對無法改變的苦難時,更多的不是莽撞而是思考如何應對這一切。
  • 電影在線 | 《風雨哈佛路》
    風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 勵志電影之《風雨哈佛路》
    《風雨哈佛路》講的是一個女生如何衝破自己原生家庭的障礙,最後憑藉讀書改變命運的故事。麗斯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裡,從小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親拿著救濟的錢酗酒吸毒,不顧兩個女兒的死活。父親進入收容所。貧窮的麗斯需要出去乞討,和一些朋友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
  • 風雨哈佛路:我們都是普通人,但可以讓自己的生活不普通
    2003年上映的電影《風雨哈佛路》,豆瓣評分8.1分。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麗茲《Thora Birch飾》出生於美國的貧民窟,從小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麗茲需要去乞討,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
  • 經典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Homeless to Harvard
    從那時起,麗茲在漫漫的求學路上開始了徵程。她千方百計申請哈佛的全額獎學金,面試時候連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然而,貧困並沒有止住麗茲前進的決心,在她的人生裡面,從不退縮的奮鬥是永恆主題。莉斯·默裡,美國勵志演說家,1980年9月23日出生,成長於紐約最爛的街道,卻畢業於常春藤聯盟學校,已成為一名國際演說家。
  • 貧窮苦難的人生,造就寶貴的經歷財富——《風雨哈佛路》影評
    再看《風雨哈佛路》這部影片時,先看到了這部電影的兩種極端評論,一部分人認為女主角的生活經歷實在太過坎坷,根本就沒將她怎麼努力的過程,覺得她的成功來得太過於輕而易舉,另一部分人反而覺得這是一部比較真實的勵志片。也正是因為抱著這種探索和思考的態度,花費了一些時間觀摩了女主的成長經歷。
  • 最貧窮的女孩如何考上哈佛?淺談經典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這是個人最喜歡的一句臺詞,出自電影《風雨哈佛路》。 《風雨哈佛路》 《風雨哈佛路》又叫「最貧窮的哈佛女孩」,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
  • 最貧窮的女孩兒如何考上哈佛?淺談經典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這是個人最喜歡的一句臺詞,出自電影《風雨哈佛路》。《風雨哈佛路》《風雨哈佛路》又叫「最貧窮的哈佛女孩兒」,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風雨哈佛路》之後,Liz一邊讀書一邊打工,用兩年的時間完成4年的學業,最後考上哈佛大學。
  • 評《風雨哈佛路》:不夠勵志的勵志片,這幾點還有改善空間
    最近,我看了《風雨哈佛路》,這是2003年的勵志片。不過,看電影的時候,我總是想到2006年的勵志片《當幸福來敲門》。趁此機會,咱們不妨通過影片的對比,來聊聊《風雨哈佛路》。(一)怎樣才算勵志?要說勵志片最大的特徵,相信大部分人都會不假思索的提到「勵志」二字。但是,影片勵志與否,其實是相對個人化的。畢竟,每個觀眾的經歷不同,情感觸發點不同,移情於主人公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 電影資源推薦:風雨哈佛路 在線觀看
    點擊上方藍字  「小趙電影」  訂閱公號風雨哈佛路導演: 彼得·勒文編劇: Ronni Kern
  • 風雨哈佛路:世界在轉動,而你只是一粒塵埃
    這句超勵志臺詞出自美國電影---《風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它是美國一部催人警醒的勵志電影。影片由Peter Levi執導,索拉·伯奇(Thora Birch)、邁克·裡雷(Michael Riley)等主演。
  • 現實版《風雨哈佛路》,扎克伯格妻子的成長史:窮孩子的成夢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電影《風雨哈佛路》是我本人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也是真人事件改編而成,是一個非常有激勵人心作用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