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科科普領域耕耘多年,備受萬千媽媽追捧的和睦家醫院兒科主任崔玉濤,近日在微博上遭遇同行的質疑。
一時間,微博微信或褒或貶各種評論四起。而媽媽們最關心的則是:孩子高燒驚厥究竟咋辦?兩位科普大V能夠公開解釋和辯論清楚到底誰的理論是正確的嗎?
我認為只要是做科普的,無論是誰都可能犯錯;而指出錯誤並不就一定等於「撕逼」。對於一個粉絲眾多,影響力巨大的兒科大V來說,澄清這樣的錯誤對別人對自己也都是有好處的。
只有良好的科普生態,父母們才能更多受益。
「一爸」的這篇文章理性而平和,值得一讀。
▼
最近圈子裡熱門的話題,就是關於崔玉濤醫生在微博中提到「熱性驚厥期間應讓孩子上下牙之間用勺柄或其他物品相隔,避免舌頭受損」。隨後幾位兒科醫生V則表示了不同的意見,之後就是一系列粉絲混戰的場景。到底遇到類似不同的兒科醫生或相關專家提出了相反的矛盾意見,我們這些普通讀者應該怎麼辦呢?好久沒抓到空進入閒扯的時間了,今天藉機會發揮一下我們一貫的風格試著得罪人吧。
這個具體問題的對錯很簡單:熱性驚厥期間不應該將東西放進嘴裡,這樣做對寶寶的傷害可能性更大。崔醫生錯了。當然這不是他第一次出錯,甚至作為中國最出名的兒科醫生,專門批判「崔神」的錯誤都已經可以被當做一個正經的營生來做了。
我們曾轉過一個「十大」科學育兒媒體排行榜,評語是其中只有一個是我們絕對不會推薦的,很多讀者留言猜是崔玉濤醫生,現在可以明確的答覆大家,不是他。雖然崔醫生的微博內容有一些錯誤,但總體來說,尤其是對於新手爸媽,通過他的微博內容,還是能學習到很多有用的育兒知識,破除錯誤傳統和陳舊的醫療體系的負面影響。別的不提,光他讓千百萬中國家庭終於了解「不需要補鈣」這件事,擱在舊社會,以後混個配祀藥王廟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雖然也有時候忍不住背後扎崔醫生一針,挑一些他的錯誤,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和尊重崔醫生在中國當代家庭從傳統育兒向科學育兒轉變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即便是有這樣那樣的錯誤,他仍然是一名很好的兒科醫生,也比大多數育兒媒體靠譜的多。
但他只是一名兒科醫生,不是神,所以他也會出錯,這沒什麼,挺好的,即便他不太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那也沒什麼,因為人都是這樣的,我們自己連錯別字都不想認帳的。有錯誤是件好事,因為科學就是會出錯,因為有錯誤,因為知道自己會犯錯,科學才會不斷前進。這會讓未來的我們會比現在的更好。
但「崔神」已經成為一種現象,作為最紅的兒科V,他即便犯錯誤也會有無數人想出各種方法來維護他,即便是合理的質疑和糾正也會成為某次網絡戰爭的導火索。這種在「科學育兒」範疇內的故事,其實已經脫離理性,變得一點不科學,但我們認為這和崔醫生本人已經關係不大,根本來自兩點:太少的崔醫生,太多的粉絲。
崔玉濤之所以成為崔神,不代表崔醫生本人的醫術有神級,而是因為中國兒科醫療環境太渣:絕大部分父母所能接觸到的兒科醫生,水平有時差到讓人心酸;而那些水準還不錯的專家,很多躲在象牙塔或者昂貴的診費背後;過時的醫學教育;缺乏系統的知識更新;繁重到讓人只想回家睡覺的醫生工作環境;惡劣的醫患關係;只有幾十秒鐘的問診時長…..這些才是崔醫生應時而出的基礎——「崔神」的起因並非因為崔醫生是完美的,而是因為相對於大部分家長能接觸到的兒科醫療環境,崔醫生已經足夠完美了。
但完美的醫生未必可以成為神,神的誕生來自於那些需要神的信徒。在「崔神」的故事裡,這是來自那些認為崔醫生不會犯錯,或者需要他不犯錯的核心鐵粉。對於人類來說,神的存在是有剛需的,我們需要一個不會犯錯的標準,需要一個全知全能的偶像,這樣我們就安心了,我們只要依據他的語錄去生活就可以了。而無神論者是悲哀的,我們只能依靠自己累死累活的在生活中尋求那條帶著微光的道路。
於是崔醫生成為了崔神,在這裡他個人的意願已經無足輕重,因為成千上萬生活在當代這個充滿恐慌和不確定性的社會中的年輕父母,需要這樣一個神的存在。但是我們往往忘記了一點,忘記了我們關注他微博的初衷:我們並不是來找一個偶像或者來入教的啊,我們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得更健康快樂而已。
如果我們還記得這個初衷,那麼就應該了解,「崔神」是否永遠偉光正並不重要,崔醫生是誰,其他糾正他的人是誰,為什麼這樣做也不重要。在科學世界裡,人不重要,目的不重要;在育兒生活裡,神也不重要。對錯才重要,因為你的寶寶的安全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它來自於科學育兒知識的正確性,而並非來自誰說的。
所以拋開這些是是非非,去了解某個建議的對錯,學習對應的知識,這才是作為父母應該做的。熱性驚厥的時候不應該塞東西到寶寶嘴裡,崔醫生錯了,就是這樣。既不需要將維護崔神當做自己的信仰,也不需要因為他犯錯就冷嘲熱諷拉黑他。關注他的微博依舊是新手父母不錯的學習方法,我們也關注著,雖然他會出錯,但是還有很多人盯著幫大家挑錯呢不是?
我們希望崔醫生知道自己會犯錯,我們希望越來越多靠譜的醫生通過社會媒體給爸爸媽媽們講解科學育兒,我們希望每個醫生都能有機會和動力更新和學習最新的醫學知識,我們希望整體醫療環境能改善,我們也希望爸爸媽媽們明白自己關注崔醫生不是為了一種信仰,而是為了學習,為了自己的孩子。好吧,希望的太多了,我們只希望這篇文章不會掉粉。
遇到V們就某個具體的科學主題的意見吵架,是件好事。這不只是能給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些活力,也代表你的信息來源是足夠豐富,可以通過這樣的事情互相佐證校對,減少錯誤信息可能對你生活造成的影響。
在這種吵架活動中,發現哪一方是正確的並不一定很容易,如果雙方的言論都看上去比較靠譜,那怎麼辦?最有效的方法是:問上級領導。
上級領導是指的可信度更高的信息來源,如果按可信度從低到高來排序信息源的等級,我們認為這個世界的構成是這樣的:
1.祖傳秘方和小區大媽的傳統育兒經
2.育兒論壇的熱心網友
3.搜索出來的各種中文網站文章
(以上的等級都是可信度趨近於0的)
4.XX百科
5.兒科或者科學育兒的微博V和微信公眾號
6.較專業的英文育兒知識網站文章
7.相關科研論文報告
8.國際或行業權威機構根據科研結果匯總的報告。
因此當你遇到V們吵架,或者某個內容和你家幾十年的習慣或者當地幾千年的習俗違背;或者你就是覺得這個說法和你的世界觀矛盾,那對你家寶寶負責的態度不是馬上選邊站,而是去可信度更高的信息源檢索,來判斷哪一種更準確。
封面圖來自育學園網站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