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是臺灣經濟的最大依靠

2021-02-15 羅天昊國與城

羅天昊  著有《大國諸城》  致力於國家與城市戰略 

公眾號  ID:Luotianhao99   羅天昊國與城

 

原文發於2010年東方早報,根據時勢修改。

原始標題:

羅天昊:ECFA助臺灣經濟進大陸依存時代

原文連結見文末。

 

近日,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宣布將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這是臺灣數十年來,第一次有企業家參選地區最高領導人。消息傳出,臺灣股市狂飆。

 

    十年來,臺灣從繁華富庶的「亞洲四小龍」之首,逐步陷入低迷與停滯,提振經濟,成為臺灣民眾最大的訴求。

 

臺灣的興起更多依靠與發達國家的互補,而在未來,臺灣的成長,更從根本上取決於大陸。其未來戰略中心,必然從美日體系,轉移到大陸體系。

 

大陸是臺灣經濟的最大依靠。

同樣,在大陸產業升級的關鍵時刻,應善用臺灣的技術和人才,臺海互補,國家之福。

 

(1)美臺體系」是臺灣崛起的根基

 

臺灣的騰飛,得宜於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

 

進入上世紀60年代之後,美、日等國,由於技術進步和工資的提高,逐步轉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其原有的生產和技術很快轉向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臺灣、香港,韓國等發展中的亞洲國家和地區,以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恰好填補此一空缺,產業之間的落差所促成的產業轉移,是臺灣作為「亞洲四小龍」崛起的大背景。

 

作為美國的政治軍事同盟,臺灣在經濟上嚴重依賴美國。一直到2004年以前,在長達55年的時間裡,美國均是臺灣的最大貿易夥伴。臺灣的食品加工、農副產品歷來是傳統出口產品,後來興起的紡織、製衣、鞋業、塑膠、人造絨維、機械、電工器材等產業,均以出口美國為主,臺灣一躍成為全球出口加工的重要基地。

 

今日臺灣的著名企業,都曾憑藉為美日企業代工起家。宏碁在創業初期,就曾經為惠普等企業代工,鴻海為為索尼生產遊戲機,為戴爾公司生產電腦零部件,華碩為索尼代工PS2遊戲機,仁寶是東芝最大的代工夥伴,而臺積電則成為全球最大的IC代工廠。

 

在為美日企業代工的同時,臺灣的本土企業亦獲得了長足發展。臺灣的輕工業,食品工業,享譽全球。到90年代中期,臺灣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信息產品生產基地。臺灣電腦生產能力的四分之三用於為日本和美國的品牌廠家生產電腦。而在晶片、電腦及周邊設備、液晶顯示、IC模塊、記憶體等半導體科技產業方面,臺灣更是執全球牛耳。與此同時,明基,華碩等臺灣本土自創品牌,亦成為全球性巨頭。

 

臺灣特性是:高素質的人民及由此造就的豐富人力資源、貧乏的內部資源和市場,可以納入美國的體系,而不太可能成為獨立的不可控的經濟體。與美國經濟的巨大互補性,是臺灣速崛的重要原因。

 

(2)「沉沒」的臺灣

 

在某種意義上說,傳統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之間的產業落差,造就了臺灣崛起的時機。

 

四十年前,全球經濟格局的形態正如兩大板塊,歐美等發達經濟體是一大板塊,而廣大後發的經濟體是另一板塊。無論是韓國還是臺灣,更似發達經濟體與廣大的後發國家之間的中間地帶。日韓和臺灣的崛起,都得宜於這種中間地帶的地位。

 

但是,隨著新興市場的崛起,臺灣等小經濟體的中間作用被稀釋。

 

在亞洲,隨著大陸的改革開放,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工廠,成本比臺灣更低,市場更廣闊,而且,大陸兼備製造中心與消費中心的雙重功能。

 

時至今日,大陸已經成為美國進口市場第一名,特別是日用品市場,基本被大陸商品佔據。而在服務業外包領域,美國市場則被印度所佔據。

 

美國強盛時期,臺灣可以作為美國經濟的互補體,而當新興經濟體崛起後,中國,印度等大的經濟體與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日益加強直接合作,臺灣、韓國等小經濟體的中間地帶角色,將逐步退出舞臺,臺灣作為中間地帶地位將逐步衰落。

 

隨著臺灣本土品牌的崛起,亦誕生了一批世界性的企業,如宏碁,華碩等,宏碁等,臺灣企業的崛起,更使其被美國很多企業視為競爭對手,而不再是昔日的夥伴。

 

 

(3)臺海體系,從「對美依存」到「脫美入亞」

 

如同日本從「對美依存」到「脫美入亞」的戰略轉變,臺灣未來亦將出現這種趨勢。在歐美經濟萎縮的同時,中國內地已經成為東亞乃至整個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不僅是日本、臺灣,未來東協都將步入「大陸時代」。

 

事實上,自2003年來,大陸即取代美國和日本,成為臺灣最大貿易夥伴,臺灣逐步擺脫了對美經濟依賴。

 

在金融危機中,由於大陸方面主動採取惠臺措施,對臺灣的經濟復甦幫助很大。2009年,臺灣對大陸的出口額達837億美元,佔臺灣出口總額的41.1%。

至2018底,大陸與臺灣貿易額高達2262.4億美元,其中,大陸對臺出口486.47億美元,自臺進口1775.98億美元,臺灣對大陸順差高達1289.51億美元。大陸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

 

臺灣經濟,決於大陸。鐵的數據。

 

在「美臺體系」中,臺灣處於下位,但是,在「臺海體系」中, 相對大陸而言,臺灣更早完成了產業升級。

 

臺灣在晶片、電腦及周邊設備、液晶顯示、IC模塊等科技產業方面,均執世界牛耳,臺灣在所有的出口品中,高度技術密集的產品超過50%。同時,臺灣的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超過70%,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臺灣經過近30年的努力,完成了產業升級與轉型。

 

臺灣與大陸產業轉移與融合,在很多領域,已經形成了臺灣的技術,大陸的製造與市場的分工的格局。在合作中,「微笑曲線」的上端,也許更多在臺灣,這亦是「臺海體系」與「美臺體系」的本質區別。

 

這一趨勢,在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已有所體現。在手機方面,臺灣的全球晶片之霸的地位,亦可為大利益提供廣泛的合作者。

 

隨著大陸經濟的強勢崛起,近年來,臺灣晶片人才大舉進入大陸,路透社曾報導,不少臺工程師直言,「在中國大陸掙三年的錢,相當於在臺灣掙十年的錢」。同時,臺灣人才因語言和文化與大陸基本相同,毫無違和感,特別容易融入大陸企業。

 

不僅是晶片,未來,臺灣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大陸的應用前景,將十分廣闊。在電子產業領域,臺灣與日本、韓國存在巨大競爭,而要突圍而出,大陸即是最可借重的對象。如在液晶顯示器產業,明基已可與索尼、三星等巨頭分庭抗禮,臺灣更有可能取代日韓,成為全球液晶顯示器產業的龍頭。目前大陸的液晶顯示器一直受制於日韓,而在未來,聯想等IT巨頭,創維、TCL等家電巨頭,將不再受困,其與臺灣高科技行業的合作將日益廣泛。

 

新的「臺海體系」,將最終改變臺灣作為獨立經濟體的存在意義,已經完成產業升級的臺灣,與美國之間的產業轉移的歷史已告終結,而未來臺灣的成長,更多從根本上從大陸獲得力量。

 

而本次參選的郭臺銘,旗下的鴻海、富士康的發展之路,就是一部臺灣經濟融入大陸之路。郭臺銘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創業,在臺灣初步崛起,於1988年進軍內地,富士康在深圳設廠,開始紮根大陸。在大陸改革開放最精華的時段,富士康隨著大陸一起成長,終於成為全球最大合同製造商,製造業霸主,年度出口額達1662億美元。

 

大陸廣闊的市場,以及豐厚的人口紅利,是臺灣企業崛起為全球巨頭的根基,也是其最大跳板和戰略腹地。

 

同時,臺海合作,中國將贏得廣袤無垠的太平洋。兩岸三地夢想之中的「太平輪」,將真正駛出歷史的汪洋。

 

兩岸合作,中國之福。

——往期經典回顧——


內陸七雄決定中國未來

中國城市產業戰略的五大迷局

中國最重要的十大戰略城市(組)

中國十大城市創新能力排名

廣東VS江蘇:誰能勝在未來 ?


中國的天時、天命與天道



羅天昊國與城

 ————————

微信ID:luotianhao99

洞察國家戰略  關注城市競爭

 

(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兩岸經濟誰依賴誰?大陸學者:兩岸合作是臺灣保持增長的依靠
    日前民進黨發言人所謂「臺灣地區對中國大陸出口的增加,證明中國大陸需要臺灣」相關言論引起熱議。上海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盛九元日前就此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他表示,民進黨發言人持續炒作「兩岸經濟誰依賴誰」一議題,其核心就是要將兩岸經濟合作「泛政治化」,為民進黨「反中去中」張目。
  • 臺灣專家:美國要想提振經濟,必然得依靠中國大陸
    川普政府卸任前持續擴大制裁陸企,位於臺灣彰化的建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楊仲源表示,該舉措動機,一是延續反中路線,累積政治能量;二是影響繼任拜登政府的經貿政策,確保美中貿易協議持續,有望成為捲土重來的政治籌碼。不過,研判拜登對華方針,美中經濟合作空間會增加,對川普陸企禁令,不會照單全收,會以務實合作,取而代之。
  • 臺灣前經濟主管:大陸是臺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要素
    尹啟銘(右)指出,兩岸貿易已成為驅動臺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圖片來源:資料圖)中國臺灣網5月14日訊綜合媒體報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化進展等原因,臺灣內部日前不斷出現與大陸經濟「脫鉤」的議論。對此,臺灣前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尹啟銘表示,2000年以來,臺灣進入以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時代,其中最大動力來自大陸,已是臺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綜合臺灣「中國時報」等媒體報導,5月13日,臺灣前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尹啟銘發表評論指出,1990年10月臺當局開放3353項產品可對大陸間接投資,迄今整整30年。對臺商而言,大陸是生產基地也是重要的市場機會。
  • 臺灣經濟持續增長,蔡英文要與大陸「經濟脫鉤」?臺灣或成孤兒
    編輯:葉風校對:陳城世界經濟停滯不前,其中最大的影響因素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很多國家的經濟甚至出現倒退趨勢。抓住這個機會,民進黨當局開始鼓吹,臺灣在疫情中表現優異,經濟持續增長,乃是亞洲四小龍第一。還大言不慚的稱臺灣應當趕快脫離大陸的影響,獨自發展,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臺灣經濟與大陸密不可分換句話說,民進黨當局想要實現其「臺獨」夢想,那麼他們就得把臺灣的經濟和大陸之間聯繫完全隔開,不過終究是痴人說夢而已。
  • 蔡英文四處兜售「新南向政策」,妄圖依靠美國來幫扶臺灣經濟?
    蔡英文四處兜售「新南向政策」,妄圖依靠美國來幫扶臺灣經濟臺灣經濟不景氣,蔡英文和民進黨當局的對策卻是一再寄希望於所謂「新南向政策」。蔡英文:我們希望等疫情趨緩後,臺灣跟「新南向」地區的交流和合作能夠更加緊密。那麼尤其是面對後續的國際經貿局勢,「新南向政策」將持續是臺灣非常關鍵的戰略,來因應變局的挑戰。除了要在所謂「新南向政策」上一黑走到底外,蔡英文還緊抱美國大腿,甚至妄圖依靠美國提升臺灣經濟。
  • 大陸市場是臺灣經濟成長的動力源泉
    而今年前三季臺灣整體的貿易順差為403.1億美元,但是對大陸的貿易順差為619.4億美元(若是根據大陸統計則為992.8億美元),也就是說臺灣若是沒有大陸市場,對外貿易要呈現216.3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若是換算成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比率大約為143%,由此可見,大陸廣大市場絕對是臺灣經濟成長的動力源泉。
  • 「脫中」後經濟更好?陳亭妃:臺灣不再「依賴」大陸
    臺灣經濟增長因 「脫中」政策? 近日,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稱,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這一年時間裡,由於兩岸之間出現「對抗」局面,臺灣終於「擺脫」了大陸,而這一變化,也讓臺灣地區的經濟得到大幅增長。該媒體還聲稱,臺灣去年的經濟增長率,成為了排在全球兩千萬人口以上經濟體的首位。
  • 蔡英文四處兜售「新南向政策」,妄圖依靠美國來幫扶臺灣經濟
    臺灣經濟不景氣,蔡英文和民進黨當局的對策卻是一再寄希望於所謂「新南向政策」。一有機會,蔡英文就四處兜售她的「新南向政策」。蔡英文:我們希望等疫情趨緩後,臺灣跟「新南向」國家(地區)的交流和合作能夠更加緊密。
  • 民進黨稱大陸經濟「全靠」臺灣
    民進黨當局的統計機構最新發布預計結果稱,臺灣民眾的人均GDP將會在今年第1次突破3萬美元。民進黨當局的自欺欺人民進黨當局如此進行高調宣傳,就是對外聲稱他們"執政有方"。民進黨及其他綠營人士甚至大肆吹噓到蔡英文在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之後因為積極推動經濟的發展,才有了今天台灣經濟建設的"輝煌"。
  • 這一點,蔡英文一直不敢承認,臺灣經濟全靠大陸
    導讀:最近有報導稱,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動及新型貿易法的改動,臺灣的經濟逐漸上升。有關臺灣經濟增長有很多的說法。最多的說法是臺灣的經濟依舊是靠大陸維持與幫助,才會逐步的攀升。目前位於亞洲前四。目前臺灣內部官員表示:隨著臺灣內部投資導致資本經濟擴張,除非全球經濟出現特殊情況,否則臺灣經濟增長會持續高於全球平均指標,以及位於亞洲前四將變成一種常態。這種言論讓大家認為這位臺灣官員的設想非常大膽,面對他的說法,如果不是專業人士,那麼會徹底相信有關他存在刻意誤導大眾的報導。
  • 經濟總量已被大陸五省甩在身後 臺灣經濟到底怎麼了?
    臺灣「行政院」主計處2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臺灣GDP增長0.85%,預期增長1.06%,創6年最差表現。有臺媒注意到,若以經濟總量來看,目前大陸已有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五省的GDP規模超越臺灣。臺灣經濟哪裡出問題了?從經濟增速看,臺灣經濟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值,去年四季度年化增速為-0.28%,重回衰退。
  • 國臺辦:臺灣經濟離不開大陸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北京訊(記者楊娜)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針對日前民進黨發言人發表有關,「2020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證明大陸需要臺灣,而不是臺灣對大陸的依賴加深」的言論,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作出了反駁。
  • 兩岸經濟增長,臺當局:大陸根本離不開臺灣
    導讀:近年來,大陸和臺灣地區的貿易往來逐漸增高,如今,大陸已成為臺灣地區最大的貿易順差地。那麼這是為什麼呢?今年的「兩岸企業家峰會」針對逐漸增加的「出口額」給出了答案。從會議數據中不難看出,臺灣地區之所以能在疫情期間維持增長的經濟狀況,很大的原因來自大陸。如果沒有大陸,臺灣地區的經濟增長將難以實現。但是臺灣陸委會卻認為,從臺灣地區的「出口額」能看出,大陸非常依賴臺灣地區「出口」的商品。
  • 國臺辦:臺灣經濟離不開大陸,大陸發展進步是臺灣的重大機遇
    海外網1月13日電 1月13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朱鳳蓮就涉臺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有記者問:民進黨發言人日前稱,2020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證明大陸需要臺灣,而不是臺灣對大陸的依賴加深。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謝謝。 朱鳳蓮表示,我們已經連續好幾次發布會涉及到相關問題。
  • 林毅夫:只要大陸經濟發展得好,臺灣的經濟就會更好
    這一連串的改革與轉型,造就了臺灣長達30年的經濟快速發展,並帶動社會及政治的轉型。而今,臺灣已從昔日的「奇蹟典範」變成了現在的「衰退典範」。和經濟高速增長的大陸相比,臺灣的相對衰退速度更為劇烈。近日,大陸宣布自8月起暫停47個城市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島內發布數據顯示,這將讓臺灣損失760億元新臺幣。
  • 大陸經濟好臺灣才會好,就大大方方認了吧
    今年疫情重創全球經濟,不過兩岸都取得了相對不錯的經濟成長。近期兩岸公布的今年前11個月貿易數據表明,大陸繼續作為臺灣最大出口市場、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臺灣對陸出口創下歷史新高。事實是,如果沒有大陸,臺灣對外貿易將出現巨額貿易逆差,今年經濟將難以維持正增長。
  • 臺灣經濟成長率「傲世全球」?臺經濟部門打臉:靠大陸撐起來的
    ,衝上「萬五」高峰,不過,就在一切看來喜氣洋洋的時候,冷不防被臺灣「財政部」的數字打臉,原來,臺灣的一切經濟榮景都是靠著中國大陸撐起來的?攤開數據來看,臺灣在經濟上似乎更仰賴中國大陸,也讓臺灣經濟依賴中國大陸的議題再次掀起爭端,前「經濟部長」尹啟銘就直接炮轟蔡當局是無知,「集合愚、蠢、呆、笨、傻、鈍、痴之大全,丟盡『經濟部』等部會的臉…請別把政治汙染該是講求專業的『經濟部』吧!」
  • 臺灣經濟成長率超過大陸的真相
    臺灣中國時報社論說,臺灣今年經濟表現出色,臺當局經濟主管部門「主計總處」將成長率預測值由原來的1.56%調高到2.54%,顯著超越國際貨幣基金預測的1.9%,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更看好,估計將超過2%,可能是數十年來首次超越大陸。表面看來這是個好消息,深層觀察卻可能是一個大警訊,臺灣切勿自滿,更不可掉以輕心。
  • 「澤視界」兩岸經濟合作為何沒帶來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
    眾所周知,大陸對臺灣企業、臺商臺胞的優惠措施始終不斷,近兩年的「惠臺31條」、「26條」、「11條」更是加碼為臺胞臺企提供便利。從數據上看,大陸(含香港)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對大陸出口佔臺灣總出口的4成,每年臺灣從大陸獲得的貿易順差超過了1000億美元;同時大陸還是臺資最重要的投資目的地,大量臺資企業在大陸獲益頗豐。
  • 2020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 國臺辦:臺灣經濟離不開大陸
    16:49 來源: 金臺資訊 舉報   人民網北京1月13日電 (劉潔妍、蘇纓翔)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