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昊 著有《大國諸城》 致力於國家與城市戰略
公眾號 ID:Luotianhao99 羅天昊國與城
原文發於2010年東方早報,根據時勢修改。
原始標題:
羅天昊:ECFA助臺灣經濟進大陸依存時代
原文連結見文末。
近日,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宣布將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這是臺灣數十年來,第一次有企業家參選地區最高領導人。消息傳出,臺灣股市狂飆。
十年來,臺灣從繁華富庶的「亞洲四小龍」之首,逐步陷入低迷與停滯,提振經濟,成為臺灣民眾最大的訴求。
臺灣的興起更多依靠與發達國家的互補,而在未來,臺灣的成長,更從根本上取決於大陸。其未來戰略中心,必然從美日體系,轉移到大陸體系。
大陸是臺灣經濟的最大依靠。
同樣,在大陸產業升級的關鍵時刻,應善用臺灣的技術和人才,臺海互補,國家之福。
(1)美臺體系」是臺灣崛起的根基
臺灣的騰飛,得宜於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
進入上世紀60年代之後,美、日等國,由於技術進步和工資的提高,逐步轉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其原有的生產和技術很快轉向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臺灣、香港,韓國等發展中的亞洲國家和地區,以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恰好填補此一空缺,產業之間的落差所促成的產業轉移,是臺灣作為「亞洲四小龍」崛起的大背景。
作為美國的政治軍事同盟,臺灣在經濟上嚴重依賴美國。一直到2004年以前,在長達55年的時間裡,美國均是臺灣的最大貿易夥伴。臺灣的食品加工、農副產品歷來是傳統出口產品,後來興起的紡織、製衣、鞋業、塑膠、人造絨維、機械、電工器材等產業,均以出口美國為主,臺灣一躍成為全球出口加工的重要基地。
今日臺灣的著名企業,都曾憑藉為美日企業代工起家。宏碁在創業初期,就曾經為惠普等企業代工,鴻海為為索尼生產遊戲機,為戴爾公司生產電腦零部件,華碩為索尼代工PS2遊戲機,仁寶是東芝最大的代工夥伴,而臺積電則成為全球最大的IC代工廠。
在為美日企業代工的同時,臺灣的本土企業亦獲得了長足發展。臺灣的輕工業,食品工業,享譽全球。到90年代中期,臺灣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信息產品生產基地。臺灣電腦生產能力的四分之三用於為日本和美國的品牌廠家生產電腦。而在晶片、電腦及周邊設備、液晶顯示、IC模塊、記憶體等半導體科技產業方面,臺灣更是執全球牛耳。與此同時,明基,華碩等臺灣本土自創品牌,亦成為全球性巨頭。
臺灣特性是:高素質的人民及由此造就的豐富人力資源、貧乏的內部資源和市場,可以納入美國的體系,而不太可能成為獨立的不可控的經濟體。與美國經濟的巨大互補性,是臺灣速崛的重要原因。
(2)「沉沒」的臺灣
在某種意義上說,傳統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之間的產業落差,造就了臺灣崛起的時機。
四十年前,全球經濟格局的形態正如兩大板塊,歐美等發達經濟體是一大板塊,而廣大後發的經濟體是另一板塊。無論是韓國還是臺灣,更似發達經濟體與廣大的後發國家之間的中間地帶。日韓和臺灣的崛起,都得宜於這種中間地帶的地位。
但是,隨著新興市場的崛起,臺灣等小經濟體的中間作用被稀釋。
在亞洲,隨著大陸的改革開放,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工廠,成本比臺灣更低,市場更廣闊,而且,大陸兼備製造中心與消費中心的雙重功能。
時至今日,大陸已經成為美國進口市場第一名,特別是日用品市場,基本被大陸商品佔據。而在服務業外包領域,美國市場則被印度所佔據。
美國強盛時期,臺灣可以作為美國經濟的互補體,而當新興經濟體崛起後,中國,印度等大的經濟體與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日益加強直接合作,臺灣、韓國等小經濟體的中間地帶角色,將逐步退出舞臺,臺灣作為中間地帶地位將逐步衰落。
隨著臺灣本土品牌的崛起,亦誕生了一批世界性的企業,如宏碁,華碩等,宏碁等,臺灣企業的崛起,更使其被美國很多企業視為競爭對手,而不再是昔日的夥伴。
(3)臺海體系,從「對美依存」到「脫美入亞」
如同日本從「對美依存」到「脫美入亞」的戰略轉變,臺灣未來亦將出現這種趨勢。在歐美經濟萎縮的同時,中國內地已經成為東亞乃至整個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不僅是日本、臺灣,未來東協都將步入「大陸時代」。
事實上,自2003年來,大陸即取代美國和日本,成為臺灣最大貿易夥伴,臺灣逐步擺脫了對美經濟依賴。
在金融危機中,由於大陸方面主動採取惠臺措施,對臺灣的經濟復甦幫助很大。2009年,臺灣對大陸的出口額達837億美元,佔臺灣出口總額的41.1%。
至2018底,大陸與臺灣貿易額高達2262.4億美元,其中,大陸對臺出口486.47億美元,自臺進口1775.98億美元,臺灣對大陸順差高達1289.51億美元。大陸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
臺灣經濟,決於大陸。鐵的數據。
在「美臺體系」中,臺灣處於下位,但是,在「臺海體系」中, 相對大陸而言,臺灣更早完成了產業升級。
臺灣在晶片、電腦及周邊設備、液晶顯示、IC模塊等科技產業方面,均執世界牛耳,臺灣在所有的出口品中,高度技術密集的產品超過50%。同時,臺灣的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超過70%,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臺灣經過近30年的努力,完成了產業升級與轉型。
臺灣與大陸產業轉移與融合,在很多領域,已經形成了臺灣的技術,大陸的製造與市場的分工的格局。在合作中,「微笑曲線」的上端,也許更多在臺灣,這亦是「臺海體系」與「美臺體系」的本質區別。
這一趨勢,在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已有所體現。在手機方面,臺灣的全球晶片之霸的地位,亦可為大利益提供廣泛的合作者。
隨著大陸經濟的強勢崛起,近年來,臺灣晶片人才大舉進入大陸,路透社曾報導,不少臺工程師直言,「在中國大陸掙三年的錢,相當於在臺灣掙十年的錢」。同時,臺灣人才因語言和文化與大陸基本相同,毫無違和感,特別容易融入大陸企業。
不僅是晶片,未來,臺灣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大陸的應用前景,將十分廣闊。在電子產業領域,臺灣與日本、韓國存在巨大競爭,而要突圍而出,大陸即是最可借重的對象。如在液晶顯示器產業,明基已可與索尼、三星等巨頭分庭抗禮,臺灣更有可能取代日韓,成為全球液晶顯示器產業的龍頭。目前大陸的液晶顯示器一直受制於日韓,而在未來,聯想等IT巨頭,創維、TCL等家電巨頭,將不再受困,其與臺灣高科技行業的合作將日益廣泛。
新的「臺海體系」,將最終改變臺灣作為獨立經濟體的存在意義,已經完成產業升級的臺灣,與美國之間的產業轉移的歷史已告終結,而未來臺灣的成長,更多從根本上從大陸獲得力量。
而本次參選的郭臺銘,旗下的鴻海、富士康的發展之路,就是一部臺灣經濟融入大陸之路。郭臺銘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創業,在臺灣初步崛起,於1988年進軍內地,富士康在深圳設廠,開始紮根大陸。在大陸改革開放最精華的時段,富士康隨著大陸一起成長,終於成為全球最大合同製造商,製造業霸主,年度出口額達1662億美元。
大陸廣闊的市場,以及豐厚的人口紅利,是臺灣企業崛起為全球巨頭的根基,也是其最大跳板和戰略腹地。
同時,臺海合作,中國將贏得廣袤無垠的太平洋。兩岸三地夢想之中的「太平輪」,將真正駛出歷史的汪洋。
兩岸合作,中國之福。
——往期經典回顧——
內陸七雄決定中國未來
中國城市產業戰略的五大迷局
中國最重要的十大戰略城市(組)
中國十大城市創新能力排名
廣東VS江蘇:誰能勝在未來 ?
中國的天時、天命與天道
羅天昊國與城
————————
微信ID:luotianhao99
洞察國家戰略 關注城市競爭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