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大隻,看起來卻有點「小可愛」↓
這隻身長1米的「南方大蟑螂」,出自今日頭條與西瓜視頻上的一位創作者——「@模型師老原兒」之手。
是的,老原兒經常會製作一些非常「奇特」的模型,比如「放大小龍蝦的模型」、「蚊子為什麼叮你模型」,以及「寵物要不要剃毛的模型」等等,然後利用這些有趣的模型,將晦澀難懂的生活知識科普給大家。
只要看過一次他的視頻,你就會發現:這個男人真的太太太太太太有趣了。
1.
通過「模型」講科普
話說,做這麼大個蟑螂到底有啥用?
用老原兒的話來說就是:模型是一門可以翻譯科學原理的語言,能夠彌補很多表達上的缺陷。
比如,在給大家講解「如何消滅家裡蟑螂」這件事兒上,老原兒就用這隻超大的蟑螂讓我們了解了蟑螂的進化史,並告訴了人們消滅蟑螂的正確辦法。
在地球上存活了幾億年的蟑螂,如今就好比一臺「六驅、全地形、全裝甲的超級跑車」,其身體結構成流線型,風阻係數低,跑起來行雲流水;
腿部發達的肌肉,可以輸出源源不斷的動力;
足部末端的抓鉤,具備超強的抓地能力;
腿上的剛毛,隨時感知周圍環境的震動;
所以蟑螂最快1秒能跑1.5米,相當於自身50倍身長,如果換算成車速,大概時速為800km/h。
還有更牛的就是,蟑螂的身體可以隨時壓縮成原來的三分之一,找個縫就能鑽進去,想用脫鞋拍如果沒點技術估計打不到。
而且,因為常年在縫隙中穿行,為了減少與巖壁的摩擦力,蟑螂的外殼也進化得極為光滑,相當擁有一身蠟質盔甲;
不僅堅硬防水,還能防殺蟲劑,如果噴不對,就會被外殼全部抵消掉。
那麼,如何消滅這種強敵,老原兒也教了大家一招,那就是:利用蟑螂「貪吃」和「群居」的特點,給他們「投毒」。
先是將蟑螂膠餌,擠在一些「小強們」經常出沒的縫隙中,吸引它們過來「飽餐一頓」;
雖然蟑螂膠餌這個玩意有毒,但吃完以後也不會立即發作,待飽餐後的小強回窩休息時,毒性才會慢慢散播開來;
然後等小強毒發身亡後,就會變成其他同伴的大餐;
而其他蟑螂在食用了中毒的同伴後,也會相繼去世,從而實現整窩的清理。
當然,保持家裡的乾淨整潔,不亂丟垃圾,也是驅趕蟑螂的一種辦法。
因為小強們屬於「擇食而居」的動物,只要讓它們感覺你家裡「不好吃」又「沒地兒藏」時,自然也就不願意來了。
如果你經常看老原兒的視頻,你就會發現,他真的有一種把所有東西都變「可愛」的能力。
就拿我們日常看起來比較討厭的蝗蟲、蚊子、蒼蠅、大便來說,為了給大家科普最實用生活知識,老原兒把這些日常中長得不太美妙、甚至看完會感覺到噁心的「東西」,全部製作成了精美的模型。
當然,除了上面這些長得比較難看的東西,老原兒也會製作牙齒模型、眼球模型、擠痘痘模型、頭發生長模型等,將複雜的生物知識簡化成模型,讓人一看就懂。
所以,就算是再難看、再複雜的東西,到了老原兒手裡,也能變得簡簡單單惹人愛。
老原兒一直覺得,對於科普創作者而言,最難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如何「有趣」且「有用」地將這些知識傳播出去。
正是因為如此有趣的模型科普,讓老原兒僅僅用了4、5個月時間,就在頭條西瓜上收穫了360多萬粉絲的喜愛與支持。
把科普用模型的方式表達出來,需要經歷很多階段。
就算對於曾是央視科教頻道資深模型師、且擁有10多年電視科普節目經驗的老原兒來說,也同樣是件不容易的事。
一方面是科普知識的選擇與獲取。
「科普知識還是要從生活中來,找那些大家熟悉、實際又存在很多誤區的知識點。」
為了將知識正確無誤的傳遞給大家,在拍攝科普視頻前,可是要做足功課。
前期準備時,不僅要查閱知網和學術期刊、閱讀對應的專業書籍,還要聯繫一些相關領域的專家,收集被學術界所認可的資料,以確保科普內容的權威性。
之後再將所有內容形成文字稿,一遍遍校對資料的來源與出處,並不斷修改完善。
另一方面就是模型製作。
首先,模型跟實物得像。
不過「像」只是第一步,如果想讓這個東西看起來更有意思,就要在製作模型的過程中,為其設計一些「機關」或「手動特效」,讓整個模型看起來更加生動且富有「靈魂」。
比如,在「頭發生長模型」中,老原兒就把頭發生長中最重要的核心「毛母細胞」擬人化,製作成了一個喜歡吃飯的小人↓
並給這個小人設計了精巧的「張嘴吃飯」動效,來展示細胞所汲取營養的過程,將所要講述的知識點通過模型展示出來↓
同樣,模型製作材料的選擇,也極為重要(且千奇百怪)。在老原兒眼中,包紮用的石膏、腳上穿的拖鞋、洗衣機的下水管,都有可能成為模型的原材料。
所以,用模型做科普,就像是一個由理性到感性,然後再回歸理性的過程。
當然,整個過程下來,其中涉及到的知識量、模型製作工藝,也不是一般人輕易就能學會的。
老原兒真名寧原,原先是央視科教頻道的一名資深模型師,擁有10多年電視科普節目經驗。
2019年初,他決定自己出來創業,因為受今年疫情影響,他與同樣從事科普工作的妻子一起,開始在今日頭條與西瓜視頻上製作模型科普視頻。
老原兒所做的東西,之所以被人們接受與喜愛,除了他十幾年來對模型科普事業的堅持外,還因為他擁有一顆對任何事物都能葆有好奇與熱愛的童心。
記得有一次被燙傷後,老原兒的好奇心便開始「作祟」,激起了他對自己傷口的觀察:不僅在網絡上搜集燙傷後的解決方法、了解燙傷產生水泡的機理,還開始研究在恢復過程中潛在的醫學原理,以及怎麼樣處理才能不留下疤痕。
然後根據這一次的經歷,製作成了「手指頭燙傷不留疤模型」,順帶為大家又科普了一次。
當然,從視頻中各類卡通風格的模型與老原兒身上的「工裝背帶褲」、「奇怪的眼鏡」、「濃厚的眉毛」中,你也能體會到他那顆未泯的童心。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老原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小時候自己喜歡淋雨踩水坑,從小的教育方式讓我明白,要想明白一個道理必須要去嘗試才能真正明白。所謂浪漫的人,其實從小都是相對生活的比較純真。」
而在他妻子的眼中,如今33歲的老原兒內心依舊是個大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