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發科出售奕力持股,觸控IC市場變數再起

2021-01-17 騰訊網

觸控IC市場再起變數. 聯發科7月31日公告,將出售奕力百分之百持股,以總股數約3.44億股、每股0.4美元計算,總交易金額達1.38億美元,買下奕力的為私募基金東博資本設立的子公司Midus Investments Limited。聯發科指出,本奕力出售案包含公司員工及矽智財(IP)等。

據了解,聯發科於2015年以旗下晨星科技共斥資36.6億元收購奕力,由於當時奕力屬驅動IC市場上頗具規模的公司,因此該收購案備受市場關注。

根據奕力官方網站顯示,公司主要從事TFT-LCD面板驅動及觸控IC之研發及銷售,產品主要應用於手機、數位相機、MP3、PDA、GPS、車用顯示器、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及LCD監視器等各式電子產品。

業界認為,隨著聯發科出售奕力,同時也象徵著聯發科未來將逐步淡出驅動IC及觸控IC市場。

另外,驅動IC主要競爭廠商僅剩下聯詠、敦泰及矽創,當中在智慧手機TDDI市場最具競爭力的是聯詠、敦泰,當中聯詠在TDDI市場又吃下了約四成市佔率,敦泰則佔約近三成水準,且敦泰為了強化TDDI技術發展,更在2020年宣布與神盾聯手,開發屏下指紋辨識暨TDDI產品線,顯示驅動IC市場開始出現大者恆大狀況。

從TDDI的市場情況中看,從2014到2020年的幾年時間中,TDDI技術發展非常迅速。據悉,TDDI是因為減少了傳統外掛式觸控方案模組的組件數量及工藝步驟,因具有成本較低、供應鏈簡化的優勢,從而贏得了市場的青睞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TDDI出貨量僅為800萬顆,2016年升至5000萬顆,2018年達到4.14億顆,2019年5.15億顆。臺灣大廠聯詠此前不久表示,2020年TDDI市場規模將成長至6.5億顆,年增加18%。

除了中國臺灣廠商在該領域中有所布局,中國大陸也有一些廠商開始關注TDDI的發展。據了解,目前推出相關產品的主要廠商有集創北方和晶門科技。除此之外,在該市場發力的還有韋爾股份——今年4月,韋爾股份以1.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Synaptics TDDI業務。

相關焦點

  • 聯發科淡出驅動、IC觸控市場!1.38億美元出售奕力100%股權
    聯發科公告稱,將出售奕力百分之百持股,以總股數約3.44億股、每股0.4美元計算,總交易金額達1.38億美元,買下奕力的為私募基金東博資本設立的子公司Midus Investments Limited。聯發科指出,本奕力出售案包含公司員工及矽智財(IP)等。
  • 聯發科將旗下驅動IC廠奕力以1.38億美元轉手給其他IC設計廠
    聯發科逾1億美元售出奕力 象徵淡出驅動IC市場。聯發科(2454)宣布旗下驅動IC廠奕力將以總金額1.38億美元(新臺幣40.78億元)出售給私募基金東博資本設立的子公司Midus Investments Limited。業界認為,奕力未來將有望轉手給其他IC設計廠,同時也象徵聯發科將逐步淡出驅動IC及觸控IC市場。
  • 聯發科賣掉奕力,非接觸式觸控技術興起可能是觸發原因
  • 聯發科36.6億新臺幣溢價15.5%併購奕力
    合併後,將合力提升在顯示器市場的競爭力,對抗聯詠、奇景、瑞昱、敦泰等競爭對手。晨發預定以每股51元,取得奕力約7,175.31萬股的全部股權,以現金支付,總價約36.6億元,合併後,奕力將在2016年第2季下市。以奕力昨天收盤價44.15元計算,溢價幅度約15.51%;若以過去30個工作天平均價計算,溢價幅度達24%。
  • AIO觸控IC出貨大增 奕力營收創新高
    驅動IC廠商奕力第三季營運轉強,除了手機驅動IC客戶需求旺之外,奕力自去年起布局的AIO觸控IC自6月起客戶拉貨動能增加,毛利率高達5成水平,再加上晶圓代工產能有力晶撐腰,相對同業較無缺貨或產能吃緊的問題,整體第三季、8月營收將創單季、單月新高,第四季也不特別看淡
  • 聯發科併購奕力 強攻顯示器驅動晶片
    聯發科旗下晨星子公司晨發將併購驅動晶片廠奕力,總交易規模為36.6億元。合併後,將合力提升在顯示器市場的競爭力,對抗聯詠、奇景、瑞昱、敦泰等競爭對手。
  • 聯發科36.6億新臺幣溢價並奕力 ,或對國內大基金的成功狙擊
    合併後,將合力提升在顯示器市場的競爭力,對抗聯詠、奇景、瑞昱、敦泰等競爭對手。 晨發科技預定以每股51元,取得奕力約7,175.31萬股的全部股權,以現金支付,總價約36.6億元,合併後,奕力將在2016年第2季下市。以奕力昨天收盤價44.15元計算,溢價幅度約15.51%;若以過去30個工作天平均價計算,溢價幅度達24%。
  • 奕力LCD驅動IC是中國山寨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14649.htm  有別於聯詠(3034)、旭曜(3545)、矽創(8016)等驅動IC廠,將手機用小尺寸面板的LCD驅動IC銷售主力投注於品牌手機大廠,奕力為了形成市場區隔,另闢蹊徑,積極耕耘中國的山寨手機市場。  據了解,奕力在山寨手機面板的驅動IC市場,已取得超過6成以上的高佔有率。
  • 奕力科技陳博韜:都在押寶4G
    為了解觸控新技術市場發展現狀,以及顯示驅動晶片與觸控晶片未來整合的方向。7月21日,旭日移動終端產業研究所所長孫燕飈與臺灣奕力科技(3598.TW)中國區總經理陳博韜進入了深入的溝通。據悉,奕力科技成立於2004年,公司總部位於臺灣新竹。
  • 全部出售!普利特: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股票出售完畢
    每經AI快訊,普利特(SZ 002324,收盤價:15.45元)8月4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截至本公告日,公司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持有的公司股票約398萬股已於二級市場以集中競價方式全部出售完畢。公司本次員工持股計劃實施完畢,後續將進行財產清算和分配工作。
  • 聯發科的艱難一役:錯失4G機會後,寄望衝擊高端市場
    聯發科此舉,不僅改變了功能機的市場格局,也為自己找到了一條新增長曲線。彼時,聯發科的主營業務還是DVD光碟機晶片,那是一個成熟市場,若固守於此,被市場淘汰的風險頗高,而在手機晶片上的成功,則意味著聯發科實現了跨界突破。
  • 榮耀官宣:1月18日發布V40,搭載聯發科天璣1000+晶片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陳姝1月8日,榮耀手機官方微博正式宣布,將於1月18日舉行2021年榮耀新品發布會,並正式推出採用聯發科天璣1000+晶片的榮耀V40手機。目前,這款產品已於線上線下渠道全面開啟預約。
  • 魚躍醫療:2015年度員工持股計劃出售完畢
    每經AI快訊,魚躍醫療(SZ 002223,收盤價:29.16元)12月22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截至本公告日,公司2015年度員工持股計劃所持有的公司股票已全部出售完畢,後續將進行相關資產清算及分配工作。
  • 聯發科是美資控股企業嗎?會不會斷供華為?
    據Counterpoint公布的市場研究報告顯示,聯發科成為2020年第三季度晶片供應商的最大贏家,首次超過高通,奪得冠軍,市場份額達到31%,緊隨其後的,是高通、華為海思、三星、蘋果,以及紫光展銳,市場份額分別為 29%、12%、12%、12%、4%。
  • 杭州奕力科技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位於青山湖科技城內的杭州奕力科技有限公司通過了GB19001:2016/ISO9001:2015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審核,並於2020年4月15日獲得認證證書。
  • 榮耀獨立後首款旗艦:V40無緣麒麟9000,全系聯發科?
    但是還是出現了變數,數碼博主@數碼閒聊站 言簡意賅地說道:榮耀V40系列沒有麒麟9000處理器,砍了。出於爆料的權威性,數碼閒聊站的爆料內容可信度極高。那麼留給榮耀的選擇餘地,似乎只剩下聯發科。但是聯發科似乎撐不起來榮耀V40系列的定位。
  • 聯發科問鼎晶片Top1 低端5G市場是更進一步的機會
    還記得2018年時,幾個手機廠商使用了聯發科的晶片被用戶和網友罵上了熱搜,當時普遍認為聯發科除了在低端市場能夠保持較大的優勢外,中高端市場將被高通全面碾壓,市場份額趕超高通沒有任何希望。
  • 聯發科預告6nm天璣新品,可預見的一場市場奇襲
    縱觀2020年的5G市場,聯發科的天璣系列5G晶片無疑佔據重要位置。天璣1000系列、天璣800系列和天璣700系列,3個系列產品完整覆蓋了從高端到主流的市場區間,產品給力、終端百花齊放。北京時間11月10日晚,聯發科舉辦了線上媒體溝通會,介紹了聯發科2020年公司和各業務線發展情況,以及2021年的規劃展望。在這場溝通會上,聯發科官宣預告了全新6nm高端天璣5G晶片平臺。從聯發科預告的這個畫面上可以看到幾個關鍵信息:6nm製程、A78架構、3.0GHz主頻以及Premium的字樣。
  • 宏觀IC技術發威:紅潮不足懼
    林坤禧指出,當年成立時,就選了一個最難的題目來做,雖然一路走來辛苦,但現在宏觀成了亞洲最大HDTV矽晶片調諧器廠、也是亞洲唯一數位機上盒(STB)的矽晶片調諧器廠,不但對美、歐系競爭對手有威脅,包括現在大陸的競爭對手銳迪科(RDA)也在今年淡出市場,這足以證明,宏觀雖然選了難的題目、但這條辛苦的路卻是現在力抗紅潮的最有利市場。
  • SCHURTER通過奕力科技 (ILITEK) 解決方案擴展PCAP控制器組合
    奕力科技是亞洲一家知名的工業觸控器廠商,在電磁兼容性、支持水下和戴手套操作方面具有優異的性能,同時性價比指標也十分出色。SCHURTER專家對奕力固件進行編程,為您的應用提供最優設置。我們還可利用奕力控制器提供軟板晶片解決方案。在這些解決方案中,晶片直接安裝在觸摸傳感器的尾部,實現與單獨控制板相同的功能,但其設計更加緊湊,成本效益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