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據臺灣媒體報導,聯發科旗下晨星子公司晨發科技將合併驅動晶片廠商奕力,總交易規模為36.6億元。合併後,將合力提升在顯示器市場的競爭力,對抗聯詠、奇景、瑞昱、敦泰等競爭對手。
晨發科技預定以每股51元,取得奕力約7,175.31萬股的全部股權,以現金支付,總價約36.6億元,合併後,奕力將在2016年第2季下市。以奕力昨天收盤價44.15元計算,溢價幅度約15.51%;若以過去30個工作天平均價計算,溢價幅度達24%。奕力預定10月26日召開臨時股東會討論合併案,晨發科技完成與奕力合併案後將會消滅,更名回奕力,轉為晨星子公司,因此奕力將成聯發科100%孫公司,長期則會併入晨星。
併購方晨發科技強調,該項合併可整合雙方資源、提升全球競爭力,奕力主要從事TFT-LCD 面板驅動與觸摸IC研發與銷售,應用範疇從手機、數位相機、平板、筆電、車用顯示器到LCD 監視器等各項電子設備,據官方說法,過去四年奕力在手機產品出貨量佔中國市場約50%。奕力董事長黃啟模昨(26)日表示,之前就與晨星密切聯繫,奕力與晨星在顯示器晶片領域,屬於前後段關係,雙方常常討論合作案,互動密切,在經過不斷的討論後,雙方認為合併對彼此是最好的方式。黃啟模說,當時聯發科合併晨星時,曾和晨星董事長梁公偉談過,他認為梁公偉格局很大,不計個人,只看公司最大利益,人在緊要關頭,可以把自己縮小,不要太主觀;產業整並是趨勢,為了大局好,要縮小自己,整並是對雙方都好的結局。
對晨星來說,目前已擁有電視晶片、顯示器晶片及整合時序控制器等相關產品線,過去均需要驅動晶片的配合,在加入奕力後,產品開發將可不必受制於人,有利於縮短產品開發時間。全球半導體及IC設計產業正進入新的轉型期,半導體產業狂吹整並風,亞洲手機晶片龍頭聯發科集團今年已經「連三並」,雖然併購規模都不大,且均為整合臺廠,但代表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在全球併購風下並未缺席,6月在聯發科股東會上他便主動提到,這對臺灣是相當重要的訊號,但臺灣廠商寧為雞首,不為牛後,導致併購難度很高,其實併購並非壞事。
聯發科前兩年順利合併主要競爭對手晨星,成就大小M「強強合一」的佳話。即使今年在手機晶片領域陷入苦戰,但聯發科集團擴張腳步沒有停下。今年4月,聯發科已由旗下100%子公司晨星以轉投資晨矽名義,併入轉投資影像處理晶片廠曜鵬;8月再由聯發科吃下美商矽成(ISSI)旗下利基型記憶體廠常憶科技100%股權。就今年這三案來看,合計併購規模不到66億元,相較於當年合併晨星合併規模超過千億元,可以說規模相當小。「併購可增加互補性,提升進入障礙,今年半導體多項整併案就是廠商尋找長期生存的方式。」蔡明介這麼說,他表示,臺灣科技業已走過20、30年,併購其實是企業「轉骨」過程,業者不應把併購機會拒於門外,尤其全球產業競爭加劇,更需要併購,聯發科一直在尋找各種併購的可能,與其從無到有慢慢布局,直接併購的效益最佳。市場預期蔡明介還會繼續出手併購。
聯發科這一連串併購行動說是為迎戰大陸供應鏈也不為過,大陸當前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中國本土面板廠京東方日前也公開表示將插足顯示面板產業相關的IC 應用。臺灣先前有面板驅動IC 廠旭曜和觸摸晶片廠敦泰的合併,以及新思與瑞力的聯姻,現在奕力宣告與電視及監視器晶片起家的晨星合併,種種跡象顯示觸摸和驅動IC 等面板相關半導體廠垂直與水平整合的趨勢愈發明顯,後續是否會有更多類似的併購或合作產生值得關注。
除了這次併購,前幾天日月光最高收購矽品25%股權!投資法人表示,今年半導體產業大環境是,產業評價下跌,對岸半導體「紅潮」壓力升高,且江蘇長電對於臺灣業者的威脅將越來越重,而業界則指出,日月光、矽品強強聯手,雙方合作將共抗大陸紅潮。
國內大基金攜國家戰略遊走世界,出手闊綽均是大手筆 ,在歐美走一圈所獲不多,最近把目光轉向與大陸文化、語音一體並在半導體業小有成就的臺灣。是否引發臺灣對產業惜售的自保?大基金應該思考一下到底需要什麼,否則雷聲大雨點小,"投機"不成,反惹一身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