⑨昆士蘭毛鼻袋熊
昆士蘭毛鼻袋熊,一種已經滅絕的食草動物,曾分布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東部,南部和中部的半沙漠化草原地區。由於棲息地有小規模火山爆發而遭到破壞,以及和家畜爭奪食物而遭到人們的捕殺,昆士蘭毛鼻袋熊的生存環境每況愈下,最終於1900年滅絕。
⑩南加利福尼亞貓狐
南加利福尼亞貓狐是一種夜行性食肉動物,主要以鼠、兔和昆蟲為食,身手十分敏捷迅速,常被人們用來練槍法和取樂。又因為南加利福尼亞貓狐會毀壞農作物,所以農場主對南加利福尼亞貓狐也非常反感,隨著「人禍」的頻頻襲來,南加利福尼亞貓狐數量急劇下降。1903年,南加利福尼亞的貓狐首先滅絕了,其他地區的貓狐也紛紛走到了滅絕的邊緣。
紐芬蘭白狼
紐芬蘭白狼,又稱北美白狼,是一種體大、頭長的狼種,全身皆白,只有頭和腳呈淺象牙色,生活在人煙稀少的紐芬蘭島的荒山上。1842年,英國紐芬蘭地方政府以保護馴鹿不受狼威脅為由,下令懸賞捕殺和毒殺白狼、公狼、母狼、小狼一律格殺勿論。
隨著移民的不斷湧入,白狼被追趕得走投無路,再加上白狼分布範圍廣,與人的衝突是無法避免的,這樣人們更加憎恨白狼,一隻只白狼被殺害。人們甚至在鹿的屍體中注入馬錢子鹼,放在白狼可能經過的地方,這種投毒方式不僅害死了白狼,別的野生動物往往也不能倖免於難。不久,白狼遭到毀滅性打擊,1911年,大自然的傑作,紐芬蘭白狼,悄無聲息地滅絕了,它們成為北美洲灰狼許多亞種中第一個滅絕的亞種。
北美旅鴿
北美旅鴿,俗稱旅鴿,為鴿形目旅鴿屬下的一種陸禽,為近代絕滅鳥類中最為著名的代表。歐洲人來到北美大陸之前,北美有多達50億隻旅鴿。17世紀,歐洲人發現美洲大陸沒多久,旅鴿因為肉味鮮美,成為這些開拓者的食物,旅鴿的噩夢開始,旅鴿的肉被大眾廣泛接受之後,大規模的商業捕殺開始。直到19世紀90年代中期,旅鴿已經非常少見了,之後,旅鴿的野外記錄幾乎沒有。1914年9月1日,最後一隻人工飼養的旅鴿「瑪莎」在美國辛辛那提公園死亡。
基奈半島狼
基奈半島狼曾是所有狼和犬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一個亞種,分布於美國阿拉斯加基奈半島南端的加卡徹馬克灣。基奈半島地域狹小,因此基奈半島狼在沒有人類大規模捕殺之前,也只有2萬多隻。16世紀後期,英國人來到了基奈半島,他們到來後並沒因基奈山狼數量稀少而放過它們,而是將其視為邪惡的象徵而進行捕殺。在人類長期逐殺之下,基奈半島狼的數量在300多年裡日益減少。
根據估算,從1590年至1900年,被人類捕殺的基奈半島狼達3萬餘只。到20世紀初期時,只剩下不足40隻了,這時,基奈半島又湧起了一股淘金熱,人們瘋狂地湧向基奈半島,開始加大力度地打壓和捕殺狼,在以後的十幾年中,僅剩下不多的基奈山狼逐一死在了人類的槍口之下。1915年5月,一隻母狼在基奈半島北部的一個山谷中被人們打死,這是最後的一隻基奈山狼,在此之後,它的蹤影再也沒有被發現過。
佛羅裡達黑狼
佛羅裡達黑狼生活在北美東南部的深山老林裡,體型比北半球的狼稍小,只捕食兔、海狸、老鼠等小型哺乳動物。佛羅裡達黑狼生活的森林中居住著北美的土著人,在他們的神話中,狼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阿巴拉齊山脈擋住了白人移民向南推進的腳步,但在1800年,他們仍度過了密西西比河,他們強制當地人信仰基督教,同時誇張地宣揚狼專門吃小孩,佛羅裡達黑狼更是成了野蠻的象徵,人人得而誅之。到了1910年,因為人的緣故,狼失去了獵物,肌餓的狼開始襲擊家畜,1917年有一隻佛羅裡達黑狼被打死了,據說這是一隻小狼仔,從那以後人們再也沒有看到過佛羅裡達黑狼。
中國犀牛
中國犀牛是生長在中國的三種犀牛(印度犀、蘇門犀、爪哇犀)的種群統稱,曾廣泛分布在中國的華中地區和華南地區。犀牛角是一種珍貴的清熱涼血中藥材,其皮和血也可以入藥,在中國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記載,但由於人類的活動和過度開發,使得它們的棲息地逐年減少;再加上它與象牙一樣用來雕刻製成各種精美的工藝品,因而從遠古時代便受到人類的大肆獵殺。
到了清朝,南方各省官員為了使犀牛角成為官府的私有財產,發出公告不許民間亂捕犀牛,只許官方獵殺。這樣,中國犀牛遭到了官兵的狂殺濫捕,他們把犀牛角鋸下進貢給上司和皇上,為自己以後升官發財鋪平道路。據當時官方資料,在公元1900年到公元1910年,官方和民間進貢的犀牛角就有300多支,這還不包括偷運到國外的,而這之後,犀牛就極少能捕到了。1916年,最後一頭雙角犀(蘇門答臘犀)被捕殺;1920年,最後一頭大獨角犀(印度犀)被殺;1922年,最後一頭小獨角犀(爪哇犀)被殺。
儘管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又從海外引進了一些犀牛,90年後的今天人們仍然可以從中國的動物園內目睹和觀賞到犀牛,但是,原本土生土長在中國野外環境裡的犀牛,卻永遠一去不復返了。
峇里虎
峇里虎是貓科豹屬虎的一個亞種,也是現代虎中最小的一種,體型不到北方其他虎的1/3,生活在印尼峇里島北部的熱帶雨林裡。19世紀40年代荷蘭殖民者入侵峇里島後毫不留情的獵殺峇里虎,他們的這一惡習漸漸地也傳給了當地的印尼人,因為虎皮能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人們就肆無忌憚的獵殺峇里虎。峇里虎不僅皮毛吸引人,它的骨頭在臺灣等地也非常受喜愛,常常被用做酒和藥材。在人們的欲望面前,1937年9月27日,最後一隻人們視線裡的雌虎被射殺後,就再也沒有人親眼看到過峇里虎威武而矯健的王者身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