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7 18: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初冬已至,
儘管寒風席捲江畔,
但一江兩岸依然草木蔥蘢。
行走在安徽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滿眼都是鬱鬱蔥蔥的樹木、平整乾淨的草地和熙熙攘攘的遊客。依山而建的水上項目驚險刺激、「群星聚集」的動物樂園吸睛留人,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一座塵土飛揚的露天礦石開採場。
圖為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利用露天礦坑改造成的景觀。
礦坑主題動物園的「涅槃」是我市大力實施礦山生態修復的縮影。近年來,我市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原則,持續推進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實現生態環境治理、地災隱患消除、土地資源盤活「共生共贏」。
算好「環保帳」
精準繪製「作戰圖」
我市礦產資源豐富,然而,由於粗放型發展方式,導致山體嚴重透支。山體裸露、植被破壞、水汙染嚴重……城市的礦山生態系統不堪重負、警鐘陣陣。
為有效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今年初,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梳理出20個正在治理且年底前必須完成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並督促各縣區、園區細化措施,倒排工期,確保任務落實。同時,按照統一部署,我市計劃年底前完成長江沿線10公裡範圍內6個廢棄露天礦山修復治理,預計投入資金2160萬元,完成治理面積63公頃。
掛圖作戰為長江岸線「療傷」,有效推進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制定了《2020年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修復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各縣區、園區的主體責任和自然資源部門的監管職責,共守一方淨土。
「我市定期召開調度會,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任務。對工作進展緩慢和任務不能如期完成的,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三大一強』辦則及時發放通報、提示函,保障督促礦山生態修復任務的完成。」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
截至目前,全市38座非煤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已完成34座,剩餘4座將於今年底前完成治理;長江經濟帶6個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已完成驗收3個;省級「三大一強」整改項目已銷號1個。
贏得「發展帳」
多元拓展「施工圖」
機械設備正在對邊坡進行錨杆加固,部分綠膜覆蓋下的草本植被已蓬勃生長,自動噴淋系統正在旋轉澆灌……從向山鎮丁山礦區治理平臺向下望去,整個礦坑的面貌盡收眼底,生態修復治理的收尾工作正在有序進行。
「每12米一個臺階,丁山礦區邊坡治理共設計11個臺階。目前,邊坡治理、邊坡復綠和截排水溝已基本完成,臺階植樹復綠正在開展,預計11月底能全面完成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任務。」馬鞍山市晟沃生態修復工程有限公司現場施工負責人溫文介紹。
作為突出環境問題整改項目之一,丁山礦區的地質災害隱患、水土流失嚴重、礦坑酸水治理備受關注。為此,我市積極探索「國有企業+科研院所」合作模式開展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由雨山區城投與中鋼礦院合作成立的馬鞍山市晟沃生態修復工程有限公司作為項目實施主體,全面負責該突出環境問題的整改。
除此之外,我市還積極探索多元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通過公開拍賣廢棄礦山治理中產生的剩餘石料,推動西山、團旗山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實現國安廢棄礦山「變廢為寶」……
「推行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治理的模式進行礦山生態修復,既拓寬了礦山生態修復資金渠道,更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加大對各責任單位推進礦山修復治理工作的督查檢查力度和檢查頻次,及時協調解決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推進中存在的問題,全力爭取今年年底前完成各項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任務並銷號。
(來源:馬鞍山日報)
01.
02.
03.
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馬鞍山:「礦業瘡疤」綠蝶變 「廢棄礦坑」變公園》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