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農民正在進行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抗議示威

2021-01-18 網易

  2021年雖然來了,但2020年的許多事,仍沒有翻篇。

  印度人民跨越新年的示威遊行,仍在德裡上演。

  這場遊行始於2020年末,如今已經持續了至少40多天。

  

  

2020年12月初在新德裡與哈裡亞納邦邊界。成千上萬的農民及其支持者在該地區的多個地點進行了示威。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遊行的主角是印度的農民和一些從事農業的工人,他們主要來自印度北部的旁遮普邦和哈裡亞納邦,兩個農業大邦。

  

  實際上,從去年10月開始,這兩個邦的農民已經在當地發起抗議。

  到了11月,他們掀起了「到德裡去」(Delhi Chalo)的運動,將抗議示威遊行從地方邦擴展到首都。

  11月26日,一場全國性的24小時抗議活動,更是使印度全國參與這次抗議的人數,達到人類歷史最大規模:2.5億人!

  而成千上萬的農民,帶著大米和香料,在德裡駐紮營地。有的甚至拖家帶口前去,以表示對這種抗議的決心——不達目的,絕不回去。

  在12月初,農民封鎖了五條通往首都新德裡的道路,開始與政府對峙。

  

  到了12月下旬,印度農民的口號變成了「全國示威」(Baraht Bangh)。

  矛盾還在一步步激化中。

  

  

印度農民用拖拉機和卡車堵住了新德裡周邊的交通要道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截至12月19日,印度感染新冠病毒確診病例已有1000萬,饒是這樣,農民們還是要擴大示威規模。

  憤怒的農民在新德裡邊界處與印度警方發生激烈衝突。農民衝擊路障、投擲石頭,警方則發射水炮與催淚彈。

  莫迪(Modi)政府雖一度表示可以對話,但收效甚微。

  

  

示威遊行中發生的暴力,圖為一名抗議者試圖與警察對抗,這名示威者是錫克教徒,而這一次遊行示威的主要參與者就是錫克教徒。印度農業的主要地區旁遮普的主要宗教就是錫克教,錫克教信仰人數佔印度人口的接近2%,是印度的第四大宗教。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政府與農民的矛盾如此之深,以至於農民不顧疫情和嚴寒,在病毒的威脅下,在冷風之中,堅持抗爭。

  抗議的起因,來自莫迪政府在2020年9月出臺的三部農業法案,它們幾乎在沒有徵得農民同意的情況下通過了。

  農民對法案非常排斥,為此進行示威遊行。

  

01 農民在抗議什麼?

  印度是個農業人口大國。

  2007年,印度農業人口佔總人口數的60%;到了2014年,仍然有49%為農業人口;2020年,農業人口雖然繼續下降,但依然有接近42%。

  也就是說,印度農業人口將近6億人,比中國還多2億人。而在印度依靠農業為生的人,實際上比農業人口的數量還要多,有60%的人口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約8億人左右。

  印度的農民與發達國家的農民不同,86%的農民都是缺乏議價能力的小農。

  

  但在現有的農業政策規定之下,數量龐大的印度農民,並不直接在市場上銷售農作物,價格也非市場定價,只能通過有牌照的中間商來進行交易;為了防止囤積居奇,農民也不能建倉庫囤積農作物。

  這些中間商,受到印度農產品營銷委員會(APMC)的監督,他們與農民在各個邦APMC監管的mandi(類似於農村小集市,但性質不同,以下將印度農民進行正式交易的監管市場直接用「mandi」表示;當指代整個交易體系時用「Mandi體系」表示)進行交易,然後再進行轉賣。

  

  在這樣的壟斷之下,農民受到的盤剝,可想而知。

  一些中間商為了拿到牌照,和地方的APMC進行腐敗交易。羊毛出在狗身上,拿到牌照的中間商,自然會通過壓榨農民,來賺回行賄時給出去的錢。

  由於農民只能賣給數量有限的中間商,幾乎沒有議價能力。

  對於印度規定的特定農作物,比如大米、小麥、棉花等,中間商基本上是以最低保護價格(Minimum Support Price,MSP)來進行收購。

  而且,mandi能給農民提供的服務,非常有限。

  在2019年,印度全國的mandi加起來,也只有6630個;平均每個mandi能夠覆蓋的服務範圍為463平方公裡。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大戶才有能力出得起路費,將農作物運到當地的mandi給中間商收購。

  而能去mandi的農民,好不容易辛辛苦苦把農產品帶過去,肯定不願再帶回家,更何況,很多農產品容易腐壞,如果不賣掉,就會完全虧本。這時,有牌照的中間商,正好可以乘機壓價。

  其他小農,農作物數量本身不具規模,利潤薄弱,出不起路費折騰。

  所以,大多數小農只能將農產品賣給上門收購的私人採購商。

  

  相比較而言,私人採購商的價格要低於Mandi體系提供的MSP。對於私人採購商,農民也沒有議價能力,如果不及時賣出去,就會壞掉。

  因此,上門的私人採購商也會儘量壓價,農民為了保本,償還債務,不得不低價賣掉。

  結果就是,能賣給mandi的是極少數大戶,他們對Mandi體系也更為滿意;賣給私人採購商的是絕大多數小農,他們對私人採購商更加不滿,也更渴望得到價格保護。

  這是現有的Mandi體系的問題:它無法服務大多數農民。而且,不管是在mandi進行交易的大戶,還是在系統之外與私人採購商進行交易的小農,都無法通過市場價格來做買賣,只能任憑採購方叫價。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去年9月,莫迪政府通過了三項農業法案,分別是《2020農產品貿易和商業(促進和便利)法案》、《2020農民(授權和保護)價格保證協議和農業服務法案》和《2020基本商品(修正)法案》。

  莫迪推出的三份農業改革法案,目的是要解決現有體制的弊端,將農業交給自由市場。

  

  看上去,法案是在改善農民的處境。既然如此,為什麼農民反抗如此劇烈呢?

  印度鄉村媒體Gaon Connection在法案出臺後,對印度16個邦、53個地區的5022位農民做了快速調查。

  調查發現,農民對法案的後果,並不樂觀:

  (1)39%的農民,認為新法案會讓現有的Mandi體系衰落瓦解;

  (2)39%的農民,認為新法案會使得MSP被取消;

  (3)59%的農民,認為MSP應該寫入國家法律,強制實行。

  

  在農民看來,法案正式承認現有體制之外的私人採購商交易,會使得Mandi體系衰落。

  首先,私人採購商不像Mandi體系內的中間商那樣,他們不用牌照認證、不用交租稅,還可以囤貨,他們的經營成本比mandi裡的中間商要少得多。

  一開始,為了搶佔市場,私人採購商可能會開出比較好的價格給農民,而農民由於可以交易的地方比之前多了,加上價格也不錯,會願意將農作物賣給私人採購商。

  隨著私人採購商與農民的交易比重越來越多,Mandi體系的優勢不再,就會因此而衰落。

  

  但是,農民認為,在Mandi體系消亡之後,那些私人採購商,就會顯露出真面目,開始壓低價格、欺負農民。他們會比現有體制下更加貪婪、更加強勢。

  由於沒有了Mandis體系,沒有了APMC的管制,私人採購商的市場行為,並沒有提供MSP的義務,MSP就會隨之消亡。

  MSP消失後,農產品的價格沒有保障,農民會比現狀更慘。

  比如,當大米和小米等農作物大豐收時,由於生產過剩,市場價格會下降,農民就會遭遇「多收了三五鬥」的困境。

  如果有MSP的保護,農民至少還能保住成本;但如果連MSP都沒有,農民會連成本都一起賠掉。

  農民更加擔心的是,儘管現在Mandi體系也有問題,但至少還有APMC可以監管,可以投訴。

  可如果Mandi體系一旦完蛋,那些毫無議價能力的農民,由於交易量小,在和私人採購商交易時,並不會籤訂正式的交易合同(即便籤訂,企業提供的合同也是霸王條款性質的)。如果交易出了問題,沒有合同,該去找誰投訴呢?

  APMC已經沒有了。

  找政府嗎?沒有合同,如何證明交易行為的發生呢?

  政府也無能為力,農民投訴無門。

  去法院打官司嗎?

  弱勢的農民,怎麼能和有專門法務的企業相抗衡呢?

  農民認為,到那個時候,自己就會像待宰的羔羊,被這些狼群給吃掉。

  從Mandi體系瓦解,到MSP消失,再到投訴無門,印度農民根據現狀所做出的推測,讓他們非常既憤怒又擔憂:農民並不是自由了,而是被政府拋棄了,拋棄給了貪婪的市場。

  

02 莫迪為什麼要改革?

  如果早知道農民反彈會如此之大,莫迪還會進行農業改革嗎?

  答案是:會。

  在莫迪看來,印度農業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而像目前這樣的農業改革,在他執政前的所有政黨以及政府,都想推行這樣的改革,但沒有能力通過,只有他通過了。

  印度農業問題由來已久。

  

  

印度北部穀物市場中的工人。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印度與中國,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糧食問題也都是首先要面對的難題。

  獨立之後的印度,是個落後的農業國,當時的政府傾向於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由於一開始計劃經濟側重於重工業,導致農業受到衝擊,在1964-1966年間發生兩次饑荒。於是在1966年,當時的總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組織開展「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以提高農業發展力。

  所謂「綠色革命」,就是通過耕種和灌溉方式的改變來提高生產力。從1966年開始,印度大量引進了高產品種種子、拖拉機、殺蟲劑、灌溉設施。

  一時間,印度農業蒸蒸日上。技術的革新不僅讓印度農民有了溫飽的保障,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在旁遮普地區,1970年農民收入增長了70%,這裡也是「綠色革命」提出的地方,成為印度糧食的主要來源。

  但是,「綠色革命」的問題也顯而易見。

  過度使用殺蟲劑一類化學品,以及過度耕種,都使得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土地肥力降低,一些土地重新變為無法耕種的荒地。

  而像高產品種的種子,只能在特定的地方使用,不具備普遍性,這導致了印度農業發展的不均衡。

  在此之後,印度的大米和小麥雖然產量持續增加,一些其他作物卻總是供應不足,這造成了多次價格危機。

  

  

印度小麥和大米的產量情況,相比之下,大麥幾乎沒有增長。可見印度農業發展的極度不均衡。
圖片來源:VOX

  另外,隨著耕種不斷細化,對技術的要求也更高,印度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往往使其無法正確耕種,而他們仍需要持續不斷地購買昂貴的農藥,維持灌溉系統。

  於是,農民開始求助於高利貸,最終陷入財務危機。

  

  

印度農村的負債情況,從1991年到2013年,一直有上升趨勢。
圖片來源:BBC

  財務問題在旁遮普等北部地區尤其顯著,那裡的農民由於還不上貸款,只好自殺。

  旁遮普的農民自殺人數在90年代初就增加了52%。2019年,旁遮普的農民自殺持續增加。

  

  

印度農民自殺人數情況。
圖片來源:Al Jazeera

  據旁遮普媒體報導,在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600多天中,就有919名農民自殺。

  放眼整個印度,單單2018年與2019年就有2萬農民因債務自殺。

  

  

圖為因債務危機而自殺的農民蘭迪爾·辛格(Randhir Singh)的妻子和孩子。疫情到來後,莫迪政府採取封鎖,致使農民無法償還債務,辛格就是其中之一,他選擇了臥軌自殺。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綠色革命雖然幫助印度擺脫饑荒,但是並沒有幫助印度擺脫農業社會的經濟結構。

  在印度,一半以上的勞動力分布在農業,收入低,邊際產出差。

  

  

印度農業工資增長情況,近年來,印度農村人口的工資增長放緩,且常年有波動。
圖片來源:Al Jazeera

  農業人口數量雖多,但創造的GDP卻非常有限。2014年,印度農業人口有49%,其GDP卻只有17%。

  從1960年至今,印度農業人口雖然數量在下降,卻遠趕不上所佔GDP比例下降速度。

  

  

圖為印度農業、林業與漁業的GDP佔全部GDP的變化,從1960年到2010年持續降低。這一部分由於工業發展,農業變得不那麼重要,但仍能看出農業自身在縮水。
圖片來源:VOX

  印度農業處於一種窘境中,情況已經惡化到了一定程度,改則積重難返,不改也無法忍受下去了。

  而印度人因為農業政策走上街頭,也不是一次兩次。

  比如在2007年,印度西孟加拉邦就曾發生暴動,當時由於食物配給的腐敗現象發生大規模暴動。

  再如2010年,印度就爆發了「洋蔥危機」,由于洋蔥在印度人的飲食中居於主導地位,在洋蔥產地降雨不暢的情況下,洋蔥價格急劇上漲,這使得兩萬人走上新德裡街頭示威。

  大改傷筋動骨,小改又無濟於事。這是莫迪政府面臨的困境,更是印度農業的困境。

  所以,莫迪做了改革。

  但自由市場的好處,莫迪並沒能說服農民相信。

  

03 莫迪的老問題

  實際上,除了三部法案可能會帶來的後果,莫迪本人對農民抗議的態度,也成了激怒農民的原因。

  法案的頒布,非常有莫迪的個人行事風格:突如其來,不給準備,強行實施。

  還記得莫迪掀起的轟轟轟烈烈的廢鈔運動嗎?

  2016年末,莫迪政府以打擊腐敗和洗錢理由,突然宣布廢止500和1000盧比面值的紙幣,並發行新鈔。

  不管出發點如何,事實上,這次草率的運動,對印度經濟的破壞非常巨大,2017年,印度的GDP增速就立竿見影地下滑。

  印度農業也因此受到了影響,農民無法及時購買種子、農藥和肥料,水稻得不到收割,造成損失。

  疫情下的印度,莫迪的抗疫政策也帶有這種「魯莽」的特點。比如,印度在去年整個2月都沒有採取應對措施,結果在3月份,當疫情在歐洲和美國大面積爆發後,莫迪連忙在2020年3月25日頒布封鎖令,全國不論每個邦的感染情況,一律實行封鎖。

  

  

2020年3月24日,印度總理莫迪發表電視講話,宣布全國實施封鎖。
圖片來源:downtoearth.org

  留給印度人民的準備時間有多少呢?

  僅僅四個小時。

  史上最嚴封鎖令生效後,印度還實行了宵禁,禁止在宵禁時間外出,這又嚴重影響了人們採購日常物資和從事經濟活動。

  尤其是印度為數眾多的小時工,因為無法外出幹活,只能坐以待斃,要麼被冒著違反禁令和病毒襲擊的風險外出,要麼待在家被餓死。

  莫迪政策造成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到了2020年5月,印度GDP已經同比下跌了20%以上,失業率則達到歷史最高值27%。農業的影響更是首當其衝。

  在農業改革上,莫迪也犯了同樣的問題。

  如果法案真的對農民好,但以霸道蠻橫的方式通過法案,只會讓農民感覺到:你說你為我好,但你的態度讓我感到非常不好。

  這些法案也許出發點是善意的,卻不能使農民滿意,反而感到自己被侮辱了,開始懷疑這背後是否有陰謀,自己的利益不僅不會被維護,還有被出賣給私人企業的危險。

  而莫迪在農民遊行後的強硬態度,更是加深了農民的這種懷疑。

  雙方於是進入了耐力戰。

  

  

2020年底遊行中,農民製作稻草人,並將莫迪畫像貼在稻草人的臉上。有一些地方的農民點燃了製作的「莫迪」,以表示自己的不滿。
圖片來源:seattlepi.com

  農業改革法案,在內容上,莫迪沒有讓農民理解自由市場所能給到的種種好處,沒能贏得他們的頭腦;

  在形式上,莫迪也沒有讓農民感受到尊重,覺得自己是被善待的對象,沒能贏得他們的心靈。

  而且,萬一法案實施後,效果壓根就不好呢?這種粗暴蠻橫地頒布法案的方式,其實就是對農民既有權利的侵犯。

  不僅如此,在德裡大遊行爆發後,莫迪面對規模龐大的示威人群,再次動用他的民族主義武器,將抗議歸因於陰謀。

  

  

2020年9月,印度旁遮普邦的農民在當地示威遊行中燒掉總理莫迪的肖像,以示抗議。
圖片來源:Narinder Nanu/AFP

  莫迪政府否認遊行是因為農業改革法案問題。

  政府的高官,要麼稱這是左翼的滲透運動;要麼稱示威者是在反印。

  甚至有官員說,參與遊行的人,是在搞「卡裡斯坦分離主義」(Khalistanism),因為他們都是從旁遮普來的。

  「卡裡斯坦分離主義」的目的,是要建立以錫克教人為主體的卡利斯坦國。卡利斯坦的範圍涵蓋旁遮普邦、哈裡亞納邦等地區,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在活躍。

  1984年,英迪拉·甘地領導的印度政府在打擊「卡裡斯坦分離主義」時,派兵攻打錫克教的聖地金廟(當時為卡利斯坦分離組織的總部),一千多人因此死亡。

  金廟事件後,因為聖地被褻瀆,錫克教徒和當局結下了仇恨。後來沒多久,英迪拉·甘地被錫克教徒刺殺身亡。

  莫迪政府將農民抗議,說成是「卡裡斯坦分離主義」,無非是因為絕大多數抗議者是錫克教徒。

  

  

旁遮普邦的農民在印度邊界發起抗議。圖片可以看出,男性抗議者頭戴著各式各樣的頭巾,蓄著長鬚,戴著手鐲,這是錫克教徒的最明顯標誌。
圖片來源:Suraj Singh Bisht / The Print

  旁遮普邦和哈裡亞納兩個邦成為抗議的主力,原因非常簡單,因為這兩個邦主要的農作物是小麥,前面也提到了,小麥受MSP影響最大。

  2012-2013農業年,印度農民的月平均種植收入為5542盧比(折合人民幣489元),而旁遮普邦當地則高達28117盧比(折合人民幣2483元),為全印最高,幾乎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倍;排在第二位的便是哈裡亞納邦,有17144盧比(折合人民幣1514元)。

  一旦小麥價格波動,兩個邦的農民將會遭到滅頂之災。

  

  何況,參與抗議的民眾,不僅有錫克教徒,還有印度教徒和穆斯林。

  除了將抗議的原因引向宗教和分離主義,莫迪還聲稱,國大黨和印共等反對派在背後搗鬼,故意挑動農民來反對他。

  比如,在上議院討論農業改革法案時,反對派議員就在破壞會議現場。

  

  

2020年9月20日,印度聯邦上議院在討論《2020農產品貿易和商業(促進和便利)法案》、《2020農民(授權和保護)價格保證協議和農業服務法案》兩部法案時,遭到反對派議員的抗議。反對派衝到上議院副主席辛格身邊,撕毀文件。會議在遭到中斷後重新召開,最終兩部法案得到通過。
視頻來源:NDTV

  反對派破壞議會現場是真,但抗議高峰時期,達到2.5億人的規模,不可能是反對派搞陰謀就能動員出來的。

  事實是,農民的這場抗議運動,是他們冒著疫情的威脅,頂著嚴寒,遠離家鄉,在首都安營紮寨而來。

  運動得到了印度全國各地人民的支持。人們同情農民,也願意聲援農民。莫迪對抗議活動所做的歪曲,人們並沒有買帳。

  

04 不可思議的印度

  印度農民的抗議,仍在進行中。

  眼看1月26日就是印度的「共和日」,農民們揚言,如果他們的要求得不到滿足,這一天也將在遊行中度過。

  示威遊行中的農民領袖漢莫拉(Hannan Mollah)便說:

  

「是否要解決農民的問題取決於政府。在滿足我們的要求之前,我們不會結束抗議活動。」

  農民大遊行雖有暴力與混亂,但相對於龐大的人數而言,其混亂程度並不比2020年其他國家的民主運動更強烈。

  印度農民正在經歷轉型之痛。

  歷史上看,這種痛苦,早晚都會經歷。大量的農業人口,需要轉移到城市裡的其他產業,以實行經濟結構的轉型,實現經濟現代化。

  農民至今收入低,並且高度依賴農業收入,既是原因,也是結果。

  

  

示威抗議中途休息的印度農民,由於天氣寒冷披上了罩袍。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就目前的三部法案來說,從市場競爭的角度而言,如果能消除管制,打擊依靠舊的農業政策獲利的中間商,競爭的力量雖然會將Mandi體系打垮,但不一定會出現農民所擔憂的連鎖反應。

  市場將會賦予農民更多的自主權,讓農民在自由市場中進行買賣,增加競爭,激發農業的活力。

  農民也可以通過市場價格,來調整生產,避免由於生產過剩而導致農產品價格過低。

  在農業市場化的過程中,隨著私人資本的進入,可以將農業產業做大,吸納那些從前依靠農業種植收入,勉強維持生存的農民就業。

  中國的改革開放,對印度來說,也是一個可以借鑑的例子。

  再說,印度農民還有自己的天然優勢,他們個人擁有土地產權。土地可以變現,隨著他們一起帶入城市。

  即便不願意進入城市,也可以在本地用土地換就業或者收入。

  進行農業改革,讓農民體會到自由市場的好處,本身需要一定的過程。改革過程中,短期之內的價格波動、現有秩序的混亂,以及農民需要立即償還的債務,都是現實難題。

  但長遠來看,農業市場化,不會讓農民遭受損失,反而可能由此解放出勞動力,催生出製造業所需要的廉價勞動力。

  改革本身沒有大問題,但面對農民的抗議,莫迪依然試圖用他那套印度教民族主義來做幌子,想要通過宗教和民族主義來迫使農民放棄反抗。

  事實上,莫迪和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BJP),依靠印度教民族主義上臺,試圖將印度變成一個完全印度教的國家,以實現「印度民族的偉大復興」,背棄了甘地以來的世俗多元價值路線,多次引發印度教徒和其他宗教信徒的衝突。

  

  

《經濟學人》雜誌所整理的印度民主發展狀況,從圖中可以看出,莫迪執政後,印度的各項民主指標都在急劇下降。
圖片來源:The Economist

  對於莫迪現象,諾獎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在接受《紐約客》採訪時,也談到:

  

「如今,一切都被強硬的印度教思維所主導。而總統、總理、領導層都是印度教徒。但如果你把它和十幾年前相比,比方說2007年,我們有一個穆斯林總統,一個錫克教總理,一個基督教的執政黨領導人。大多數議員都是印度教徒,但他們並沒有試圖將他們的思維方式強加給所有人。這就是事情的真相。而我們現在突然處於這樣一個境況,你會責備一個穆斯林吃牛肉,這是不正常的現象。如果你去讀古老的梵文文獻,比如吠陀經,裡面並沒有禁止人吃牛肉。獨立後的印度,不僅世俗主義和民主在下降,甚至人民對印度教思想遺產的理解也在下降。」

  在莫迪執政的第二個任期,民族主義大潮仍然在印度湧動。但這次的農民抗議,莫迪訴諸民族主義的努力,並沒有起作用。

  可以預見的是,印度的農業改革會繼續進行,而莫迪的制勝秘訣,不會永遠總是生效。

  印度曾經也是國大黨一黨獨大的天下,但國大黨最終還是埋葬了自己,讓印度人民黨趁勢而起。

  莫迪和印度人民黨的上臺,是印度民主的結果,但不會是印度民主的終結。

  印度農民的遊行,也在證明,印度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並不缺乏民主。

  印度,仍然是那個不可思議的印度。

  在寒冬之下,農民瑟瑟發抖,面對迷霧重重的未來,不管如何選擇,所幸,他們有選擇的權利。

相關焦點

  • 印度農民抗議示威,到底在堅持什麼?
    而今年從11月末起,印度官方政府出臺多項關於農業改革的法案—《農產品貿易和商業(促進和便利)法案》《農民(授權和保護)價格保證協議和農業服務法案》《基本商品(修正)法案》。主旨是希望他們可以在全國無限制的自由交易產品,而這多項法案的出臺直接導致印度大量的農民紛紛走向街頭抗議,那麼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舉動?
  • 抗議示威沒完沒了,印度農民到底想要什麼?留給莫迪的時間不多了
    由於印度出臺了一項農業改革法案,從11月下旬開始,印度農民就與政府進行了多輪談判,但始終沒有解決問題。印度農民無奈之下,在12月14日再次發起全國大規模的抗議。原本莫迪政府考慮通過打破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模式,以及中間商的固有利益格局,讓農民與市場進行直接聯繫,但印度農民認為,這種做法會讓他們深陷困境,甚至連土地都「不保」了。
  • 印度農民「超長時」抗議畫風清奇 過節示威兩不誤
    印度自2020年11月份爆發農民抗議,持續至今。據《印度時報》報導,印度最高法院1月12日下達司法命令,要求暫停執行飽受爭議的三項新農業法案。但抗議農民領袖卻似乎並不買帳,強調只有政府廢除法案,才會停止抗議示威活動。
  • 「深度」示威不斷,印度農民到底要什麼?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文朱 環球時報記者 苑基榮】「如果政府不能撤銷農業改革法案,我們將於14日發起全國範圍的抗議。」走上街頭抗議的印度農民這個周末又向莫迪政府發起挑戰。自11月下旬開始,印度政府與農民已進行多輪談判,但一直無法取得共識。
  • 印度農民抗議活動不斷升級 莫迪送出1600億向農民示好
    印度的農民抗議活動已持續半個多月,政府和農民代表進行的數輪談判無果而終。儘管莫迪一再向農民喊話,保證「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法案」將使農民受益,但抗議的農民並不買帳,雙方已經進行了七輪談判,各執一詞,幾乎沒有任何進展。而抗議活動則大有全國蔓延之勢。印度多地的公共運輸、批發市場、商業街區、鐵路等開始罷工。據全印中央工會統計,最多時有約2.5億人參與罷工,聲援農民的抗議示威。
  • 抗議日漸增多,印度農民究竟要什麼?
    據媒體報導,當前,印度正爆發新一輪的農民大規模遊行示威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數萬農民在新德裡、孟買等大城市進行遊行抗議活動,要求政府撤回《農產品貿易和商業(促進和便利)法案》、《農民(授權和保護)價格保證協議和農業服務法案》、《基本商品(修正)法案》三個農業改革方案,否則這場遊行就將一直持續下去。
  • 印度:農業改革抗議升級,全國範圍內罷工,改革將損害農民利益?
    印度,此前宣布的「農業改革法案」引起農業工作者的不滿與擔憂,在印度爆發了多起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抗議活動甚至蔓延到英國等一些國家。 而在印度,印度的農民呼籲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罷工,因為政府對新的市場友好型改革採取了僵持措施。
  • 抗議活動規模持續擴大,印度陷入一片混亂,美國發聲支持印農
    今年9月,印度政府通過三項農業改革法案,但遭到印度農民的強烈反對。印度農民堅信,新法案的頒布只會損害到他們的利益,要求印度政府立即撤銷。為了讓印度政府改變主意,旁遮普邦當地農民在10月9日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活動,由於印度政府遲遲沒有採取相應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致使這場示威遊行活動持續至今尚未結束,而隨著混亂形勢的愈演愈烈,印度本土潛伏勢力也開始藉助這場騷亂展開行動,對印度政府造成巨大的威脅。
  • 印度農民激烈抗議,莫迪支持者反目成仇,反對派領導人甘地怒懟
    印度方面說,印度國大黨已經發起了一場全國性的運動,以收集針對印度總統的呼籲備忘錄,這些備忘錄由農民,農場勞動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在反對將這些法案提交議會的最初階段就籤署了。成百上千的農民一直在嚴寒天氣中抗議三項「公然違反農業」法律,這些法律旨在「為莫迪政府精選的裙帶關係,特別是資本主義朋友手中交換他們的利益」。
  • 【深度】一文讀懂印度農民抗議問題
    印度中央政府與農民之間進行了多輪會談,但依然在僵持不下,儘管印度中央政府一邊忙著譴責反對派「藉機生事」,竭盡全力試圖將此事政治化,一邊對農民群體給出了種種政策許諾和優惠條件,但抗議運動的農民組織和領導者依然毫不讓步,堅持自己的要求:廢止9月份通過的三項新農業法(分別是2020年《農民產品貿易和貿易(促進和便利化)法》,2020年《價格保證和農場服務農民(賦權和保護)法》和2020年
  • 【印度農民抗議活動不斷升級,莫迪送出1600億向農民示好】印度反對...
    2020-12-19 04:52:16來源:FX168 【印度農民抗議活動不斷升級,莫迪送出1600億向農民示好】印度反對爭議性農業法案的示威活動不斷升級,總理莫迪18日下午通過視頻方式出席在中央邦舉行的「農民福利」大型活動,並就農業法案發表講話,爭取農民的支持。
  • 印度爆發大規模抗議,近萬人抗議者湧入首都,警察只堅持了兩小時
    據今日俄羅斯電視臺11月26日消息,為了表達對印度政府新頒布的農業政策的不滿,印度北方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近萬名抗議人士試圖前往印度首都德裡示威。 為阻止抗議人士湧入德裡,印度警方向哈裡亞納邦等多個地區部署了大量警力,雙方隨即爆發了暴力衝突。
  • 印度農民「起義」,加拿大多嘴「惹怒」印度
    報導表示,在活動當中特魯多稱,得知印度有關於農民抗議的信息,為他們的狀況感到擔憂,尤其擔心他們的家人和朋友,他知道這對很多人來講都是很現實的事情,他要提醒的是,加拿大會一直維護公民進行和平抗議的權利。
  • 印度首都周邊水洩不通,農民絕食抗議
    近日,印度政府出臺了三項關於農業的政策,其中一條就是取消農產品最低支持價格,從而導致全國近10萬農民向德裡進發,進行抗議,12月14日抗議貨到達到高潮。德裡已成為抗議活動的中心,抗議農民在德裡周邊臨時搭建帳篷,加上卡車及密集的人群,水洩不通,德裡周邊的交通及高速公司被迫封路,遠看德裡周邊儼然已成為一個「小型城市」。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糧食生產大國,擁有全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全國有72%的農業口人,農業問題不僅是生活問題,更是生計問題。
  • 美國又想插手,見印度粗暴應對農民抗議,有人呼籲蓬佩奧出來管管
    據環球網12月25日報導,近期美國人又想插手印度農民抗議一事。印裔國會議員賈亞帕爾以及其他6位美國議員向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提議,幫助處理印度國內農民抗議問題。
  • 印度暫停三項新農業法,農民不買帳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胡博峰】據《印度時報》報導,印度最高法院12日下達司法命令,要求暫停執行飽受爭議的三項新農業法案,並決定成立一個由印度農民聯盟主席曼恩、馬哈拉施特拉邦農民組織負責人甘瓦特、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南亞地區主任喬希和農業經濟學家古拉提這4名專家組成的調查小組,旨在解決當前政府與抗議農民之間的僵局。
  • 印度:農民開始絕食抗議,迫使莫迪放棄改革,30多名抗議者死亡!
    周一12月21日,農民領袖再次升級抗議示威力度,發起24小時的接力絕食抗議,要求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必須廢除三項農業改革法。與此同時,莫迪政府敦促農民進行進一步的談判,以結束僵局,僵局已導致成千上萬的難民在新德裡郊區露營超過三個星期。
  • 詹森將印度農民抗議與印巴衝突混為一談,遭英國網友嘲笑
    12月9日,英國社交媒體上充滿了對該國首相鮑裡斯·詹森的無情嘲笑,原因是詹森錯將目前正在印度發生的農民抗議當成了印巴衝突。據半島電視臺12月9日報導,在當天的議會上,議員坦曼吉特·辛格·德西(Tanmanjeet Singh Dhesi)提到印度正因農業法改革遭到大規模農民抗議,而政府使用了「高壓水槍、催淚瓦斯和野蠻武力」來對付抗議者。「首相您是否會向印度總理轉達我們衷心的憂慮,以及我們對迅速解決目前僵局的希望?
  • 「寡婦軍團」開赴新德裡,30多萬印度農民激戰軍警:已致22人身亡
    印度現在頻頻的邊境對峙吸引著國際視線,前段時間印度士兵開槍攻擊聯合國工作人員的車輛更是引起了軒然大波。而印度在邊境挑起糾紛無非是想轉移人們的視線,印度國內新冠疫情沒有得到控制,累計感染人數已突破千萬級別,是世界上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而恰逢控制疫情的緊要關頭,印度執政的莫迪政府卻強行通過了頗具爭議的《新德裡農業改革法案》。
  • 印度農民終於勝利,莫迪雙手合十求諒解,勸告反對黨:好自為之
    由於印度農民示威活動不斷升級,莫迪在十八日下午通過視頻方式,出席了在中央邦舉行的活動。試圖撫平印度農民的憤怒,得到他們的支持和肯定。莫迪在講話中指出,政府已經撥出一千六百億盧比的支援款項,這筆錢會分發給三百五十萬農民到銀行帳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