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示威不斷,印度農民到底要什麼?

2020-12-22 環球網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文朱 環球時報記者 苑基榮】「如果政府不能撤銷農業改革法案,我們將於14日發起全國範圍的抗議。」走上街頭抗議的印度農民這個周末又向莫迪政府發起挑戰。自11月下旬開始,印度政府與農民已進行多輪談判,但一直無法取得共識。儘管負責印度「三農」問題的部長託馬爾表示,政府願意對新法案進行修正以打消農民的顧慮,但後者是否如他所願「停止撕扯政府」仍有待觀察。莫迪政府本想打破農產品統購統銷模式和中間商的固有利益格局,讓農民直接與市場聯繫,但擔心失去「保護層」的印度農民對此並不領情。印度農民為什麼這些年屢屢上街示威,這次的抗議為何得到海外印度僑民和一些西方國家政要的支持?說到底,農民進軍新德裡折射的是印度的「三農」困境。

為何抗議、自殺和「洋蔥危機」多了

自11月26日起,印度農民不顧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在首都新德裡等地舉行抗議活動,反對政府出臺的3個有關農業改革的法案——《農產品貿易和商業(促進和便利)法案》《農民(授權和保護)價格保證協議和農業服務法案》《基本商品(修正)法案》。按照印度主管「三農」問題的部長託馬爾所說:「這些法案是歷史性的,會給農民的生活帶來改變,農民將能夠在全國任何地方自由交易他們的農產品。」但農民要求政府撤銷上述法案,繼續保持現行保障性的「最低支持價格」制度。數以萬計的農民向首都新德裡進發,他們在進入城區的主幹道搭建抗議營地,封鎖高速公路。這期間印度警方與抗議者發生肢體衝突,甚至動用了催淚瓦斯與水炮。

類似的農民抗議近些年在印度經常發生,只是規模時大時小,訴求各種各樣。2017年8月,印度50萬農民進入經濟中心孟買舉行抗議示威。當時的背景是,除表達對失業率攀升、農業收入減少的不滿外,農民還要求保障他們在政府機構就業和大學就學的分配名額。2018年3月,印度農民再次進入孟買示威遊行。3萬多名來自馬哈拉施特拉邦的農民高舉著紅旗,提出的訴求包括豁免貸款、提高農產品價格等。2018年11月,數萬農民又到新德裡國會大樓前示威,抗議莫迪政府推行的低糧價、限出口等農業政策。印度媒體報導稱,相關政策造成農民經營成本飆升、糧價走低,直接導致農民生活水平下降。

除農民常態化的示威遊行,印度農業還有兩個現象值得關注:農民自殺人數增多和「洋蔥危機」不斷。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有10281個農民自殺,而1995年至2014年,有近30萬印度農民自殺。洋蔥是印度人日常離不開的食材,每次洋蔥價格上漲都會引起印度民眾的強烈不滿。

印度擁有世界1/10的可耕地,是世界糧食生產大國。在這個世界人口第二大國,農村人口佔到總人口的72%。但選舉政治和工業化進程讓印度農民日益陷入整體危機的境況。眼下的印度農民示威也引起歐美政要和媒體的關注,並對印度政府回應抗議的方式表示「擔憂」。美國《紐約時報》評論說,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萎縮本已讓莫迪政府頭痛,持續近20天的農民示威怒火進一步加劇印度執政者的困境。CNN相關報導稱,印度農民對新農業法案表示抗議,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法案摧毀了自己的生計。有來自北方邦的農民表示:「如果我們失去『最低支持價格』、沒有了這層保護,公司就可以很容易買斷我們的農產品,這會讓我們的處境更難。」在新德裡抗議的農民拉克斯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表示:「這就像『大魚吃小魚』,大商業集團將吃掉印度農民。」

據印度「火線」網報導,近幾天不斷有卡車向抗議者運送大米、麵粉、蔬菜、白糖、茶葉等食物,最近一次甚至送來近十噸重的杏仁。旁遮普邦農民帕爾·辛格說:「這些食物不光來自印度,有的還來自英國和加拿大。我們不缺食物,我們的食物足夠維持幾個月。」據報導,這場曠日持久的農民抗議活動還得到來自加拿大、美國、英國等國印度裔錫克教群體的支持,他們在聚居區和印度使領館門前舉行示威活動。總部設在美國的「錫克教正義組織」甚至威脅稱,為支持農民,他們將「關閉」印度的一些領事館。

為什麼擔心失去「保護層」

莫迪政府的農業法案要改的是什麼?為何引起農民這麼大規模的反彈?事實上,莫迪政府要改的是印度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在維護社會公平和選舉因素推動下,印度歷屆政府在保護農民利益上也下了功夫,對印度農產品價格實行幹預政策。為穩定糧食價格,保障低收入群體的糧食供給,凡印度政府控制的糧源,都從收購和銷售兩個環節控制價格。收購環節的控制價格稱為「最低支持價格」,銷售環節的控制價格稱為「中央統一定價」。

「最低支持價格」由農業部下屬的農產品成本和價格委員會根據農民生產成本、國內外市場上的價格走勢、收穫季節間的價差、供需情況、「最低支持價格」對消費者的可能影響、國際市場情況、農業貿易周期、農產品與非農產品的貿易條款、農民及其耕畜的費用、種糧應獲利潤等因素研究確定,每年制定一次。中央控制的糧源分配銷售給各邦的價格由印度中央政府制定,具體由印度中央政府,以及消費者事務、食品和公共分配部共同確定,這個價格就是中央統一定價。

這些舉措在維護農民利益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種統購統銷方式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發展。如滋生腐敗、出現貿易中間商等。據印度媒體分析,莫迪政府就是要去掉中間商,讓農民與市場直接聯繫。這些中間商已形成強大的遊說團體,他們經常豪賭農產品市場,農產品價格因此起伏不定,波動越來越大。不僅如此,自2003年印度農業生產市場委員會設立以來,農民所有農產品必須賣給指定政府收購機構,這催生了一大批掮客,他們是農民和貿易商的協調者和溝通者,使農民削弱甚至失去了對農產品議價和融資的能力。

此外,近些年因農業補貼造成巨大財政赤字,印度農產品全球競爭力也有所下降,這些都是莫迪政府出臺農業改革法案的初衷。舉例來說,2014-2015財年,印度小麥價格遠低於大部分競爭國家的價格:印度小麥價格是每噸330美元,而泰國是580美元。莫迪政府看到這些弊端,想要通過市場化改革解決這些保護性舉措帶來的問題,並從國大黨對農民的過度保護中解放出來,用市場化手段打通農民與市場之間的聯繫。然而長期的保護已讓農民形成保護價慣性,缺乏保護的農民對市場帶來的不確定性充滿畏懼和害怕,只能通過示威遊行來強化這種保護機制。

《印度快報》11日刊文援引「情報界消息人士」的話稱,抗議活動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綁架」,一些極左與支持左翼的極端分子利用農民的憤怒不斷火上澆油,他們可能想要鼓動農民訴諸暴力與縱火來宣洩不滿。與此同時,印度農民抗議活動背後少不了反對黨的身影。據印度報業託拉斯報導,國大黨與平民黨將於14日在旁遮普邦加入農民的抗議隊伍,兩黨將分別舉行邦級與區級的抗議活動,他們表示「要有足夠的音量讓中央政府聽到農民的聲音」。還有反對黨認為,莫迪事實上「只關注農民手中的選票」。

「強勢政府」能做多少讓步

印度學者亞達夫將近代以來的印度農民運動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反抗英國殖民者的農民起義和抗議示威。第二階段的農民運動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末,主體是土改後獲得少量土地或因土改而改善境況的富裕農民,他們在農村經濟發展和現代工業經濟中面臨被邊緣化,主要訴求是農產品價格和農民工薪酬,是無地農民與大地主壓迫間的鬥爭。第三階段的農民運動主體是經濟改革以來的農民激進主義者。現階段,印度農業發展面臨困境,農民貧困化,農業經濟和生態危機正在變成農民生存危機,農民自殺和「洋蔥危機」引發的抗議等都是相應的體現。

據印度媒體報導,擁有近200個農民組織的「全印度農民協調委員會」近年來多次發起農民抗議活動。在印度,還有多個邦的民眾為配合農民抗議活動舉行罷工。印度《論壇報》還評論說,第三階段農民運動正在消除地主、農民、無地農民等之間原有的界限,農村的貧困迫使他們聯合起來發動反抗和示威。傳統上,印度賤民階層是農民工的主要群體之一,但主流農民並不把他們納入農業活動,不被視為農民。但現在這一趨勢在改變,農民運動更願意讓賤民和農村婦女參與其中。

此外,印度城鄉二元鴻溝不斷拉大讓農民重新思考:是不是現代經濟體系的忽視和生態危機讓農民整體陷入生存危機?或許這是印度所有農民組織第一次在一個共同議題上達成一致:向政府要求公平合理的農產品價格和免除農民債務。新農民運動要求政府對農產品價格給予補償,實際支付的農產品價格與政府公布的價格相同,同時要求擺脫私人放債人的債務陷阱。

事實上,印度中央政府每年向農村投入不可謂不多。2006-2007財年至2011-2012財年期間,印度中央政府財政支出中社會服務和農村發展佔比從13.4%提高到18.5%,但農村脫貧效果不佳,歷屆政府在「三農」問題上鮮有進展,政黨在選舉時更多的是喊口號。2014年為了大選,莫迪的印度人民黨承諾對「農業增長、農民收入和農村發展給予最高優先」,並提出具體數字,要採取措施提高農業盈利能力,確保至少超過生產成本50%的利潤。莫迪選舉期間還有很多承諾,如:上臺後要在農產品收購「最低支持價格」上增加50%;增加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為60歲以上小農、邊緣農和農民工提供醫療保障和更多農業保險;改革農業生產市場委員會,在國家和邦設立「土地使用局」、種子實驗室等。然而,莫迪上臺後,這些舉措大部分沒有實行,有的政策和立法用新名字替代舊政策和法律,佃農、無地農民和農村婦女等繼續被排除在農業信貸、糧食收購價格支持體系、農作物保險和各種補貼之外。聯邦政府比以前更加嚴格控制對糧食收購支持價格的補貼。2015年2月,聯邦政府在回複印度農民協會申請農產品收購「最低支持價格」增加50%時表示,「這可能會違背市場(規律)」。

面對各界批評以及印度人民黨在2018年12月拉賈斯坦等5個邦的選舉中全部敗選後,莫迪政府又開始緊急補救——2019/20年度財政預算中大幅向農村、農民傾斜。

2019年大選前,《環球時報》記者到鄰近印度首都的哈裡亞納邦農村採訪,對印度農村現狀有了一些了解。在名為約特村的村莊,負責村公共福利與農村發展的馬斯特·辛格抱怨說:「8年前政府在農民購買種子和化肥時,會給很大折扣,但現在政府將折扣取消了。現在政府要的農用電費更高了。」辛格當時還說:「現在的政府不支持農民。原來的政府會給農民各種保險,包括水災和天災等,但現在又取消了這些保險。」不過,記者也看到一些印度媒體分析說,「農業補貼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壓縮了農業投資空間」。

那次印度農村之行讓《環球時報》記者印象深刻的還有,受電影《摔跤吧!爸爸》影響,記者走訪的兩個鄉村都修了摔跤訓練場地,村裡人也重視女孩的教育,有的還有婦女技能培訓中心,如教婦女縫紉活。在約特村,學校大門上還畫著兩個身穿校服的女學生。據了解,該村學校免除學生所有費用,包括課本費、學費、校服等,中午還有一頓免費午餐。這也難怪,在這次印度農民示威的隊伍中,有農民打出「我們是受過教育的農民」的標語,向政府施壓。但作為「強勢政府」的莫迪政府,如果堅持「農業改革將賦予農民更多權益和機會」,最終又能做出多少讓步呢?

相關焦點

  • 莫迪又要頭疼了!印度農民抗議示威,到底在堅持什麼?
    而今年從11月末起,印度官方政府出臺多項關於農業改革的法案—《農產品貿易和商業(促進和便利)法案》《農民(授權和保護)價格保證協議和農業服務法案》《基本商品(修正)法案》。主旨是希望他們可以在全國無限制的自由交易產品,而這多項法案的出臺直接導致印度大量的農民紛紛走向街頭抗議,那麼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舉動?
  • 印度農民正在進行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抗議示威
    農民對法案非常排斥,為此進行示威遊行。  01 農民在抗議什麼?   印度是個農業人口大國。  2007年,印度農業人口佔總人口數的60%;到了2014年,仍然有49%為農業人口;2020年,農業人口雖然繼續下降,但依然有接近42%。  也就是說,印度農業人口將近6億人,比中國還多2億人。
  • 抗議示威沒完沒了,印度農民到底想要什麼?留給莫迪的時間不多了
    由於印度出臺了一項農業改革法案,從11月下旬開始,印度農民就與政府進行了多輪談判,但始終沒有解決問題。印度農民無奈之下,在12月14日再次發起全國大規模的抗議。原本莫迪政府考慮通過打破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模式,以及中間商的固有利益格局,讓農民與市場進行直接聯繫,但印度農民認為,這種做法會讓他們深陷困境,甚至連土地都「不保」了。
  • 【印度農民抗議活動不斷升級,莫迪送出1600億向農民示好】印度反對...
    2020-12-19 04:52:16來源:FX168 【印度農民抗議活動不斷升級,莫迪送出1600億向農民示好】印度反對爭議性農業法案的示威活動不斷升級,總理莫迪18日下午通過視頻方式出席在中央邦舉行的「農民福利」大型活動,並就農業法案發表講話,爭取農民的支持。
  • 抗議日漸增多,印度農民究竟要什麼?
    據媒體報導,當前,印度正爆發新一輪的農民大規模遊行示威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數萬農民在新德裡、孟買等大城市進行遊行抗議活動,要求政府撤回《農產品貿易和商業(促進和便利)法案》、《農民(授權和保護)價格保證協議和農業服務法案》、《基本商品(修正)法案》三個農業改革方案,否則這場遊行就將一直持續下去。
  • 印度農民抗議活動不斷升級 莫迪送出1600億向農民示好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胡博峰】印度反對爭議性農業法案的示威活動不斷升級,總理莫迪18日下午通過視頻方式出席在中央邦舉行的「農民福利」大型活動,並就農業法案發表講話,爭取農民的支持。
  • 印度農民「超長時」抗議畫風清奇 過節示威兩不誤
    印度自2020年11月份爆發農民抗議,持續至今。據《印度時報》報導,印度最高法院1月12日下達司法命令,要求暫停執行飽受爭議的三項新農業法案。但抗議農民領袖卻似乎並不買帳,強調只有政府廢除法案,才會停止抗議示威活動。
  • 印度農民終於勝利,莫迪雙手合十求諒解,勸告反對黨:好自為之
    由於印度農民示威活動不斷升級,莫迪在十八日下午通過視頻方式,出席了在中央邦舉行的活動。試圖撫平印度農民的憤怒,得到他們的支持和肯定。莫迪在講話中指出,政府已經撥出一千六百億盧比的支援款項,這筆錢會分發給三百五十萬農民到銀行帳戶中。
  • 大量印度農民起義,要求莫迪必須下臺,有人死相極慘
    據印度亞洲通訊社本月9日報導,印度新德裡及其周邊地區的農民抗議活動進行到第13天,前前後後已有大量印度農民接連不斷衝進新德裡,使得不少媒體都用"起義"一詞來報導這次抗議示威活動。想法倒是不錯,但是在新法案誕生的同時,還取消了一項保底措施,之前不管賣給誰,都有一個最低價,再低也低不過這個價格,這個最低價就是印度農民的底線,只要農民能夠接受這個低價,只管埋頭種地就行,不愁東西賣不出去,也不愁會賣得太便宜。
  • 【深度】一文讀懂印度農民抗議問題
    但是,在評論這次運動「是什麼、為什麼、將來會怎樣」之前,我們首先有幾個問題需要解答:這場運動究竟體現的是印度哪一方面的社會矛盾?是新自由主義和市場機制與小農經濟之間的矛盾,是印度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矛盾,是印度地方和中央之間的矛盾,農村不同種姓社群之間的矛盾,還是農業、農民與印度其他經濟部門和產業之間的矛盾?
  • 印度暫停三項新農業法,農民不買帳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胡博峰】據《印度時報》報導,印度最高法院12日下達司法命令,要求暫停執行飽受爭議的三項新農業法案,並決定成立一個由印度農民聯盟主席曼恩、馬哈拉施特拉邦農民組織負責人甘瓦特、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南亞地區主任喬希和農業經濟學家古拉提這4名專家組成的調查小組,旨在解決當前政府與抗議農民之間的僵局。
  • 「寡婦軍團」開赴新德裡,30多萬印度農民激戰軍警:已致22人身亡
    法案通過後印度農民民情激憤,開始組織起大規模的農民抗議示威遊行,來自首都新德裡附近邦的農民紛紛加入,並開著拖拉機直接封堵了前往首都的交通要路。從莫迪政府頒布法案到現在歷經半月有餘,莫迪政府也曾與農民代表進行談判,但沒有得到好的商議結果,因此農民的遊行還在轟轟烈烈的繼續,在莫迪政府撤銷法案之前,農民的示威遊行將不會停止。而由於部分農民不堪忍受政府新政策的重壓及大企業貸款帶來的高額的土地種植費用,許多農民選擇了自殺。為了死亡親屬的利益,許多寡婦都紛紛加入了遊行隊伍。
  • 「美國示威」川普口中的Antifa:美國如何定性國內恐怖組織?
    面對此般態勢,川普忽於5月31日當晚發推表示,要把極左的激進反法西斯運動「安提法」(Antifa)列為恐怖組織;美國司法部長巴爾(William Barr)也於同日一份官方聲明中提到,在全美抗議活動中,Antifa和其他「類似組織」共同煽動與實施暴力,已構成「國內恐怖主義」。
  • 印度農民激烈抗議,莫迪支持者反目成仇,反對派領導人甘地怒懟
    印度農民抗議聲浪不斷印度國會一直在支持農民的鼓動,並尋求撤銷中央農業立法。包括拉胡爾·甘地在內的反對派領導人代表團幾天前也以同樣的要求會見了印度總統。印度國會要求總統拉姆·納特·科文德幹預,要求撤銷三項農業法。
  • 印度騷亂不斷,莫迪分身乏術,一切亂象從與中國交惡開始
    圖為印度農民抗議 印度最近可謂是風波不斷,國內大批農民軍不死不休的態度讓這場內亂不斷升溫。而國內因為莫迪的禍水東引戰術讓無數軍事資源傾斜到了中印邊境,就在此時印度安全情報部門已經掌握了土耳其向克什米爾地區運送僱傭兵的線索。種種情況使得印度陷入了內憂外患的窘境。 備受壓迫的農民 近日據環球網報導印度國內農民軍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示威活動。
  • 心中的西西弗斯:你是否想過「這一生,到底要做什麼?」
    人生的大哉問:這一生要做些什麼?一個想離開原本領域的工程師,因為看著工程界的大神太多,覺得自己雖然小有成就,但要繼續走這條路又擔心太弱,想轉換跑道又覺得有點可惜,試了很多但仍不確定自己的方向──這ㄧ生,到底要做什麼?
  • 1600億撥款於事無補,莫迪示好慘遭拒絕,大批印度農民絕食對抗
    據印度媒體報導,歷時一個月之久的印度農民抗議,再度升級。在辛胡邊境數個抗議地點,農民決定開始接力絕食,目的是向莫迪政府施加更大壓力,事到如今,印度國內的農民抗議,已經從單純的反對農業法案,上升到反抗莫迪。
  • 美國又想插手,見印度粗暴應對農民抗議,有人呼籲蓬佩奧出來管管
    據環球網12月25日報導,近期美國人又想插手印度農民抗議一事。印裔國會議員賈亞帕爾以及其他6位美國議員向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提議,幫助處理印度國內農民抗議問題。
  • 佛教:什麼是「我」、「無我」?
    原始佛教的教法中,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概念,要算是「無我」了。在《雜阿含經》內,佛陀開宗明義地教示弟子說,要觀察色身變化無常,變化無常即是苦,苦之故無有我,無我亦無我所擁有的東西。因此「無我」可算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一個教法。佛陀要求弟子從體悟到這個「我」是從來沒有的,由此悟解而消除身心煩惱障礙,達致徹底解脫。
  • 不聊復聯,來看「印度」有哪些超級英雄?
    ▲印度先生:他的能力是每當在誰的婚禮上碰到了親戚,問你:「準備什麼時候結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