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武俠片曾經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在我們中國人的骨子裡,天生就有一種名為「俠義」的情懷,而「黃飛鴻」三個字,就好像是武俠片的縮影,陪伴著一代又一代人。
自從第一部以黃飛鴻為題材的電影於1949年在香港上映至今已有70餘年,在這期間華語功夫片有起有落,但黃飛鴻系列電影卻被屢次翻拍,黃飛鴻系列電影是中國電影史上不可磨滅的烙印,上百部系列電影堪稱影壇傳奇佳作,而這背後,卻已形成了特定的模式和獨特的風格,俠影社就此分析一下黃飛鴻系列電影常見的招牌式標籤。
第一,我們在銀幕中看到的黃飛鴻一貫都是正面人物的形象,他所代表的是絕對的正義,他是民族英雄的化身,亦是武俠宗師的代表。在大多數影視作品中,身著長衫的黃飛鴻,展現出的是一種無畏的瀟灑姿態,大俠形象儼然樹立。
第二,一代宗師黃飛鴻不僅僅自身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武術精神,還是武德的代言人,而且還擁有大眾意識中完美的理想民族英雄光環,在眾多黃飛鴻電影中,不斷有新的故事呈現,以至於對於這個人物本身有點誇張,所以我們看到的黃飛鴻幾乎是無所不能的存在。
第三,黃飛鴻是一個正義寫在臉上,正邪勢不兩立的武者,面對邪惡勢力的挑釁,黃飛鴻的情緒爆發有先忍再出手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往往使得雙方的矛盾激化,也是影迷情緒累積的過程,直到黃飛鴻忍無可忍,情緒一觸即發,大打出手再加上武術指導的精彩動作設計,將情緒釋放把捏到得十分精準。
第四,洪拳作為武術拳法的重要分支,尤其在廣東一帶有很大的影響力,其流派、招式、套路都有特定的鐵桿粉絲所支持,所以武打設計往往有相似之處,比如黃飛鴻最為經典的「佛山無影腳」就是例子。
第五,在所有的黃飛鴻系列電影中,最為常見的一個場景就是舞獅或者舞龍,傳統舞獅與武打效果相結合,往往給人不一樣的衝擊力,在電影中「舞中有武」,卻不像傳統武俠片純打鬥那麼生澀,有傳統文化為底蘊,打鬥視覺觀眾大呼過癮。
第六,在上百部電影的強推之下,不僅黃飛鴻這個角色已深入人心,而且連同他的藥鋪寶芝林以及他的徒弟牙擦蘇、林世榮、阿寬、鬼腳七等也成了黃飛鴻電影的標配,一部黃飛鴻電影若是沒了搗亂的梁寬、牙擦蘇的齙牙、林世榮肥胖的身影、鬼腳七閃電般的掃腿,就會讓人覺得不正宗。
第七,黃飛鴻電影的主題曲配樂幾乎清一色的都是由黃偉立根據廣東民樂改編而成的《將軍令》衍化而來,後經過多位大師的編曲之後,只要音樂一想起,在心潮澎湃之餘,總有黃飛鴻縱身打鬥的身影浮現,這些都是一個時代精神的符號,也是黃飛鴻電影特定的標籤。
黃飛鴻是華語武俠片程碑上的重量級人物,他本人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已經不再重要,因為黃飛鴻如今已成為代表俠義的精神領袖,其整體的形象代表著電影的文化符號。從四五十年代至今,上百部的黃飛鴻作品過半數流行於世,在港片巔峰時期,幾乎每一部經典的武俠電影背後都打著黃飛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