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載黃飛鴻,香港功夫電影裡的「中國往事」

2020-08-17 一日槿花


華語功夫電影歷史幾乎和中國電影歷史一樣長。

而華語功夫電影,幾乎等同於香港功夫電影。

上世紀20年代,在「中國電影的搖籃」——上海,中國電影開拓者之一的張石川,將頗具影響的武俠神怪小說《火燒紅蓮寺》搬上銀幕,4年時間連續拍攝18集,引領一時風尚。

上世紀3、40年代,上海影人為避戰亂,掀起幾次南下香港的潮流,「滬影港漸」,把上海電影的文脈傳承給了香港,也把「華人對世界電影的最大貢獻」(導演何平語)——華語功夫電影的旗幟,交到了香港電影人手上。

好萊塢鬼才大導演昆汀對香港功夫片情有獨鍾、痴迷不已

香港功夫電影,源於粵語長片時代的武俠功夫片,分為民國裝功夫片和神怪類武俠片,前者以1949年胡鵬導演拍攝的黃飛鴻》系列電影為代表,後者代表作有《如來神掌》、《仙鶴神針》、《白骨陰陽劍》等。

60年代邵氏老闆邵逸夫決定拍攝新類型武打功夫片張徹胡金銓兩位影壇傳奇大導,分別以《獨臂刀》《大醉俠》開創武打功夫片黃金時代;70年代,藉由李小龍截拳道,武打功夫片在海外發揚光大,此後,成龍、李連杰、吳宇森、袁和平等前赴後繼地推動功夫片在西方的盛行,一度成為中國文化輸出最強勢有力的「名片」。

這張「名片」的必需要素裡,必然不能缺少「黃飛鴻」,它是香港功夫電影裡第一個著名品牌,屈指可數的佔據主流、形成「宇宙」的IP系列,從1949年首次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搬上銀幕,為香港功夫電影按下啟幕鍵,這位廣東民間傳奇武林人物的銀幕之旅走過了71年。

七十一載,飛鴻雪泥,從貫穿香港功夫電影的「黃飛鴻宇宙」裡,可以窺見怎麼的「中國往事」?

仁者愛人,俠之大者

相比虛構人物方世玉,南拳宗師黃飛鴻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有據可查。

黃飛鴻籍貫佛山市南海縣,其父黃麒英以虎鶴雙形拳聞名,是民間公認的武林十大高手——「廣東十虎」之一,黃飛鴻3歲隨父學武,7歲左右隨父賣藝為生、闖蕩江湖, 15歲隨「十虎」之一的林福成學習洪拳中最難上手的鐵線拳和飛砣。

據《洪家拳虎鶴派傳承表》載,黃飛鴻精通虎鶴雙形拳、鐵線拳、工字伏虎拳和五郎八卦棍,是洪拳集大成者

黃飛鴻17歲開始招徒授武,先後被提督吳全美、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聘為軍中技擊教練,並隨劉永福駐守臺灣抗擊日軍,30歲辦跌打醫館「寶芝林」賑濟勞苦大眾,65歲因國民政府鎮壓商團暴亂、寶芝林受累被焚,加之長子失業,憂鬱成疾的黃飛鴻鬱郁離世。其事跡最早見於其徒孫朱愚齋(系黃飛鴻弟子林世榮徒弟),所撰的《 黃飛鴻別傳》中。

黃飛鴻一生軼事,與人交手的記載只有五次,除了第一次交手是年少時和武師鄭大雄的「業務切磋」外,其餘均是以一敵多教訓欺壓百姓的流氓無賴

戰績最顯赫的一次,是英國人以一條大如牛犢的兇猛狼狗,在香港設擂臺向華人挑戰,對「東亞病夫」的國人極盡輕視,很多人上前比試都被惡犬咬傷。黃飛鴻不甘國人受辱,欣然應弟子之邀從廣州赴香港,用「猴形拐腳」一招擊斃惡犬,名揚香江。

黃飛鴻習武生涯的巔峰,是被著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劉永福提攜任用,跟隨劉永福抗日保臺。後來,中法戰爭爆發,劉永福率領被清政府收編的黑旗軍入越南作戰,黃飛鴻才離開他,繼承父親的醫館,在其基礎上創辦「寶芝林」行醫濟世。

縱觀黃飛鴻一生,這位地域性傳奇人物,雖身懷絕技卻不恃強凌弱、逞兇好鬥,江湖漂流出身卻更像一位有極好修養與學識的先生,忍無可忍跟人動手都帶著克制與謙和;開醫館求生計修德自守,不但把自己私藏的藥方向社會公開,為了救濟更多人,還告訴大家可以自己挖藥材省錢,不用去「寶芝林」——仁心昭彰,萬古流芳。

甚至最為寵愛、最得自己真傳的次子黃漢森,年少氣盛與多次挑釁的小人比武,比武贏了,卻遭懷恨在心的小人灌醉槍殺。黃飛鴻悲痛欲絕,卻沒有找對方報仇,反而自責教兒子武功卻沒教好武德,認為兒子爭強好勝才導致了悲劇發生。

為了防止類似悲劇發生,黃飛鴻發誓不再教子習武,但在山河破碎、軍閥混戰的動蕩社會中,隱忍退讓、磨平鋒芒只求安身立命的願望,對在家國命運洪流裡掙扎的普通百姓來說,反而是一種奢望。

黃飛鴻晚景悽涼,半生心血「寶芝林」付之一炬,死後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

黃飛鴻一生把中國傳統仁俠風範貫徹到底。

金庸曾形容郭靖「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所謂俠者必定是要為民族大義所抗爭。相比為同胞奔走犧牲的霍元甲、陳真,和踢碎「東亞病夫」辱華牌匾的李小龍,黃飛鴻一生事跡或許不那麼「大俠」標準。

但「俠」者,人夾也。它首先是一個普通人,夾在時代洪流裹挾之中,勢單力薄、為了生存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但即使低下頭,心中依然堅守武德和仁心,教底層勞動者習武以強身自保,對欺凌百姓和冒犯民族尊嚴者絕不容忍,收徒不大肆收取學費,開醫館秉普濟世間之心——晚景悽涼的黃飛鴻,卻永遠閃耀著行為世範的仁俠之光。

被電影人偏愛的黃飛鴻

有人粗略統計,從1949年第一次走上銀幕至今,以黃飛鴻為主角的電影多達100多部,遠超日本的《寅次郎的故事》和英國的「007」系列,是迄今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系列電影,集數之多足以打破金氏世界紀錄。

電影人如此偏愛黃飛鴻,因為他一生經歷充滿傳奇色彩,在嶺南一帶有非常高的聲譽,有可供創作的豐富題材和地域輻射的群眾基礎;除此之外,不同時代語境下的導演在「黃飛鴻」的銀幕形象上,寄寓了對傳統的不同心境和情懷。

自1949年起,黃飛鴻變成了香港功夫電影中的主流IP。「黃飛鴻宇宙」的形成,和一個在香港影壇響噹噹的名字密不可分——導演胡鵬,在香港功夫電影從無到有直至極度興盛的黃金20年間,胡鵬和關德興合作了59部黃飛鴻系列電影,很可能成為一個永久無人能破的記錄。

胡鵬的「黃飛鴻」,寄寓的是一種懷舊的鄉愁

內戰時期時局動蕩,迫於政治形勢壓力,包括胡鵬在內的很多嶺南電影人也紛紛南遷入港,一河一街橫亙鄉愁,故鄉在那頭,遊子在這頭。胡鵬將嶺南宗師黃飛鴻搬上熒幕,黃飛鴻的徒孫(系林世榮徒弟)、洪拳名家劉湛擔任武術指導,特殊歷史背景下廣東移民的懷緬和失落,在黃飛鴻這個民間英雄身上折光。

胡鵬拍攝的《黃飛鴻》系列,大多按照朱愚齋的傳記,一板一眼將黃飛鴻的俠義事跡影像化,其闡述的主題更以鄰裡糾紛、鄉間矛盾、懲治惡霸為主,格局並不大。關德興作為粵劇藝人,雖然也修習過一些武藝,但囿於當時「影戲」的觀念,幾乎全是戲曲舞臺式打鬥,關德興隨片場師傅學了洪拳的擺樁,但一動手完全是假模假式的程式化味道,可能會讓相當一部分現代觀眾覺得呆板乏味

但在那個年代,這種粗糙的銀幕連載式黃飛鴻電影,卻是廣東移民自我投射和寄託鄉愁的「精神癮品」。

胡鵬之後,關德興繼續和王風、羅熾、鄭昌等導演合作,1949年到1994年,45年間關德興共主演77部黃飛鴻系列電影,堪稱黃飛鴻的「銀幕第一代言人」

邵氏掀起功夫片改革浪潮後,香港功夫電影逐漸擯棄傳統粵語武俠功夫片的「陰柔性」,取而代之的是硬橋硬馬、陽剛俠義的武打功夫片。上世紀70年代中期,著名武術指導劉家良,以其黃飛鴻嫡傳曾徒孫(劉湛之子)的「南拳正宗」身份,成為改編黃飛鴻銀幕形象的不二人選

在邵氏支持下,劉家良執導了《陸阿採與黃飛鴻》,將此前「黃飛鴻」已經固化的老成持重的中年人形象,一改為令人驚喜的英氣勃發的青年形象。其中扮演黃飛鴻的,是劉湛的繼子劉家輝,後來成為我們熟悉的TVB「金牌綠葉」之一。

劉家班與黃飛鴻電影的聯結,正是中國最為傳統的師徒傳承。

劉家良的改革,彌補了「黃飛鴻」這一傳奇銀幕英雄少年成長史的空白,《陸阿採與黃飛鴻》重新煥活了陷入「審美疲勞」的觀眾,票房大獲成功。劉家良於是緊鑼密鼓開拍續集,這便是1981年上映的「功夫片教科書之作」——《武館》

《武館》之中,除了劉家輝原生洪拳體系真傳,行雲流水、酣暢淋漓的南派橋馬功夫,令無數功夫影迷奉為至寶;劉家良更以「黃飛鴻」從毛頭小子成長為新一代宗師的過程,闡述構建出一套中國傳統的武德價值體系,顯示出敬重傳統的傳統武術家脾性。

劉家良的兩部黃飛鴻電影之間,還有一部袁和平導演、成龍主演的《醉拳》。70年代末香港電影已興起了「新浪潮」,相較於劉家良的「正統」,袁八爺的「黃飛鴻」是一個顛覆性的戲擬形象。成龍扮演的少年「黃飛鴻」,生動活潑,熱血衝動,機敏頑皮,極盡搞笑之能事,已經有了功夫喜劇的雛形

黃飛鴻的銀幕形象,在《醉拳》裡完成了意義深遠的「新浪潮」革新,它將合乎正統規範的宗師形象,改革為一個不屈不撓,打死不退而終獲成功的江湖小人物,進一步確立了成龍的熒幕新英雄形象。

16年後,年屆四十、成為功夫巨星領軍人物的成龍,與劉家良合作了《醉拳2》再演醉八仙黃飛鴻,此次兩人唯一一次的合作,香港電影世界已經翻了一個新篇章

邵氏時代結束,以邵氏孤老忠臣自居的劉家良無工可開,對自己成名作《醉拳》念念不忘的成龍,執後輩之禮誠邀劉家良出山,最終劉家良放下門派之見,帶領自己的劉家班與成龍的成家班,進行了一次歷史性的合作,留下了一部成龍功夫喜劇的巔峰。

可惜兩個理念南轅北轍的動作天王合作並不愉快,但這次風雲際會的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功,繼李連杰之後,成龍扮演的「黃飛鴻」在北美掀起巨大轟動,化身中國電影和中國功夫的門面,展示了華人的家國情懷和武德傳統。

徐克的「中國往事」

「末世亦是新生之開始」

上世紀末,香港影壇籠罩在一片悲觀氛圍中。

金融危機影響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政治的震蕩巨變讓港人深感惶恐不安,人們對7、80年代經濟騰飛伴生的「現代性神話」產生懷疑,電影人紛紛以拍攝黑色、顛覆性電影表達悲觀心境,別樣的後現代主義色彩,給了新浪潮以來相對穩定的香港電影強烈的衝擊。

執著於都市邊緣影像的王家衛,充滿解構狂歡意味的周星馳「無釐頭」風格,以杜琪峯為主導的「銀河映像」創作團隊荒誕黑色系電影,成為90年代香港電影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電影作者。

而新浪潮時期的代表電影人徐克,卻在香港社會情緒一片低落之中「逆流而上」,把1983、84年就開始構思的拍攝計劃付諸實踐,拍出了旨在重新確立「中國精神」的《黃飛鴻》。

《黃飛鴻》,《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英文名徐克在拍攝中就想好了,他非常喜歡瑟吉歐·萊昂導演的《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想拍一部《中國往事》予以致敬,致敬之夢在「黃飛鴻」身上實現。

徐克將傳統的「黃飛鴻」銀幕形象重寫振興,意在告訴港人:香港回歸不是開啟一個動蕩時代,而是溯回中華民族之根,香港雖然是華洋雜處、多元文化的特定之地,但大家還是要「以根為主」。

創作來源於生活,黃飛鴻電影系列貫穿香港功夫電影史,其故事背景是緊跟著香港社會背景變化的。

香港影評人蒲鋒認為,黃飛鴻電影初始是地域性的,最開始只是打打欺行霸市的土豪惡霸,然後格局擴大到全國性,有了南北拳師的武藝比較;到上世紀60年代世界範圍內整個功夫電影興起,於是黃飛鴻的對手跳出了中國,開始和外國人相較量;而到了徐克這裡,「講的是中西身份雜交的個人身份定位」,借與時俱進的「黃飛鴻」形象表達對香港社會處境的深刻思考。

徐克給「黃飛鴻」注入了新的靈魂,北派武者李連杰演嶺南宗師似有違和,但這恰好命中了「多元文化碰撞」的題中之意。李連杰扮演的「黃飛鴻」,智勇雙全,瀟灑磊落,允文允武,儒雅剛毅,延續正統宗師風範和儒家君子氣度;而宗師風採之中,亦不乏機敏細膩、詼諧幽默之處,人物情感豐富自然,形象多元立體,可謂「黃飛鴻」銀幕形象集大成者

徐克將黃飛鴻置於晚清的特定背景之下,在國將不國、禮崩樂壞的亂世文本下,黃飛鴻系列電影迎來了最大的格局,在群體命運圖景下,黃飛鴻的愛情觀、家庭觀、江湖觀和家國觀多線縱橫、立體聯結,形成了徐克對傳統武俠功夫片的傳承性與顛覆性相統一的哲學系統。

李連杰與徐克合作的「黃飛鴻」系列三部曲,黃飛鴻的地域格局從佛山到廣州到北京,對家國命運和中西文化碰撞的思考層層遞進。

從一開始的因循守舊,單純相信習武行醫能自強救國,對西方文化全盤排斥否定;隨著敘事的展開,黃飛鴻的眼界隨著行政區域的升級逐步開闊,開始承認接納西方文明的先進性,對病入膏肓、積貧積弱卻愚昧不醒的古老中國深感痛心,漸漸明白學醫和學武救不了自欺欺人、內部傾軋的國人。

中西文化的強烈拉鋸,黃飛鴻代表的最先覺醒的中國人最先感受到劇痛,他們奔走呼號,欲叫醒其他麻木的人,卻無奈發現上層只想著如何割地賠款維護統治,中層事不關己花天酒地,底層淪陷喪失人性——國家不願醒,覺醒的少部分人無法找到救國救民的方法,只能嘆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香港作為近代中國史上第一個殖民地,百年開埠,華洋雜處,在東西方文化碰撞題材有著優化話語權。徐克的《黃飛鴻》系列像電影界的「傷痕文學」,它全方位展示了一個支離破碎和萬象更新的時代裡,各階層中國人的生活剪影與精神根性,帶有強烈的反思意味和現代啟蒙感

香港人在現代工業繁榮裡日漸遺忘、沒有正視的「歷史傷口」,徐克借「黃飛鴻」提醒——民族之殤,永難癒合,唯有開民智、圖自強、以根為本才是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根本之道。

可惜過了17年,香港電影走向沒落,功夫電影隨著《葉問4》畫上句號,黃飛鴻居然打起了生化人,時代洪流浩浩蕩蕩往前,沒人知道歷史車輪將駛向何方。

應似飛鴻踏雪泥,人生如此,家國如此,徵途漫長,而前程遠大。

相關焦點

  • 七十一載黃飛鴻,香港功夫電影裡的「中國往事」
    華語功夫電影歷史基本上和中國電影歷史一樣長。而華語功夫電影,基本上相當於香港功夫電影。上世紀20年代,在「中國電影的搖籃」——上海,中國電影勇士之一的張石川,將極具影響的武俠江湖神怪小說集《火燒紅蓮寺》搬上銀幕,四年時間持續拍攝18集,推動一時時尚。
  • 《黃飛鴻:男兒當自強》可能是中國最好的功夫電影
    (二)功夫電影發展歷程簡述電影學者賈磊磊曾把中國武俠電影分為,神怪傳奇、人物傳記、古裝刀劍、功夫技擊、諧趣喜劇、魔幻神話六種亞類型,並指出這些電影亞類型的出現具有一定的時序性。上世紀80年代,張徹意義上功夫電影漸趨衰微,以洪金寶和成龍為代表的香港電影人,對功夫電影進行大膽創新,典型如《鬼打鬼》《人嚇人》等諧趣鬼片;《a計劃》《警察故事》等警匪片;《夏日福星》為代表的福星系列,都加入了大量的功夫元素,受到了觀眾的追捧。
  • 路人皆知《黃飛鴻》,《中國往事》成雲煙
    心懷遠望的徐克給這個系列起了一個滿含苦心與野心的英文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中國往事,記錄中國那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其矛頭直指義大利名導塞爾吉奧·萊昂內爾的《美國往事》三部曲。這個系列起初看的時候,我還年幼,昭然的畫面下,我熱血鼎沸,隨著時間的推移,再度重溫,是越看越傷感。
  • 葉問上映,功夫動作電影!中國名片。你知道多少中國功夫
    2019年12月20日功夫電影《葉問4》上映,由甄子丹演詠春大師葉問,甄子丹又為功夫代言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金庸小說潮加李小龍、李連杰、成龍等動作巨星,香港拍了無數功夫電影。其中有兩個拳種最為出名,《黃飛鴻》的洪拳、《葉問》的詠春拳。
  • 霍元甲 葉問 黃飛鴻 功夫電影的三代宗師 永不消逝的經典
    許多武術家的故事都由此開展,好比徐克編導的《黃飛鴻二:男兒當自強》,片中黃飛鴻力戰白蓮教,就有霍元甲打義和團的影子。由此觀來,霍元甲留下的是中國武術家的原型素材,背後則有在列強侵犯、宵小橫行的背景下,中國武術如何自強的時代背景。霍元甲電影:從上海到香港接下來談到電影;第一部霍元甲電影是由吳文超執導的《霍元甲》,1944年在上海問世。
  • 霍元甲 葉問 黃飛鴻 功夫電影的三代宗師 永不消逝的經典
    功夫片,是武俠電影的一個分支,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功夫宗師當屬;霍元甲、黃飛鴻以及葉問三位宗師,而他們也有個共同點:都是死後才出名的。,但是,1980年代更重要的是一部電視劇《大俠霍元甲》,不但風靡香港,還傳到中國大陸,讓內地也掀起霍元甲熱潮。
  • 武術宗師黃飛鴻與香港
    武俠片肇端於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攝的《火燒紅蓮寺》,那時候黃飛鴻已經過世了。《火燒紅蓮寺》也是中國第一個系列電影,將功夫片推向了第一個高潮。 順便說一下,李小龍後來成為香港功夫電影的一個標誌性人物,今天我們走在九龍的星光大道上,還可以看到李小龍矯健不俗的身影。李小龍把中國武術引向西方,但他的電影其實也不是第一個國際放映的中國功夫片。
  • 1997,李連杰離開香港前的最後一部功夫電影!為黃飛鴻挽回了尊嚴
    文/沐風少年1997年,好萊塢大片《鐵達尼號》的上映標誌著香港影市開始逐漸被好萊塢佔領。在這種條件下,香港電影人在製作上也開始向好萊塢的電影模式靠攏。永盛電影的向華強在這一年推出了李連杰主演,徐克編劇,洪金寶導演的大製作電影——《黃飛鴻之西域雄獅》。三大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做陣意圖再明顯不過,就是要拿中堅作品抵禦好萊塢大片的滾滾洪流。
  • 功夫喜劇電影《摩登黃飛鴻》廣州開機
    隨安堂國醫館與電影製片方合作,受邀參加了功夫喜劇電影《摩登黃飛鴻》於12月27日廣州的發布會與開機儀式。功夫喜劇電影《摩登黃飛鴻》融功夫、愛情、喜劇、勵志等元素於一體,匯聚眾多實力主創,彰顯當代黃飛鴻的俠義情懷,展現中國文化以及新時代都市風貌的功夫喜劇電影。
  • 電影《功夫》中的「娘炮」裁縫趙志凌,其實是黃飛鴻第三代傳人
    趙志凌就是黃飛鴻第三代傳人、成龍、洪金寶、周星馳等多名香港演員向他向他請教學習過武術。是一名真正的洪拳大師。趙志凌其實參演過超70餘部電影。其中令觀眾最為深刻的就是在周星馳的電影《功夫》當中。以前那個年代的香港電影,很盛行武打電影。所以有很多的武行,他們經常在拍戲的過程中受傷了都會去趙志凌家的武館治療鐵打損傷。就這樣,趙志凌後來被電影公司看中,正式進入演藝圈,嘗試拍攝電影。在香港的70年代,香港武打電影開始蓬勃發展,出現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要數當時紅極一時的李小龍了。
  • 黃飛鴻和葉問的最後一戰
    黃飛鴻從五歲起開始習武,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傳自父親,而後世廣為人知的無影腳則學自上門挑戰的拳師宋輝鏜。中年以後,黃飛鴻很少再和人動手,再加上二兒子黃漢森因拳而死,讓他決定不再收徒,在寶芝林門前掛上了「求師學技,千金莫問」的對聯。黃飛鴻的關門弟子叫林世榮,因為曾在肉鋪工作,他有個外號叫「豬肉榮」。
  • 功夫英雄聯盟:黃飛鴻個人檔案
    再問一個——中國最著名的中醫跌打館是哪個?告訴您,是寶芝林。同仁堂到處可見,現在也賣西藥了。寶芝林則難覓其蹤,只出現在電影裡。電影裡的寶芝林是和一個英雄的名字緊緊聯繫在一起的,他叫黃飛鴻。黃飛鴻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寶芝林是他開的醫館,也是他的家。
  • 香港電影黃金時代功夫巨星們那些血淚交織的創業往事
    在香港電影和功夫片的鼎盛時期,功夫巨星們李小龍、成龍、洪金寶、李連杰都有過一段鮮為人知的「創業」史,李小龍的協和電影公司、成龍的威禾電影公司、洪金寶的嘉寶、寶禾、寶祥、德寶電影公司,以及李連杰的正東電影公司先後成立,不光是錢的問題,權力、資源支配、創作自由都是自己當老闆才能得到的好處。
  • 李小龍激情的「民族主義元素」如何影響著中國功夫電影?
    代表「中國人身體」的李小龍香港功夫電影的歷史當中,或可分為黃飛鴻與李小龍兩大類型,前者代表中國香港的身體,後者則是象徵中國的身體。然而,無論是黃飛鴻與李小龍類型,都與1920、1930年代中國電影與通俗小說的發展息息相關。
  • 三代宗師——霍元甲、黃飛鴻、葉問在功夫片中的建構歷程
    朱愚齋的小說流通有限,真正構成黃飛鴻傳奇的是數量甚巨的香港黃飛鴻電影。1949年,在香港興起的武俠片潮流下,受到朱愚齋的小說啟發兼得他同意,胡鵬執導了分成兩集公映的黃飛鴻電影《黃飛鴻正傳上集之鞭風滅燭》及《黃飛鴻傳下集》。[10] 之後黃飛鴻電影拍攝不斷,到 1970 年的《黃飛鴻勇破烈火陣》,已拍了七十多部黃飛鴻電影。當中絕大部分由關德興主演,胡鵬執導佔多數外,王風也執導了九部。
  • 黃飛鴻和葉問的最後一戰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那年,黃飛鴻已經去世24載,時勢風雲變幻,華語電影的中心漸漸從上海轉向香港,隨著影人名伶的南下,投資也蜂擁而至,胡鵬把這位家鄉拳師的事跡搬上了銀幕,也開啟了香港功夫片的黃金歲月。首任黃飛鴻的扮演者是粵劇名角關德興,林世榮的扮演者是黃的徒孫劉湛,劉湛是林世榮的徒弟,也是其所開武館的坐館武師。
  • 香港十大經典功夫電影
    動作電影在全世界擁有眾多的影迷,動作明星更易走向世界,享譽全球。動作電影中重要的片種之一就是功夫電影,功夫電影是香港電影的重要名片,功夫一詞更是來自於香港電影,香港的國際巨星也多是以功夫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 周星馳電影暗藏的實戰功夫,是黃飛鴻「壓箱底」的獨門秘技
    《功夫》這部電影,周星馳傾注了大量心血,面對記者他曾經說道:「我從小是個功夫迷,自己也會去練,做導演之後就一直想從這個方向去拍一部電影。《功夫》就讓我得償所願。」《功夫》裡面展露了三種武術:裁縫的洪家鐵線拳技藝,油炸鬼的五郎八卦棍,苦力強的十二路潭腿功夫。這三種武術,歷史悠久,傳承有序,皆能實戰,更是代表了中國國粹武術的精髓。
  • 笑淚交織,香港功夫巨星們鮮為人知的創業往事
    在功夫片的鼎盛時期,香港功夫巨星們李小龍、成龍、洪金寶、李連杰都有過一段鮮為人知的「創業」史,李小龍的協和電影公司、成龍的威禾電影公司、洪金寶的嘉寶、寶禾、寶祥、德寶電影公司,以及李連杰的正東電影公司,不光是錢的問題,權力、資源支配、創作自由都是自己當老闆的好處。
  • 1949-1968:《黃飛鴻》開啟香港功夫片潮流(四)
    從1949年第一部《黃飛鴻》誕生至今,香港功夫片已經走過了六十年的漫長歲月,在這六十年的歲月裡,湧現出了無數的「高手」,他們分別在不同的年代幾度引領潮流,或開創歷史,或將功夫片從低谷推向高峰,使這一類型自始至終佳作不斷,甚至成為香港電影在世界影壇上的一個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