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激情的「民族主義元素」如何影響著中國功夫電影?

2020-10-08 二孩兒影評

電影研究的專書偶爾會因抽象語彙過多而讓讀者退避三舍,不過,美國電影學者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的《香港電影王國:電影的藝術》(Planet Hong Kong :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是個例外。

波德維爾與妻子克莉斯汀·湯普森(Kristin Thompson)合著的《世界電影發展史》與《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都是經典的電影入門教材。《香港電影王國:電影的藝術》大異其趣,喜愛香港電影的波德維爾像人類學家前進中國香港現場進行訪談,也親歷中國香港電影產業的所有細節。

更重要的是,這本作品以針對大眾的流暢文字寫成,因此2001年翻譯出版之後引起相當大的迴響。今年,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再次翻譯出版增訂版,與前版本相較,納入這漫漫十多年來中國香港電影的變化,特別是香港電影前進中國大陸市場的狀況。

「大中華古裝巨製、政治正確的功夫片、在中國香港這國際化的大中華十字路口上演的城市動作片,都是後CEPA年代香港出現的主要選項」,就這樣一句話,精準地點出2003年CEPA籤訂後迄今的香港電影變化。其中,香港功夫電影的變化是一個有趣的例子。

戰後香港電影演繹出獨特的功夫電影,大約半世紀之後開始進軍中國大陸市場。《葉問》系列電影的第一部從2008年開始,第四部完結篇在去年年底上映、今年年初落幕。這漫漫的12年,面對中國市場劇情與角色設定不斷調整,注入李小龍激情的民族主義元素成為票房關鍵。


▲《猛龍過江》(1972)劇照。

代表「中國人身體」的李小龍

香港功夫電影的歷史當中,或可分為黃飛鴻與李小龍兩大類型,前者代表中國香港的身體,後者則是象徵中國的身體。然而,無論是黃飛鴻與李小龍類型,都與1920、1930年代中國電影與通俗小說的發展息息相關。

1920年代通俗小說家平江不肖生的兩部作品《江湖奇俠傳》與《近代俠義英雄傳》問世之後,奠定武俠小說成為通俗文化的基礎。《江湖奇俠傳》更在1928年翻拍為電影《火燒紅蓮寺》,旋即引燃武俠電影熱潮,光是《火燒紅蓮寺》系列三年間就拍了18集,各形各色的武俠電影也在此時大量冒出。《近代俠義英雄傳》在1920年代雖然沒有搬上大銀幕,但卻為40年後的李小龍電影埋下伏筆。

《近代俠義英雄傳》的主角之一是天津師父霍元甲,小說的後半段,霍元甲因用力方法異於常人導致內傷,日本醫生秋野為他長期治療。秋野醫生也是柔道高手,他引薦日本柔道選手與霍元甲較量,就在較量過程中,日本選手不顧霍元甲有傷在身全力相逼,霍元甲用力過猛吐血而死。霍元甲之死是否因為長期服用秋野醫生的用藥內傷加劇所致,小說結尾留下謎團。

▲《龍爭虎鬥》(1973)劇照。

1972年,李小龍的《精武門》在華人世界甚至全球掀起旋風。李小龍上身結實的肌肉、打鬥時的嘶吼聲、歇斯底裡的表情以及打遍無敵手的雙節棍,成為一代年輕人爭相效仿的偶像。《精武門》正是接續平江不肖生《近代俠義英雄傳》未完的謎團繼續延伸。一代宗師霍元甲病逝,霍元甲最疼愛的弟子陳真(也就是李小龍飾演的角色)質疑師父死因不單純,一路鍥而不捨地追查,最終發現霍元甲因日本人下毒手而死。

電影中的高潮,莫過於霍門弟子於靈堂守喪之際,日本人送來「東亞病夫」的牌匾。面對羞辱,李小龍一人獨闖日本武術館踢館,打得日本人落花流水,並在鼻青臉腫的日本人面前把「東亞病夫」的牌匾摧毀,臨走前留下一句:「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這句話成為日後許多功夫電影的基本元素。

《精武門》可說是一種復仇性民族主義。電影中相似的一景則是李小龍到公園散步,但卻被門口的印度警衛攔下,印度警衛手指門口「狗與X人不得進入」的告示。受到侮辱的李小龍,只有再以拳腳功夫找進出公園的日本人解氣。

1970年初期,是李小龍的年代。他以《唐山大兄》(1971)打開武打電影之路後,《精武門》走向巔峰,《猛龍過江》(1972)、《龍爭虎鬥》(1973)繼續李小龍傳奇。然而,李小龍傳奇在《死亡遊戲》(1973)告終,這一年,他英年早逝,原因迄今眾說紛紜。

李小龍是香港電影的傳奇,但李小龍的電影內容卻與香港沒有太多關係。他總是扮演受欺負而後擊垮對方的國人角色,一如《精武門》裡1920年代上海的陳真、《唐山大兄》當中東南亞受僱的中國工人、《猛龍過江》裡到義大利探親的中國人。可以說,李小龍所代表的是中國人的身體。

▲左:《唐山大兄》(1971)海報;右:《死亡遊戲》(1973)海報。

​奠定「功夫片」基礎的黃飛鴻

黃飛鴻電影的出現,與有聲電影問世有相當的關係。

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問世之後,各國電影接續進入有聲電影階段,在這個新時代裡,開始出現電影公司依語言類別進行分眾化市場經營的現象。1933年,在上海經營天一公司的邵醉翁,將目光瞄向廣東、香港、東南亞華人的粵語市場。這一年,第一部粵語有聲電影《白金龍》問世,這部電影脫胎自美國1926年的時裝喜劇片《郡主與侍者》(The Grand Duchess and the Waiter),觀眾反應良好,還拍攝續集。

《白金龍》的成功,奠定粵語片的觀眾基礎。1949年,胡鵬導演、關德興主演的粵語功夫片《黃飛鴻傳(上集):鞭風滅蠋》上映之後,引燃香港1950、1960年代的黃飛鴻高潮。1950、1960年代有將近80部以黃飛鴻為名的電影;如果加上1990年代的重拍,以黃飛鴻為名的電影超過100部,這是電影史中少見的紀錄。在1949年的版本中,我們看到了黃飛鴻的基本形象——他會功夫與醫術,如同地方意見領袖一般地調和鼎鼐、嫉惡如仇。

值得一提的有二,一是真實的黃飛鴻從未到過中國香港,隨著黃飛鴻電影的不斷出現卻變成香港的象徵,也隨徐克1991年開始的黃飛鴻系列重新詮釋,黃飛鴻從香港的象徵再將之放置在中國近代史的架構中,與洋務運動甚至孫文產生關聯。二是隨著戰後香港電影的發展,慢慢也形成武俠與功夫的區別,武俠是指古代裝束的兵刃打鬥樣式;功夫則是近現代裝束的拳腳打鬥。以此定義來說,1949年《黃飛鴻傳》的真拳實腳,已奠定功夫片的基礎。

▲《黃飛鴻》(1991)劇照。

在黃飛鴻與李小龍之間擺蕩的葉問

《葉問》系列電影於2008年登場之前,中國大陸於2002年進行電影改革,張藝謀的《英雄》一方面掀開中國大陸的大片時代,另一面也帶動中國武俠電影風潮,從張藝謀、陳凱歌甚至連一向拍現代喜劇的馮小剛,也都有武俠作品。

2008年的《葉問》,是CEPA實施後較早一批的功夫電影。這一集是葉問前半生的故事,1930年代低調的葉問面臨北方武師金山霸的挑戰,被迫應戰的葉問在獲勝之後,使得詠春在佛山蔚為風潮。然而,佛山被日軍統治之後,為謀家人生存,葉問由闊少淪為苦力。《葉問》當中最經典的畫面,大抵就是葉問與日軍比武時所說的:「我要打十個」!也因此,日軍的武痴三浦軍官,對他甚為欣賞並欲與之比武。三浦以空手道對決葉問的詠春,然而為保三浦獲勝,日軍設下埋伏,葉問因而受傷。在友人協助下,離開佛山是非之地,去了香港。

有趣的是,電影的最後一幕是幼時的李小龍登門求教,希望拜葉問為師,傳承意味十足。在這一集裡,多少有將黃飛鴻與李小龍類型相互搓揉的味道——前半部在佛山受人尊敬的葉問,就像1949年版的黃飛鴻;後半部葉問與日本軍乃至軍官的比武,就像李小龍以中國人的身體痛擊日本人。

除了黃飛鴻與李小龍模式,更重要的是在CEPA的年代裡,葉問前半生在佛山,後半輩子移居香港,葉問恰好是縫合中國大陸與香港的絕好元素,更何況他還有個主動拜師的徒弟李小龍,使得葉問足以串起某種功夫的正統系譜。

▲《葉問》(2008)劇照。

往「李小龍模式」靠攏的葉問

CEPA之後,香港電影開始大幅進軍中國大陸市場,香港電影在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的比重,開始比香港電影市場重要。依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彭麗君在《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研究》一書的統計,2009年《竊聽風雲》、《大內密探零零狗》等電影的中國票房與香港票房甚至達到十一之比。香港市場開始失去重要性,這是1949年以來首次出現的狀況。

這樣的情況持續深化,也對合拍片的角色設定、故事情節產生一定影響,功夫電影傾向李小龍那種報復性民族主義的色彩更為清晰。李小龍報復性的民族主義雖是大銀幕上的情節,但卻與政治教育合拍。

中學生都熟知的童弟周的故事就是一例。童弟周1930年代到比利時留學時,西方人室友因他是中國人瞧不起他,童弟周與他打賭看誰先拿到博士學位,結果是童弟周獲勝。事實上,這樣的思維在大眾文化中從未消失,特別在與美國相關的題材當中,從1992年暢銷一時的自傳《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到2013年的電影《中國合伙人》,這類思維暗藏其中。

趕超邏輯需要的就是一個看不起中國人的西方他者,以及克服困難超越西方他者的中國人。童弟周是生物學家,他用攻讀博士的速度來比拼;李小龍是習武之人,他用拳頭來較量。從2010年的《葉問2:宗師傳奇》開始,電影裡總有一個中國趕超邏輯所需的西方鴨霸他者。為了滿足國人與西方人的對抗,甚至請來拳王泰森擔任電影中的負面角色——地下拳擊俱樂部的老闆。

▲《葉問2》(2010)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葉問2》與《葉問3》(2015)都是以葉問的1950年代香港生活為背景,或許為了中國大陸市場,《葉問2》裡的英國人都是欺侮香港人的角色。事實上,在後九七時代把港英時期複雜的英國記憶,簡化為被欺侮的電影不在少數。

最有趣的是《葉問4:完結篇》(2019)。這一集的背景是1960年代的美國。葉問得知自己得癌,外加兒子葉正在學校經常打架惹事,心生將兒子送往美國讀書的念頭,於是自己親往美國考察。美國大學入學需要中華總會的推薦信,中華總會會長萬宗華不滿葉問的徒弟李小龍將功夫傳授洋人,甚至還寫書介紹中國功夫。葉問支持李小龍的做法,推薦信因此不了了之。

而後萬宗華之女在所就讀高中被霸凌,霸凌者還透過父親的權力打壓唐人街。電影中的美國人就是極端的種族主者,國人則為了在異國生存忍氣吞聲,這與李小龍的《猛龍過江》有些類似,當然,最後是葉問出手相救,成為最後一分鐘的英雄。

▲《葉問4:完結篇》(2019)劇照。

香港功夫片vs.中國大陸英雄片

葉問系列電影靠往李小龍模式也還有一個大背景,在中國崛起之後,中國英雄的形象大行其道,從《湄公河行動》、《戰狼2》、《流浪地球》、《中國機長》等在我國都有亮麗的票房。在這樣的脈絡下,往李小龍模式靠攏的葉問,也以功夫英雄的姿態受到歡迎。

這20年來,香港電影到底還存不存在備受討論,《葉問4》宣告終結,這也象徵香港擅長的功夫電影類型告一段落。接下來,香港電影路在何方?大衛·波德維爾在《香港電影王國》的前言裡提到,對照歐洲電影人慨嘆沒法吸引本土觀眾,香港電影卻能夠吸引本地觀眾。可見昔日的香港電影魅力在於通俗與大眾,重新在本土裡找尋活力,才是未來之路。

相關焦點

  • 影視評論武術電影《精武門》中的悲情民族主義
    這是「精武學堂」在105年後的重新開館。當然,在新的「精武學堂」已看不到霍元甲、俄國大力士、日本武士,這些形象只能在當代華人武術電影的代表作——已故武術家李小龍先生主演的《精武門》中鮮活地出現。因為這部電影和李小龍扮演的「陳真」,讓精武門、霍元甲享譽全球和中國,讓世界知道了中國武術的存在。而李小龍扮演的陳真,成為留在數代華人心中的經典的武術英雄形象。
  • 李小龍誕辰70周年 沿電影的路尋功夫的夢
    11月27日,是功夫巨星李小龍誕辰70周年。  功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閃閃發光的一塊瑰寶。由功夫文化派生出的功夫影視文化,也從中國起步,逐漸在世界範圍內枝繁葉茂,形成極具影響力的一大影視作品類別。
  • 究竟哪部才是功夫之王?華語功夫電影20強
    第4名《龍爭虎鬥》  李小龍  西方影迷眼中功夫電影代表之作,李小龍在本片中將其個人魅力發揮到極致,可與任何一部007電影相比而不遜色,既威力驚人,又「有如芭蕾般的美感」,如李小龍與羅拔之間的對打,兩人搭手,這個無法進攻的姿式中
  • 讓中國功夫名揚了世界——李小龍
    24歲的李小龍試鏡珍貴畫面1966年,李小龍在《青蜂俠》中扮演男二號,他的中國功夫在美國銀屏上驚豔亮相,風頭甚至蓋過了男一號,受到觀眾的廣泛喜愛。李小龍騎自行車接受採訪1967年,李小龍應邀參加美國長堤空手道大賽,展示中國功夫,技驚四座,讓老外實實在在了解到了中國功夫的力量。李小龍展示中國功夫以前李小龍給我的印象就是一介武夫,打架會發出怪叫聲。後來慢慢了解了真實的李小龍以後,才發現一直誤解他了。
  • 李小龍,嘻哈界的功夫之王
    是網友採集李小龍曾說過關於「功夫」的哲學,來混音製作的雖然是一段假的說唱視頻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許多嘻哈說唱OG心目中李小龍才是他們心中的FOREVER ICON當時紐約曼哈頓有不少廉價電影院,黑人族裔常會在這裡看一些牛仔片、黑幫片,突然一段時間,出現了一大批有著大大的「SB」標誌的電影:邵氏電影。這些來自香港的功夫片一下子就吸引了觀眾。而最紅的,莫過於李小龍的電影。
  • 趙文卓老了,翻拍的霍元甲黃了,中國功夫真的落寞了嗎?
    曾幾何時,中國功夫影視劇(下文簡稱功夫片)風靡世界,誕生了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一批國際功夫巨星,功夫(Kung fu)也成為中國最知名的文化符號之一。但進入新世紀以來,功夫片似乎呈現衰退之勢,拍功夫的人、演功夫片的人以及看功夫片的人,都變少了。
  • 李小龍把中國功夫帶到國外,深受外國人的喜愛,為什麼會突然離世
    前言 李小龍,一個讓人聽來便熱血沸騰的名字,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成就了20世紀華人世界的一個傳奇。李小龍的電影、功夫、生平、死亡、生前身後在國際上的影響都為人們津津樂道。李小龍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國的傳統印象,讓世界認識了一個個性張揚、充滿血性和激情的中國人。
  • 全球知名「功夫巨星」代表人物有哪些呢?中國最強——李小龍
    我是你們的娛樂導遊CJS,歡迎大家收看本期的CJS說娛樂,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全球功夫巨星代表人物都有哪些呢,他們都獲得過什麼成就!從很多影視電影中讓我們認識到功夫是一種象徵是信念,是傳承,也是非文化遺產。
  • 功夫大師:李小龍八部最佳電視劇|電影作品
    《死亡遊戲》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其實李小龍已經不在了,很多鏡頭都是剪輯的。由韓國功夫影星唐龍演李小龍的替身,唐龍原名金泰中。李小龍扮演一個與表兄弟一起在一家製冰廠工作的工人,在那裡他發現冰裡暗藏毒品,之後展開的一系列故事。以往的武俠電影,往往打鬥場面很長很枯燥,在一場戰鬥中有大量的你來我往,然後給出最後一擊。李小龍的打鬥不同:他的動作充滿了衝擊力,蘊含激情與活力,讓人忍不住叫好。Top4.
  • 找回香港功夫電影的神採!《鐵拳飛腳真功夫》改變世界的中國功夫
    很多人都喜歡觀看動作電影,其中也不乏箇中翹楚的資深影迷,不過大多數人在聽到動作電影這個類型的電影時,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影響都會是香港的功夫電影吧。像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甄子丹等等這些功夫明星想必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雖然大家都喜歡看功夫電影,但要詳細說說你所鍾愛的功夫電影的魅力所在,相必就不是大多人能夠說清楚的了。
  • 武術家:李小龍,把中國的功夫了推向全世界.
    李小龍是中國電影界最偉大的人,他的聲望和影響力無與倫比。他將中國功夫推向全世界,甚至憑藉截拳道在世界武術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李小龍的偉大不在於他傑出的功夫,而在於他說自己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推動中國流行文化方面發揮了作用。他創造了幾項記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做到。至於李小龍的力量和其他身體素質,&34;。這段視頻中有一些實戰和表演的記錄,可以看看他的身體素質很好,他沒有什麼脂肪,他全身肌肉發達,而且他的體重也不大,所以他的出拳速度真的很快。
  • 美國人最佩服的功夫皇帝,李小龍花了15年如何讓全世界記住了他
    這是美國歷史頻道特別推出的紀念專輯《李小龍如何改變了世界》裡的一句話。談到功夫,生活在中國的90後、00後想到的是成龍、甄子丹、李連杰。然而如果問美國人,他們會不約而同提到李小龍。李小龍在西方世界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人們會把他的形象印在帽子上、文化衫、廣告牌,影視作品裡會融入功夫元素,甚至專門為他製作專題片。
  • 李小龍,成龍,李連杰,中國功夫明星闖蕩好萊塢變化史!
    即便李小龍如今任然被稱為是國際上影響最大的華人功夫明星,可是李小龍並沒有真正主演過一部好萊塢電影!李小龍確實是首位打進好萊塢的華人功夫明星,可是並沒有做到在好萊塢當第一主角,不過已經非常不錯了,畢竟是在那個年代!
  • 李小龍的功夫哲學,其實很「直接」
    武俠電影,是華語電影史上重要的類型片。「俠客」這一中國傳統文化中,所特有的群體,並沒有一個合法的官方身份。這一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俠義精神」和日本「武士道精神」最大的區別。日本武士在日本古代,更像是現在的職業軍人,是他們社會組成中,一個重要且合法的群體,有其特定、明確並嚴格遵守的生活習慣規範。
  • 李小龍的功夫哲學,其實很「直接」
    所以武術通過什麼形式在銀幕上的呈現,幾乎決定性的影響了武俠電影多年來的發展方向。之所以有這樣的銀幕景象,更關鍵的是當時的電影市場,比較熱衷於這種影像奇觀,除此之外,由於當時武俠電影剛剛起步,缺乏動作技術積累,也是影響武俠電影朝著寫實方向發展的關鍵。
  • 昆汀《殺死比爾》對中國功夫推崇備至,《好萊塢往事》卻黑李小龍
    好萊塢大導演昆汀他的《落水狗》《低俗小說》《殺死比爾》系列等積累了大量中國粉絲,作為好萊塢最特立獨行的電影大師,號稱一生只拍十部電影的昆汀,拍了他的第九部電影《好萊塢往事》,然而,這部電影中涉嫌辱華,不尊重李小龍,帶有種族歧視導致不能中國上映
  • 李小龍的日本「私生飯」,3歲開始練中國功夫,10年後他現狀如何
    導語:李小龍把中國功夫帶到了世界,給世界吹起了中國風。那個時期,很多人想學習中國功夫。他在美國出生,他習得了美國的格鬥術,和其他國家的特色功夫,最後講其和中國功夫融合,創建了自家品牌截拳道。如今那麼多年過去了,這套拳對世人的吸引力還是不減。
  • 功夫還數中國強 最好的25部華語功夫電影
    正如美國的西部片,日本的武士片一樣,功夫片幾乎為中國電影所獨有,同時又是國際性的類型片,所以即使外國也拍攝了部分功夫和武俠片,也基本上無法擠進這份大名單。
  • 功夫武俠電影起源於傳統京劇,輝煌於李小龍,沒落於特效
    1905年,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的電影《定軍山》,開啟了中國電影的百年歷史,劇中以中國傳統京劇中的一個武戲場面也開啟了中國功夫武俠電影的歷史。《臥虎藏龍》,則以中國電影神秘的「中國功夫」和「武俠精神」影響著世界電影。
  • 功夫之王李小龍
    當他再次回到香港,開啟了「功夫電影」的新時代,李小龍不再只是一個演員,他成為了一個代表,展示了一個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又能引起全球共鳴的電影流派。不管是在香港,還是羅馬、倫敦、舊金山,都颳起了李小龍和嘉禾影業創造出的這股功夫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