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人類最強有力的右拳,擊中了整個流行文化,我們至今在他的重拳中暈眩。」
這是美國歷史頻道特別推出的紀念專輯《李小龍如何改變了世界》裡的一句話。
談到功夫,生活在中國的90後、00後想到的是成龍、甄子丹、李連杰。然而如果問美國人,他們會不約而同提到李小龍。李小龍在西方世界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人們會把他的形象印在帽子上、文化衫、廣告牌,影視作品裡會融入功夫元素,甚至專門為他製作專題片。
確實,李小龍身上有很多著迷的地方,他打破了很多規則和偏見。作為亞洲人,他娶了一個白人姑娘,打破了異族通婚的禁忌;他將各種格鬥方式融為一體,創立了截拳道,並成為MMA(混合格鬥)的先驅;他一腳踢碎了「東亞病夫」的牌子,改變了熒幕上孱弱的亞洲人形象。
為什麼是李小龍?
為什麼他能在西方文化佔據一席之地?會功夫的人很多,為什麼只有他被稱為「功夫皇帝」?他究竟有何魅力,去世多年後還能讓人念念不忘?
要回答這些問題,看看他的書信集就知道了。我們可以從李小龍的電影作品窺探武術的精妙,但這只是驚鴻一瞥,無法了解李小龍的人生。
這本《李小龍信札》記載了李小龍從赴美國求學到在香港逝世之間的十五年珍貴時光。這些信分別寄給了妻子、朋友、前輩、弟子等等,他毫無保留地袒露自己的心聲。
通過這些書信,我們可以看到「功夫小子」如何成長為「功夫王者」,他的形象在讀者腦海裡鮮活、生動起來。
迷茫的功夫小子
李小龍並非天生就是我們認為的那個李小龍。在人生路上,他也和多數人一樣,經歷過迷茫,不知道如何選擇。1958年,他在寄給某位導師的信裡,表達自己正在摸索以後的出路,可能會成為醫生或者藥劑師。
「眼下,我正在就讀於香港聖芳濟書院,打算來年赴美專攻醫藥學,完成高中學業。礙於我對著專業知之甚少,不知能否煩請您為我詳細講講如何才能逐步成為一名醫生或藥劑師呢?」
在18歲乘船赴美時,他因學過詠春拳,教一位唐先生功夫,吃上了他宴請的晚飯。李小龍向友人感嘆,一份魚翅湯居然要25美金。
此時的李小龍認為「諸如詠春拳、恰恰舞之類的東西,都不外乎是些消閒娛樂罷了」,他不知道的是,功夫為他帶來的不僅僅是一份25美元的魚翅湯。
到美國後,迫於生活的壓力,他兼職做了服務生。後來發現外國人對武術很感興趣,於是他開辦了武館,可惜沒多久就倒閉了。
但這段經歷觸發了他,到了1962年9月,在寫給曹敏兒的這封信裡,我們看到了李小龍對功夫的認知有了一個很大的突破,他認識到了「功夫就是我的一部分」。
他顯現出一種超然的自信,自信多年的功夫底子,讓自己成為美國首位功夫教練。因為他心中蘊藏著強大的創造力和精神動力。
他的計劃和奮鬥目標是找到生命的真諦—內心的平靜。為了擁有平和的心境,她要鑽研道家和禪宗超然於世的教義。
乘風破浪的功夫強者
「即便一個傳統武師出招迅猛,也沒什麼值得大加稱讚的—他們總是試圖設定一個節奏,而不是去適應瞬息萬變的節奏。」
質變需要量的積累。從1964年開始,李小龍寄給友人的信裡表達了他對中國功夫的思考,尋求創立一套自己的武術體系。這套體系要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又要講求精簡直接,所以他在詠春拳的基礎上,融入了擊劍和拳擊元素。
這或許與一件趣事有關。當時李小龍教授外國人功夫,被同胞質疑。有一位中國武術教頭跑到李小龍的武館下了戰書,要麼停止教外國人功夫,要麼接受比武挑戰。但是比試開始,這位武師拔腿就跑,李小龍追得上氣不接下氣,雖然最終抓住武師逼他認輸,但李小龍重新審視傳統武術,他開始重視對身體本身的塑造與訓練。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李小龍是一個變革者。
東方武術系統裡,講究正統和傳承,所有招式都一代一代沿襲下來,很難有改變和突破,而且還有「傳男不傳女」,」只傳本門弟子」的規定。
比如在武俠電視劇裡,主人公在機緣巧合下獲得一本武功秘籍,苦苦在山洞修煉七七四十九天,出山就打遍天下無敵手。主人公習武時必須嚴格按照書裡面的一招一式來,否則就容易走火入魔。
李小龍卻打破這種做法,思考功夫背後的哲學問題,讓中國功夫和西方體育在一套系統裡共生共存,不僅教中國人,還教外國人。這裡面固然有謀生的需求,但李小龍內心更渴望重塑東方人在西方人心裡的形象。
成熟的功夫皇帝
「當我們知道功夫的目標在於自我教化時,便會了解到『內在的自我』才是一個人真正的自我。因此為實現真實的自我,習武者並不讓自己生活在別人的觀點支持下,他們追求於不斷地自我充實和提升中。」
在美國10年,李小龍一直把發揚中華武術作為自己的工作重心。他研究出了截拳道,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美國三位自由式空手道冠軍都拜在他的門下。在這之前,中國人在西方世界的形象是負面的,而李小龍展現了東方的力和美。他善於用西方的概念闡述東方的內涵。
取得了武術界的成就後,李小龍又做出了一個選擇,關閉了名下的武術館,投身電影行業,專注自我完善。如他所說,為人師表確能豐富見聞,但光是旁觀是不夠的,你得身體力行;光是知曉也是不夠的,你得致知於行。
如果不是這個決定,恐怕世界上只會多了一個有想法的武師,我們很難在大熒幕上看到李小龍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
李小龍的出現,代表了一種新的英雄形象:與眾不同、神秘莫測、同時又有血有肉。他在電影裡表現出來的功夫是真實的,或說寫實主義的,這讓觀眾看到了一個現實的人的能量。這不僅讓東方人感到新鮮刺激,也讓西方人心潮澎湃,急切地想要了解這樣一位功夫巨星。
只可惜李小龍的生命戛然而止,留給了觀眾無盡的想像。
最後用李小龍的一句話勉勵大家,成功只屬於那些想要成功之人。如果你根本沒有設下目標,又怎麼可能實現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