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之王李小龍

2021-02-17 時裝男士

當他再次回到香港,開啟了「功夫電影」的新時代,李小龍不再只是一個演員,他成為了一個代表,展示了一個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又能引起全球共鳴的電影流派。不管是在香港,還是羅馬、倫敦、舊金山,都颳起了李小龍和嘉禾影業創造出的這股功夫旋風。隨之而來,李小龍也成了潮流偶像,雖然有時有些自相矛盾,根據他妻子 Linda Lee 回憶,"他擁有非常帥氣的西裝,但是他又經常會穿得很隨意,被媒體成為『最不注重穿著的亞洲人士』!」但是,他散發出的美感無可辯駁,充滿陽剛之力。上世紀七十年代,一位來自美國密西根州的讀者在美國武術雜誌《黑帶》(Black Belt)的信中寫道:「在瑪麗蓮·夢露的搖曳腰肢之後最美的事物,就是李小龍的微笑。」

李小龍是一位哲學家(作為一名熱愛閱讀又堅持早起的人,李小龍每天都在書房裡讀好幾個小時的書),是一個出類拔萃的武士,一個要求嚴苛的教練,一個前途光明的導演。他是思想家、詩人,並且留下了許多深具啟發性的話語(筆者最喜歡的一句:「如果你彎下脊梁,你會發現,總有人想要爬上去。」)。李小龍絕對屬於他的觀眾——也就是說,屬於所有那些仿效他的形象、欲望、夢想的人。

「我知道人們常常討論他的修行,但是我總覺得這就像是在說一輛停在修道院裡的賓利車。」John Saxon 曾在一部介紹李小龍的紀錄片中這麼說。事實上,李小龍對聚光燈相當敏感,更非常了解這個體系。儘管他後來曾經抱怨說,「如今,我出門吃飯,都不得不面對牆坐,而且只能盯著我的盤子。我不能一邊填飽肚子一邊籤名!」,但是,他還是很享受明星制的樂趣的。比如,當他決定在洛杉磯 Bel Air 山置業時,Steve McQueen 的經理人幫他介紹了房子,而這位主演了《大逃亡》的明星打算幫他付大概一萬美元的首期房款。「我不得不拒絕,不然我會一直覺得欠了人家的」,李小龍跟他的朋友、傳記作家 Mitoshi Uyehara 說。1960 年代末,當時好萊塢最受矚目的天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邀請他到瑞士格施塔德給他上私人防身術課。他們倆是由 Sharon Tate(波蘭斯基當時的妻子,後在家中慘遭殺害)介紹認識的,李小龍曾經在後者參演的《超級情報員麥漢 4》中幫助設計了武打場面的動作(雖然當時沒有動作指導這種說法)。對於這次瑞士之行,李小龍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像波蘭斯基這樣的人組織的事情,一切都太令人吃驚了。到了機場,就有豪華轎車的司機在等我.喝醉和滑雪就是超級富豪們的工作。以及試圖把別人帶到他們的床上。」不過,他也注意到,令人心痛的,「那些 14 或 15 歲的女孩在挑逗那些至少 50 歲的老傢伙」,「我發現道德規範在這裡並不存在。這些女孩不是他們的女兒,也許就是妓女。」他補充道。

當然,李小龍也不是天使。「從小,他就喜歡做第一名。」他的哥哥 Peter 說。他是一個活力十足、雄心勃勃而又脾氣暴躁的人:「有一天我們在練棍,天氣非常潮溼,」在《死亡遊戲》中和他演對手戲的 Dan Inosanto 回憶說,「棍子不停從他手上滑下來,他一怒之下,就在我面前一下劈斷了兩根。」這跟直到如今還有人心中想像的他的禪意形象相去甚遠。他的母親 Grace 也講過一件發生在 1970 年底的故事:「Bruce 和我一起跟一位朋友出去吃飯。飯後,我們發現我們的車胎被扎破了。不遠處,有一個陌生人對我們露出了譏笑的表情。Bruce 就故意衝到他面前,朝他大吼:『這是哪個混蛋幹的?』我感覺就像是聽到了一聲霹雷。他們對峙著。很快,我們就被過路人包圍了,有人驚呼:『那是《青蜂俠》裡的 Bruce Lee !』突然,那個人開始微微顫抖,伸出手表示後悔。這事就這麼結束了。但是我真感覺就要心臟病發了。」三年後,1973 年 7 月初,香港一位電視臺主持人貿貿然重提了當年深受關注的李小龍與羅維的爭執,後者是李小龍最初兩部成名作《唐山大兄》和《精武門》的導演。感覺遭到嘲笑的大明星一拳就把他摔倒在沙發上(不過事後,主持人何守信解釋說這個場面其實是節目效果,譯註)。不論如何,李小龍不需要任何人或武器,就能讓他的對手閉嘴,更不用說一個發了福的老導演!

不過,這樣一個人,確實讓香港的小報記者感覺歡欣鼓舞。「他在香港沒有展示出他最好的一面。」他的妻子為他辯護說。但在那時的香港,他確實是最讓人崇拜又最敬畏的人。「即便是他的製片公司老闆都嚇得要死。這就是為什麼他都不敢打擾他,叫他起來接電話,在他的去世的那一晚。」曾在《女王密使》中扮演 007 的澳大利亞演員 George Lazenby 說。在 1973 年,李小龍被亞洲各大的電影製片廠爭相討好,並被賦予了堅定不移的人設。然而,這可能並不真實。「他失去了目標,眼前沒有了憧憬。」在他去世後兩個月,他的妻子 Linda 這樣抱怨。但是,他富有、強勢、讓人羨慕。與他共進晚餐的都是社會名流,像是美國的參議員 John V. Tunney,後者的父親是傳奇重量級拳王「Gene」Tunney。當他從華納總裁 Ted Ashley 的晚宴上回家後,這個中國人充滿了勝利的感覺,雖然華納並沒有打算拍攝功夫片,他信心滿滿地喊道:「我知道會有人向我伸出手臂的!」對他來說,好萊塢的號角已經響起,人們談論的是未來一百萬美金的合同。在當年,這絕對轟動一時,也是香港影壇的一件有歷史意義的大事。在一個對財富的外部跡象如此敏感的城市裡,在「武術界點石成金」的李小龍訂購了一輛鍍金的勞斯萊斯 SilverShadow— 1970 年代城中富豪最「流行」的行為。雖然他最終沒機會駕駛這輛車。

他的葬禮同樣展示了他的影響力以及在人們心中的位置。1973 年 7 月25 日,將近 25000 人聚集在九龍殯儀館(香港九龍大角咀楓樹街 1A 號)周圍的路障後面。悲痛的淚水,擁擠的人潮,空氣中的窒息感.由於現場聚集的民眾過多,警方不得不出動了大量警力來維持秩序。鄒文懷派出了攝影團隊拍攝下了披麻戴孝的悲痛場面,這些鏡頭後來出現在了 1976 年的影片《李小龍傳奇》中。當香港 TVB 電視臺在之後的採訪中,在和李小龍合作過《猛龍過江》的演員和他的摯友小麒麟和苗可秀失落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們內心的絕望心情。而在媒體、民眾和親友的巨大壓力下,一度崩潰的李小龍遺孀 Linda,在葬禮當天也展現出了無比的勇氣。香港葬禮之後,李小龍的遺體被運往美國西雅圖安葬。7 月 31 日的西雅圖葬禮,氣氛更加安靜。所有參與者都是受邀而來,送行的民眾都被要求留在 Lakeview 墓園的大門外。在為李小龍扶靈的人中,有他的弟弟 Robert,有 Dan Inosanto,還有穿著一身牛仔服的 Steve McQueen。「願你安息」,James Coburn 低聲說,他的雙眼隱藏在一幅大墨鏡後面,戴著白手套的雙手捧著一個花冠,花冠上有「截拳道」的圖案,那是李小龍創立的武術體系。這一刻,一個傳奇死去,一個神話重生。在那一天,龍涅槃成為鳳凰。

李小龍傳記《如果你要打,和我打!》(Si tu cognes, je cogne !),作者:Jean-Pascal Grosso,See-Mag出版,100頁,約17歐元,see-mag.fr網站有售。

《龍爭虎鬥》,Robert Clouse導演,DVD及藍光光碟,Warner出品

編譯/馬雪蓮

文/ Jean-Pascal Grosso

譯寫/ Penny

在李小龍之女李香凝看來,李小龍將正面的中國形象帶給了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他突如其來的死亡,長久以來武術神話的缺失,讓西方世界迅速接受了他,他成了明星中的武術家、武術家中的明星,而別人只能是明星或者武術家——誰能成為下一個李小龍?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是:沒人。正如拳王阿里所說:「李小龍是個偉大的人,他超越了他的時代。」李小龍,等於電影、武術、哲學——和,傳奇。就如紀錄片《李小龍如何改變了世界》中所說:「他用人類最強有力的右拳,集中了整個流行文化,我們至今在他的重拳中暈眩。」

黃色連體衣、雙截棍、小麥膚色、凌厲眼神,武打時發出招牌怪叫——這些元素集合起來,就是那個我們熟悉又有點陌生的名字:李小龍。

李小龍如果今日還健在,會是一位八旬老翁。這個當年的電影小童星、愛打架的少年,後來到美國武術搏擊界創下聲名,更把哲學思考融入武術,創立截拳道,投身電影節揚名立萬。「世界武道變革先驅」「功夫片開創者」「反殖民者」「功夫之王」「最被歐洲人認識的亞洲人」「20 世紀的英雄與偶像」.這些名頭下,李小龍充滿奮鬥和戲劇性的短暫生命完成了超越,趨近於永恆——在「全球化」這個名詞尚未出現之前,他早已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本土出產、全球仰望」的文化明星;而他身上強烈的中國人意識、自信張揚的性格與中西文化交融的個人背景,碰撞交織出他的傳奇人生。唯有他,才配得上「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這句話。

1940 年 11 月 27 日,美國加州舊金山唐人街東華醫院,為了便於登記,產科醫生瑪麗·格洛弗給一個剛出生的男嬰取了個英文名字:Bruce Lee。她當時不知道的是,多年以後,這個名字將響徹了全球。孩子的父親李海泉是後來著名的粵劇丑角,為遠避戰火而來到美國;當然,第二年,他們全家——包括這個中文名叫李振藩的男孩,重回香港。

19 歲之前,這個男孩一直在香港生活,更因家庭優勢在剛滿 3 個月時就「登」上了大銀幕,在《金門女》中「本色出演」,成為電影童星;後來,他曾自豪地說:「我一出生就拍電影了」。9 歲時,他參演的影視啟蒙之作《細路祥》,獲得了編劇袁步雲給他取的藝名:李小龍。

這個出生於龍年辰時的「龍之子」,從來就不是省心的角色。18 歲時,為替人出頭,他得罪了香港黑社會,又因經常街頭鬥毆,父母決定送其前往出生地美國暫避紛爭。1959 年 4 月 29 日,懷揣父親給的 100 美元,他漂洋過海,來到舊金山。在經歷了求學、精進武術、開武館和在電影節打拼多年不得志之後,1970 年回港探親的李小龍已經參演電視劇《青蜂俠》在港播出,香港民眾的熱情歡迎令他始料不及,媒體爭相採訪,和在美國的境遇大相逕庭。

《唐山大兄》——1971 年,李小龍加盟新公司「嘉禾」,很快完成他的首部功夫片《唐山大兄》,講述曼谷一家製冰廠華人青年與黑惡勢力決戰到底、懲惡揚善的故事,這部電影與以往的武俠片打鬥風格迥異,拳拳到肉,招招致命,讓當時的香港觀眾大為驚嘆——350萬港元的票房創造了紀錄,在新加坡,2 元一張的電影票在黑市上被炒到 40 多元;在菲律賓,這部電影連續上映數月——李小龍一下成為超級巨星。

《精武門》—「趁熱打鐵」於 1972 年 3 月推出的第二部《精武門》意義更為重大——他出現了招牌的「嘯叫」。為了提升觀賞性,李小龍在片中加入怪叫的噱頭,既可以表現人物怒火和力道,又增加本人的個性和代表性。儘管當時的配音人員都嘲笑這種聲音,可上映後效果卻出人意料得好——這部講述陳真為替師父霍元甲報仇,闖入日本道館與一眾高手較量,最終手刃仇人、為國家爭回尊嚴的故事,打破亞洲票房紀錄,其中陳真一腳踢碎「狗與華人不得入內」牌匾的一幕更成為影史經典,使一出製作簡單的功夫片「升格」為國族寓言,而李小龍亦搖身一變,成為「中國人不是病夫是強人」的鐵證,確立了他反殖民、反侵略的民族英雄形象。

《猛龍過江》——《精武門》之後大放光彩的李小龍開始自組協和電影公司,遠赴羅馬,自編自導自演《猛龍過江》,一個香港青年受親友之託到義大利華人餐館,幫助老闆對付黑社會分子的故事,成為香港首部票房突破 500 萬元大關的電影,同時幾乎打破所有東南亞地區國家票房紀錄。

《龍爭虎鬥》— 1973 年,李小龍的《龍爭虎鬥》再下一城:投資 85 萬美元在美國放映,取得9000 萬美元的驚人票房,甚至擊敗很多同期上映的好萊塢大片,好萊塢新的功夫片由此誕生,電影的成功,也讓李小龍的名聲因此響徹好萊塢——這部片子還有一個人,當時還是串鏡頭、跑龍套的——成龍。三年不到的時間裡,李小龍主演的四部半電影,從老土的本土化形象,到具有民族情懷的英雄形象,都伴隨著高亢激昂的大吼、矯健迅猛的身影——他的肌肉均勻、協調、輪廓分明,揮拳勁力十足,踢腿邁步乾淨利落、毫無拖沓。

但有人質疑,李小龍可能沒有什麼「演技」:在與敵人對打時,除了經常發出原始嘯叫之外,臉上不時流露出一種分不清是狂喜還是狂怒的複雜表情。因而,他在電影中的形象更多是個人的表達——一個有著現代香港精神的個人,而非承擔了繁重道德責任感和歷史厚重感的符號。這種現代氣息不僅縮短了與當下觀眾的距離,同時提升了觀眾對電影的認同感和觀影娛樂感。有人說,這是李小龍作為「中國品牌」的獨一無二的孤傲氣質——正因為這種氣質,李小龍深遠影響了之後香港電影向娛樂方向傾斜,推動香港電影本土化轉型過程,同時也決定了成龍、李連杰和甄子丹都不能後來居上。

「龍不是是神話也不是神。他是一個人,一個值得你敬仰,但無需頂禮膜拜的人。」成龍這樣描述在與李小龍共度的時光裡他所學到的東西。成龍僅是李小龍影響的其中一個,多年之後,他繼承了李小龍的衣缽,並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除他之外,還有洪金寶、元彪、李連杰、甄子丹.李小龍的影響澤被了香港電影後來者,帶動了香港電影的繁榮與復興。除了對武打功夫片影響深遠,李小龍的側影也藉由他的大粉絲:周星馳,而一直出現在香港電影:《龍的傳人》中,周星馳扮演的人物叫周小龍,扮演他父親的元華自稱李小龍師弟,所以周小龍稱李為師伯;《功夫》的開場音樂照搬自《精武門》配樂,《少林足球》中陳國坤一身黃底黑紋運動服的守門員扮相則是李小龍在《死亡遊戲》中的經典扮相;《千王之王 2000》中他模仿《猛龍過江》的經典步伐,《食神》則模仿了李小龍的經典轉掌動作.毫不誇張地說,李小龍一直活在周星馳的電影中。

而對世界影壇而言,李小龍的出現——改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刻板印象,很多西片自此豆漿中國人設定為武術高手。特別是隨著華人動作演員和武術指導進入好萊塢後,李小龍的魅力也被植入了好萊塢電影之中:《黑客帝國》、《霹靂嬌娃》、《殺死比爾》等片中,都可以看到李小龍的動作電影風骨,《殺死比爾》導演昆汀·塔倫蒂諾意為女主角烏瑪·瑟曼設計了一套黃底黑條運動服,從外型上向李小龍致敬。李小龍恰到好處地找到了功夫和電影結合的技巧,同時也讓武術通過電影成為一種表達方式——從這一點而言,在功夫電影領域,在他之後還沒有真正可以與之比肩的人物出現。

「拳道並非(僅僅是一種)傷殘之法,而系一大道,一種朝向生命真諦追尋的坦蕩大道。」李小龍曾說。「我首先是一個武術家,然後才是演員。」

1954 年,自幼體弱的李小龍 13 歲那年,拜詠春拳名宿葉問為師,並在家中設一木樁,每天對著木樁勤練不輟,後來追憶師父,他說:「他首先是一位精明的學者,他很了解我的個性,知道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他甚至在我踢打得渾身沒勁時才讓我學習一些新動作,以磨練我的耐性。由於這時我已沒有了體力,故練習起來便不會心焦意躁.我已完全沉醉在這個獨特的詠春拳世界裡了」,此外,他還練過螳螂拳、洪拳、少林拳、戳腳、截拳、白鶴拳,師從各家,融匯所長,結合自己喜愛的道家文化,於 1967 年創立了截拳道,這也為他後來闖蕩影壇奠定了基礎。

截拳道不是一個門派,而是一種直接的終止戰鬥的方式——直線出擊,防守就是進攻。它是一種融合世界各種武術精華的全方位的自由搏擊術,意即阻擊對手來拳之法,或截擊對手來拳之道,它倡導搏擊的高度自由和本能性,拋棄傳統形式,忠實地表達自我。在李小龍看來,終極的武術家是可以通過功夫,恰到好處地表達自我;最好的武術是對自我的表達,而非暴力的實施。

在銀幕上,截拳道的「表演」頗為好看:李小龍一拳的完成,從出到收整個動作僅僅需要 6 幀畫面,相當於只使用了 1/4 秒;而現代美國武術研究機構的結果表明,李小龍可以在 0.05 秒內從 0.9 米外出拳擊中對手,如果距離增加到 1.5 米,李小龍能夠在 0.08 秒內擊中對手,他的疾步側踢更是能在四分之三秒內向前推進2.5米。1962年在西雅圖,李小龍在11秒內用15 拳和 1 腿擊倒了一名挑釁的日本空手道黑帶選手,日本武術家木村武之評價李小龍的速度簡直具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截拳道的終極意義,就是磨練人的意志,將人類的潛能發揮到極致。」他說。

在美國,他靠教授武術、開設武館獲得經濟來源,丹尼·伊魯山度、查克·諾裡斯、詹姆斯·柯本以及導演羅曼·波蘭斯基都向他請教;美國女子綜合格鬥拳手吉娜·卡拉諾說:「如果說我生命中還缺少點什麼的話,那就是一個像李小龍一樣的男人。」在綜合格鬥領域,無論是世界冠軍還是著名教練,都對他懷著神明一般的崇敬。李小龍的動作被譽為「武打芭蕾」「像貓一樣優美」,在他看來,武術是「心靈與身體配合的精妙的藝術」。

「以無法為有法,以無界為有界」是截拳道的綱領和要義;與此同時,李小龍更深入思考了「水」的意義——在葉問門下求學期間,他曾划船出海,在海上跟自己生起氣來,用拳頭猛擊水面,他後來說,這是他頓悟的時刻—水,是最基本的物質,正是功夫的要義。

「清空你的思想,摒棄一切形式,像無形的水一樣。當你把水倒入杯子,它就成為杯子的形狀,當你把水倒入瓶子,它就成為瓶子的形狀,當你把水倒入茶壺,它就成為茶壺的形狀。水可以流動、滲透、滴落,也能摧毀一切。」在他看來,讓思維如水一般沒有束縛,招式變幻的偉大可以在水中得到啟迪。這樣的理念,來源於他對老子、禪宗、周易及尼採、克裡希那穆提等思想的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化為己用,「學習技巧之當時亦同時在智慧上增長自己,且更要學習和理解禪學和截拳道的哲理為何。」

「美國跆拳道之父」李俊九曾教過李小龍,他說:「武術是 99% 的哲學加 1% 的動作,缺乏哲學的武術就好比巷戰。」李小龍亦酷愛哲學,他的書架上有柏拉圖、大衛·休謨、笛卡爾、託馬斯·阿奎那等西方哲學家的著作,也有鈴木大拙、卡爾·羅傑斯等人有關宗教和心理學的書,這與他童年時的好勇鬥狠有關係:「我常問自己,勝利了又怎樣?為什麼人們會把榮譽看得這麼重要?什麼才是榮譽?什麼樣的『戰勝』才是光榮的?」1961 年,李小龍考入華盛頓大學,主修戲劇,選修哲學,「武術和哲學看來是兩個極端,但我以為國術的窮理部分,似乎已經日漸晦澀,而國術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有他的道理的。我希望用哲學精神,融進國術裡去,所以,我堅持讀哲學」——這就是李小龍和其他功夫明星的最大區別。

「我,李小龍,會成為美國最高片酬的東方巨星。作為回報,我將奉獻最刺激的表演,並竭盡我作為演員的才能。從 1970 年開始,我會揚名世界。從那以後,直到 1980 年底,我會賺到 1000 萬美金以上的財富。然後,我將隨心所欲地生活,獲得內心的和諧與幸福。」李小龍曾經的「狂想」實現了一半,然而他沒有「1980 年」了——1973 年 5 月,他在片場暈倒,有過一次瀕死經歷,未查明病因。7 月,他準備大展抱負,回港繼續拍攝因《龍爭虎鬥》暫停的《死亡的遊戲》,20 日晚,他編排好後續拍攝流程,來到演員丁佩家中,頭疼不適,死在床上,年僅 32 歲零 8 個月。《死亡的遊戲》一語成讖,1978 年,羅伯特·克洛斯特將他的影像加以剪輯,由韓國功夫明星唐龍作為替身拍攝了側臉及背影鏡頭,完成了《死亡遊戲》。而關於他的死亡,至今人們談論不歇,藥物過敏、對身體的嚴苛要求、事業巔峰的心理壓力、缺乏睡眠、突發癲癇症甚至更為驚悚的謀殺說.層出不窮,「隨著時間的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樣會死去,會慢慢地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他又之說對了前半句——近半個世紀以來,他的才華、輝煌,都已成為一份無法複製的神話,一個東方傳奇。

他的形象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 IP,被後人毫不掩飾地模仿——長相、拳腳、叫喊和名字:黎小龍、呂小龍、唐龍、巨龍、梁小龍、肥龍、成龍,甚至在中東和非洲,也有演員一招一式地學他。NBA 運動員賈巴爾、霍華德,麥可·傑克遜、麥當娜都是他的忠實粉絲。「李小龍是許多人的偶像。對於像李小龍這樣的人來說,其最偉大之處在於他激勵著千百萬年輕人追隨他的足跡。他們希望成為武術家;他們希望成為電影明星.他對全世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我想他會贏得長久的讚賞與尊重。他是出類拔萃的。」阿諾德·施瓦辛格說。除了他的四部半電影,好萊塢還投拍了《李小龍:失落的訪談》、《李小龍:勇士的旅程》、《李小龍——不死的龍》、《李小龍傳》等不少紀錄片和傳記片來緬懷這一代巨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電子遊戲逐漸普及,製作人們也瞄準了李小龍這個大 IP:以李小龍為原型的角色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在電子遊戲和漫畫中:《街頭霸王》、《鐵拳》、《真人快打》、《火影忍者》、《忍者神龜》.漫威首部華人英雄電影《上氣》的靈感也源於他;李小龍紀念日、李小龍頭像錢幣發行等新聞也屢見不鮮,甚至美國特種部隊都供奉李小龍的畫像——電影、武術、格鬥、哲學、音樂、街舞、健美、漫畫、跑酷.眾多文化領域都有他的影響。

他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影響美國社會的十大明星」「20 世紀的英雄與偶像」——當一些明星的本質已經超越明星的時候,當他能夠影響整整一代人,那麼他就成為了一種現象:我們談論的仿佛不是一個人。在華人社會,他是電影明星,也是民族英雄 ;在西方世界,他是格鬥家,也是某種程度上的「超級英雄」;在另一些人眼中,他是一個思想者,也是一個流行符號。

編輯/張玉潔

文/德加

插畫/Scarrie_Z

相關焦點

  • 李小龍,永遠的功夫之王!
    《精武門》中由李小龍飾演的陳真說出的這句話,讓很多觀眾印象深刻,流傳至今。今天,是李小龍逝世46周年紀念日,但功夫之王的傳奇,從未落幕。1973年7月20日,年僅33歲的李小龍突然離世,但是他仿佛從未離開,龍魂不死,精武永存!李小龍的一生雖然短暫,成就卻不可估量。
  • 永遠的功夫之王,李小龍
    李小龍想必大家都知道,更是男孩子崇拜的偶像。 李小龍生於1940年,為了有強健的體魄開學學武,後拜在葉問這一武學宗師的門下。之後拿下各大比賽的冠軍。之後進軍好萊塢弘揚中華武術精髓和武術哲學,並將中西武術融合創出截拳道。
  • 李小龍,嘻哈界的功夫之王
    今天是功夫巨星李小龍的生日世界音樂菌在網絡上發現了一段李小龍 的「說唱視頻」這段「說唱」
  • 功夫之王霸屏紐約!《英魂之刃》攜李小龍亮相時代廣場
    10月18日,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標誌性的巨幅屏幕中出現了一個久違的身影——功夫之王李小龍。
  • 李小龍 華人之光!偉大的武術家 功夫之王,徵服世界 享譽全球!
    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演員!李小龍 華人之光 徵服世界 享譽全球!美國報刊把他譽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稱他為「武之聖者」,香港報紙讚譽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在美國、日本、英國、香港、臺灣、東南亞等國家或地區同時出版了紀念李小龍的多種多樣的雜誌和特刊,都稱他為發揚中國武術最有成效的人!
  • 功夫之王李小龍竟也有怕的人?妻子琳達說出真相
    功夫之王李小龍竟也有怕的人?妻子琳達說出真相文/每天分享歷史說起李小龍,可謂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作為把中國功夫推向全世界的武術家和電影明星,用再多的讚美之詞歌頌他也不為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些李小龍的格鬥故事,細數一下李小龍曾經打敗過多少高手,又曾經怕過什麼人呢?大家都知道,曾經的李小龍是專業的武術格鬥選手,參加過很多大大小小的賽事:1. 李小龍在美國開武館的時候,有一個姓黃的中國拳師來踢館,向他發出挑戰,沒想到開打後黃就全場亂跑,不敢與李小龍正面交鋒,而李就在後面追,混亂之中後背被黃抓傷,最後黃姓拳師因實力差距過大隻得認輸。
  • 紀念李小龍 功夫之王的N個可能!
    今天是傳奇巨星李小龍74歲誕辰。在國際視野下,他就是「功夫」的代名詞。
  • 真實的「功夫之王」:《生活的藝術家》|李小龍
    《生活的藝術家》一書,剖析了李小龍的思想,將他作為演員、武術家、詩人、哲學家等各方面都展現在我們眼前,是讀者與李小龍做一次靈魂交流的機會。書中都是李小龍對自己生活中、修煉中感悟的記錄、思考、分享。從中西方哲學、習武、創立截拳道等各方面娓娓道來,不斷給予我們智慧。
  • 功夫之王李小龍:人生不設限,才足夠精彩
    這是李小龍的巔峰之作,也最能代表他拳拳到肉的打鬥風格,更能體現他強烈的愛國情懷。這就是赤手空拳,三招五勢,擊打得五洲震蕩、四海翻騰的李小龍。這就是把中國功夫掛滿了世界螢屏,讓世界在友誼、正直、誠實中感動的李小龍。他是年輕人心目中永遠的蛟龍,他用32歲和四部半電影締造了不朽的東方傳奇。
  • 李小龍被暴揍?好萊塢對功夫之王的真實戰鬥力,一無所知……
    作為知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的得意之作,《好萊塢往事》乍一上映便引起了廣泛熱議,只是熱議的內容不光劇情有多麼精彩,還有其中對於李小龍的「醜化」: 他「舞林高手」的身份於此時發揮出了作用:為了習得「真本領」,李小龍以教授恰恰舞作為交換條件,向香港精武體育會的元老劭漢生學會了一套北派「節拳」的寶貴功夫;與此同時,其父李海泉還通過朋友請求一代武學宗師葉問將兒子收為門徒,李小龍因之又習得了南拳功夫代表「詠春拳」,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好。
  • 功夫之王李小龍高清罕見照片合集
    、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主角。、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主角。、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主角。、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主角。
  • 紀念「功夫之王」李小龍音樂會,徐小明父子義助梁志鏘
    今年是功夫之王、中國武術電影巨星李小龍八十冥壽,不少小龍迷都有紀念活動,原來導演徐小明亦有拍攝李小龍題材電影的計劃,藉今年李小龍逝世47年冥壽80忌辰,與一眾喜歡李小龍的朋友集體回憶。小明哥面上流露遺憾表情繼續說:「不過無獨有偶,曾經和我合作演唱會的樂樂國樂團創辦人兼指揮家梁志鏘教授同樣有此想法,他特別為紀念李小龍80冥壽而創作一首樂曲《飛龍在天》,以樂章紀念小龍,我聽後非常贊成,表示大力支持。」
  • 李小龍死亡真相:揭秘「功夫之王」李小龍的死因
    是什麼原因導致李小龍在一夜之間就離開人世,連搶救的機會都沒有呢?  這些疑問,恐怕是三十多年來全世界龍迷和影迷最關心的問題。關於李小龍的死因,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版本的說法在流行著,有人說他是病死,有人說他是猝死,還有人覺得他是被別有用心之人謀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當年官方又是如何判定李小龍的死因呢?
  • 不可戰勝的功夫之王
    1940年(龍年)11月27日美國(舊金山)一個醫院裡出生一個健康男孩,他就是日後將「功夫」 KungFu一詞寫入了英文字典的功夫之王李小龍,童年時代的李小龍較為瘦弱,父親為強壯兒子的體魄,帶李小龍,動作速度之快驚呆了眾人。
  • 功夫之王李小龍:跑步是最好的訓練方法,也是很好的放鬆方式
    李小龍,他是無數人心目中英雄與偶像,他是武術大師,創立了截拳道,也是傳奇影星,開創了功夫電影,他重新定義了中國男人的硬漢形象,並將中國功夫影響力擴展到全世界,美國人稱他是功夫之王,日本人稱他為武之聖者。
  • 李小龍傳奇電視劇功夫十大排行榜
    3.功夫十大排行榜泰國拳王察爾王 戰鬥力98評分理由:現實生活中李小龍挑戰泰拳,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都沒有一個信服的說法,到底他與泰拳王比武沒有?如果比了,誰勝誰負?以及這個泰拳王在泰國是頂尖高手還是一流高手呢?這個察爾王就是現實版的,他連續6年都是泰拳的拳王,直到退役都沒敗一場.而泰拳是非常兇猛的,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像,而且和李小龍交手,居然是略輸,要知道李小龍已經學了菲律賓拳\空手道\柔術\日字衝拳\詠春拳\跆拳道等N多好功夫,而他只用泰拳.最後那個鐵鞋也非常重,強如李小龍也穿不起.速度遠不如李小龍,但攻擊力非常恐怖.
  • 「功夫之王」李小龍逝世46周年 死因至今是謎
    李小龍,本名李振藩(Bruce Jun Fan Lee,右),於1940年11月27日生於美國,逝世於1973年7月20日。國際著名華人武打演員 、武術家、導演、截拳道創始人。香港粵劇醜生李海泉之子,李小龍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圖為李小龍家庭合影。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為香港粵劇四大名醜之一,母親何愛瑜為香港富商何東爵士同母異父之弟何甘棠之養女。
  • 功夫之王李小龍寫給美國妻子的信:預感我拍完這部電影就會火
    信件寫於1971年夏天。時年31歲的李小龍正在曼谷拍攝電影《唐山大兄》。李小龍和導演羅維在《唐山大兄》片場李小龍和妻子李小龍在信中躍躍欲試,既滿懷欣喜,又躊躇滿志,「我有強烈的預感,我在香港能做到最好,只是還需要精心的計劃才能拿得到我想要的東西。」
  • 傳奇人物風採:功夫之王李小龍高清罕見照片合集
    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MMA之父、武術宗師、功夫片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主角。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MMA之父、武術宗師、功夫片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主角。
  • 關於李小龍真實功夫之我見
    最近一條泰森的視頻走紅網絡,泰森表示李小龍是最偉大的武術家,但是如果街鬥實戰,泰森表示李小龍和自己根本不是一個級別,自己都能打死李小龍,因為兩者的體重差距就已經很懸殊了,絕對力量面前一切技巧都是多餘的,這是目前全世界格鬥圈都公認的事實。很多中國的李小龍粉絲接受不了,紛紛出言替自己偶像辯護,可以理解,畢竟自己的精神支柱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這樣倒掉,相當於自己都白活一輩子了,任誰都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