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壇不黑黃家駒,影壇不黑周星馳,武壇不黑李小龍。
李小龍已經離開這個世界46年,這樣的武學奇才,至今,沒有出現第二個。
文 | 水鏡白龍
前段時間,備受矚目的電影《好萊塢往事》在北美影院上映了。
作為知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的得意之作,《好萊塢往事》乍一上映便引起了廣泛熱議,只是熱議的內容不光劇情有多麼精彩,還有其中對於李小龍的「醜化」:
影片中,由美籍韓裔演員飾演的「李小龍」稱自己的雙手為致命武器,可以輕鬆擊敗拳王阿里;但真正動起手時,卻被布拉德·皮特扮演的特技演員打得落花流水,完全是一個傲慢自大的「繡花枕頭」。
對此,李小龍的女兒李香凝在社交網站公開譴責:「昆汀在故意取笑我父親,並且把他描繪成可笑的笨蛋。在電影院聽著人們嘲笑我的父親,很不舒服。」
而李小龍的遺孀琳達·艾莫瑞也表現出強烈不滿,她認為這段戲份「非常糟糕」,它「讓李小龍顯得愚蠢,並且帶有侮辱性,簡直看不下去。」
李小龍曾經的弟子丹·伊魯山度針對影片中出現的傲慢臺詞產生質疑:「李小龍一直非常尊敬拳王阿里,還讓我們學習他的步伐和攻擊方式,而且李小龍工作態度非常職業,在片場不可能與人私鬥。」
輿論的旋風越卷越大,眼看自己已經騎虎難下,昆汀急忙出面澄清:自己其實是李小龍的忠實粉絲,這一情節只是想對李小龍致敬。
《好萊塢往事》導演昆汀表態
於是,話題又轉向了「致敬」與「侮辱」的界限,熱度仍然居高不下。
其實,這並非李小龍第一次遭受熒幕形象的爭議。雖然距其逝世已過去近半個世紀,然而每每提及這個名字,影迷們仍然不免心潮澎湃,甘願以一腔熱血捍衛著心中偶像的名譽與榮耀。
李小龍之所以會在觀眾心中佔據如此不可撼動的地位,是因為他不僅僅是一位功夫巨星,更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傑出武者、一位用東方智慧影響了世界的武學哲人。
1940年11月27日,粵劇名伶李海泉在美國舊金山的東華醫院迎來了第二個兒子的降生。取「振興三藩」之意,李海泉為兒子取名李振藩,英文名為「布魯斯·李(Bruce Lee)」。
李振藩三個月大時,當地一名導演拍攝粵劇影片《金門女》,需要一名華人嬰兒。李海泉於是抱著兒子走進影棚。也許在冥冥之中,李振藩與電影的緣分早已在那時結下。
第二年,李海泉夫婦帶著李振藩回到香港。幼年時,李振藩的身體十分瘦弱,每逢颳風下雨,他就容易頭疼腦熱,家人帶著他,三天兩頭就要往醫院跑一回。
雖然身子弱,但李振藩的膽子卻比誰都大。彼時的香港日軍壓境,李振藩的母親經常會看到5歲的兒子在陽臺上來回踱步,對著天空中飛過的日本飛機揮舞著小拳頭:
6歲那年,李振藩進入香港拉薩爾書院就讀,同時步入香港影壇,在《細路祥》等20部影片中飾演童角。由於出生於龍年的辰時,生肖與地支相對應(辰也就是龍),漫畫家袁步云為他取了「李小龍」的藝名。
童年李小龍
李小龍異常聰慧,演起電影也十分敬業,可他卻厭惡讀書,不願遵守學校紀律,經常因賴床而遲到。
除此之外,他還喜歡搞惡作劇,捉弄人的花樣層出不窮。為了使李小龍旺盛的精力得到宣洩,父母為他報名了恰恰舞培訓班,沒想到這一招歪打正著:李小龍從此痴迷跳舞,成功消停了一段日子,並且在14歲那年獲得了香港恰恰舞冠軍。
可惜太平日子還沒持續多久,李小龍惹是生非的本領又升級了:
那時香港九龍街頭的混混們主要分成兩個派系——一個是蔡李佛派,另一個是由葉問弟子組成的詠春派,兩派之間經常發生街頭鬥毆;
李小龍以自己在戲班子裡學到的幾招花拳繡腿加入其中,常常將比他年長的孩子打的頭破血流,很快成了遠近聞名的小混混。
有一天,自視甚高的李小龍遇到了一個看似營養不良的對手:對方比他瘦弱矮小,不過交起手來後,出招奇快,以至於李小龍還未做出任何反應就被打翻在地。
李小龍旋即爬起身來,放棄舞臺上的花架子,拿出鬥毆的看家本領,以重拳向對方瘋狂打去。對方靈巧地躲閃著,只出了一招,便把李小龍打得彈飛起來,撞到了一堵牆上。
少年李小龍
這次街頭較量,可說是促成李小龍以武入道的關鍵一役。李小龍深刻體會到,自己從前學的那些花招並不是防身克敵的武術,他下定決心,要從此認真學習武功。
「我是為了安全感走上的習武之路。我一直在想,如果沒有遇上那些痞子,我會變成什麼樣。」
他「舞林高手」的身份於此時發揮出了作用:
為了習得「真本領」,李小龍以教授恰恰舞作為交換條件,向香港精武體育會的元老劭漢生學會了一套北派「節拳」的寶貴功夫;
與此同時,其父李海泉還通過朋友請求一代武學宗師葉問將兒子收為門徒,李小龍因之又習得了南拳功夫代表「詠春拳」,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好。
李小龍向葉問討教武藝
在那之後,除了拍電影,不務正業的李小龍仍然在香港到處滋事,對方一旦動武,他便旋風般地使出詠春拳,直到將對方打得鼻青臉腫才罷手。
有一次,一名英國高級警官的孩子前來挑釁,李小龍出手便打,險些釀成大禍。為了防止李小龍繼續樹敵,李海泉決定將兒子送往美國。
於是,1959年4月29日的晚上10點,李小龍辭別家人,懷揣父親給的100元美金,獨自乘「威爾遜總統號」客輪遠赴重洋,開啟了他在舊金山的讀書生涯。
事實證明,李海泉的這一決定十分正確:抵達美國後,李小龍一改從前的逃學作風,輾轉於舊金山與西雅圖等地,一絲不苟地認真學習。
與此同時,他還像許多剛踏上美國大陸的中國青年一樣勤工儉學,以洗碗、送早報和教授恰恰舞為兼職來養活自己。
然而過了還不到半年,李小龍便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他在西雅圖開設了一間武館教人武功,不僅作為謀生手段,更準備以此獨創一個門派,將中國武術發揚光大。
他將自己的武術命名為「截拳道」。
所謂的「截」,就是迎擊、以攻為守、先發制人,而這恰好是中國古代武學最為重要的精神理念。
為了給武館進行宣傳,李小龍到處宣揚截拳道的優點,毫不客氣地對其它武功評頭論足。此舉激起了當地一名叫山本的日本武師的強烈不滿,他執意要與李小龍一決勝負。
於是,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短短11秒內,李小龍以自己創立的截拳道將山本打得倒地不起,而自己卻毫髮無傷。
這位山本是日本空手道的黑帶三段,在當地名氣頗大,此番被李小龍輕而易舉擊敗,等於是為截拳道做了一次成功的廣告。經此一戰,李小龍聲名鵲起,慕名投到李小龍門下的學生越來越多,武館大有起色。
一邊將武館做的風生水起,另一邊,李小龍也沒把功課落下。1961年秋天,21歲的李小龍考入了華盛頓州立大學,主修戲劇表演,輔修哲學和心理學,將自己的校園生活經營得豐富多彩:
戲劇課上,他演話劇、寫劇本,在校期間,已有劇本被美國導演看上;
李小龍手跡
哲學課上,他熟讀蘇格拉底和尼採、薩特,並且將中國的老莊思想與其融會貫通。大二那年,他受邀到西雅圖加菲爾德學校,結合中國功夫講授道家文化。
美國教授Martin曾說:「李小龍身上有著東方哲學家的思考,他的學術水平完全可以勝任大學教授。」
除了學校課程,李小龍的業餘愛好也十分廣泛:
他喜歡音樂,時常在放假期間擺弄DJ,嘗試自己創作樂曲;
他還喜歡畫畫,猶愛以繪畫形式將武學招式的要點闡明紙上,構圖清晰,惟妙惟肖;直到他逝世以後,他所留下的七本學武筆記與六本著作手稿也依然是學武之人的寶貴參照。
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李小龍還是個熱愛寫作的詩人。他將大量中國古典詩詞翻譯成英文詩,在同學中廣為傳閱。其中,他翻譯的元代才女管道升所作的《我儂詞》還被美國文學刊物發表:
Who knows when meeting shall ever beLet us then take a lump of clayWet it, pat it, and make an image of youAnd an image of me, then smash them, crash themAnd, with a little water, knead them together.
能文能武、融貫中西的李小龍很快吸引了一批迷妹的注意。在這其中,一位叫琳達·艾莫瑞的愛爾蘭裔美籍白人姑娘特意跑到李小龍租作臨時武館的停車場來向他學習中國功夫,為了討好這位師父,她每天閉館前還主動幫他收拾武館。
當時並沒有幾個女孩喜歡練拳。李小龍也注意到這個愛武術的女孩,與她交流得越來越多。他們一起漫步校園,一起上課,關係變得逐漸微妙,最終不可遏制地墜入愛河。
那時的美國還沒有取消異族通婚禁令,跨人種的結合十分罕見,但李小龍並不畏懼別人的眼光,他對琳達的母親說:「我一定會娶琳達,我們是天作之合。」
李小龍與琳達
而琳達也甘願冒著頂撞母親的壓力,與彼時還一窮二白的李小龍堅定地站到了一起。她全力支持他的事業,還為了他專門去學習如何製作廣式料理。
1964年,李小龍跟助教的夫人借了一枚戒指向琳達求婚,到了門口卻發現自己連西裝都沒有,於是又急忙去租了一套。經過幾番周折,兩人終於喜結連理。
1964年8月,婚後的李小龍移居洛杉磯,繼續開辦武館。在這所「振藩國術館」裡,不論來者的種族、宗教與民族,只要是對中國功夫感興趣、誠心請教的習武者,李小龍一概接收為徒。
在當時背景下,他的這一做法很快招致了許多中國武師的竭力反對。他們警告李小龍信守武術行規、好自為之。李小龍於是改為只教自己創立的截拳道,而不是遍傳中國武術,但依然有許多武林人士對他不滿。
這天,一位叫做黃澤民的功夫教頭向李小龍發起挑戰。挑戰書中,黃教頭聲稱,如果李小龍被打敗,就必須關閉武館,停止將中國功夫傳授給外國人。
比武的地點選在一座廢棄的倉庫。黃教頭將多種拳法融為一體,變化多端、步伐靈活、移動迅速;那時,李小龍的截拳道尚未完善,於是以從小練就的詠春拳與對方拆招。
在黃教頭兇猛詭異的拳法面前,李小龍暫處下風。激烈搏鬥三分鐘後,突然,李小龍大喝一聲,鐵拳快速打向對方。黃教頭踉蹌後退,還未站穩,又一輪拳腳狂風驟雨般緊跟而至;黃教頭壯碩的身軀被李小龍一腳踢飛,像巨石一樣墜落在地,他就勢一滾,翻身而立。不料李小龍的拳頭又劈打而來,再次狼狽倒地的黃教頭只好認輸。
這次比武儘管勝利,但李小龍對自己的表現並不滿意。他認為詠春追擊敵手太過遲緩,比武時間拖得太久,不能在數秒內決勝負。
「擊敗對手的時間越短,自身的安全性就越高。這要求傳統武術必須與先進的現代搏擊技術相結合,精簡、直接,講求效率。」
於是,他收集了大量資料,在房間裡反覆細看拳王阿里的膠片電影,一絲不苟地研究拳理。他在保留詠春精髓的同時提升實戰性,進一步將截拳道完善為沒有任何花套招式、追求一招制敵的拳術。
李小龍大戰黃教頭的故事,在美國唐人街廣為流傳,然而離開了這個地區,他的名字仍然鮮為人知。為了宣傳,李小龍開始在美國巡迴表演截拳道,可前來觀看表演的還是以亞裔移民為主,真正的美國人很少問津。
李小龍演示「寸拳」的力道
有一天,朋友西蒙忽然問他:你功夫這麼高強,為什麼不去參加全美空手道大賽,去展示自己的實力呢?
在當時,日本國術空手道是在美國流傳最廣的東方功夫之一。美國有全國性的日本國術大賽,卻沒有全國性的中國武術大賽,這都是由於中國武師不願將功夫傳授外人所致。
聽聞此言,旨在弘揚中國文化的李小龍毅然終止了巡迴表演,火速趕回加州,以空手道的規則參加了全美空手道大賽。他一路打進淘汰賽,輕鬆如同探囊取物,以致觀眾都分不清這是比賽還是李小龍的個人表演。
在當時,賽場上奪冠呼聲最高的種子選手是金髮碧眼的羅禮士選手。最後的總決賽在李小龍和羅禮士之間展開。比賽伊始,李小龍以詠春應戰,出手兇狠潑辣;羅禮士不曾遇到這種打法,最終落敗。
李小龍與羅禮士不打不相識,
後來成為至交,還在電影中演對手戲,
一起打造了《猛龍過江》
後來,李小龍又在1970年的世界搏擊大會上用截拳道橫掃了各國功夫高手,獲得冠軍,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名氣打響之後,包括羅禮士在內,世界上的許多著名格鬥高手都爭相拜他為師,另還有諸多好萊塢武打巨星(如佔士亨賓和史提夫)成為了他的門徒。
傑森斯坦森曾直言:李小龍是我的偶像,沒人能打得過李小龍
拳王阿里也曾登門拜訪,與他交流經驗。正如他的太太琳達所說的那樣:「如果還有人質疑他的實力是作秀,那麼可以取問問這些當時被他打敗的各國高手。」
就這樣,李小龍以一己之力將中國武術傳播到國外,被很多外國人視為了心中的神。
雖然已經在弘揚中國武學上有了極大貢獻,然而更加令外國人心生敬佩的,卻是李小龍所習武道背後的哲理。
拳王泰森曾公開表示:
李小龍的武學哲理到底是怎樣的呢?
簡單歸納,就是「何柔似水,然水磨石消。」
他曾這樣說過:
It is like a finger pointing away to the moonDon’t concentrate on the finger or you will miss all that heavenly glory別把注意力都放在手指上,不然你會錯過整片星空的美好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you put it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Running water never go staleSo you gotta just keep on flowing
「似水」的智慧,正是中國道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它不僅適用於武道,也同樣適用於做人。正如李小龍的墓碑上所刻的那句話: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1971年,一位日本武術大師來向李小龍登門請教,想要見識真正的截拳道。
李小龍看了看他,問:「你是願意做高山上挺拔的青松,還是池塘邊纖細的蘆葦?」
武士不假思索:「當然是青鬆了。」
李小龍道:「青松雖然挺拔,大雪照樣可以把它壓垮。蘆葦看似弱不禁風,但它依然可以在風雪中屹立不倒。真正的力量從不是形式上的強大,而是內在的韌性。」
聽聞此言,武術大師不禁感嘆:「我原以為你只是中國的一介武夫,沒想到你竟有如此境界。」
隨著在美國生活的時間越長,李小龍越發深刻地體會到美國人對中國的誤解與偏見,並且意識到這都應歸咎於那些錯誤表現中國愚昧落後的某些影片。
這樣想著,從小就與電影結緣的李小龍開始踏足好萊塢電影,吸取美國電影技術的先進經驗。
他以儒雅卻不失銳利的表現通過了好萊塢演員面試,先後在《青蜂俠》《蝙蝠俠》《盲人追兇》等大片中飾演了功夫角色。
李小龍在面試期間表演中國功夫
其中,他在《青蜂俠》中飾演的加藤以高超的身手蓋過了主角光環,導致當時的美國小孩都對青蜂俠不感興趣,而對加藤感興趣。
1971年開始,李小龍回到香港,先後拍攝了以中國武術為題材的《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4部電影。這些電影的票房紀錄在全球居高不下,首次使西方百姓對中國功夫刮目相看,也使中國電影走向了世界。
一開始,李小龍打鬥時發出的「啊打,我打」被製片人嘲笑,說他聽上去就像個猴子,但李小龍堅持保留。影片播出後,他的招牌聲音很快風靡全球,招致無數人競相模仿。他的人生哲學,正如他曾說的那樣:「於己真誠,勇於表達自己,相信自己,不要妄想複製他人的成功。」
李小龍的旋風迅速刮遍了全世界,使功夫電影成為好萊塢新的電影類型,也使得Kung Fu(功夫)一詞被寫入英文詞典;一些西方國家將他所擅長的雙節棍定為警用器械;許多美國人至今以為中國人個個都會功夫。
他憑一己之力,以勢不可擋的姿態向世界輸出了一個勇敢、不屈、擁有鋼鐵般意志的華人形象,為長久以來飽受蔑視的中國人贏回了久違的尊嚴。
有人說,那些能清楚聽到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並把它做到極致的人,要麼成了瘋子,要麼成了傳奇。
若真如此,那李小龍恐怕二者兼而有之。
李小龍天生的身體素質並不算高,為了充分調動自身潛能、追求體質極限,他長期施行超負荷訓練。據洪金寶敘述,在那個技術不甚成熟的年代,他還曾通過極端的電擊訓練來提高肌肉性能。
「外面來叫囂挑戰的人太多了,他必須時刻讓自己保持在最佳狀態。」李小龍的妻子琳達曾說。
有一次,李小龍在進行危險的彎腰伸展運動時,忽然感到背部傳來了極度疼痛。經檢查後,他被醫生下了「再也不能正常行走」的判決,並且勸他放棄功夫。
可李小龍豈是輕言放棄之人?他在自己的名片背面寫到:「堅持下去」,並且將它們貼在了家裡任何一個能看得見的角落。經過長達數月的痛苦的康復訓練之後,他奇蹟般地恢復如初了。
可不論寄宿了怎樣頑強的意志與靈魂,血肉之軀也終有其難以突破的極限。據李小龍弟子透漏,李小龍早年在美期間就曾出現過突然嘔吐、抽筋及頭昏等症狀;為《龍爭虎鬥》配音時,他還曾因勞累而陷入半昏迷狀態,後經醫院搶救才逐漸醒來。
1973年,事業已經到達巔峰的李小龍,正為了拍攝他的第5部功夫電影《死亡遊戲》而積極準備著:這是一個關於一場奪寶遊戲的故事。影片中,令世人趨之若鶩的藏寶匣裡並沒有所謂的稀世珍寶,只有一張紙,上面寫著一句古老的偈語:「生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歷程」。
沒想到,這部有著「不吉利名字」的電影竟成了李小龍未完成的遺作——7月20日11點30分,李小龍在香港猝然離世,死因眾說紛紜。
寫就驚世駭俗傳奇的李小龍,又用一個未解之謎結束了自己的神話。
李小龍只活了32歲,他的一生就像一顆劃破天空的流星一樣,短暫而耀眼。他不僅是第一位闖入好萊塢的華人明星,更是創立了截拳道的一代武學宗師,一位將中國武文化帶向了世界的民族英雄。
李小龍生前曾經說過:「死亡只是一個過程的結束,另一個過程的開始。無懼死亡,才能更明白生命的意義。」
結局,也許是新的開始。
時至今日,他的聲望依然在全球範圍內延續著,國內外向他致敬的作品不計其數,他已然成為了「功夫」的化身。
他是周星馳、成龍、甄子丹等人的啟蒙偶像
1979年,美國洛杉磯市政府將他的遺作《死亡遊戲》首映日,6月8日,定為「李小龍日」;在國外,有專門研究李小龍的大學,還有城市專門為他供奉雕像;
近年大火的綜合格鬥(MMA),更是將李小龍奉為先驅。
因為李小龍,許多外國人至今都對中國功夫尊重有加,而這也正是他們之所以不能接受李小龍被拿來當作反派調侃的原因。
坊間有句話:樂壇不黑黃家駒,影壇不黑周星馳,武壇不黑李小龍。
部分參考資料:
1、紀錄片《李小龍:勇士的旅程》
2、《Pierre berton show》 李小龍訪談,1971
3、紀錄片《中華武功:截拳道》
4、李小龍著《生活的藝術家》
圖片來源:網絡、李小龍電影截屏
—The End—
往期文章精選
任性樸樹 丨中國女傘兵丨50歲王菲
高考狀元 | 騎單車的孩子丨落跑王妃
流浪大師沈巍丨少年天才曹原丨黃家駒·Beyond
破產的央視標王丨女皇鞏俐丨網紅教授戴建業
中國搖滾33年丨悲劇之王周星馳丨歌王韓紅
少年許巍丨小人物陳佩斯丨大衣哥朱之文
哥哥張國榮丨達康書記吳剛丨作家龍應臺
奶爸陳冠希丨最強大腦王昱珩丨商業教父段永平
摳門王力宏丨童話大王鄭淵潔丨不老的小虎隊
星二代郭麒麟丨硬漢姜文丨作家瓊瑤
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關注
最人物
李小龍不是笑話
是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