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名片
鐵湧尖米山歌屬民間歌謠,現流行於惠陽、惠東、海豐一帶,惠東縣鐵湧鎮溪美村尤盛。溪美村人愛唱山歌,用尖米話唱出的山歌被稱為「尖米山歌」。尖米山歌口口相傳,沒有固定的唱詞和曲譜,村民嬉笑怒罵皆成曲,流傳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具有豐富的民俗資料,隨著村民生活的改變,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也在改變,尖米山歌成為記錄村民生活的一種印記。2018年12月,鐵湧尖米山歌被列入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項目。
「唱條歌仔來開心啊,吾系唱歌來料人。主公藏在生龍口呀,代代出有唱歌人。」「上山就唱雲遮日啊,落山就唱樹遮陰……」在鐵湧鎮溪美村,當地人所說的一種方言被稱為「尖米話」。尖米話不屬於閩南方言、客家方言,也與粵語有別。在當地人聽來,溪美村的「尖米話」是帶有客家話色彩的方言,這可能與先祖400多年前從福建遷徙過來時,受沿途方言影響有關。溪美村人愛唱山歌,用尖米話唱出的山歌被稱為「尖米山歌」。無論上山割草或是下地做農活,村民在勞作時喜歡開口就唱,歌聲悠揚迴蕩,每一首山歌都是一段生動的生活記錄。
唱尖米山歌的多是女性
一直以來,溪美村的人都講尖米話(也叫佔米話)。據2003出版的《惠東縣誌》記載:「佔米話可分兩大類,即客味佔米和粵味佔米,河潭、溪尾話屬客味佔米,它更接近於惠州本地話……」;2013年出版的《鐵湧鎮志》也有記載:鐵湧主要有三種方言,分別是佔米話(本地話)、福佬話(閩南話)、客家話,其中60%居民講佔米話。其尖米話又有別於惠州話,它融合了閩南、客家語系。也另有一種說法,溪美人祖先是古時從中原輾轉而來的,在一路南遷途中,曾在福建棲息過,後紮根惠東。據溪美村方姓族譜記載,方姓人定居惠東已有30代,遷居溪美村也有20代以上,尖米山歌的流傳有300多年了。
尖米山歌屬民間歌謠,起源於何時何地已無可考證,據老一輩溪美村民介紹,他們五六歲的時候,就經常在溪美村的大榕樹下聽長輩們唱尖米山歌。特別是夏天,幾乎每天晚上都很熱鬧。
「我從小就喜歡聽尖米山歌,特別喜歡聽長輩方積老唱尖米山歌。」在溪美村,唱尖米山歌的多是女性,出生於1950年的方承銀是溪美村土生土長、為數不多的男山歌手,也是尖米山歌的傳承人之一。他告訴記者,他十七八歲時經常上山割草,聽方積老和其他人唱尖米山歌,後來自己就慢慢地唱上了。
源於生產生活,歌詞千變萬化
「尖米山歌旋律只有一種,歌詞卻千變萬化,我們無所不唱。」方承銀告訴記者,尖米山歌包含愛情歌、民俗歌、勞動歌等,舊時溪美人生活艱辛,他們觸景生情,把日常勞作、所見所聞用山歌唱出來;把與人相處、追求愛情的故事唱出來;把看過的景、走過的路用唱歌來對答,內容詼諧,嬉笑怒罵皆由歌出。結婚時有婚嫁歌,親人離世時有喪葬歌,忙碌時有勞作歌,追求心上人時唱情歌。
記者了解到,尖米山歌從產生到興旺並流傳至今,有其原因。在清朝,官府對民眾苛刻,民眾生活貧困、勞作艱苦,尖米山歌自然盛行,成為民眾精神生活的重要寄託。不僅如此,尖米山歌源於村民的生產生活,兩者關係密不可分。
「以前,溪美村每個女子要出嫁時,有唱尖米山歌哭嫁的習俗,不唱哭嫁歌就意味著對父母不恭不孝,所以這是每個未嫁女必須學會的本領。」方承銀說,但凡村中有親人離世,村民們也會以唱歌的形式來表達心中的哀思;先祖們在勞動時,如上山割草、下地勞作,都會唱歌、對歌,每逢節慶時更是歌聲不斷。
「村頭村尾都是唱尖米山歌的」
「尖米山歌純樸、充滿原生態氣息,是我們村很重要的傳統文化。」方承銀告訴記者,從2013年開始,村裡開展保護古村落活動,村民便經常在村廣場的大榕樹下唱歌,從此恢復了尖米山歌演唱。每天中午,喜歡唱尖米山歌的人都集中在老榕樹下唱歌。方承銀是其中最積極的一個,他唱尖米山歌隨口可出,即興可唱。
「我唱的尖米山歌,都是小時候唱過的,我把歌詞都寫在了練習本上。」方承銀說。溪美村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後,有越來越多的人到溪美村來聽尖米山歌,方承銀不厭其煩地為來者演唱尖米山歌,還到惠州在南國書香節上演出,到縣、鎮演出。現在,方承銀還收了五六個徒弟。
「現在你來溪美村,除了看到廣場舞,村頭村尾都是唱尖米山歌的。」方承銀說,目前,全村會唱尖米山歌的約有100多人,他們將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學會用本土方言演繹尖米山歌,讓這一富有濃鬱生活氣息的非遺項目代代相傳。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 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