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曲和即興曲,原來都是即興創作的樂曲。所謂即興創作,就是不預先把譜子寫出來,而是在樂器上一面創作一面演奏。在十九世紀以後,即興創作已不流行,不管幻想曲也好,即興曲也好,都是把譜子先寫出來再演奏的了,但在格調上還是帶有一些即興創作的特點。
幻想曲和即興曲不一樣,即興曲是有明確的形式的,幻想曲則根據作曲家的想像自由發揮、不拘一格。例如德國作曲家巴赫的《半音階幻想曲》,就是這一類型作品中傑出的範例。這個曲子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根據一些音階式的走句和和聲音型不斷地模進和轉調,縱橫馳騁,即興發揮;第二部分是悲壯的宣敘調,節奏一張一弛,顯得熱情奔放;作為兩部分之間的過渡的,是一系列琶音和弦和上下奔馳的走句。這首幻想曲的形式極為自由,充分顯示了才思橫溢的即興風格,它的豐富的和聲語言,也是開風氣之先的,其中包含許多變化半音和半音階進行,所以稱為「半音階幻想曲」。
幻想曲
早期的幻想曲像前奏曲一樣,常常放在賦格曲、組曲、奏鳴曲等樂曲的前面,作為這些樂曲的開始曲。巴赫的《半音階幻想曲》就是一首賦格曲前面的開始曲,總的曲名是《半音階幻想曲和賦格》。又如莫扎特的《c小調幻想曲》就是把幻想曲和另一種形式嚴謹的樂曲即奏鳴曲結合在一起的作品。這首幻想曲包含五個不同速度的段落,第一個段落是緩慢的柔板,包含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用模進的手法,把一個宣敘調一般的樂思鋪展開來。這個樂思悲壯肅穆,表現出思慮重重的形象;第二個主題淳樸明朗,象一首歌,採用歌曲常用的二段式。第二個段落是快板,也由兩個對比的主題構成:第一個主題是熱情激動的,表現出緊張的情緒;第二個主題則從容不迫,充滿抒情的氣息。第三個段落是小行板,包含一個優雅動人、詩意盎然的主題,也象第一個段落中的抒情主題一樣,採用二段式的結構。第四個段落又是快板,表現一種奔放活躍的情緒。最後在第五個段落中回到第一個段落的第一個主題。五個段落一個一個不斷地轉換,表現變幻不定的心情和意境,象一首浮想聯翩的詩。
十九世紀以後的幻想曲,大多是獨立的作品,不再放在賦格、組曲、奏鳴曲等作品的前面作為開始曲了。而且近代的幻想曲有了一種新的含義:常常是指自由發揮現成主題的作品。如波蘭小提琴家和作曲家維尼亞夫斯基的小提琴和樂隊幻想曲《莫斯科回憶》就是採用俄羅斯歌曲作家瓦爾拉莫夫的兩首歌曲作為主題的。既表現了詩的意境,又發揮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第一首歌曲是《紅衣裳》,原來的歌詞是少女和母親的對話。少女唱道:
好媽媽呀,不要為我縫製紅衣裳,你呀真是白操心計,為我辦嫁妝。
做姑娘的自由生活,快樂又逍遙,匆匆忙忙嫁個丈夫,日後會懊惱。
母親唱道:
我親愛的女兒喲,我的小姑娘,當我年青時候。我也這樣想。
怎能永遠做小鳥,天天去歌唱?
怎能天天做蝴蝶,花間去飛翔?
第二首歌曲《跨上馬鞍》是一首輕快活潑的歌曲,原來的歌詞是:「跨上馬鞍,騎著快馬,向前飛奔,象一頭雄鷹。離開鄉土,擺脫痛苦,奔向純潔的地方,去會見黑頭髮的人。」這首幻想曲是從壯麗的引子開始的。引子取材於《紅衣裳》開頭的曲調,獨奏小提琴奏出絢麗多彩的華彩段。所謂華彩段,是節奏自由、突出華麗的演奏技巧的裝飾性段落。引子以後出現了《紅衣裳》的主題和它的變奏;然後是《跨上馬鞍》的主題和它的兩個變奏。主題比較樸素,基本上保持著歌曲的原形。變奏時運用了華麗的演奏技巧。《紅衣裳》的變奏部分和《跨上馬鞍》的第二變奏,獨奏小提琴用泛音奏出曲調來。所謂泛音,就是用左手輕輕按在琴弦的適當部位,讓琴弦分段震動,發出清澈透明、象長笛一般的聲音來。
德國作曲家瓦克斯曼編曲的《卡門幻想曲》,是採用法國作曲家比才的歌劇《卡門》的音樂作為主題,寫成的小提琴獨奏曲。歌劇《卡門》取材於法國作家梅裡美的同名小說。卡門是一個放蕩潑辣、嚮往著自由無羈的生活的吉卜賽姑娘,她誘惑下級軍官唐-霍賽,使他墮入情網,跟著自己參加了走私販子集團。但卡門同時又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爾堯。唐-霍賽在極度憤怒中殺死了卡門。《卡門幻想曲》根據歌劇《卡門》的六段音樂,發展演化而成:第一段音樂是第四幕群眾歡呼鬥牛土上場的音樂;第二段音樂是第一幕卡門演唱的《哈巴涅拉》舞蹈歌曲;第三段音樂是第三、第四幕之間的幕間曲《阿拉貢舞曲》,這是西班牙東部一種活躍的三拍手舞曲;第四段音樂是第一幕卡門把一朵鮮花仍給後-霍賽時描寫愛情的音樂;第五段音樂是第一幕卡門對唐-霍賽唱的舞蹈歌曲《塞季笛爾雅》,這是一種快速、熱情、載歌載舞的三拍子西班牙舞曲;第六段音樂是第二幕開頭的吉卜賽舞曲,這是一群吉卜賽姑娘彈著吉他跳的舞,卡門唱著熱情洋溢的歌。《卡門幻想曲》的編曲者把以上各種音樂素材分別加工發展,並有機地結合起來,寫成一首由獨奏小提琴和樂隊演奏的幻想曲。在變化發展各個主題時,充分發揮了獨奏小提琴各種華麗的演奏技巧。小提琴家薩特、鋼琴家布松尼等,都曾以歌劇音樂為主題,寫過《卡門幻想曲》。瓦克斯曼編曲的《卡門幻想曲》,是其中流傳較為廣泛的一首。
即興曲
以上所講的是幻想曲,下面再談談即興曲。即興曲開始出現於十九世紀之初.是一種音樂格調具有即興創作性質的樂曲,但並不是真正即興創作出來的作品。在形式上,即興曲並不象幻想曲那樣自由,常常採用變奏曲、三段式、復三段式等規範化的形式。舒伯特寫過八首鋼琴即興曲,大都採用復三段式的形式;但音樂揮灑自如,並不受形式的束縛,好象是水到渠成,自然地流注出來的。如他的《降A大調即興曲》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具有濃鬱的抒情氣息,象一首真摯純樸的歌曲。其中又分三個小段:第一小段中從容不迫的歌唱性旋律,在第二小段中變為強勁有力的和弦進行,好象昂奮熱情的語言,第三小段回復了第一小段親切如歌的主題。第二大段從頭至尾貫穿著三連音節奏的分散和弦,有如溪水潺潺,川流不息。其中也分三個小段,也象第一大段一樣,兩頭比較平靜,中間向高潮發展。最後,第三大段是第一大段的再現。
蕭邦有一首《幻想即興曲》,它的曲名,意味著這個曲子既有幻想曲的特點,又有即興曲的性質。這首鋼琴曲也分三段,在第一段中,上下奔騰的快速旋律,表現出奔放激動的情緒;中段氣息寬廣的歌唱性主題,嫵媚動人,充滿柔情;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現,但速度更快,熱情更加高漲。當音樂從高潮上平靜下來時,中段的抒情歌唱性旋律的第一個樂句,又在低音部出現,但這已經是「尾聲」了。
掃一掃,關注 小提琴課堂 微信公眾平臺,獲取更多資訊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