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即興曲的藝術特徵
導讀:舒伯特是集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音樂特徵於一身的著名作曲家。在他的鋼琴音樂創作中即興曲佔有突出的地位。本文通過對主題特徵、曲式結構以及和聲運用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其即興曲創作的藝術特徵,並以《降B大調即興曲》為例,闡述了舒伯特所特有的創作手法,從而使演奏者在理解、認識、彈奏這首作品時能更為全面和準確。——1、聽斯科達與德慕斯彈舒伯特的四手聯彈;2、舒伯特《f小調幻想曲》(四手聯彈)賞析及演奏丨附樂譜
弗朗茨 ・澤拉菲庫斯 ・彼得・舒伯特(1797~1828年)是奧地利作曲家,他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在冗長而又繽紛的音樂世界中舒伯特僅僅穿梭了31年的時間,然而在他這短暫的年華中共寫作了歌曲六百多首,在這些作品中被大家所熟知的有《魔王》、《野玫瑰》、《聖母頌》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數量堪稱非凡。此外,還有交響曲十部,歌劇十八部,鋼琴奏鳴曲二十二首,小提琴奏鳴曲四首等,為人類留下了不朽的名作。在如此卓越的成績之後誰都不會想到,舒伯特出生在維也納的一個貧困小學校長家庭,父親和哥哥是他的音樂啟蒙老師。才華出眾的舒伯特在11歲時就被帝國小學教堂唱詩班錄取,這使他在少年時期就接觸到了莫扎特的序曲和交響曲,同時,他還可以很便利地獲得各個時期、各種風格的曲譜。這些經歷為其日後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此舒伯特開啟了他輝煌而又短暫的音樂之路。
19世紀是浪漫主義音樂風起雲湧的時代,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創始人,是音樂史上浪漫與古典交替時期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其即興曲的藝術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音樂主題具有歌唱性、幻想性等特徵
舒伯特的即興曲中流露出其自由奔放的性格和細膩敏銳的情感,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傑出代表之一。這首先表現在旋律的歌唱性上。提到鋼琴作品中的「歌唱性」,顧名思義是指用歌唱的感覺在鋼琴上彈奏出來,運用合理的技術手段和藝術方法,可以實現人聲所達不到的、複雜的、多樣性的鋼琴歌唱性演奏。這正是舒伯特即興曲的重要特徵。他的旋律有的安逸、寧靜,有的悲壯、有力,有的熱情而輕快,有的沉思般地引人入勝。但不管怎樣他們都具有相同的風格,那就是舒伯特所特有的抒情歌唱性。他運用充滿歌唱性的旋律親切而純粹地表達著個人情懷。此外,由於受到海頓、貝多芬等作曲家的影響和啟發,他的作品中還包含了一些古典主義的元素,實現了古典與浪漫的完美結合,其音樂主題還具有幻想性的特徵。說到鋼琴音樂的「幻想性」,通常是指作曲家用誇張的和難以琢磨的形式,把人們內心世界的複雜、細膩的情感變化與音樂密切地交織在一起,使人們心中留下更為幻想的空間和深刻的情感體驗。這使舒伯特的即興曲蒙上了幻想的面紗。
二、 舒伯特即興曲在曲式結構上也有了傳統基礎上的突破
以往的音樂創作大部分是以復三部為主的曲式結構,這種曲式結構因其段落規整、對比鮮明,多為作曲家們所採用。然而,舒伯特打破了這種固有的格局,對即興曲在曲式結構上進行了創新。他在即興曲的創作中大膽採用了變奏曲式的結構,即在保留主題基本特徵的前提下,對其進行一系列自由併合乎邏輯的演繹來達成音樂的發展。這種創新和突破為鋼琴音樂的創作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增加了新的動力,使舒伯特即興曲從頭到尾,由內而外的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氣息,湧動著浪漫的血液。
三、和聲在舒伯特的作品中也是重要的表現因素
和聲是音樂作品中用來豐富和發展主旋律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豐富音樂的內涵,使音樂形象更加立體。舒伯特即興曲在和聲方面不僅繼承了古典主義的精髓,廣泛運用其常規的和聲素材,如正、副三和弦,七和弦,以及持續音等因素來寫作,而且還運用了多種織體寫法以及多樣的轉調方式,極大地豐富了和聲的色彩,這對更加生動地刻畫人物形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舒伯特即興曲中最著名的就是《降B大調鋼琴即興曲》,舒伯特在1827年前後創作了八首鋼琴即興曲,共分為兩組,《降B大調鋼琴即興曲》是第二組中的第三首作品(Op。142 No.3),這也是演奏率較高的作品之一。
《降B大調鋼琴即興曲》是由一個主題加上五個變奏部分組成的。其主題清新而又親切,極富歌唱性,採用方整的復樂段結構。其中每四小節為一個樂句,共四句。每句開始的音調是基本相同的,但卻分別以屬和弦上的半終止和主和弦上的全終止為結尾。這首即興曲是舒伯特晚期的作品,其中包含了許多舒伯特所特有的創作手法。
就觸鍵而言,在《降B大調鋼琴即興曲》的彈奏中需要運用到很多不同的演奏方式和方法。本曲要求用指面多肉部分充分調動指力、手力和臂重,細緻而有力的觸鍵。對於主題的首次出現應當十分歌唱而親切地彈奏出來,連跳時要注意句子的整體性。伴奏音型每兩拍為一個單位,演奏時要強弱適度並富有彈性。
接下來《降B大調鋼琴即興曲》共有五個變奏,對待每個變奏區域的觸鍵方式都需要有不一樣的處理。
變奏一是由附點音符構成的旋律與伴奏組成。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右手要同時控制兩個聲部,分別是位於高聲部的主旋律和中聲部的分解和弦伴奏。演奏時要加強手指力度的控制,把旋律和伴奏聲部的音色與力度都明顯分開。四指和五指要非常歌唱,尤其是附點八分音符之後的十六分音符,切不可因為它的時值較短,就忽略其歌唱性。左手部分也是由兩個聲部組成,低聲部的二分音符要相對強調一些,以突出其和聲色彩。
在變奏二中,旋律被加上了許多修飾,要彈奏的均勻而又輕巧,並隨著旋律的高低起伏做音樂力度變化。在中間和結束部分的跳音旋律要注意手臂和手腕都不要抬起,手指要主動並有彈性的觸鍵。左手的切分音要強調長音符,「弱――強――弱」才是它的節奏特徵。
變奏三旋律採用了八度技巧,要用大臂的力量將它們連貫起來,前附點與三連音的交替節奏要非常準確。伴奏部分的和弦多而密集,要控制好力度,不可喧賓奪主。
變奏四中旋律在雙手間交替出現,每次出現時力度都有所不同,要注意層次。重音大多出現在旋律的第一拍後半拍與第二拍後半拍,要鮮明地強調出來。
變奏五的旋律由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組成,這對手指基本功的要求很高。演奏時要在手臂的帶動下快速而連貫地彈奏這些音符。同時還要注意強弱起伏和切分音的重音問題。
《降B大調即興曲》中踏板的標明並不是很多,但是如果可以巧妙的運用踏板技巧,對豐富音樂的表現力及音色的豐滿圓潤都有著很大的作用。踏板的使用必須同力度、和聲、句子等因素相結合。一般來說,連貫的歌唱性樂句應當使用後踏板。在和聲轉換時要連續不斷的更換右踏板,此時要注意踏板的銜接要恰到好處,既連貫又聽不出前一個和聲的殘留。在觸鍵力度較弱且旋律線條又很長時,右踏板應踩到三分之一的位置或採用抖動踏板,同時配合左腳的弱音踏板。總之,踏板的使用沒有唯一正確的標準,多用耳朵聽,用心去揣摩,總會發現更美的聲音。
對於《降B大調鋼琴即興曲》來說,節奏的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看出這首作品在速度上的變化甚少,除尾奏標明lento(慢板)外,其餘部分都是根據作品開篇時所標明的Andante(行板)而定速度。這就要求演奏者在處理這些由不同音型組成的變奏時,要兼顧到全曲整體速度的統一。當然,這並不是刻板地把音樂禁錮起來,隨著音樂的發展以及旋律的伸縮緩急,在節奏上做一些允許範圍內的細微調節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在彈奏《降B大調即興曲》時還應注意,這裡的五個變奏在曲式結構與創作音型上雖是各自獨立,但演奏者必須在表現各段不同性格的同時,又能將它們自然地銜接起來,做到個性與整體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偉大的舒伯特是19世紀歐洲音樂史上最具創新風格的作曲家之一,他開闢了浪漫主義鋼琴音樂之先河。他的作品風格獨特,情感真摯而豐富,突破傳統形式的局限,革新和創造出了許多新的表現技法。正如錢仁康先生在《舒伯特述評》一文中所說:「他在音樂創作和表現手法上的革新和創造不僅在當時起了積極作用,在今天還很有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