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生物技術,生物製藥,生物醫藥,這些詞彙都意味著什麼?
生物工程是生物技術的統稱。生物技術,是指「用活的生物體(或生物體的物質)來改進產品、改良植物和動物,或為特殊用途而培養微生物的技術」。生物製藥就是把生物工程技術應用到藥物製造領域的過程。目前,生物製藥產品主要包括三大類:基因工程藥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診斷試劑。其在診斷、預防、控制乃至消滅傳染病,保護人類健康延長壽命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人類60%以上的生物技術成果集中應用於醫藥工業,用以開發特色新藥或對傳統醫藥進行改良,使得生物醫藥業成為最活躍、進展最快的產業之一。
隨著全球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和社會老齡化,藥品與醫療器械的需求不斷提升。全球生物醫藥市場呈現出遠高於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的強勁增長趨勢。世界各國紛紛把生物醫藥技術及其產業化提升為國家戰略,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實施系列科技計劃、不斷完善相關的產業制度,來加速搶佔生物醫藥技術及產業化的制高點。美國歐巴馬政府發布的三版《美國創新戰略》,均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我國政府在近幾年密集出臺了《中國製造 2025》、《關於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健康中國」2030 規劃綱要》等比較系統的產業政策來部署和規劃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
面對全球醫藥研發競爭不斷加劇,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蓬勃的大環境,以生物醫藥為優勢主導產業之一的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積極引聚全球生物醫藥創新資源,發揮核心區主戰場重要作用,開啟了杭州醫藥港發展「二次創業」的新時代。
杭州市東部生物醫藥港小鎮是在杭州市「十三五」規劃中重點打造醫藥產業的大背景下建設的健康服務品牌和健康製造基地。近年來,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積極探索發展路徑,在生物醫藥產業優勢凸顯。在醫藥產業和投資方面,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聚集各類生物醫藥企業450餘家,實現產值250億元,並連續數年實現15%以上增長,在杭州市生物醫藥產業中處於核心地位,產值佔全市總產值的近 50%。杭州醫藥港小鎮重點圍繞生物技術製藥、生物醫學工程以及高端醫療器械三大領域進行產業培育和招引。園區生物藥佔比40%,醫療器材佔比33%,化學藥佔比15%,中藥佔比12%。其中世界前十的藥企已經有7家在開發區落地,包括輝瑞、默沙東、拜耳、吉立德、禮來、強生、雅培。目前有院士、國千、省千、市」521」專家等生物醫藥高層次人才100名以上,生物醫藥高新技術企業200家以上,研發機構200家以上,生物醫藥從業人員2萬名以上,其中本科生以上7000多人、碩士及以上2000多人。此外,浙江大學創新醫藥研究院、中國藥科大學創新醫藥研究院紛紛入駐,構建政產學研用平臺,依託學校的學科、技術和人才優勢,杭州市的區位和產業優勢,通過醫藥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醫藥領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錢塘新區生物醫藥集聚領先,旨在最終打造為杭州及長三角地區的醫藥領域的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和高新企業承載載體。
然而,當前我國的生物醫藥產業依舊存在著諸如資金支持缺乏、模仿性創新、企業相關支持不足等問題,圍繞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趨勢和資本市場的特點,就國內生物炭藥園區的發展,有以下幾點建議:
1
積極扶持初創階段的生物醫藥企業
生物醫藥產業成長性好,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符合國家戰略發展規劃,是各地政府重點扶持的產業。但該行業新產品的開發,尤其是創新藥的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人力和時間,因此風險較大,因此很少有 VC和 PE機構願意投資。這種情況造成當前我國的創新生物醫藥產品開發早期階段缺乏資金的狀況。而生物醫藥園區匯聚了眾多初創階段的創新企業,這些企業需要系統規劃和長期的投入,園區的幫助對它們的成長至關重要,因此可以依託園區的優勢,對接投資機構,幫助有潛力的公司在早期階段獲得資金,避免因資金而導致的項目流產。
2
加強引導和規劃,實現差異化發展
目前,我國的生物朕藥行業總體上還是屬於跟隨性、模仿性創新。據醫藥魔方數據顯示,當前中國創新藥企 40%集中在腫瘤領域,而其中 1/3 集中在最熱門的 10 個靶點上。而一些相對冷門的項目卻無人關注。這需要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和園區通過行政和財政的手段,引導企業關注臨床需求,尋找到市場真正需要的產品,而不是把有限的資源放在重複開發少數熱門靶點、適應症上。讓創新真正地造福患者,提高中國生物探藥產品的水平。
3
提供融資和上市的相關輔導,幫助企業做大做強
科學家為創始人團隊的中國醫藥(600056,股吧)企業的公司領導層普遍缺少商業化經驗,特別是與投資機構和資本市場打交道的經驗,在融資或 IPO 前後會遇到各種問題,迫切需要專業人員的幫助。園區可以組織一些相關的專業人士對有需要的企業進行輔導和培訓,幫助創新生物醫藥企業順利獲得發展所需要的資金。
4
打造產業生態,提升園區品牌和影響力
在園區層面上,除了吸引更多創新藥企入駐,並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以外,還要注意頂層設計和規劃,在園區內構建出從研發、研發服務、生產、銷售的全產業鏈,引入 CRO 、CMO 等服務型企業,形成產業資源的集聚效應。此外,還可以開展品牌創建,有意識的打造符合匠區特色和發展方向的特色企業,對這些企業進行宣傳,從而提升園區的品牌和影響力。
責任編輯:陳思瑾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啟真閣。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