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到底講了什麼?—待你再見我時,你會訝異於我靈魂的燃燒
近日正值經濟復甦,電影院行業也方興未艾,觀影民眾更是熱情高漲。但所有人的娛樂心態都被一部橫空出世的神作給予了一場莊嚴的洗禮。
電影播出幾天後,令人欣喜的不止是票房神話,更是激發了人們對課本上不曾提及的悲壯歷史的尊重。「四行倉庫」重回人們的視野,「八百壯士」也是活躍在了各大搜尋引擎之中……但身處這個快餐時代,人們的熱情又能維持多久呢?
正如最近抖音大火的一句話所說:「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自古以來,多少吟遊詩人口中傳誦不絕的愛都會消失,更別說虛無縹緲的熱度了。因此,我決定寫下這篇匯聚我真情實感的小論文。至少在這段歷史再度被塵封的時候,我還有這幾百字聊以慰藉。
《八佰》到底講了些什麼?是民族危難時的家國情懷?是租界裡人民的麻木和空虛?是一條河隔出天堂和地獄的奇妙景觀?是操縱戰爭背後的政治博弈?
我想遠遠不止這些,正如冰山,雖然只呈現出了他的一角,一樣可以擊沉滿載愛情和欲望的鐵達尼號。我認為在槍林彈雨和血色殘陽的背後,有什麼不可名狀的事物敲擊了我沉重已久的內心。
所以以上都不是我本文重點探討的內容。
電影與電視劇的區別何在?電視劇可以用四十集甚至更多篇幅去描述一條劇情主線,因此它給觀眾的想像空間並不大,甚至有時會成為一種限制;然而電影只有區區三小時的黃金時間,如果導演拿捏不好,很容易出現虎頭蛇尾、狗尾續貂之類的情況。因此,豆瓣上隨處可見優秀的,發人深省的影評,卻很少見到針砭時弊的劇評。
無論是政治博弈還是家國情懷,這些都是電影的明線,是一些導演希望可以讓觀眾一眼就看明白的內容,相當於是基礎入門題。但我今兒個卻要劍走偏鋒,來點高階的新鮮玩意。
一、【趙子龍與長坂坡】
我其實先後五刷了《八佰》,起初對這兩個意象並沒有思考的太過深入,但細細一品,還真悟出了一點自己的門道。首先,趙子龍這個線索第一次出現於山東兵齊家銘(李晨飾),這也是他與端午(歐豪飾)結緣的開始,這也是為何在「護旗事件」後,讓壯烈犧牲的端午以趙子龍的身份現身長坂坡。
「四行倉庫(以下簡稱『四』)」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長坂坡」。這兩個歷史典故雖然相隔幾百年,但卻驚人的相似。「四」與長坂坡一樣,是戰士們的最後陣地,他們也如趙子龍一樣無路可退,孤立無援地面對十萬曹軍。但戰士們面對日軍的圍剿卻從未退縮,硬是殺了他個七進七出。
還有一點,中國人自古以來崇拜「關二爺」,而齊家銘卻說:「關二爺他講的是兄弟情義,趙子龍不一樣,他護著國呢。」二人同為蜀漢五虎上將,按道理應該是一個陣營,為什麼影片要將二人的形象對立看待呢?
我認為有兩個方面的解讀:一是國破家亡,山河飄搖之際,小家應讓位於大國,不應計較一家之安危,一人之得失;而另一層,則牽扯到我泱泱大國的輝煌歷史。自古以來,我國其實一直把周邊的日本,朝鮮當成自家兄弟,唐朝時日本的大批遣唐使來華學習,以及鑑真和尚東渡日本,都是我國與日本親如兄弟的有力證據。可昔日兄弟如今對我國兵戎相向,便斷不能再念及昔日的兄弟情分。
二、【白馬與老算盤】
想必看過電影的觀眾都對那匹馳騁在已經被日軍轟炸成斷壁殘垣的上海城內的白馬印象深刻,它作為這個人間地獄最醒目的一抹亮色,吸引了租界的民眾,也在中華民族的心裡埋下了抗爭的火種,換句話說,它就是中國民族的象徵。縱使傷痕累累,中華民族也不該安逸於漆黑的馬廄。
這部電影另一大成功之處,就在於小人物形象的生動塑造。貪生怕死,油嘴滑舌的老算盤(張譯飾)幾度戳中現場觀眾的笑點,也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這場倉庫保衛戰的緊張氣氛。
所以,導演為什麼刻意安排老算盤去發現白馬的所在地?白馬想必不是頭兩天才被困在倉庫,也想必是跟過戰士的寶馬,為何那麼容易受驚?其實戰爭年代並不缺乏老算盤這樣懦弱畏戰的普通人,因此,讓老算盤去充當放出白馬的「罪人」,也從側面暗示了正是這樣的人才讓中華民族身處險境。
除了白馬與老算盤這樣有生命的形象,起初白馬的生活環境——馬廄,也有一定的寓意。就影片的環境來講,四行倉庫是一個戰地倉庫,除了必備的軍事物資,戰馬也是不能缺少的,為什麼空蕩蕩的馬廄只有這一匹瘦弱但亮眼的白馬?這就象徵了中華民國當時在國際上孤立無援的可憐境遇。
影片一開始就交代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民國廿六年(1937年)。自1931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來,東北,華北相繼淪陷,國民軍節節敗退,蔣介石秉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日本的侵略消極應對,而把重心放在國共內戰上。而歐美國家更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選擇隔岸觀火,甚至坐收漁翁之利。
三、【羊拐和老鐵】
這兩個小人物可謂是影片重點「培養」的對象,他們一個是「硬漢」,一個是「瓜慫」。他們組合在一起,不僅讓人感受到一種強烈對比的喜感,同時也是那個時代不同命運的縮影。除了戰場上血性的差異,他們二人的家庭情況也在影片中反覆提及。
羊拐(王千源飾)是戰爭時代的特產——絕戶,一生無妻無子,普通人都能享受到的閨房之樂、承歡膝下,在他那卻成了到死都不能實現的願望,他越勇敢,越視死如歸,就越是令人心疼。他何嘗不知道,自己的娘親可能再也見不到,那個生養他的故鄉甚至能一個墳墓都不會留給他。他還是護著自己的國家,自己作為軍人的信念,多少遺憾與不舍,只化作一句:「下輩子,一定好好嘗嘗這滋味。」下輩子,請你一定做一個和平年代的普通人。
老鐵(姜武飾)也是全劇的笑點貢獻者之一,他的「慫」和他五大三粗的外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萌,讓人捧腹大笑。其實他也只是個顧家的普通丈夫,普通父親,只是在那個不幸的年代,碰巧成為了不幸的軍人。雖然他前期總被人笑著,罵著稱「瓜慫」,但最後還是選擇了成為敢死隊,掩護大部隊撤離。
最後老鐵的結局,又是一個戲劇化的橋段。老鐵是一個出色的炮兵,最後終於回歸了自己的本職崗位。在作戰之前,他唱了一段五虎上將之一——黃忠的戲詞。
說到這裡,我不禁覺得管虎導演有一種叛逆精神,國人越是歌頌關二爺,我就越是要歌頌看不慣關二爺的人。曾經黃忠被封為五虎上將之一時,關羽可是大放厥詞,認為黃忠年邁,不配被封為五虎上將。可黃忠百步穿楊的本事可不是浪得虛名,關羽最後更是輸得心服口服。將黃忠和老鐵聯繫在一起,有可能是因為老鐵作為炮兵的本事不可小覷,更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的舊主。老鐵曾經跟過民國赫赫有名的諸侯張大帥,黃忠也曾是漢末著名諸侯劉表麾下的武將。
《八佰》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沉寂已久的影壇交給全國觀眾的一份高分答卷,他裡面的內涵更是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咀嚼。以往的抗日戰爭電影或者電視劇,都很少能將戰場和租界二者銜接到恰到好處。其實租界中的「人心戰爭」也是一個不錯的辯論議題。只是本人才疏學淺,且將視角大多聚焦在了倉庫戰場一邊。
本文投稿作者:明明很美的明明子,坐標長沙,愛好電影、文學和狗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