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楊玲 審丨軍尚
最近由於釣魚島更名事件中大陸對臺灣當局不作為行為的不滿,以及大陸軍機頻繁飛越海峽兩岸引起臺灣當局的示威行為等,兩岸關係比較緊張。以新冠疫情的影響作為藉口,臺灣當局對大陸學生的返臺學習以存在歧視行為。在這樣的背景下,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依舊如期開展了,並將於今年7月走進臺灣高雄。
因為有兩岸業界共識中對美育的關注,才有了美展的交流。海峽兩岸文脈同源,不同的地域讓文化上有了更多差異化。兩岸同胞都有責任擔任兩岸文化交流的使者,美展展開的更是兩岸在未來的持續的對話,將創造更公正的未來海峽兩岸的對話。
周櫻對兩岸少兒美術交流的關注
周櫻是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的策展人,她舉辦美展的經驗很多,十餘年美育工作中,一直在持續關注兩岸少兒美術的交流與發展。
2008年汶川地震,周櫻和朋友一起發起公益藝術活動,針對災區兒童的災後心靈康復援助,這份對災後孩子的關懷讓許多孩子得到心靈上的慰藉,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估量。
2009年周櫻展開了首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邀請災區孩子和臺灣學子的共同研習,美術展覽對兩岸傳統文化的交流帶來了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兩岸對話獨特的風景線。
兩岸在美育中「對畫」
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線下的美展舉辦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是在做好了充足準備的前提下展開的。展覽因大受歡迎將在原定的落幕時間再持續展出兩周,並且預計在7月份會去臺灣展示。
關注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原『知』原味」、幫助盲童的「藝術無障礙」、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蒲公英行動」……兩岸有超過70所學校受益於這些美育援助項目。臺灣民族文化與大陸的文化互相汲取精華,得到更好的升華。
美術展覽是兩岸在美育方面的溝通,隨著兩岸少兒美展持續「對畫」,人文關懷項目輻射越來越廣,跨越海峽兩岸。多元的文化體驗,讓兩岸同胞都得到受益。
海峽兩岸的文化始終是同源同根,但兩岸的文化並不是單一的,而是豐富多彩的,這些文化體現在孩子們的畫中,帶給人不同的體驗。
周櫻說,海峽阻隔,更需要「對畫」。不僅僅是在文化交流上,海峽兩岸的情誼一直是彌足珍貴的,美展是提供平臺聯絡海峽兩岸藝術交流的實踐。孩子們看到美的眼中也能看到海峽兩岸的血脈情深。
(版權說明:本文由臺頭聞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信息參考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