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木然
一:商業的重心轉移了!
首先,我們必須看懂一個商業大勢:
商業的重心發生變化了,之前的重心是「產品」,未來的重心是「人群」。
經營「產品」是向所有人提供所有的商品;而經營「人群」是向固定的人群提供最合適的產品。
未來社會「人以群分」的特徵將越來越明顯,如果去滿足所有人的要求,成本必定會居高不下。只有去滿足一個某一個特定人群的需求,才是最符合時代需求的生意。
這就是Costco和沃爾瑪的區別,為什麼Costco越來越火,而沃爾瑪/家樂福/樂購這種傳統大型超市都在先後退出中國市場?因為它們就是在試圖向所有人提供所有的商品,而Costco就是在努力為中產階層提供他們最合適的產品。
因此,未來最值錢的不是產品,不是資源,而是「消費者數據」,什麼是「消費者數據」?比如用戶信息,會員庫,粉絲等等。誰掌握了大量消費數據,誰掌握了主動權。
做產品的朋友要注意了,無論你是做什麼產品的,產品有多好,接下來都會遇到一個核心問題,你們都會被一種人剝削,就是那些掌握大量用戶(粉絲/會員)的人,比如網紅/主播/大V等等。
究其本質,商業的權力發生了轉移,從「生產方」轉移到「消費方」。之前是誰有「產品」誰是老大,現在是誰有「用戶」是誰是老大,誰才能掌握商業主動權,這個社會早就不缺物質產品了,產能過剩都提了很多年了,社會上的好東西太多了,賣不出去爛在家裡的也有很多。
因此,未來只有一個出路,就是做自己的影響力,打造自己的IP,因為未來人是跟著人走,而不是跟著產品走,商業的重心已經由「產品」轉移到了「人」,未來誰能聚人,誰才能掌握商業主動權。
那麼未來我們如何打造自己的IP呢?
二:如何真正的打造IP?
做網紅,搞直播,確實是一個出路,但是不是為了搞直播而直播。
網際網路上那麼多各種搞怪,譁眾取寵的人太大,最終能真正能打造成影響力(IP)的卻寥寥無幾,大部分即便靠運氣獲得了關注,也只是一陣風,很快就過去了。
大家要記住一句話:只有那些能影響別人大腦的人,才可以長盛不衰,才能打造真正的IP。否則都是此一時彼一時,就像李家琦薇亞取代張大奕雪梨一樣,當然,很多也會有人取代李家琦和薇亞。
風水輪流轉,各領風騷一兩年,這就是網際網路的特徵。
如果你只靠單純的娛樂,搞怪,惡搞,模仿等等套路走紅,最終都只能被當成笑話看看,別人即使來關注,也只是來圍觀你一下,這並不能代表你走進大家心裡,真正的被大家銘記。圍觀和被銘記是兩個概念。
真正能被大家銘記並且引領大眾思潮的,是那些能觸及別人靈魂的人。有句話說的好,觸及靈魂比觸及利益還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需要你有強大的思想武器。
世界最難的事就兩個:
第一個是把自己思想灌入別人的大腦裡;
第二個是把別人的錢拿到自己的口袋裡;
而這兩件事是相輔相成的,先有第一點再有第二點,這也是未來商業的不二法門。
三:直播只是表象和工具
疫情之後,我還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原本那些娛樂行業的人,比如演員/模特/導演都接不到活了,開始深度學習,變相的提升自己,比如耐心打磨劇本,埋頭看書,不願意只靠露臉了。
反而那些自媒體/傳統企業老闆等等,這些人卻開始去露臉搞直播,搞短視頻去了。疫情真是神奇,讓那些長的好看的開始沉默,長的難看的卻紛紛摩拳擦掌,這就叫跟風。羅永浩一場直播收入上億,那只是個例,是平臺的一次「造神」。目的是讓普通人都以為自己也可以成為羅永浩,然後扎進來,給平臺貢獻內容。
因此大眾犯的最普遍的錯誤就是:總是把偶然當必然,幻想自己也可以成為羅永浩,然後一頭扎進去,卻忽視了自己的立足之本。直播也好,短視頻也好,這些都是只是一個工具,只要解決不了自己究竟提供為大家提供什麼價值的問題,再先進的工具都沒有用。
當你無數次暗暗立志的時候,究竟有沒有想過:自己究竟能給大家帶來什麼價值?
如果你能像諧星一樣,噁心自己娛樂別人,那也是一種娛樂價值,讓別人放鬆/大笑,關鍵問題你有這個能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