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騎兵連連長孫德勝還有印象。就是這個嗓子略帶沙啞的男人,卻體現了男人的血性,表現出了整部劇想要傳達的「亮劍」精神。當時日軍對晉中地區進行了掃蕩,李雲龍的部隊也在戰鬥中損失慘重。騎兵連在最後對決中,沒有子彈的情況下,用刺刀與鬼子戰鬥到最後一刻,無一人投降,全部壯烈犧牲。
孫德勝
可見,在騎兵隊伍中,軍刀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在雙方展開白刃戰的情況下,一把好的軍刀,將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在一些抗日神劇中,日軍被塑造成了愚蠢、弱智的形象。而事實上,日軍在訓練方面卻非常有素。尤其是陸軍訓練上,日軍是參照一戰後西方陸軍標準訓練的。所以在拼刺刀方面,我軍很難佔到便宜。
孫德勝
但日軍也不是不可戰勝的,在新四軍彭雪楓將軍麾下,就有一支騎兵團,曾憑藉彭雪楓將軍設計的一把軍刀,將日軍打到丟盔卸甲,創下9分鐘砍倒300日軍的戰績。騎兵們親切地稱這把刀為「雪楓刀」。1941年,彭雪楓所領導的新四軍第4師在津浦路西與湯恩伯麾下的青海騎兵第8師相遇,由於我軍缺乏軍刀,所以在這場戰爭中損失慘重,被譽為:「繼皖南事變後,我軍最大的一次失利。」
彭雪楓
新四軍高層痛定思痛,決定由彭雪楓組建一支騎兵團。由於騎兵團在戰術、技術上師法蘇聯紅軍騎兵,所以又被稱為「紅色哥薩克」。而在軍刀選擇上,彭雪楓將軍並未完全採用蘇軍的高加索式馬刀,而是結合高加索式馬刀、青海馬家軍軍刀、日軍騎兵、東北軍騎兵等各式軍刀的優點,博採眾長,設計出了一種更適合中國人使用的馬刀。
雪楓刀
這種刀刀身頎長,刀背輕薄,鋒利異常,最大的特點便是比日軍軍刀長出5釐米,且帶護手圈,輕捷靈便。一經推出,「雪楓刀」便受到騎兵戰士們的喜愛。而彭雪楓將軍能設計出這種戰刀,應該與他自幼習武,精通刀術有關。那「雪楓刀」的實戰效果如何呢?給大家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彭雪楓將軍設計雪楓刀
1942年,新四軍騎兵團與日軍王牌騎兵部隊第四旅團在洪澤湖地區沙山集相遇。第四旅團創建於1901年,曾參加過日俄戰爭,有正面擊敗哥薩克騎兵的成功戰例。新四軍騎兵團對這位強大的對手進行了充分的分析,決定派一個騎兵連正面誘敵,另外兩個連進行伏擊,等日軍騎兵進入沙山集便進行三面包抄。
不可一世的日軍騎兵,完全不將我軍騎兵放在眼裡。當他們進入包圍圈後,在騎兵團團長周純麟的命令下,兩側騎兵從天而降。僅僅用了9分鐘,便將日軍近300名騎兵砍倒。剩餘的80餘名日軍因為驚嚇過度,選擇了投降。之後,第4師的騎兵團逐漸壯大,最終變成了人數超過1000人的隊伍。
雪楓刀
但由於雪楓刀當時裝備過少,所以到現在已經失傳,網上僅有一張照片流傳下來。很多人認為我國65式騎兵軍刀是在雪楓刀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但事實上,建國後解放軍騎兵部隊依然使用的是日制明治32年式甲型騎兵刀,我國65式騎兵軍刀是在這個基礎上改制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