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不但經常與日軍血戰,還處處受到國民黨軍的歧視。有一次,新四軍從日軍手中奪下一座縣城,棄城而逃的國軍上門討要,三個月後還對新四軍下了黑手。這個縣城就是涇縣。
1940年10月,日寇調集重兵向新四軍軍部所在地皖南的雲嶺撲來,日軍進攻的部隊包括第十五師團以及第一一六師團各一部約7000餘人,加上偽軍3000餘人,由號稱「常勝將軍」的三木石太郎指揮。
面對日偽軍的來犯,新四軍首長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採用「後退決戰、運動防禦、逐步後退,層層堵截、待機反擊」的積極防禦戰法,在敵軍大隊人馬必經的道路沿線設置縱深陣地,不斷地消耗和遲滯敵軍。
當時,新四軍駐皖南部隊僅7000餘人,而且武器裝備遠落後於日軍。10月6日,駐守峨嶺的國軍第52師未放一槍即撤退,致使日偽軍很快推進至峨嶺,新四軍老一團、老三團利用三裡店以南、汀潭以北的有利地形,構成了多道伏擊。
新四軍據險設伏,不斷出擊,節節抵抗,利用地形徹夜不停地對日偽軍進行騷擾,使日偽軍神經緊張、疲憊不堪。8日凌晨,日偽軍因捕捉不到新四軍主力,消耗越來越大,放棄攻佔雲嶺的打算,把攻擊目標改為佔領涇縣縣城。
當時,駐涇縣的國軍第52師一部主動撤離縣城,日偽軍入城後殺人放火,大肆搶掠財物。葉軍長率部趕至涇縣城外,決定趁敵人入城立足未穩之機,立即發起攻擊。他命令傅秋濤率老一團一營攻打南門,張銍秀率二營攻打東門,三營和特務營穿插往赤灘方向阻擊可能東逃的日軍。
10月9日凌晨,老一團在老三團1個營支援下,冒著敵機的轟炸掃射,強攻涇縣縣城南關、東關,日軍終不支,從北城門撤逃。新四軍隨即尾追出城之敵。日偽軍佔領涇縣縣城尚未站穩腳,即被新四軍收復。
與此同時,新四軍第三支隊一部由軍參謀長周子昆指揮,趁日偽軍後撤之機,攻佔了南陵城。此次反「掃蕩」大小戰鬥數十次,新四軍以少勝多,不僅收復了涇縣縣城、南陵縣城,而且殲滅日偽軍1000餘人。戰後,撤退避戰的國軍第52師照會葉軍長,要新四軍限時退出涇縣城。葉挺軍長為了顧全抗日統一戰線的大局,命令新四軍部隊撤離涇縣縣城。3個月後,就發生了皖南事變。8萬多國民黨軍突然對皖南的九千餘新四軍大開殺戒,新四軍打敗了日寇,卻倒在了國民黨「友軍」的黑槍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