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觀《於明詮書法碎語》有云:從王羲之到顏真卿,是中國書法史的縮影,明白了兩者的關係就明白了傳統的實質。褚、虞、歐皆是二王正傳,但綁在一起不及一個顏,顏不學王,但真知王。宋太宗花十幾年功夫編了一部《閣帖》,目的是立標準,實現二王的「君臨天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堅持正確導向」。所以,不可能把「不學王」的顏真卿編進去。或曰,王在前顏在後,且王在顏的時代名氣大,顏豈能不學王?如果這樣,問題是從傳世資料看,顏的行書與王比,用筆、結體乃至點畫形態全不搭界,可以說面目全非,可否有如此學法?若承認這也是一種學法,且是成功的學法,那麼《淳化閣帖》為何不承認這種學法?相反,千年書法史又為何如此厚愛、褒獎這種學法?竟把顏列為二王后一人,我們今天又該不該容許這種學法?由此可見,儘管臨帖是學書法的不二法門,學古人自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古人學習古人的方法。
《淳化閣帖》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所謂法帖,就是將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經雙鉤描摹後,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裝訂成帖。《淳化閣帖》共10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書,二、三、四卷為歷代名臣書,第五卷是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為王羲之書,九、十卷為王獻之書。
從現有資料看,《淳化閣帖》確實沒有收錄顏真卿的作品。那麼,《淳化閣帖》為什麼沒有收錄顏真卿作品呢?
首先,應該看《淳化閣帖》所收錄的帖是指什麼。帖,形聲。從巾,佔聲。本義:古代字寫在布帛上叫帖。帖字從巾,為形符,表示書寫材料是縑帛。從佔,為聲符,漢字從佔聲者多含小意,帖的本義就是小作品。《淳化閣帖》以帖為名,所收作品絕大多數是小幅尺牘。帖學,是指研究法帖的源流優劣以及書跡的真偽等的一門學問,也是指崇尚魏晉以下法帖的書法學派,與「碑學」相對。帖學有「學晉」「晉唐行草小楷」「主要學閣帖」等三種基本含義。其發端建立在北宋時期《淳化閣貼》的輾轉翻刻傳拓的基礎上,其研究對象主要指的是墨本與刻石的拓片或拓本。帖學以手札、書信為主,多忠實於原跡,比較真實的反映了書作者的原本寫字風格。
其次,看顏真卿的作品哪些是帖可以收錄。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生於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祖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唐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顏真卿的書跡作品眾多,據說流傳下來的有138種。現存的書法作品有:《多寶塔碑》,《顏家廟碑》,《顏勤禮碑》,《麻姑仙壇記》,《祭侄文稿》,《祭伯文稿》,《爭座位帖》,《東方朔畫贊》等。他和唐朝另一位以楷書成名的書法家柳公權,被人合稱為「顏柳」。他的行書《祭侄季明文稿》是懷著悲憤的心情創作出來的佳作,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爭座位帖》與顏的《祭侄文稿》、《祭伯文稿》被合稱為「顏書三稿」。可見,就顏真卿的書法作品看,大多為碑和文稿,符合《淳化閣帖》收錄對象的手札只有《劉中使帖》。而《劉中使帖》最早藏於宋宣和御府,晚於淳化一百多年,宋太宗命制《閣帖》時,《劉中使帖》未能收集到也未可知。
因此,《淳化閣帖》沒有收錄顏真卿,並不能理解為宋太宗所立標準,排斥顏真卿,而是顏真卿作品以碑、稿為主,都是大作品的緣故。能證明這一觀點的是《閣帖》用六、七、八三卷專錄王羲之,但也沒有收錄《蘭亭集序》,象懷素的《自敘》、張旭的《古詩四首》也未見錄。
再者,顏真卿也不是不學王的,直接的證據是他曾向張旭學書,此懷素《自敘帖》有述,且有《顏真卿述張長史書法十二意》可佐,而張長史的書法源流亦是二王。
內容選自中國書法家論壇,其他微信平臺轉載須註明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