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考應不應該取消英語科目這個問題,基本上每年都會受到很多人的議論,尤其每年臨近高考的時候,很多人也對這個高考制度的改革方面進行了很多的反思。但是為什麼不能取消,我總結了一下3點
一.不能因為你學不好英語就覺得英語沒有意義
從我一個朋友的經歷來看,多年來的學習經歷來看,英語科目對於普通學生的這種升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英語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我們受過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成績。
一方面對於個人的日常專業學習也好,擇業也好,另一方面對於自己的一種學術事業的開拓或者說對於相關信息的獲取方面也都是非常重要的。
2012年我參加高考,高考英語的考試,不光是考試成績的一種鑑定體現,而是在整個英語學習中,你持之以恆的努力和學習方法的肯定,記得開始還是用蠢辦法從A開始背單詞,因為是藝術生其實本來對英語的要求就是那麼高,自己從小學高中對英語有著一種天然的抗拒,那真的是沒辦法,那是一種你對英語的無力感,從來沒有把A的單詞被完過,廢話不說了,後面會在寫篇文章講我是怎麼學英語,怎麼背單詞的。學英語的過程就是在伴你打造得更加堅持,面對挫折更加勇往直前,這個真的是我覺得咋英語面前百折不撓的人,那種毅力讓在別的事情上,只會更加的勇往直前~~~
二.學習英語,並非是學習了英語,而學會了用另一種方法去看世界
相信在我們身邊的絕大多數人,只是覺得英語是考試,不考試就沒有用了,可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這些課程的作用其實並非知識本身,而是以知識為載體,讓你習得一個全新的視角,再用這個視角去重新觀察世界。在生活中這種視角的擴展,就是啟迪心智的鑰匙,所謂醍醐灌頂,它們已經超越了知識和習題本身,而是會滲透到生活的邊邊角角,豐富你的思維方式。這才是學習的本質。
英語也是如此。表面上是單詞,片語,句子和語法規則,而支撐這些表象的基礎是一套嶄新的思維和一個不同的視角。這和漢語不同,你不去親自學,你就永遠無法體會。
理論語言學家洪堡特曾經說過:「每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我不是鑽研語言學的,所以只從純粹個人的體驗來談,在閱讀英文和中文的時候,我的感受確實不同。最強烈的一個感受是,英語的空間感更為突出,這很大程度上歸因於英語中大量介詞的使用,它們在句子中的作用就像是電影膠片的一幀幀畫幅,使句子變得更加形象和準確。
三.學英語,只會讓你人生的道路走得更加遠
其實這點也是最客觀,沒有那麼多大道理的,發達地區的孩子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補習英語,或者去學習各種語言,這要你想去學,我相信家長都會想盡方法給你找老師,可是如果是貧困的地區,貧困的家庭能,如果高考英語取消,我相信那麼我覺得離英語課程的取消也就不遠了~~
可是取消了英語,貧困的孩子面臨的是什麼了
現在的社會是只要你想找一份提高你社會階級的工作,英語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不論什麼領域,稍微新一點的方法和概念,大部分都是在西方國家產生,然後傳入中國,等到有中文資料,四五年甚至十年都過去了。就算是在信息交換速率極快的IT技術領域,熱門技術的相關書籍的翻譯,在我的經驗裡也需要兩三年,而兩三年前的技術在IT領域,有時候就是老古董了。
所以說,如果你要成為一個對新技術新方法有強烈渴求的人,又或在對外企業或者是外企找到一份好工作,英語實際上真的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
當然,現行的英語教育模式是不合理的,這個我不能同意更多,因為畢竟從事對應於需求高的工作的人並不多,對大部分人來說,現行體制下高中所學英語完全是浪費時間,因為在未來的生活工作中這些英語知識可能真的一點用沒有,而對我上面說的那些需要英語能力的職業來說,高中學的那點東西又遠遠不夠。
而我們國家作為一個正在起飛的大國,對民眾普及基本的英語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所以這次傳言的英語高考改革,我認為是合理的:分等級計分,讓英語不那麼重要,給大多數人普及的同時給少部分人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