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新東方老總俞敏洪公開表示:「不會英語就是文盲!」浙江大學教授鄭強則反駁說:誰說的不會外語,外語不好就是文盲?我可以這樣說,說這種話的人是文盲。英語耗費了我們青年多少的寶貴時光,人家60年沒出過國,人家就不能得諾貝爾獎了嗎?還明確提出高考應該取消英語。
假如高考取消了英語,你會因為給孩子報了英語早教班後悔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給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故事。通天塔的傳說:古時候,天下的人都說同一種語言。後來古巴比倫人要修建一座能夠通天的高塔,以建立自己的聲譽。通天塔越建越高,後來驚動了天上的神耶和華。他怕通天塔真的修成後,天上的秘密就會被人間所知曉,便施展法術,使人們的語言互不相通。由於修塔的人互相無法溝通,通天塔的工程就沒有辦法進展下去。
也許,通天塔的神話故事就是在暗示人類,語言溝通上的重要作用。離開了有效溝通,全世界共同完成一件大事有多麼的困難。
我們為什麼學習英語?肯定有一種強大的聲音會說:不學不行啊,高考要考試英語啊,哪哪都要對學習英語有要求。或者還有一種官方的答案:因為英語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變得無處不在。據統計,全世界60%的廣播節目是用英語播放的;75%的電視節目是英語;網際網路上多達80%的信息都是英文;絕大部分國際會議以英語為第一通用語言;英語還是聯合國的正式工作語言之一。
那麼給孩子上英文早教究竟是為了什麼?
如果是我,我會說,即使將來高考當中取消了英語考試,我也絕對不會後悔花了財力、時間給孩子學習英語。
1、給低齡孩子學習語言,其實是抓住了孩子學習語言的敏感期。在3-6歲是孩子的語言敏感期,這個時間學習語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管是語音還是對於語言的理解,以及對於文化的理解,這個時間段的孩子是最有爆發力的。
2、語言,不僅僅是一個溝通工具。不同的語言代表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維。目前在語言學習當中會越來越強調學習語言背後的思維。讓孩子早一些接觸不同的語言,建立不同的思維方式,對於孩子來講是非常有利的。孩子在未來更容易突破傳統文化的影響,更加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3、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媒介,也能傳達感受。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當讀到一本小說的時候,我們不僅僅看到的是文字。透過文字,我們看到的是作者描繪的一幅幅畫面,人物的喜怒哀樂,甚至是冷暖感受。
讀原著和譯文又是一種不同的感受。原著讓人感覺進入了原生居民的世界,生硬的譯文,則讓人感覺是一個看客,在看著遙遠地方發生的故事。比如林語堂先生寫的京華煙雲,原著就是英文的,叫做Moment in Peking。讀過英文原著之後,再去讀中文譯本,發現感受是很不相同的。學習一種語言,並且能夠閱讀原著,這是對於學習者最大的獎賞。
客觀的來講,學習語言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是多年來,國人條件有限,又深受考試的折磨。好多人出現談英語而百般苦惱的感覺。尤其是70後80後,學習的英語幾乎是啞巴英語。因為條件有限,那時候連卡式磁帶都少見,聽說讀寫都是大難題。這兩代人學了很多年的英語,發現還是不能閱讀和寫作,真的是很有挫敗感。
當今,學習的工具越來越先進,獲取語言學習的渠道也越來越多。英語的學習也越來越跟英語母語使用者接軌。甚至很多小孩子都可以流利的聽說讀寫。英語的作用越來越工具化、日常化。
即使有一天英語不再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了,孩子多學一門語言,無論是興趣還是工具,其實都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