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發現一個現象,在職場裡同進的一批新人裡,最後留下來並有所作為的都不一定是專業能力最優秀的那個。
多年前我的朋友enda(化名)跟著一批新人進了一家諮詢公司。進這家公司前面試官都不怎麼看好她,幾番波折後才錄用。都是新人但可以分別哪些是「聰明型」的,哪些是「遲鈍型」的。
而enda在我印象中一直是一個反應跟接受能力都比較慢的人。經常聊天的時候跟我哭訴自己沒有別人學得快,反應也跟不上。但她又好像從來沒說過要離開。
幾年過去後,她成了總監,老闆還想過段時間提拔她為副總。她說,都沒什麼人了,能力強的都急著跳槽,能力差的自尊心強點的也自己或被辭退了,最後留下了她。
那些年少成名的人,都不見了
話說,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得志,中年失業,老年入花叢。
到現在,我發現成功的大部分都不是天才型的人。
一個老教師經過幾十年的反覆驗證,得到一個顛覆大多數父母認知的一個結論,長大有出息的孩子,成績在班裡往往是6—16的排名。
馬雲《與鄉村教師談教育》裡說過:他招聘的時候,不太喜歡一個班裡面從小到大是前三名的學生,前三名的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失敗概率實在太大,他覺得我就是最好的,我出來也得最好的,一點挫折他就掉下去了,社會上不吃這一套。
郭德綱也曾在節目裡說道,「現如今在舞臺上唱戲的好角兒,著名的藝術家們,能賣錢的角兒們,一般來說在童年時代都不是天才。相反,給他跑龍套的那個,來個零碎的那個一般淨是天才出身」。
喜歡處處爭第一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如今焦慮的社會裡,家長們「殺紅了眼」讓自己的小孩過一個彪悍的人生。甚至在新聞裡看到一個女童模被媽媽踢踹。
想想自己小時候也是這樣被父母比較和逼著讀書。以至於剛畢業那會各方面都很優秀卻焦慮不堪,一時無法適應社會。表面聰明堅強的背後其實有著深深的不自信。
很多年後,我透過心理學意識到了這一連串的反應。在比較的人生下,內心自卑,需要外表的厲害來偽裝自己,輸不起而會去急於求成。
這個世界不缺聰明的人,缺的是執著的「笨」人
前不久,碰到了一位媽媽,他的小孩出生時變小腦發育遲緩,在她的細心照料下他的小孩恢復得跟正常小孩一樣了。她說:「怎麼辦,我覺得他不聰明,反正,沒有他哥哥聰明」(哥哥從小成績前三名)。我說:「這個世界不缺聰明的人,缺的是執著的「笨」人」。
有一天,看到高曉松的談到工匠精神,他說那些匠人,他們長年累月地做一件事情,心如流水,忘記時間的變化,他很羨慕,因為他做不到。
一個有遠見的人走的一定是笨路。
如何成為一個執著的人?
想想一個人能執著地做一件事,最根本的是熱愛。這份愛會讓你即使在不被看好時也依然堅定地站在那裡。
很多時候越是不被看好的人,做一件事情時會比別人吃更多的苦。但是由於這份千錘百鍊讓他有很強的抗挫能力,起點低會因為進步而歡喜,淡化關注自己比別人差的地方。
我們如何沉澱在熱愛中,揮灑自己的熱血?
留有空間,成為自己不在比較中,而是發現自己興奮點。無論是自己的觀點和社會的排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願意為此付出而不覺辛苦。
允許失敗允許失敗,才會有勇氣承擔,《被討厭的勇氣》中說道,其實做一件事情,很多時候只有是否有勇氣的問題,並無太多能力的區別。如果從小隻指望贏,無法接受失敗,長大以後會沒有勇氣去追尋自己的熱愛,因為可能無法接受在這條道路上的挫折,擔心自己一旦失敗便沒有人愛了。
適當身邊人的鼓勵和支持很多時候,來自己身邊人的鼓勵和支持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馬後炮那就算了,嘗試著與他們溝通,如果無法溝通,那麼就默默自己給自己鼓勵,或者找到一個能給你正能量的人相伴一生。
平時不太「聰明」的,請不要自卑。因為很多做成事情的人都是以前不被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