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峇裡島小公主 王小葉兒
不同於商業類型片的創作,主要是根據對標的同類型作品既已成功的經典故事模板,並進行極致地「類型化」。如西部片,則就要符合好萊塢最經典的西部片創作法則:什麼樣的標誌性音樂;過往的經典西部片人物造型是什麼;什麼節點出現什麼樣的情節和人物;故事以怎樣的節奏推進等等。而文藝片則相反,文藝片天生為了突破以往的框架而存在。
如果說商業片的創作手法更像是命題作文下的滿分作文,努力追求一個完美的答案。文藝片更像是那自由創作的為引發思考的考題本身,它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拓寬商業類型片的邊界,讓創業類型片這個命題作文的創作空間越來越廣,啟迪新的角度。兩者從根本上的目的和定位就是不同——一個是建造者,一個是開拓者。
文藝片也分為很多類,從接受的難易程度上可以簡單粗暴地分為——一下子能看懂的「輕文藝」和看好幾遍也看不懂的「強文藝」。前者經常會被認為是「商業類型片的極致」、「文藝片也具有極好的商業性」以及「文藝片也能雅俗共賞」的代言,是離商業片最近的文藝片區域,也致力於獲取良好的票房回報。而後者則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拓者,是文藝片的輕騎兵,從一出生就遠遠甩開了商業片的框架,馳騁在版圖的邊界,吃的是草,擠的是奶,承擔著巨大的風險,他們的目標不在於眼前票房的苟且,而是電影發展的遠方。
所以「輕文藝」和「強文藝」不同,是有框架、套路的;但和純商業片也不同,其框架和套路比較新,沒有大範圍被應用,所以直觀感受就是好看得緊、又刺激又戳人。
電影《誰先愛上他的》之中融合了很多叫好叫座的「文藝片創作框架」,是個很好的案例。總結之後,既可作為後面商業片、文藝感商業片創作的手段,反哺到商業片中——最新手法用起來;也可作為文藝片創作的風向基礎——別人用過的,後續創作者要在基礎上努力創新,找到新的突破口,所謂創新,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找到自己的小宇宙。
A、總體上要ZZ正確。
B、故事核心衝突細化下會引發的道德爭議,這沒有關係——
C、落點落在代表性的人物的人物情感、人物內心、人物成長。
舉例:《誰先愛上他的》關注同性題材,政治正確。道德爭議在於「騙婚」「出軌」。落點在於人總要接受那些讓你無法接受的,人總要去被迫理解你無法理解的,這是我們都無法逃脫的命運。
解讀:為什麼好人沒好報,惡人活萬年?不同於商業片,常常站在道德的高點上;文藝片天然的使命是關注光明下的苦痛,關注那些無法給出答案的問題,關注那些我們完全不敢面對、不想承認的卻又偏偏存在的現象,去嘗試解答那些根本沒有答案的問題——重點不是答案本身,而是人們在無解的人生中的狀態,這實質是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如果人生處處都有答案,還要巧克力幹什麼。
A、勇敢直面並表現讓你喪、頹廢、產生虛無感的一切,這是文藝片創作的源泉。
B、努力在喪、頹廢、虛無感找尋中你活下去的理由,獨特的生命意義,挖掘獨特的角度。
C、喪中帶喜的關鍵是,要帶有「與人鬥其樂無窮」的思維,所有有趣的事都來自有趣的人。
D、人是無論在再艱難的環境下,總能激發自己適應下去的動物。記得這一點,主題就不會過激跑偏。
【舉例】男主角阿傑高裕傑是個又喪又喜的人物,是全劇的喪擔當和一半的喜擔當,三蓮雖然一直咆哮,但其實並不喪,是個努力想要活下去的人,骨子裡的喜感其實更多。他們兩個,一個話極少,接受現實,看上去可以放棄一切,用沉默的方式,堅持著不顧一切地愛著;一個話很多,各種不服,看上去想要很多很多,用叨逼叨的方式,卻也何其深沉的愛著。
【解析】相對於高呼永遠要抱著希望,那些說著希望是個王八蛋卻還一直努力的人,更讓人動容。能讓我們和解的,在很多極端的情況下,根本不是什麼「退一步海闊天空」的人生大道理——畢竟人那麼多,退的為什麼是我,而是讓你感受到對方當時當下的心情。而在換位思考的維度上,本片做得很好的點是,相對於展現他和她都很愛對方,更靠前的是,他是一個好人,是一個真正懂宋正遠的好人。這世上小三很多都以愛之名,不承認自己是小三,但他從不避諱,他是在宋正遠生病時堅持陪伴在他身邊為他付出一切的小王。王和三比,多的一豎多的何止是那一根,更是頂天立地的魂。
A、帶有幽默屬性的第一人稱敘事。
B、敘事人的特殊視角帶來的獨特韻味。
C、極致的主觀疊加極致的客觀。
舉例:片中的第一人稱敘事人是宋呈希,帶著「我其實什麼都懂」的叛逆小大人口吻,富有喜感;宋呈希作為宋正遠和三蓮的兒子,是孩子,同樣的故事情節,從孩子的視角闡述和大人是完全不同,既感動又心疼,又好笑又無奈,小孩對父母的事情既了解又有很多不了解,孩子想要知道真相的心態某種程度是很接近觀眾視角的,有很好的代入感。此外,兒子既處於故事的旋渦之中,但是又不是旋渦的中心,既是當事人,又是旁觀者,能讓我們又保持主觀的關切,沉浸到故事當中;又能帶有客觀的審視感,去看旋渦中的人物——阿傑和三蓮的糾葛,做出客觀的評價,看清真相和創作者想表達的故事主題,又帶給觀眾最大的誠意和真摯。重要的是這只是一個孩子的視角,保留一切解釋權。
解析:善於運用敘述視角,是創作文藝片的一項制勝法寶,極利於凸顯電影的氣質,而主觀視角又是眾多視角中最具代入感,最具文藝感的,運用好bigger上天。此外,這也是所有技巧中的上手難度較低的一個,而它最牛逼之處在於,高階用戶同樣適用,混搭之後能解鎖出更多花樣,堪稱八大技法中的「萬花筒」技法。不信你把隨便找一部你喜歡的電影,把電影中的某個人物作為第一人稱視角重新敘述一遍這個電影,但凡你再加一些運用前兩點積累的自己的獨特思考,就會發現那完全一個完美的新作品,你自己不說,沒有人會發現你的作品和那部作品的關聯。所以發現了嗎,其實所謂的抄襲可恥其不僅僅在於他抄本身,而是抄得太low,太噁心人,讓人直想mmp。
A、第一步,誘惑觀眾跳坑。
B、第二步,製造反轉。
C、第三步,一記絕殺。
舉例:電影前半部分一直在塑造阿傑的小三人設,並且仿佛阿傑對宋正遠的死毫不在乎,只是為了錢,全靠「探秘」的兒子宋呈希往回拉扯,帶著一切尚未蓋棺定論的感覺,並通過阿傑和宋呈希的互動,消解觀眾的對「小王」的憎惡感,而後面連續三番強勢反轉加一記絕殺,徹底逆襲。第一番,展現阿傑對宋正遠的在乎,在最困難時的堅持陪伴;事件上嘴上趕宋呈希走,但行動上很照顧;第二番,展現阿傑對宋正遠的付出,為了他借錢治病,為了他堅持做話劇(至此話劇的意義只露了一半);事件上和宋呈希關係更近了,而且有像家人一樣教育宋呈希;第三番,爆了一個大的,阿傑做話劇,不只是一種形式的紀念,他是真正懂宋正遠,和他真正惺惺相惜的人,是靈魂的partner。最後,一記絕殺,其實,他根本不是小三,阿傑和宋正遠也在很早很早就已經相識,所謂「小三」,是後來者,是介入者,破壞者,而那一刻,三蓮明白,她和阿傑根本沒有誰先誰後,而是同時愛上一個人,而要說相愛,阿傑和宋正遠卻是更早。
解讀:當我們提及類型片的反轉時,更注重情節性和節奏本身,但文藝片的反轉會刻意消減情節本身帶來的衝擊,而是讓觀眾把注意力放在角色內心的衝擊上。片中最好的一個細節是,舞臺劇上,風鈴響起,三蓮也想起了初見宋正遠的那次,宋正遠送給她了一個「非常好聽的風鈴」,這才是三蓮真正釋然的開始,其實釋然的良藥根本不在於她原諒阿傑和宋正遠,而是在她自己身上。「全部都是假的嗎?沒有一點愛嗎?」現在她有了答案,「是真的,當然有愛。」因為不管宋正遠是不是真的,但她是真的,她愛得無比之真,無比洶湧。或許她並不是真的原諒了誰,但她想要守護自己心中的美好。而宋正遠最後把保險金留給阿傑,誰說就一定不是他最後的坦誠呢,也許他希望三蓮了解到他和他愛的人,希望他最愛的男人和此生唯一的女人在他走後能協助彼此走出泥潭。片尾,知道真相的阿傑的母親深深地擁抱了兒子,那一瞬間,又何嘗不是三蓮和阿傑的隔空擁抱。有時,開鎖的秘訣根本不在於鎖和鑰匙,而是想要開鎖的人。
華彩技巧是那些與影片內容和主題本身深度融合的技巧本身,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包括敘事視角、多線敘事帶來的意外之喜、黑白色彩的運用、戲中戲結構、動畫的插入、畫外音運用等等。
舉例:《誰先愛上他的》除運用了第一人稱敘事,還疊加了手繪的動畫元素,強化了兒子宋呈希的內心,豐富了劇情的喜感,但最高端的還是手繪其實天衣無縫地「偷換了概念」,手繪每次出現都搭配兒子的第一人稱敘事,但其實手繪的設置點很多站在死去的父親「宋正遠」的角度,主觀視角中無形疊加了父親的視角。比如一些接吻的鏡頭,主動畫上了門,可能是孩子想像中的害羞,但更像是父親不想讓孩子看見。手繪的處理,讓原本單純的兒子主觀視角變得更加有層次,是對比以往同類手法的中創新點,文藝範十足且非常很前衛靈動。
解讀:技巧作為「形式」,和內容密不可分,很多頂級的大師級作品到達一定程度可以到達「藏鋒」的程度——看不到任何所謂的技巧,卻讓人震撼。這一面取決於題材類型,另一面也和表達的主題相關。如果是比較尖銳的主題和題材,不妨在保證內容完整和準確度之上,適當疊加技巧性,會起到如虎添翼的效果,鋒芒畢露,彰顯才華,利於脫穎而出,更是衝獎利器。
一部電影一定要有至少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或許還會有很多名字稱呼它——招牌畫面、記憶點、定格畫面等等,總之,它是那種看完電影會在你腦海留下深刻印象的畫面,可能很久不看之後,偶然想起那部電影,腦海中第一個閃過的就是那個它。此外,好的臺詞其實也算是記憶點加分項,但單純畫面上的仍然不可缺少。
舉例:對我來說,一個很重要的記憶畫面是阿傑被尋仇,三蓮接了兒子一個駭人的電話後,匆匆趕來發現阿傑腿斷了的畫面,那一瞬間的衝擊極大——阿傑為了宋正遠到底付出了什麼。全片的反轉也都是從這一瞬間開始大量湧現的。而本片的記憶點臺詞,「一萬年就是,當有一個人跟你說,他想當個正常人,然後離開了你,從那天開始之後的每一天,就是一萬年。」算是其一。
解讀:其實這種記憶點並沒有標準答案,它可以很動人、也可以更傷人;可以很平靜,也可以很洶湧;可以很無聊,也可以妙趣橫生;可以富含意義,也可以不明所以——重要的是,一定讓人印象深刻。好的電影會有很多的記憶點,而吸引不同的觀眾記憶點客觀上不可能一模一樣,但總有些電影的記憶點就是可以讓大多數人共同記得的,而那就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就像《低俗小說》中的文森特和米婭的比賽舞蹈,就像《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的招牌表情,就像《異形》中異形衝出胸膛,就像《這個殺手不太冷》提著箱子裡昂和抱著銀皇后的瑪蒂爾達走在街上。想讓觀眾記住你的電影,就要給予觀眾足夠的尊重和情感,請記住,真正好的記憶點和記憶畫面的訣竅在於精準的情感和情緒的營造而非為了製造畫面而製造畫面。
神、佛元素的加入,會讓電影充滿隱喻、意向感和宿命感,引發對人生和命運的思考,玄而又玄,意境深遠,極富bigger,大幅提升段位。
舉例:《誰先愛上他的》裡面,三蓮幾次路過廟宇,酒後「問責」後,決定做一個「壞人」。
解讀:信仰類的元素,真的屢試不爽。《我不是藥神》中也有同類的元素疊加,客觀說,去掉對全片的情節並沒有真正的影響,但在氣質和格調上的完整性上一下就會損失很多,片中那個鏡頭真的特別提氣。前幾年的低成本爆款《心迷宮》,最後結尾也有類似元素。大家都說印度電影很好看,印度電影的一個先天優勢就是每個影片離不開宗教和反應社會環境(社會話題),回看我們內地電影,這兩者都是創作中極其危險的必須首先規避的雷區,所以先天格調上就削弱了不止一個段位。《大佛普拉斯》《血觀音》,如果把佛像換成別的,味道就一定全變了。提及這一點,主要是在後續創作中,可以有意識地「夾帶私貨」,最後效果的提升一定不是一點點。而信仰這個技巧,也堪稱八大技巧中的「一鍵磨皮」式傻瓜技巧——簡單粗暴,立竿見影,可以無腦用。
A、要有和全劇主題緊密相關的一首動聽的歌曲、一段好聽的旋律或某種特殊的音效。
B、這段旋律要反覆出現,不斷渲染,增加觀眾的印象。
C、音樂如同主題的另一種維度的表達,且是更高級的表達方式。
舉例:峇裡島口哨、《悲傷峇裡島》;《峇裡島》之歌——曲調旋律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內核主題貫穿,氣質高度統一。
解讀:說音樂的重要性用關乎成敗也不誇張,因為實在太重要。電影是視聽語言的藝術,聽的部分除了演員說的臺詞,主要就是音樂、音響。而其中音樂的部分對觀眾又是最直觀的。音樂對於一部文藝片來說,就是「精氣神兒」。如果是新人創作者,把電影音樂這個容易被忽視的元素打磨好,一定能助力你甩開對手,脫穎而出。聽一聽婁燁早年的電影(S.P.)的原聲,重看一下澤維爾·多蘭的電影,注意一下其中的音樂,就能立馬能get到我說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