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先後交付以來,「兩山醫院」實現高效運轉。截至4月1日,火神山醫院累計治癒出院患者達2766名,截至3月31日,雷神山醫院累計治癒出院患者1800餘名。
武漢疫情防控形勢一天天好轉,但在「兩山醫院」,忙碌的腳步從不曾停歇。有一群人,他們穿著厚厚的防護服,背著重重的工具箱,穿梭在「兩山醫院」的每個角落,與白衣天使並肩作戰,穩穩託起「生命之舟」。他們就是中建三局「兩山醫院」維保團隊。
從醫院交付的那一刻開始,70人的火神山醫院維保團隊、350人的雷神山醫院維保團隊即刻就位,化身兩座醫院的「守護者聯盟」,進入與病毒直接作戰的新戰場。
逆行:「最危險的地方我們去」
作為按現代化標準建設的全功能呼吸系統傳染病專科醫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包括10餘個專業系統,斷電、堵水、漏氣,任何一個系統出現異常,都有可能威脅醫患安危、導致病毒擴散。因此,後續維保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前期建設。
2月2日,火神山醫院交接,中建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周乃翔在現場提出要求,維保團隊必須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提供周到服務和及時維保,為醫院高效運轉提供有力保障。儘管許多維保作業必須深入受汙染的病區,危險性較建設期間成倍增加,但很多建設者毅然選擇繼續堅守,直面病毒。
剛剛入黨的王野留下了,完成火神山醫院2號樓搶建任務後,他請纓加入維保團隊,在醫院首批患者入住當天就進入汙染區檢修設備,成為第一個進入汙染區的維保人員,也是截至目前進入火神山醫院汙染區次數最多的維保人員。
家在武漢江夏的楊衛星和侄子楊旭、外甥程曉天留下了,他們一起參加雷神山醫院建設,又決定共同加入維保組繼續戰鬥,「我們家就在江夏,這是家門口的戰鬥,我們必須堅守到最後」。
1997年出生的熱血小夥郭童留下了,對他參加火神山醫院建設,家人都非常支持,但維保期間受感染的概率激增,怕母親擔心,他不得不對母親撒了一個謊:「媽,火神山醫院建好了,我已經在公司統一組織的隔離地方住下了,別擔心。」
從除夕夜開始一直奮戰在火神山醫院現場的張旭留下了,醫院交付後,嗓子嘶啞、眼睛血紅的他毅然決定堅守到最後,他說:「責任在肩,必須如此。」
一同報名參加雷神山醫院建設的工友鍾巍巍、鍾欣欣兩兄弟留下了,他們說:「冒著風險來到這裡,我們的心情都是同樣的,就是堅決打贏這場戰鬥,早點讓大武漢恢復繁華。」
在雷神山醫院項目火線入黨的唐清泉留下了,維保需要人員,看到大家連續奮戰,都已非常疲憊,他毅然站出來決定堅持到最後,他說:「黨組織考驗我的時刻到了,我必須堅守到底。」
已經到醫學觀察點的楊聖虎坐不住了,在醫學觀察點期間,他一邊編寫火神山醫院維保手冊,一邊關注著現場的一舉一動。聽聞火神山醫院需要更多維保人員,他再次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
參與雷神山醫院汙水處理站施工的王建華、徐棟、常超也坐不住了,三人本已來到醫學觀察點,現場也留有設備供應商的維保人員,但他們還是放心不下,不到兩天,又重返醫院扛起運營維保重任。
還有許多星夜兼程的身影從遠方逆行馳援。
徵召維保人員的消息一發出,各個單位工作群中就「沸騰了」:「我參加」「我報名」「我可以」……一封封請戰書,一個個紅手印,彰顯的是他們的赤膽忠心。
「最艱苦的擔子我們挑,最危險的地方我們去,最緊急的關頭我們上,最困難的時刻我們到!」一聲聲鏗鏘誓言,宣示的是維保將士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堅守:「直到最後一個病人出院」
從巡查電路到加固風管,從維修空調到疏通馬桶,不管白天黑夜、颳風下雨,「兩山醫院」的維保團隊總是隨叫隨到、時刻待命。
2月8日晚,雷神山醫院首批患者入住,院方給維保團隊打來電話:A16區域有門無法鎖緊,請速來維修!工人們趕過來,眼看著一個個患者躺在病床上,醫生護士來回穿梭,都拼命擺手,轉頭就要走。中建三局一公司維保團隊土建組組長周曉東見狀,毫不猶豫地推開病房大門,第一個走進病區。受他的鼓舞,工人楊勁松帶著三名工友緊隨其後,順利完成了首次維保作業。隨著進出醫院的次數增多,大家都逐漸跨過了心裡的這道「坎」。
在火神山醫院,維保團隊下設土建組和機電組,全面負責項目質保期維保工作。為確保24小時隨時響應,維保團隊在醫院設值班室和兩部值班熱線,與17個病房區的護士長建立了微信群,實行「管家式」服務。為提高工作效率,對維保人員進行分區集中管理,每個樓棟設小組長,確保接到指令,10分鐘內就能到達醫院。
和火神山相比,雷神山醫院規模更大,且包括生活區、隔離區、配套用房等多個區域,維保難度更大。為縮短鏈條,維保團隊在分為土建組和機電組的基礎上,實行扁平化管理,將整座醫院劃分為30個片區,明確每個片區的土建、安裝負責人AB角。維保團隊還編制了空調、電視等全部設備的使用指南,幫護士清理垃圾、搬運物品,對標「金牌物業」提供服務。
進入病房前,維保隊員們都要穿上2層防護服,戴上2層口罩、3層手套,還有護目鏡等裝備。穿上脫下就得大半個小時。防護服非常厚實,密不透氣,每做一個動作都像「在高原上一樣」,非常費時費力,平常幾分鐘就能幹完的活,也要半個小時才能完成,不一會渾身上下就被汗水浸透,護目鏡上都是霧水,仿佛做了一次「桑拿」。
2月13日,武漢市發布寒潮黃色預警,預計14日夜間到15日,武漢將出現強降溫、大風和明顯雨雪天氣,陣風可達8到10級。儘管火神山醫院的管道設備都達到了抗風雪標準,但考慮到天氣的極端性和疫情的嚴重性,必須再加一道保險,確保萬無一失。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維保隊員火速集結,開始加固作業。
最難的是加固7000平方米屋面上的各類管道設備,廢氣就從這裡排出,雖然經過淨化後才排出,但大家心中還是不禁惴惴不安。
這是一場內心的鬥爭,但沒人當逃兵!領導在前,隊員在中,工人在後,大家換上嚴密的防護服,依次攀上屋頂,開始緊張作業。
統一的防護服、嚴密的面罩之下,看不清是誰的身影,每個人都在埋頭苦幹,排查問題,用鋼絲繩給鋼管、風管、排水管固定。寒潮步步逼近,屋頂上狂風驟起,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卻讓所有人大汗淋漓。
「謝謝你們!你們辛苦了!」幾個要出病房做檢測的患者看到屋面上的維保隊員,向他們豎起大拇指。
「你們也加油!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維保隊員們紛紛回應。
這一聲聲呼應,隔著厚厚的防護服,卻隔不開愛的感應。
4個小時過去了,大家的衣服都已完全溼透,護目鏡布滿霧水,看不清東西,他們必須退出,重新換一套進場。就這樣,經過兩輪屋頂「桑拿」,到14日晚9點左右,基本上完成了所有的加固作業。第二天,狂風呼嘯,大雪紛飛,火神山醫院經受住了考驗,在風雪中依然巍然屹立……
每天接打上百個電話,步行3萬步,凌晨3點疏通馬桶,通宵巡檢值守……這是維保隊員的日常。大年三十就參加火神山醫院建設,醫院交付後又主動留守的工人劉濤,每日在病房值班10個小時。在一次進入汙染區維修期間,他和工友李成合力切開堵塞管道後,糞便瞬間噴了出來,濺得滿身都是,依然堅持著完成了維修任務。
雷神山醫院電氣維保隊員鄧曉剛每天巡檢現場,日行4萬步以上,腳底的水泡長了又破,破了又長,繭子越堆越厚,短短40天就穿壞了3雙鞋。儘管很累,他卻始終樂呵呵。「看著出院病人越來越多,我覺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義。我要堅守到疫情徹底結束的那一天,直到最後一個病人出院。」
中建三局黨委書記、董事長陳文健在慰問一線維保隊員時不禁感動地說:「你們是勇士中的勇士,英雄中的英雄。」
感動:「我們一起守望春暖花開」
到了3月中下旬,武漢戶外溫度高達25℃。火神山醫院走廊因為密不透風,更是熱得像火爐一樣。醫護人員一直穿著防護服,常常熱得滿頭大汗。
維保團隊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他們急中生智:「我們去找冰塊,來給醫院降溫!」大家絞盡腦汁、踏破鐵鞋,終於聯繫到一家製冰廠可以提供冰塊。
每塊冰塊重達50斤,放置在走廊上,使溫度降低了5℃,給醫護人員帶來了陣陣清涼。
而雷神山醫院長達600米的醫護通道,則成了一條別開生面的「文化長廊」。通道牆壁材料相當於白板,醫護人員和維保隊員在上面塗鴉漫畫、寫詩作詞,傳遞著愛與希望,成為雷神山醫院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這些畫作最早出自維保工人許新焰,畫畫是他工作之餘的休息方式。畫作裡,萌萌的白衣天使擊潰病毒,帥氣的維保人員化身「超人」,冬去春來的武漢櫻花盛開……
每當許新焰作畫,許多醫護人員都會過來圍觀點讚。在他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手繪牆畫的隊伍中。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醫生胡金香說:「每天上下班時,看到走廊一天一個樣,文化牆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多彩,心裡覺得很輕鬆。」
戰地黃花分外香,戰友情誼心中藏。維保團隊與白衣天使心心相印的動人故事還有很多。
3月8日,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兩支維保團隊不約而同地向美麗的白衣天使們獻上鮮花、巧克力、水果、面膜等禮物。大家一起高呼「武漢加油」「中國加油」,喊出抗擊疫情的「最強音」。
2月20日,雷神山醫院32個病區全部開放。當天,醫院為中建三局雷神山醫院建設和維保人員頒發「榮譽員工」胸牌。該院院長王行環表示,雷神山醫院在短時間內從無到有,創造了中國奇蹟。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和施工單位的勞動者們齊心協力,日以繼夜地為雷神山工作,克服重重困難,交出了一份讓人民滿意的答卷。雷神山醫院副院長蔡林在致醫院建設維保團隊的信中寫道:「你們的每一份付出與汗水,與醫務人員一樣,都在踐行救死扶傷的偉大使命。」
火神山醫院院長張思兵表示,中國建築在邊設計邊施工的困難情況下,帶領全體建設人員在短時間內高質量建成了一座功能齊全、系統複雜的傳染病醫院,達到了國內傳染病醫院的領先標準,是目前武漢最好的傳染病醫院。3月1日,火神山醫院建設指揮部授予中建三局建設和維保人員火神山醫院「榮譽員工」稱號。院方對中建三局在極限工期內迅速建成火神山醫院表示讚賞,對維保團隊無私無畏、築者仁心的大愛表示敬佩。
中建三局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總指揮陳衛國說:「中建三局的維保將士們將與英雄的武漢人民一起,把戰『疫』進行到底,不到全勝,決不收兵!」
希望在風中醞釀,溫暖在心裡生長。武漢的櫻花次第開放,即便在疫情的陰霾下,它們依然在用力地綻放著,一如這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一樣,勇敢而頑強。(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盧璐通訊員鍾三軒)
[ 責編:董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