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加入」的消息突然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雖然這個新聞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公布,但還是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討論。
有網友在看到消息後留言表示:「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咱們廟小,撐不起白頭鷹這尊大佛」。
在消息傳開後,不少了解事情真相的媒體都出面解釋,稱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加入,主要是因為美國申請的項目技術不達標,並不是為了報當前「美國拒絕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之仇。
事實上,這個解釋也不是「新」的,早在2019年6月面對媒體專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表示:我們沒有排斥任何國家,美國團隊申報的項目沒選上,主要是因為從科學價值和技術上考量,他們的項目沒達到我們要求的標準。
沒錯,理由就是這麼簡單,簡單到不少人都認為這是我們找的一個藉口,但真相就是如此。
中國空間站向世界開放,比國際空間站更「國際」
去年6月,中國空間站向世界各國開放,批准了來自17個國家的9個項目。
對於入選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的首批項目,我國有著一套非常嚴格的遴選標準。
所選項目不僅要符合聯合國和平利用太空的基本原則,還必須得對相關科學技術領域起到帶動作用,對申請國家的航天科研能力起到促進作用,提升申請國家的航天科學技術。
另外,申請項目的技術方案還要合理、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且不對空間站構成威脅。
最後申請國還要有足夠的資金自行承擔項目研發經費。
只有完全滿足上述條件,申請的項目才會被最終通過。
所以,批准的這9個項目能從42個申請項目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
而我國空間站拒絕美國加入,並非有意針對美國,相反,我國還非常歡迎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際空間站成員,積極的申請項目。
但很遺憾,美國這次申請的項目技術確實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
話說回來,美國作為世界航天大國,掌握著全球一流的航天科研技術,申請一個可以達到標準項目其實很簡單,但是,有價值的項目美國不想和我們合作,而沒有價值的項目,我們又看不上,所以才造成了現在這樣一種結局。
中國空間站進展情況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走向星辰大海,我國的航天路走得太過艱難。
還記得幾十年前,美國、西方拒絕我國參與國際空間站的任何項目研究,給出的理由是當時的「中國國家航天局」只成立了短短5年,不能帶給國際空間站項目任何有意義的貢獻。
因為這個理由,我國決定自己建一個空間站,既然國際空間站不讓我們加入,那我們自己造一個好了。
值得強調的是,按照計劃,國際空間站預計在2024年左右退役。
但最近國際空間站發生了第三次漏氣事故,使得外界紛紛猜測國際空間站的退役時間可能會提前來臨。
到時候,歐美各國很可能會沒有空間站可用。所以,面對這樣的窘境,不少西方國家將目光轉向了中國。
發展到現在,中國空間站取得了多項成果,在很多方面也開始邁入新的階段。
據央視網報導,在未來的兩年裡,我國將會進行多達11次的高密度發射,力爭在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的在軌建造計劃。
雖然距離中國空間站正式建成還有很長時間,但一步一個腳印走,總有一天會到達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