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
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志願者
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導組
從臘月二十九至今,每天早上8點多出門,凌晨1點左右回到住處,這幾乎是馬競爽在防疫一線工作的常態。「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轉運病人、排查社區情況、為居民買藥送菜,全天24小時手機開機接聽求助電話。」武漢疫情防控工作剛開始,90後「選調生」馬競爽便主動請求「下沉」到基層社區,做一名抗疫志願者。
為了方便及時報送發熱病人情況並及時聯絡、轉運病人,社區負責人、街道防控指揮部組成了「武漢加油」微信群,馬競爽時刻都緊盯著群裡消息:1月27日9:33,群裡發布運送病人到醫院打針的求助信息,馬競爽馬上回復「打我電話」;1月28日凌晨3:42,有人反映入院居民病情嚴重,請求安排車輛送家屬到醫院,凌晨4:00看到消息的馬競爽將對接聯繫人電話發到了群裡。
受疫情影響,武漢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和牽掛。如同公益歌曲《武漢伢》MV開頭中那句「我的城市生病了」,此時的武漢交通停運、店鋪關門,沒有了昔日車水馬龍的喧譁熱鬧。
作為一名在武漢抗疫的志願者,馬競爽每天都會面臨不少困難:經常忙到吃不上飯、運輸物資路途艱辛、被病毒感染風險大,但他一直儘自己最大努力,為「治癒」這座城市開展志願服務。「在自己的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守護這座城市,給抗擊疫情帶來積極改變。」馬競爽說。
與馬競爽同樣忙碌的,還有武漢青山方艙醫院的「播音員」華雨辰。「雖然不能像醫護人員那樣戰鬥在一線,但我願意用聲音溫暖病患。」華雨辰並不是專業播音員,而是武漢青山區鋼花小學的一名音樂教師。上周接到青山區教育局為方艙醫院招收志願者的電話時,華雨辰沒有絲毫猶豫地回覆:「沒問題,我可以!」
「作為武漢人,能多盡一份力就多盡一份力。」在青山方艙醫院內,與華雨辰一樣的「播音員」志願者共有9人,分成3組,每天1組人值班。他們每天早中晚各1個小時的廣播,除了播音員口播和播放音樂外,還會視情況播放一些其他暖心片段。
「我們得知有幾位病患正好是2月份的生日,就決定給他們一個『驚喜』。當天晚飯時段,音響裡響起了祝福話語和生日快樂歌,讓他們覺得有人還在惦記著他們,至少也是一種精神慰藉吧。」華雨辰笑著說。
疫情暴發以來,「我能為這座城市做些什麼」成了這裡的人們共同的思考。同樣作為武漢人的朱磊,在武漢「封城」當天就加入了自發組織的「華人眾籌項目」志願者團隊,負責為相關對接醫院轉運捐贈物資。
「第一次運送完物資,在回來路上醫院護士長給我發了一段微信:感謝你們的雪中送炭,讓我們有了無比的動力。我們會做好防護,做好患者的治療,相信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和你們!」樸實的詞句,真摯的情感,寥寥幾行字讓朱磊和隊友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其實對於投身一線的志願者來說,感動與被感動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朱磊所在志願者團隊的運輸組有七八十人,基本涉及了房地產、金融、廣告、建築等各行各業,因為這次疫情大家聚沙成塔,緊密地團結在了一起。「我們有個共同的約定,就是在每位隊友出發前,提醒彼此注意防護和安全時都要說一句:疫情過後,我們要一起AA吃火鍋。」朱磊說。
因為抗擊疫情的需要,武漢按下了「暫停鍵」,卻仍有這麼一群普普通通的人迎難而上,戰鬥在各個醫院、隔離點,堅守在物資保供、社區防控一線。他們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用各自的方式守護著這座城市;他們沒有統一的服裝,卻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志願者!
(光明日報武漢2月17日電 報導組成員:光明網記者李政葳 光明日報記者蔡闖、王斯敏、晉浩天、張銳、章正、盧璐、李盛明、劉坤、安勝藍、姜奕名)
2月17日,空軍第四次向武漢大規模空運醫療隊員和物資。圖為一批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員抵達武漢天河機場。新華社記者 賈啟龍攝
【一線抗疫群英譜】
「媽媽,今天你打敗了多少病毒」
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導組
盧靜靜是武漢兒童醫院皮膚科的一位醫生,但最近,她更像是一名「救火隊員」。
2月2日,正在科室值班的她接到任務,趕往社區隔離點管理疑似病人,2月4日,她又被調到江漢方艙醫院支援。目前,她除了負責患者病情的觀察和治療,還要幫助他們消除緊張情緒。
盧靜靜是醫生,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當天回家收拾行李要出門時,不到6歲的兒子優優得知媽媽即將趕赴前線戰「疫」,將很長時間不能見到自己時,小傢伙抱著媽媽哭了。看著掛滿淚珠的小臉蛋,盧靜靜趕緊安慰:「讓你最愛的奧特曼軍團幫我一起去戰鬥,打敗病毒,好不好?」在兒子心中,有了奧特曼的相助,媽媽肯定會贏得「戰鬥」安全回家。
盧靜靜說,夫妻倆原本打算過年回山東老家,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盧靜靜毫不猶豫地退掉了車票,留守武漢。期盼團聚已久的父母有些失落:「年頭盼到年尾的相聚落了空。疫情啥時候可以結束,可以回家看看?」
「他們以為我是皮膚科醫生,會一直在家好好待著,沒有出門。」其實,為了不讓父母擔心,盧靜靜向父母隱瞞了在方艙醫院支援的事情。但老兩口免不了想和外孫視頻通話,這時盧靜靜只能和父母「鬥智鬥勇」想對策。「讓孩子爸爸帶著孩子給外公外婆視頻,就說媽媽去皮膚科門診上班了。」盧靜靜笑著說。
2月16日下班回酒店後,盧靜靜和兩個孩子視頻通話。終於見到好幾天沒看到的媽媽,孩子激動地說——
「媽媽,今天你又打敗了多少病毒?」
「媽媽,我想你了……」
聽到最後一句,盧靜靜淚如雨下。
(光明日報武漢2月17日電 報導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蔡闖、晉浩天、王斯敏、張銳、章正、李盛明、安勝藍、劉坤、盧璐、姜奕名 光明網記者李政葳)
醫院裡兩百米,她每天卻走「四萬步」
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導組
「43803」,看到微信運動裡自己當天的步數記錄,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人民醫院隔離病區護士長徐曉宏有些驚詫:在活動範圍僅有200米的醫院隔離病區,自己竟走了4萬餘步。
其實,在最近10多天裡,徐曉宏已連續「登頂」微信運動排行榜,每天平均步數達3萬多步。這些步數串聯起了她在疫情防控醫院裡的每一個環節,也是一名醫護人員一線奮戰的見證。
「疫情當前,我要『戰鬥』在一線。」徐曉宏果斷放棄了與遠方親人團聚的機會,主動向組織請願奔赴「戰區」。
後勤管理、生活保障、對外聯絡、託運貨物、設備消殺……每天在醫院各個樓層各個病房,徐曉宏不知道要走多少個來回。
如果說醫院是戰「疫」的主戰場,那麼隔離病區就是前沿陣地,徐曉宏便是這裡的「前哨」哨兵。「你們守護患者,我來守護你們。疫情當前,主動請願進隔離區的護士都是各個科室的青年骨幹,我要保護好、照顧好大家!」徐曉宏說。
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徐曉宏主動承擔了隔離病區護理團隊日常生活管理工作。按照防控要求,她手機24小時開機,一天接近百個電話都是常事,經常忙得來不及喝水、去衛生間。每天凌晨,她還會主動準備好熱騰騰的夜宵,給值班醫護人員送去。
2月15日,醫院裡一批痊癒患者順利出院。一名患者在和他們道別時這樣說:「是你們的迎難而上,守護了我們的健康,也給了我們信心和勇氣。等過了隔離期,我願意到醫院來做一名志願者,給大家提供服務……」
這番樸實的言語彰顯了「愛心傳遞」的力量,也讓徐曉宏等在場醫護人員深受感動。「身邊那些90後護士主動剪去秀美飄逸的長髮,保潔員阿姨每天背著沉重的消毒設備穿梭在各個樓層……大家身處不同崗位,但都團結一致,共克時艱。」
徐曉宏家與醫院只有一路之隔,但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她就再沒回過家。讀初中的兒子每天晚上都會發來微信,主動跟她「匯報」網上學習進度和自學心得,每次還都會說一句「媽媽保重,平安歸來」。
「現在自己最大的心願就是守護好大家健康,齊心協力戰勝疫情,期待春暖花開。」徐曉宏邊說邊戴上手套、口罩,準備起身下樓協助轉運物資。
【一方有難 八方支援·對口支援】
瓊粵攜手 守護荊州
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王曉櫻 王忠耀
2月15日,荊州大雪,北風颳得人額面生疼。在這樣的嚴寒天氣下,廣東省第三批支援湖北荊州醫療隊於15日凌晨抵達荊州。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呂業升、省衛健委副主任黃飛、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黨委書記朱宏、省結核病控制中心主任周琳、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林立豐……廣東支援荊州前方指揮部的配備不可謂不「硬核」。
2月13日,海南省330噸新鮮瓜果蔬菜經由海口市新海港發往湖北省荊州市。圖為運送果蔬的車輛駛入客滾船。新華社記者 郭程攝
當天下午3時,在紛紛揚揚的大雪中,97名廣東醫護工作者中的82人奔赴荊州各市縣一線抗疫醫院,投入緊張戰鬥。雖然即將接手危重患者的治療工作,來自廣州紅十字會醫院重症醫學科的張銳卻並不擔憂。他表示,不管醫院的條件如何,作為醫生自己都將全力以赴。
「我們按照廣東所對接的兩家市級、8家縣級醫療機構的需要,把重點放在重症和危重症救治上,按照『補缺、充實、提升』的原則,對每家醫療機構的人員組成進行補強。」黃飛介紹。
「與湖北人民並肩作戰,共同戰勝疫情!」2月14日,海南省第四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從海口美蘭機場出發奔赴荊州,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到機場為隊員們送行。
這是海南省派往荊州的第二支醫療隊。首支醫療隊149人已於1月28日抵達。
2月13日上午召開的海南省委常委會會議明確,將從大局出發,落實好中央「省市對口支援湖北」的部署,與湖北荊州方面建立定期聯繫,竭盡所能幫其解決實際困難。
「我們抵達後將與第一批在荊州的海南醫療隊成員會合,成立臨時黨委、臨時黨支部,把每一個黨支部築成堅強的戰鬥堡壘。」海南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第四批醫療隊領隊趙建農表示。此次海南還成立了前方指揮部,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陸志遠任前方總指揮,指揮部將整合海南兩批在荊州支援醫療隊人員,進行統籌,制定會診、巡診、網絡視頻會議等制度,同時對全部物資進行統一分配。
這次,海南還首次派出了12名疾控人員及民營醫院力量參與到援鄂醫療隊裡。海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陳言作為領隊介紹,12名疾控人員抵達荊州後,將參與當地的流行病學調查、消殺、核酸檢測、心理輔導等工作。
遼寧寧夏聯手 助襄陽抗擊疫情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吳琳 王建宏
2月17日,遼寧對口支援湖北襄陽市前方指揮部9人及第三批救治醫療隊100名隊員乘包機奔赴襄陽。此批次出徵湖北襄陽的醫護人員,分別來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附屬二院、附屬三院及瀋陽市、鞍山市的部分醫療機構。遼寧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丹東市衛生健康服務中心5名流行病學專業人員一同前往。
2月17日,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遠程醫學中心利用「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平臺,對湖北省襄陽市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新冠肺炎病例進行遠程會診。圖為遠程會診結束後,兩地專家相互鼓勵。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目前,遼寧前兩批對口支援湖北襄陽的共計316名醫務人員,已經過嚴格的崗前培訓全部進駐病區,爭分奪秒救治病患,預防專業人員也已參與當地的疫情分析研判工作。第一批遼寧援襄醫療隊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詳細了解新冠肺炎病人救治情況,同時對受援醫院的診治流程、病區設置、患者管理、醫療防護等方面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
寧夏回族自治區高度重視對口支援工作。2月15日,寧夏第四批援湖北醫療隊攜帶14類41箱防護和醫療物資出徵,自治區黨委書記陳潤兒、自治區主席鹹輝到銀川河東機場為他們壯行。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全力以赴做好寧夏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迅速動員,馳援湖北,先後派出4批醫療隊457名醫護人員奮戰在湖北新冠肺炎疫情醫療救治一線。2月14日,陳潤兒分別與湖北省委常委、襄陽市委書記李樂成和寧夏援湖北醫療隊通電話,向他們表示慰問,為他們加油鼓勁,協調解決存在的困難。
自1月28日寧夏首批援湖北醫療隊到襄陽市及所轄縣區各醫療機構開展救治工作以來,醫療隊員們日夜堅守一線,與時間賽跑,用嚴謹的工作和細心的服務,溫暖襄陽每一位患者,許多醫護人員和患者結下了深厚情誼。
「我們要『寧』成一股繩,心往一處『襄』,勇擔重任、不辱使命,早日斬除病魔。」寧夏第一批援湖北醫療隊領隊郝曉明說。
「贛」在一起 風雨相「隨」
光明日報記者 胡曉軍
2月14日16時16分,湖北省隨州市中心醫院手術室內,一個3公斤的男寶寶呱呱墜地。為這個新生兒接生主刀的,是江西省婦幼保健院醫生餘臘梅。
作為江西省對口支援隨州市醫療隊的一員,餘臘梅剛援非一年歸來,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又主動請戰奔赴湖北。
「贛」在一起,風雨相「隨」。2月9日,接到中央下達江西省對口支援湖北省隨州市的任務後,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第一時間作出指示,第二天上午就成立了對口支援湖北省隨州市疫情防治工作前方指揮部。
「江西援助隨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蘇區人民援助隨州大別山人民。我們會與隨州大別山人民並肩打贏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堅決完成好黨中央交給我們的光榮任務。」江西省衛健委主任王水平說。
2月11日22時許,由江西省10個設區市的128名隊員組成的對口支援醫療隊抵達隨州。幾個小時後,他們就投入到當地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中。而在此前的2月7日,江西省派出的135名醫務人員已到達隨州開展工作。
目前,江西省對口支援隨州市醫療隊的各項工作正在全面展開,已經正式接管了隨州市的4個病區共160個床位。
「江西醫療隊一定會嚴格按照要求開展工作,全力投入醫療救援,不折不扣完成好對口支援隨州的任務,與隨州人民風雨同舟,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江西省援隨醫療隊指揮長、江西省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陳敏說。
江蘇助力黃石應收盡收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鄭晉鳴
2月16日,黃石市中心醫院多層病房在兩天內完成改造,用於集中收治當地新冠肺炎危重病人。江蘇省支援黃石醫療隊總指揮、南京醫科大學副校長、附屬逸夫醫院院長魯翔疲憊中透露出欣慰:「經過兩天的奮戰,我們把原來的兒童ICU病房改造成黃石市集中收治危重型新冠肺炎病人的病房。目前,黃石市中心醫院床位新增100張,黃石市中心醫院的設備也已重新調集集中,全力收治新冠肺炎病人。」
2月11日,江蘇支援黃石醫療隊集結出徵。310名隊員中,有103名醫生、200名護士、4名公共衛生人員,以及江蘇省衛生健康委派出的3名幹部,他們分別來自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等16家省管省屬醫院和省疾控中心,以及南京、徐州、常州等10個設區市的醫院。醫療隊中,還有一個兒科醫生團隊,他們來自南京市兒童醫院,負責黃石當地兒童患者的救治。
到了黃石,醫療隊一刻也沒有休息。310名隊員被分到三地,其中黃石市區186人,黃石市大冶市62人,陽新縣62人,分別派往三地共七家定點收治醫院。
魯翔表示,黃石市新冠肺炎防控將形成「全市一盤棋」的整體布局,要確保臨床診斷病例、確診病例中的重型和危重型病例「應收盡收、能濟則濟、集中管理」,把江蘇和黃石當地的醫務人員組成團隊共同管理,力爭「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癒率」。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8日 04版)